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餘姚(今浙江餘姚)人,少歐陽詢一歲。父親虞荔,官至陳太子巾庶子,卒時,虞世南僅四歲。世南七歲時過繼於無子的叔父虞寄,弱冠時取字為“伯施”。太建十三年(581年)虞寄死後,虞世南被召為建安王府法曹參軍,是年23歲,其後官至五品西陽王友。隋亡人唐,虞世南受知於李世民,成為著名的十八學士之一。玄武門政變之後,李世民被冊為太子,虞世南齣任“中捨人”,李世民即位後,改為著作郎,在秘書省內負責撰寫碑文、祝文、祭文和管理檔案等事務,充任弘文館學士,官至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故人稱“秘書監”和“虞永興”。虞世南以其纔華博得唐太宗所謂“博聞、德行、書翰、詞藻、忠直,一人而已,兼是五善”的稱譽。
內容簡介
宋代蔡襄《論書》曰:“古之善書者,公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從古人練習書法的經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要想把字寫好,須從楷書入手。楷書是我國書法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結體端莊、點畫規範、書寫方便、易識易記等其他書體不可替代的優點居於首要位置,成為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仍然從容兩棲於實用領域與藝術領域的最常見書體之一。正楷,辭海的解釋為:“‘正書’、‘真書’、‘相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相模。故名。漢末為瞭計正革書的讀無標準和減省漢隸的波磔而成。盛行於魏、晉、南北朝,一直通用到現在。”對於楷書,從時間上來劃分有魏碑、唐楷等說法;從字型大小來劃分有榜書、大楷、中楷、小楷甚至蠅頭小楷;從門派風格上來說有顔體、柳體、歐體、趙體、瘦金體(宋微宗趙佶所創)、館閣體(明清時流行於館客和科舉考場的一種規範、刻扳的相書字體)等等。如何纔能寫好正楷呢?孫過庭曾在《書譜》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可見,“臨帖”是練習書法的一種重要途徑和方法,通過對書法“臨帖”的練習,可以糾正書法學習中齣現的一些錯誤。本套叢書不僅收錄瞭比較經典的著名楷書碑帖,還選取瞭部分不太常見但藝術價值極高的作品,相信讀者在臨摹學習的同時也能對正楷有一個更整體的全方位認知。鑒於目前的碑版拓片臨摹範本多為陰文,不符閤人們的視覺感受習慣,給讀者認知、臨摹帶來瞭諸多不便的情況,我們特將所拓陰文均調整為使臨習進更易於認讀、對照和臨摹的墨跡本。在編輯過程中,我們遵碑刻之原樣,對於字形、筆畫的風化殘損不加任何修飾改變,保持其原貌,從而使之更接近於書傢書寫時的用筆著墨狀態。這對於書法史上碑刻字帖皆為陰文的傳統而言,是一大變革,亦為本叢書編纂之亮點。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正楷名碑名帖導臨:唐虞世南孔子廟堂碑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虞世南,初仕陳、隋,終入唐,封永興縣子。與歐、褚、薛並稱唐初四傢。其字嫻靜典雅,內含剛柔,學者可從中汲其靜穆之氣
評分
☆☆☆☆☆
唐碑,正書,虞世南撰並書。
評分
☆☆☆☆☆
好
評分
☆☆☆☆☆
感覺很一般般,印刷質量還算對得起這價錢!!
評分
☆☆☆☆☆
唐碑,正書,虞世南撰並書。
評分
☆☆☆☆☆
武周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武後命相王旦重摹刻。楷書。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額篆書六字。原刻拓本在北宋時已不多見。宋黃庭堅雲:〖頃見摹刻虞永興《孔子廟碑》,甚不厭人意,意亦疑為工太速。今觀舊刻,雖姿媚而造筆之勢甚遭,固知名下無虛土地。〗重刻一石今亦不傳。目前所存精品古拓,僅清人李宗瀚所藏一本,喧傳作為〖四寶之一〗,已影印行世,但原拓已流入日本,藏三井傢。可能半屬唐拓。
評分
☆☆☆☆☆
武周長安三年(公元703年)武後命相王旦重摹刻。楷書。三十五行,行六十四字。額篆書六字。原刻拓本在北宋時已不多見。宋黃庭堅雲:〖頃見摹刻虞永興《孔子廟碑》,甚不厭人意,意亦疑為工太速。今觀舊刻,雖姿媚而造筆之勢甚遭,固知名下無虛土地。〗重刻一石今亦不傳。目前所存精品古拓,僅清人李宗瀚所藏一本,喧傳作為〖四寶之一〗,已影印行世,但原拓已流入日本,藏三井傢。可能半屬唐拓。
評分
☆☆☆☆☆
孔子廟堂碑:唐虞世南撰文並書,正楷。現存摹刻有二:一在西安碑林,稱“陝本”或“西廟堂碑”;一在成武,稱“成武本”或“東廟堂碑”。現由縣文物室收藏。
評分
☆☆☆☆☆
《孔子廟堂碑》有數種,以唐虞世南所書最有名,故單稱《孔子廟堂碑》或《夫子廟堂碑》,多指此碑。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刻。虞世南撰書。為初唐碑刻中傑齣之作,亦為曆代金石學傢和書法傢公認之虞書妙品。據謂刻成以後車馬填集碑下,捶拓無虛日(見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故不久,碑石既毀。碑文內容是記高祖立孔德倫為褒聖侯並新修孔廟事。又傳貞觀間(公元627年——649年)僅拓數十紙賜近臣,未幾既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