内容简介
哲学史的写作是在不断的理解与阐释中走向深刻与成熟的。哲学在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觉的学科创立以来,已历百年,《中国哲学史》凝聚了郭齐勇教授二十多年教学与研究的心得,与本学科创设百多年来数代学者的共业与积累。《中国哲学史》把重点放在对中国重要的哲学家及哲学原典的平情理解与阐释上,慎评短长,充分揭示中国哲学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及其现代价值,力求反映学术界研究的新成果,引起读者对哲学的兴趣,启发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
《中国哲学史》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容全面,重点突出,逻辑清晰,文字流畅,深入浅出,适合高校哲学专业的学生和喜爱哲学的社会读者。
作者简介
郭齐勇,男,1947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师从萧楚父、唐明邦、李德永等教授,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被邀请为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的访问学者,德国特里尔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的客座教授。曾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北省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社会兼职有: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暨学术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懒,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文化学概论》,《熊十力思想研究》,《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传统德与当代人生》,《郭齐勇自选集》,《儒学与儒学史新论》。
目录
导言
第一编 先秦哲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
第二节 《易经》、阴阳、五行、和同
第二章 孔子
第一节 天命论
第二节 “仁”学意涵
第三节 方法论
第三章 老子
第一节 “道”之体
第二节 “道”之用
第三节 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第四章 孙子
第一节 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
第二节 避实就虚奇正相生
第五章 墨子及后期墨家
第一节 兼相爱与交相利
第二节 “天志”、“明鬼”与“非命”、“节葬”
第三节 “三表法”与“心之察辨”
第四节 名、辞、说、辩
第五节 墨学的历史地位
第六章 子思子
第一节 道德的五行
第二节 中庸
第七章 孟子
第一节 性善论
第二节 仁政学说
第三节 人格修养论
第八章 庄子
第一节 道论
第二节 理想人格论
第三节 知论
第九章 惠子与公孙龙子
第一节 惠施的十大命题
第二节 公孙龙的白马论与坚白论
第三节 公孙龙的指物论与名实论
第十章 《易传》
第一节 生生之德变易之道
第二节 继善成性崇德广业
第十一章 荀子
第一节 性恶论
第二节 礼论
第三节 天论
第四节 正名学说
第十二章 韩非子
第一节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第二节 人皆自利君国之利在耕战
第三节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结语
第二编 汉至唐代的哲学
第一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汉初的黄老思想
第二节 陆贾、贾谊
第三节 《淮南子》
第二章 董仲舒
第一节 “人副天数”说
第二节 天人感应论
第三节 人性论与伦理学说
第三章 谶纬的盛行及其批判者扬雄、桓谭
第一节 谶纬之学与《白虎通》
第二节 扬雄
第三节 桓谭
第四章 王充
第一节 “疾虚妄”
第二节 批判谶纬感应之说
第三节 王充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
第五章 魏晋玄学
第一节 何晏、王弼
第二节 阮籍、嵇康
第三节 裴顾、向秀和郭象
第六章 佛教的传入与早期中国佛教哲学
第一节 佛教与儒、道的碰撞与融合
第二节 六家七宗与道安
第三节 慧远
第四节 僧肇
第五节 竺道生
第七章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第一节 早期道教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第八章 隋唐时期的道教哲学
第一节 成玄英
第二节 王玄览
第三节 司马承祯
第四节 杜光庭
第九章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第一节 唯识宗
第二节 天台宗
第三节 华严宗
第四节 禅宗
第十章 隋唐经学与儒家哲学
第一节 隋唐经学
第二节 韩愈、李翱
第三节 柳宗元、刘禹锡
结语
第三编 宋至清代的哲学
第一章 宋明理学的问题与发展
第二章 张载
第一节 “太虚即气”与“一物两体”
第二节 “天地之性”与“大其心”
第三节 “知礼成性”与“变化气质”
第三章 程颢、程颐(二程)
第一节 “天理”与“性”
第二节 “识仁”与“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第三节 “格物致知”与“持敬”
第四章 朱熹的理学
第一节 理气论
第二节 心性论
第三节 居敬穷理论
第四节 朱熹在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 陈亮、叶适
第一节 陈亮的事功思想
第二节 叶适的功利之学
第六章 陆九渊的心学
第一节 “本心”与“心即理”
第二节 “发明本心”的修养论
第七章 陈献章、湛若水
第一节 元代的朱陆之学
第二节 陈献章的自得之学
第三节 湛若水与“心体物而不遗”
第八章 王守仁
第一节 “心即理”说
第二节 “知行合一”说
第三节 “致良知”说
第九章 黄宗羲
第一节 批判专制主义政治
第二节 “盈天地皆心”与“盈天地间皆气”
第三节 “一本而万殊”的学术史观
第十章 方以智
第一节 “质测即藏通几”
第二节 “气一火”一元与“盈天地者皆物”
第三节 “相反相因”与“合二而一”
第十一章 王夫之
第一节 明有尽器
第二节 尊生主动
第三节 率性正情
第十二章 颜元、戴震
第一节 颜元重“习行”倡“实学”
第二节 戴震重“血气心知”,察“理”明“道”
结语
第四编 现代哲学
第一章 康有为、谭嗣同与严复
第一节 康有为
第二节 谭嗣同
第三节 严复
第二章 章太炎
第一节 以太阿屯说和真如说
第二节 经验论、唯理论和直觉论
第三节 科学进化论和俱分进化论
第三章 孙中山
第一节 以太说和生元说
第二节 知难行易说
第三节 民生史观
第四章 陈独秀与李大钊
第一节 陈独秀
第二节 李大钊
第五章 胡适、梁漱溟与张君劢
第一节 胡适
第二节 梁漱溟
第三节 张君劢
第六章 熊十力
第一节 体用不二的本体论
第二节 翕辟成变的变易观
第三节 尽人合天的心性论
第四节 崇尚性智的认识论
第七章 冯友兰
第一节 “新理学”本体论体系
第二节 人生境界论
第三节 “正底方法”与“负底方法”
第八章 金岳霖与贺麟
第一节 金岳霖
第二节 贺麟
第九章 李达与艾思奇
第一节 李达
第二节 艾思奇
第十章 毛泽东
第一节 早期哲学思想
第二节 《实践论》: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第三节 《矛盾论》: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
第十一章 牟宗三与唐君毅
第一节 牟宗三
第二节 唐君毅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编先秦哲学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中国古代哲学诞生于五帝与夏、商、周时代。先民们在认识并参与自然、社会的活动中,逐渐有了哲学的慧识。
第一节原初文明的宗教、政治与道德
五帝(约前26世纪初-前21世纪)、夏(约前2070-前1600)、殷(约前1600-前1046)、西周(约前1046-前771)时期,先民们继承原始宗教的自然和祖先崇拜,祈求神灵保佑。各种祭祀成为普遍的习俗、礼仪。其中,与政治活动密切相关的是天神崇拜与祖宗崇拜。郊天之祭和有关“天”的宗教观念大约在尧时已经形成。夏王朝是在部落联盟基础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部落联盟的首领也是最高的祭司。
自然诸神灵的统一与地上诸部落的统一几乎是同步的。所谓“上帝”或“帝”是先民想象的统率自然界各种现象、力量以及神灵的最高统治者、最高权威。而地上人间统率各部落与部落联盟的首领(本来就是政治与宗教一身而二任的人物),需要且也比较方便地借助于天上的权威,来加强自己对各种社会力量的控制。于是,“上帝”、“帝”、“天”、“天命”亦成为夏、商、周三代的王权之政治合法性的根据。从《尚书·舜典》中,我们不难看到,舜在接替尧担任首领时,主持了庄严肃穆的宗教仪式,首先祭祀“上帝”天神,然后祭祀其他自然神灵。这种虔敬的宗教仪式也是舜在政治、军事上取得统治的合法性的象征。夏禹征服三苗,夏启讨伐有扈氏,都是假天与天神的命令为根据的。
……
中国哲学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好好
评分
☆☆☆☆☆
本校哲学学院院长郭齐勇先生的作品,比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更细致
评分
☆☆☆☆☆
很好的很好很好很好的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
质量很好,是正品,书的内容也很翔实
评分
☆☆☆☆☆
好好看好好学,书很不错啦
评分
☆☆☆☆☆
收到了,送货速度很快
评分
☆☆☆☆☆
有点慢,三天到,不过也可以了。
评分
☆☆☆☆☆
《中国哲学史》很多人写过,冯友兰的新颖、深刻,不过偏文言多一些,很多地方不容易懂,不太切合现代人的读书习惯;北大哲学系编的大学教材《中国哲学史》,时间跨度从上古时期到民国时期截止,一些现当代的学者哲学思想理论没有收录进去,稍显遗憾。不过这种遗憾在郭齐勇教授编写的这本《中国哲学史》得到了弥补!各种版本相互印证,就能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的脉络触摸,很好的一本书,值!
评分
☆☆☆☆☆
买来看看,越来越觉得自己思维不科学,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