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來談談關於係統辨識和自適應濾波器的章節。這是現代信號處理,尤其是在雷達、聲納和通信均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在這本規劃教材中,我找不到任何關於最小均方誤差(LMS)算法的實際應用案例,也沒有提及卡爾曼濾波在狀態估計中的重要性。它似乎認為,隻要學生掌握瞭傅裏葉分析,就足以應對所有的信號處理挑戰。這種思維定勢是極其危險的。在實際工程中,很多信號的特性是未知的或時變的,需要算法能夠“學習”和“適應”。這本書對這類動態係統的處理完全是空白,給人的感覺是,它隻教授瞭如何分析“已知”的靜態係統,而沒有教會學生如何去“發現”和“控製”未知的動態過程。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使用LMS算法來消除迴聲或均衡信道失真的例子,這本書的價值將大大提升。
評分說實話,翻開這本書,我立刻感受到瞭濃厚的學院派氣息,但這種氣息帶來的負麵影響就是,它幾乎完全忽略瞭現代通信係統中的非綫性失真問題。比如,在講解綫性時不變(LTI)係統的響應時,書裏隻是簡單地提及瞭飽和效應,但沒有深入探討如何使用Volterra級數或者描述函數法來分析實際放大器中的諧波失真和互調失真。對於一個緻力於培養“電子技術類應用型人纔”的教材,如果不能教會學生如何處理真實世界中無處不在的非綫性現象,那簡直是本末倒置。我試著在目錄裏尋找相關的章節,結果失望地發現,對於噪聲的建模和處理也僅僅停留在高斯白噪聲的初級層麵,完全沒有涉及更復雜的帶限噪聲或者散粒噪聲對係統性能的影響。這本教材在理論的完備性上做得還行,但在工程實踐的復雜性應對上,簡直是束手無策。希望未來的版本能增加一些關於失真分析和噪聲抑製的實戰章節。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圖示設計,坦白說,非常不符閤當代讀者的閱讀習慣。綫條圖和波形圖的質量極低,很多關鍵點的標注模糊不清,使得我不得不花費額外的精力去重新繪製草圖來理解其幾何意義。更讓人抓狂的是,書中大量依賴於教科書式的黑白圖解,完全沒有利用現代齣版技術提供清晰的三維視圖或動態仿真圖示。例如,在講解捲積的幾何意義時,如果能配上一個動態展示“翻轉、移動、相乘、纍加”過程的動畫片段,理解起來會比對著那些靜止的、參數密集的公式直觀得多。這種視覺上的貧乏,極大地削弱瞭教材的教學效能。對於追求效率的學習者來說,這種過時的圖文錶達方式,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時間浪費。它更像是一本供研究人員參考的舊版參考書,而不是一本麵嚮應用型學生的入門或進階教材。
評分我對這本書中對離散時間信號處理(DTSP)部分的闡述感到非常睏惑。它似乎將連續時間係統(CT)的理論直接“翻譯”成瞭離散時間,但關鍵的采樣定理和量化誤差的討論卻輕描淡寫。在實際的ADC/DAC設計中,量化噪聲和混疊現象是決定係統性能的瓶頸。然而,這本書對如何選擇閤適的采樣率、如何設計抗混疊濾波器(例如,介紹Chebyshev或橢圓濾波器的設計過程)幾乎沒有涉及。相反,它花費瞭大量的篇幅去詳細推導Z變換的收斂域,這個知識點在很多現代DSP芯片的編程實踐中,其重要性遠不如理解有限脈衝響應(FIR)和無限脈衝響應(IIR)濾波器的穩定性和相位特性。我特彆想知道,對於一個應用型教材,它有沒有提供一些關於固定點運算和溢齣處理的實例?顯然,這本厚厚的書裏,我們找不到任何關於這些底層硬件限製的討論。
評分這本《高等院校培養應用型人纔電子技術類課程係列規劃教材:信號與係統》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最近在準備一個關於嵌入式係統的項目,需要對信號處理有更深入的理解,但這本教材卻完全沒有觸及到實時操作係統(RTOS)或者具體的硬件接口設計,比如SPI、I2C這些在實際應用中至關重要的內容。書裏花瞭大量的篇幅去講解傅裏葉變換、拉普拉斯變換的數學推導,雖然理論基礎紮實是好事,但對於一個以“應用型人纔培養”為目標的教材來說,實在是有些脫節瞭。我更期待看到的是如何利用MATLAB或Python的工具箱快速實現對特定信號(比如傳感器數據)的濾波和分析,而不是沉浸在純粹的數學世界裏無法自拔。教材的章節安排也顯得有些陳舊,感覺像是七八十年代的教材直接搬過來,缺乏與現代電子工程實踐的結閤點。對於我們這些急需將理論快速轉化為生産力的學習者來說,這樣的內容深度和廣度都顯得有些不夠“應用”。如果能加入一些基於FPGA或DSP的實例講解,那就完美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