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懒”爸爸才是好爸爸:读懂天性才能教好孩子》是目前市面上第一部全面关注婴幼儿精神性成长,深度剖析赤子天性与成人社会渊源。它文字生动活泼,内容深度思致,父母读了可以用来教育孩子,成人读了可以用来反观自己。出版方开篇指出本书出版的价值:《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开启中国亲子图书热,《读懂天性,教好孩子》开启公民教育价值观先声。
内容简介
《“懒”爸爸才是好爸爸:读懂天性才能教好孩子》立意于未来,以“公民价值观”为标尺,分“想、做、教、观”四卷。从“自然法则、天赋人性”着笔,以儿子生长为个案,以人类文化根源为底衬,通过对婴幼儿成长阶段特征细察,精当地描述、分析,探源人类天性的根与本,以此作为教育与引导的依据。故事与心得,思考与发现,逐层推进,洞察入微,全面关注儿童的精神成长,深度剖析出婴幼儿天性与成人社会的渊源,令人扩开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
《“懒”爸爸才是好爸爸:读懂天性才能教好孩子》行文幽默风趣、妙语如珠,联想类比的发挥,深入独到的思考,让人时时启发触动。全篇以公民教育理念为主线,在中国首倡做“门卫式爸爸”,开启未来中国全新家教观先声。
中国谚语说:妈妈是一所学校。英国著名学者哈伯特研究后得出惊人的论断:“一个好爸爸胜过一百个校长。”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好爸爸与好男人同为一体,属于一项伟大的事业。
目录
开卷
看,爸爸变脸了
第一卷/想
怎样才是合格父亲
儿童店里奇思怪想
呱呱坠地前的遐想
第二卷/做
名字与价值引导
抓住“用进废退”
如何“从动物到人”
爱也要顺其自然
珍惜微小的自由
游戏产生价值
性格、习惯与引导
半岁的成效
第三卷/教
节制地放任
模仿就是科学
强化自我与确证
从婴趣中发现价值
开发记忆的缘由
小心利用冒险
作为父母无价的爱
尊重“儿权”完善人格
家际关系,孩子模本
技术不应妨害天性
运动可以培养精神
破坏与探索的引导
自私与无私的选择
打骂帮骗还有什么
真情假意怎么办
以“半调皮”为参照
经验:顽皮变兴趣
可以倔强,但要纯粹
鼓励好奇,划定行为底线
营造自由学话的环境
真话与梦话各有意义
今天用什么价值观来影响
保留错误就是保护想象力
第四卷/观
童年环境,城市还是乡村
气质培养,贵族还是教养
文化根基,中国还是美国
自立之后,老师可以没有
毛泽东的学问来自图书馆
抑制个性,事实上很丑
收卷 知道人,不折腾
后记 做“门卫式”爸爸
精彩书摘
营养元素与智力
孩子即将到来,这成为全家兴师动众的大事。母亲与岳母同时赶来照顾,加上妻子,三个大人围着转。我也被她们转带进去。
今年里关心孩子的事情一多,听来不少真实的笑话。说某人在孩子六个月时,去医院做B超,结果发现是女孩。那人脸“刷”地跌下来,命令老婆说:明天起你就莫吃钙片啦!话一经传开,熟人笑出了泪花。说:都什么年代了,还大学教师呢,重男轻女。
后来发现误会了,他不是重男轻女,因为老家在农村,自己有四兄弟,生的都是儿子,爷爷奶奶做梦都想要个孙女,还求之不得呢。原来他的想法,怀个女孩还吃钙片,骨架大,将来怕要五大三粗,难看得要死。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感觉,看人家生孩子,从出生到长大,几乎一夜之间;到自己才发现,女人怀胎十月,是个漫长岁月。
今年以来,妻子除了买书,将偌大一座图书馆有关生孩子的书,差不多都借光了。她不但自己看,还要求我看。我总结2008年,发现她新培养两大爱好:一是吃钙片,二是服DHA。
我刚好是个“钙片与DHA”怀疑论者,每次去学校看她服,就问:今天的“灵泛得乐”吃了没?“灵泛得乐”是长沙大兵的相声,笑话某人为了求得聪明,梦想吃上一种可以变聪明的药,大约相当于汉武帝求长生不死药。笑话归笑话,据说吃钙片可以使婴儿长得骨头粗壮;服DHA更是可以促进脑细胞发育,让人一出生就十分聪明。身边的“孕人”,不是在吃,就是正准备去吃。
后来查DHA资料,才知道它的学名叫二十二碳六烯酸,是细胞膜脂质结构中重要组成成分,存在于许多组织器官中,特别是在神经、视网膜组织器官中含量丰富,对脑细胞的形成、生长发育及神经细胞突触的延伸都起着重要作用。DHA对智力和视力发育,在营养的角度,有积极的作用。不是说服了它就可以让孩子变聪明,但缺了它,智力和视力发育就会跟不上。
“生长痛”的心理准备
孩子出生在即,光着身子到来,不能光着屁股出去,于是预备去买衣裤。今天第一次逛儿童店,惊讶地发现,世上最贵的东西,居然又是儿童用品。
走进儿童店,那么多价格咬手的用品,却依然挂得琳琅满目,映照出的,正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心:有点像今天城市父母畸形爱心联合大展出。
孟子说,人生而具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做爸爸妈妈的,可能还多了一心:补偿之心。
进儿童店才发现,关于儿童的成长,社会早已做了设置,一切都有流程。我有点纳闷,照这样毫无个性的流水作业线,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出意外,恐怕都要做温室里的花朵。
从世俗的成功来说,一切真正的人才,从来不是流水作业可以培养出来的。
孩子从小到大有一个顺利的环境,这种温室育花,恰好可能毁了他。因为像电脑设置的程序一样,他从小学会完成,可以很好地按别人的要求去完成一个任务,但从来不懂得创造。被安排了道路的人,可能不缺智慧,不缺能力,最缺少的是想象力、开创力、内心动力。
现实世界中的成功,必然需要有一种超越的欲望,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这很正常。但超越的欲望,几乎都来自于一种刺激。几乎所有真正伟大的文学家、实业家、政治家,他们的童年、少年,都受到过刺激。他们因此对世界有了很深刻的感受,他们的内心有个心结,这个无法解开的结,是人动力的点火器。在面对最黑暗的压力与打击时,他都能挺过。因为在现实的世界里,要做成任何一番事业,一定会有数不完的打击,说不出的委屈,面对这些,智力无能为力。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有成就之心往往是这样,在极端的刺激下,愤然决然,成就事业。
但今天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时代不同,价值观不一样。再以古人去类比,东施效颦、亦步亦趋,未免有点缘木求鱼。但上面说的只是外部环境,就人的内心来说,则体验都有一个完全共同的经历:生长痛。
生长痛本来是个医学名词,说由于儿童下肢骨骼增长较快,周围神经纤维、肌腱等组织不能同步增长而导致的牵拉痛,属于生长发育中暂时的生理过程。这个名词被借用到儿童的精神发育上来,就指成长的成本。比如处于青年中后期,生理的成熟与心理尚未成熟之间的不同步,也会形成一种“生长痛”,心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这是一种发展到这一年龄阶段必然要遇到的情况,这也是每个人成长需要付出的成本。今天及未来的青少年,多会以这种内心体验的方式,来强化他们某个执著的信念与坚持的。
……
前言/序言
人很奇怪,最常见却常视而不见,比如婴幼儿。有种观点,说西方到16世纪才发现人,到18世纪才发现妇女,到19世纪才发现儿童。中国更晚,到今天只怕才知道有儿童;至于婴幼儿,则对不住,还照老皇历,被奶奶姥姥放在摇篮里,就这么摇啊摇啊,直到摇得能走路,会说话。
如果说情形略有改观,则是近几年来,关于教子的书开始热门。这是好现象,关注有益成长。我从儿子出生后,开始真正留意婴幼儿。留心才知道,社会正流行“某爷爷育孙宝典”,“某某某胜过好老师”。翻过一些后,惊讶于这跟几年前“细节决定成败”出版后一样,什么“管理决定成败”,“执行决定成败”捕风捉影跟来。弄到最后,将读者搞糊涂,什么都决定成败,也就什么都决定不了成败。
有媒体今年问卷调查发现:七成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人跟风程度“非常严重”。近年来,从国学热、选秀热、报班热、相亲热、养生热,到“张悟本现象”,一浪高过一浪,跟风随大流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谁都知道,跟风束缚思维、抑制个性、扼杀创造力,每个人到最后,逐渐模式化:内心浮躁、头脑粗浅、表情庸俗。这种怪象,正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几代成人教育失败,导致缺少主见,稀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结果。
我只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独立作家,一个试图通过透析历史、文化来影响社会与时代的知识分子,近年来用心写过好几本读者热爱过、追捧过、市场纷纷认可的书,笔下关注的、写到的多是些大人物、大事件、大历史。如此而已,无暇凑热闹。是儿子成长中的天性流露,一点一滴,一言一语,亦步亦趋,影响到我,打动了我,启发了我,改变了我,让我决定潜心下来研究,在深度上纵横拓广。文学本是人学,地球村内,哪里有重要过人的学问?研究人的学问,哪里还能重要过察习婴幼儿?
我当然又不敢自称“中国第一个发现婴幼儿的作家”。事实上,婴幼儿早被人发现了。两千多年前,孟子一句“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与道家老子观念中追求“赤子”“未孩”不谋而合,已成为主流声音中警醒成人向婴幼儿察习的开始。遗憾的是,后来儒家粗壮的“父为子纲”,将亚圣的话禁锢在摇篮里。鲜有人知道,禁锢后对中国人心造成的扭曲、损害,至今没有哪个大儒的学问可以等价换回。
到今天,这些损害依存,它成了我们继续要并且在付出的代价。作为一个关注社会与时代的作家,我意识到自己有义务付出时间成本来缩减这些代价。
当真正想着要告诉每一个家长怎么教子,给到一个可做模式的答案,我顿时发现这是个让人警惕的念头。我写书虽则不多,读书已不算很少,客观地说,一个作家自己对宇宙、.人生是否有独到的感悟,对社会、历史是否有犀利的穿透,对人性、人情是否有符合真理的洞察,直接决定所写内容的好坏。
读完本书,你会发现,家长选择,只有好坏,不谈对错。凡是心存指导家长如何教子,甚至还设置规定对错,具体如何操作,本身就对家长与孩子构成不负责任的欺骗嫌疑。真正对宇宙人生通透,对社会人性通达的作者,内心都非常明白,自己从来也没有握住过人间的绝对真理,如同手中一直也没有一把上帝特赐的正义之剑。人性如此复杂,又如此的神奇美丽,谁也无能力对一切做出绝对的对错判断。规定儿童“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这样才对,那样不对”的作者,除了存心欺骗读者,就是自己确实也还没搞懂。以自己的昏昏然,只能使读者更加昏昏然。
是以,我写本书,只是尽量站到今天人们可能有的,高度,将宇宙、人生中所探索出的自然法则,将社会、历史中总结出人心的规律,将人性、人情中那些正反好坏方面,都通过婴幼儿的成长所折射出的天性,将它挖掘过朱,透析上来,显影出来,以今天合时的价值观为立场,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有了这样对自然法则、社会规律、人性人情多维度的高端眺望,我相信任何一个聪明的家长,读后都有豁然开朗之感。当然,不是说作者多么高明,因为世界本身历历开明。回到生活中来,自然马上领悟到可以怎么去教育自家孩子。这样再教,心里踏实。
在现实中,我跟许多爸爸一样,想做个婴儿保姆都笨手笨脚。这应该不是耻辱,因为当代社会职业化分工如此细化,爸爸完全没必要堕落成“奶爸”。甚至连妈妈变成纯粹“奶妈”,我都以为是堕落与不负责任。似乎鲁迅说过:爱孩子是动物都会做的事。人要保有尊严与价值,关键得有教育。而教育也是最复杂、最难做好的事。
所以,我一心只关注婴幼儿的精神性成长。我想今天及未来的家长,都会明白,在今天这个物质不是匮乏而是严重过剩的时代,相对身体发育,精神性成长显得多么重要。尤其在中国社会转型成功后,它只会更加重要。试想一下:当新一代公民,都开始追求个人价值与自我实现时,按老皇历教育的儿女,可能小学毕业那年,价值观就已经落伍了。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再改变或追赶,木已成舟多么困难。只是他们不知道。因为爸爸妈妈当年看错了不负责任的某些坏书,或者错过了某些真正有价值的好书。今天的爸爸妈妈既然知道,就不应给儿女留下这种缺陷。
将分析历史大人物的眼睛投到今天的小朋友们跟前,我不以为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欲改变未来孩子命运,必先影响今天成人。历史属于过去,但每个人都只能活在当下,而未来的历史,又全靠今天的小朋友们将来去行动。让行动者思考,让思考者行动,作者可望做到。必须说,任何试图开出一把“包教百家”的药方,代替家长自己教育子女的图书,跟江湖骗子没有区别。作家可以给到读者望远镜,读者必须靠自己拿起显微镜。
如果说,本书不局限于只供正在教育子女的家长阅读,我以为正是这样。许多大人物都有看儿童连环画的爱好(如毛泽东就喜欢看《三国·演义》连环画),这一方面是调节思维,作为休息;同时重要的一点:儿童书籍,寥寥数语,简单明了,将事情来龙去脉,勾勒得一清二楚。大人物阅读它,能从中得到许多启迪,比方怎么将深奥哲学表达成文盲听得懂的常识。而且,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用最简洁明了的符号,来弄清楚宇宙万事的规律,把握万变背后的宗,这正是《周易》在做的事。目前似乎还没人说,《周易》是本肤浅的书。
我尝试将多种学科知识、文体融合起来写,它有工具书的价值。但事实已经超越了工具价值。这也是我始终坚持的定位:做一个相对纯粹的独立作家,做一个试图通过透析历史、文化来影响社会与时代的知识分子。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读者,如果想看一本了解人的书,这本书应该不会让人感到浪费时间。而如果你此时有缘捧读,正看到这里,请记住:下一页即将翻开的故事、观点、剖析,可能会接二连三打破你许多原有的价值观念。如果你在让你惊讶、疑惑、震撼的地方稍作停留,略略思考,不、久后的某一天,你又恍然发现,它还会让你多多少少得到新的收获,这也是本书又一种价值所在。
徐志频于长沙
2011年5月4日
“懒”爸爸才是好爸爸:读懂天性才能教好孩子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