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马尔克斯谈他自己,谈《百年孤独》,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 《百年孤独》作者最近新的作品
★ 读这些讲稿,让我再一次发现,身为作家,我是如何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成长的。
——马尔克斯
海报:
“我不是来演讲的。”首次登台演讲,17岁的马尔克斯如是说。1970年《百年孤独》已大获成功,他演讲时又说:“对我而言,文学创作和登台演讲一样,都是被逼的。”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演讲却成为他作家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不是来演讲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2010年出版的作品,收录了1944年到2007年间公开演讲的名篇,时间跨度涵盖他的文学生涯。除了对文学的眷恋与痴迷,讲稿中还充分体现出他对社会弊端、文化发展、核危机等问题的关注,以及与科塔萨尔、穆蒂斯等人的动人友情。这些讲稿,让我们有机会倾听马尔克斯的心声,听他谈自己、谈《百年孤独》、谈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李静,任职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翻译作品有《南方的海》、《普埃布拉情歌》、《动物寓言集》、《露西亚娜·B的缓慢死亡》等。
访谈是记者与某个对事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的人之间的对话,而报道则负责细致入微地将事件如实还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这两种体裁互为补充,完全没必要互相排斥。“报道”的资讯性与完整性,只有最原始、最精湛、唯一能在电光火石间和盘托出、一语道尽的“简讯”体裁方能超越。因此目前,新闻学教学与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并不是混合或取消原有体裁,而是帮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媒体形式中找到新的定位、新的价值。要时刻谨记--大家似乎都忘了--调查研究并非新闻学里的某个专业,从最根本的定义上来说,新闻学就是调查研究性的。
如今,信息和报道中加入了评论与观点,而社论中也加入了资讯,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一个重大的进步。不用记者证前,新闻简洁明了,一如早年的电报。如今一味滥用国际通讯社的固定格式,反使人不敢苟同。真真假假的话语,无处不在的引号,有意无意地犯错,恶意操纵,恶意歪曲,让新闻报道成为致命武器。出处来源都“绝对可靠”--来自消息灵通人士,来自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官,来自无所不知、但无人见过的观察家……借此肆意中伤,自己却毫发无损。不公布消息来源的做法成为作者手中最有力的挡箭牌。在美国,诸如此类的恶行四处横行,说什么“遇害者遗体上的珠宝首饰,确信是由部长拿走。但警方对此予以否认”。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诽谤已经造成。总之,许多有悖伦理、让当今新闻界羞愧难当的事,倒并非都出于道德败坏,只是缺少职业约束。这一点,对我们多少是个安慰。
……
后记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都是公开演讲时朗读用的,时间跨度基本涵盖了他的一生,从一九四四年十七岁在锡帕基拉送别学长,到二〇〇七年面对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和西班牙国王。
从开头几篇能看出,这位哥伦比亚作家对演讲很排斥。“我不是来演讲的。”这是他首次登台演讲时对国立男子中学同学的提醒,被作者选来当书名。下一篇《我是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一九七。年演讲时,《百年孤独》已大获成功,他又提醒听众自己对演讲有多反感:“对我而言,文学创作就和登台演讲一样,都是被逼的。”第三次,一九七二年领罗慕洛·加列戈斯奖,他说:“我曾发誓绝不做两件事:领奖和演讲。今天……连破两例。”
十年后,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必须要写一篇身为作家、一生最重要的一次演讲,结果诞生了一篇杰作:《拉丁美洲的孤独》。此后,演讲成为他作家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屡获大奖、备受仰慕的他,受邀去全球各地演讲。
为了出版这本集子,我有幸与作者并肩作战(真的是肩并肩,肘碰肘),修订书稿。除了正常校对,他还决定给有些原本只按场合来分的讲稿加个题目,如获罗慕洛·加列戈斯奖的那篇,叫《为了你们》。加西亚‘马尔克斯“一向视演讲为畏途”,重读这些散落或被遗忘的文字,让他与演讲冰释前嫌,握手言和。他说:“读这些讲稿,让我再一次发现,身为作家,我是如何一点点改变,一点点成长的。”演讲稿中,有关于文学的讨论,也有作者的人生轨迹,能使读者对他有更深入的了解。
感谢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夫人梅塞德斯·巴尔恰,感谢他们在工作中永远热情好客,宽宏大度,使此书得以顺利完成。感谢他们的孩子罗德里戈和贡萨洛,感谢他们身在远方,依然对此书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感谢他们发现了一篇被遗忘的演讲稿,感谢他们对标题和封面提出的宝贵意见。最后,感谢耶鲁大学的阿尼瓦尔‘冈萨雷斯一佩雷斯教授,感谢他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一直陪伴着我,开篇演讲也是他找到的。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热闹的集市里,突然有个角落里传来了一阵低语,你好奇地凑过去,却发现那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宣言,而是一串串极其真实、极其贴近生活的日常絮语。我原本以为会看到什么振聋发聩的道理,或者像教科书一样严谨的分析,但它完全不是。更像是作者随手拾起的几片落叶,几块鹅卵石,几声鸟鸣,然后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在你的手心,让你去感受它们的温度和纹理。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多的是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共鸣。我读的时候,经常会忍不住停下来,回想自己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某个时刻,某个不起眼的小决定,然后恍然大悟,原来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也能折射出生活的某种本质。它不像是一篇精心打磨的散文,更像是一份坦诚的自白,一种不加掩饰的分享。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坐在我对面,一边喝着茶,一边慢悠悠地讲着自己故事的老朋友,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只是纯粹地分享一种生活着的体验。这种感觉很舒服,很放松,也很难得。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必总是追求那些“伟大的”、“有意义的”东西,有时候,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细微处体会深刻,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一开始并没有完全抓住我。我带着一种略显功利的心态去翻阅,期望从中汲取什么“人生智慧”,或者掌握某种“成功秘诀”。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发现,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提供答案,反而像是设置了一系列的“情境模拟”。它通过描绘一些日常的对话,一些看似琐碎的事件,甚至是一些模糊的情绪,来引导读者自行思考。我常常会觉得,作者提出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对错之分,也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让我有些许的不适应,因为我习惯了在阅读中寻找清晰的指引。但慢慢地,我开始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某种“留白”的艺术。这种留白,不是内容的缺失,而是给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它鼓励我去质疑,去反思,去连接自己过往的经验。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说了多少,而在于它激发了多少。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疑惑和不安,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让我去探索和审视。这种过程虽然不直接,但却更加深刻,因为它让我成为自己思想的创造者,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气质吸引了。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它就像一个刚从田野里走出来的青年,带着一身泥土的芬芳,和一脸不加修饰的真诚,直接走到你面前,跟你聊起天来。你很难给它贴上一个明确的标签,说它是散文、是随笔,还是什么哲学探讨。它更像是一种“生活的回响”,一种“存在的回响”。作者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带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读的时候,常常会觉得,这不就是我平时会想到的,会感受到的吗?为什么他能用这么简单、这么直白的方式说出来?它没有给我什么“顿悟”,但却提供了很多“确认”。它让我意识到,原来我的那些小小的困惑,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并非我一个人在经历。它像是一群人的悄悄话,虽然只有一个人在说,但每一个听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回声。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刻意”,在于它那种“自然而然”的流露,这种自然,反而比任何精雕细琢都更显珍贵。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写作风格相当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观点-论证-结论”的模式,而是更像是一种意识流的呈现。思绪在这里跳跃,情感在这里交织,仿佛作者在随性地记录自己的内心独白。起初,我有些难以适应这种跳跃性的叙事,总想去寻找其中的逻辑线索,试图把它梳理清楚。但后来,我意识到,这种“不清晰”本身,或许就是作者想要传达的一部分。它逼迫我去放弃对“清晰”的执迷,去接受一种更混沌、更真实的存在状态。我发现,很多时候,生活本身就是充满了模糊和不确定性的,我们试图用理性的框架去套牢它,反而会错过很多风景。这本书,就像是作者在镜头下捕捉到的,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那些没有被明确定义的感受。我从中看到了许多熟悉的画面,听到了许多熟悉的声音,但它们被重新组合,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展现在我面前。这种体验,让我对“理解”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它不仅仅是知道,更是去感受,去连接,去共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聆听一段舒缓而悠扬的音乐。没有激烈的鼓点,没有陡峭的旋律起伏,只有一种温润的、贯穿始终的节奏。我沉浸其中,感觉自己仿佛漂浮在一条平静的河流上,周围的景致缓缓掠过,但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见。作者的文字,不像某些观点鲜明的评论,直指核心,而是像水中的涟漪,一层层向外扩散,将某种情绪,某种感悟,悄无声息地传递过来。我读的时候,并没有强烈的“啊哈”时刻,更多的是一种“嗯,我懂了”的默契。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新的概念,也没有试图改变我的既有认知。它所做的,更像是对我内心深处已经存在,但可能被忽略、被遗忘的感受,进行了一种温柔的唤醒。每一次翻页,都像是翻开了自己内心的一角,在那里找到了共鸣。这种体验非常个人化,甚至可以说是私密的。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个非常敏锐的观察者,他捕捉到了那些我们通常会忽略的,但却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情绪脉络和思维方式,然后用一种非常细腻、非常艺术化的方式,将它们呈现出来。
评分正版图书,值得拥有!
评分用了免邮卷 寄到了同城的另一个买家
评分例如柳永的《凤栖梧》,主人公轻倚栏杆,凝望天际,“草色烟光残照”描画出一幅淡浓泼洒的中国画,黛绿色,深墨色,青灰色,这三种暗色调传神地道出了主人公此时的愁思绵绵。何种愁思,几许忧虑?“黯黯生天际”“无言谁会凭阑意”作者在此笔锋突转,叙述戛然而止,待你去细细琢磨……下阕写主人公为排解忧思“对酒当歌”只为“疏狂图一醉”,可忧思仍未解,心结还纠缠,可见“春愁”绵绵无绝期。作者最后一句终于交代了愁之原因,消瘦不悔,只为伊人。原来“春愁”实为“相思愁”。这首词曲径通幽,婉转中又带有淡淡神秘,笔锋急转,欲说还休,最后一句才将读者的期待归还,感情渲染与调引恰到好处。水底清爽暗郁的水草便是此词的感觉。
评分还不错哦,是正品,以后还会在继续购买...
评分不错,京东的东西就是又实惠又快捷
评分买书的话,挺实惠也挺使用的。好评
评分可以看出老马的智慧。
评分朱传荣
评分内容没有什么多说的,但书的装帧很一般,远不如《百年孤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