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微电子

汽车微电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靳钊,郭金刚 著
图书标签:
  • 汽车电子
  • 微电子
  • 汽车工程
  • 嵌入式系统
  • 传感器
  • 控制系统
  • 通信网络
  • 芯片设计
  • 汽车智能化
  • 电子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369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5251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兴微纳电子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字数:2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微电子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普及,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由电子控制单元、传感器与执行器组成的控制系统已成为现代汽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安全性、舒适性和操纵方便性。
  《汽车微电子》以微电子学在汽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为重点,介绍了汽车常用微电子器件(包括传感器和芯片)的结构、工作原理,同时对汽车各种电子控制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也做了简单介绍。
  《汽车微电子》可作为大专院校汽车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汽车电子设计的相关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靳钊,工学博士。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学位。在物理学报、半导体学报等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多篇。授权专利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电子技术、射频电路设计与应用、通信系统集成等。
  
  郭金刚,工学博士,长安大学汽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获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13~2014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发表论文多篇。主要从事电动汽车技术、汽车制动控制及智能车辆的研究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微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
1.2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1.3 集成电路的应用

第二章 微机电(MEMS)技术
2.1 MEMS技术概述
2.1.1 MEMS技术背景
2.1.2 MEMS的定义及特点
2.2 MEMS技术现状
2.2.1 材料技术
2.2.2 工艺技术
2.2.3 封装技术
2.3 MEMS技术的应用
2.3.1 MEMS应用概述
2.3.2 MEMS与汽车

第三章 汽车微传感器
3.1 微传感器概述
3.2 微压力传感器
3.2.1 工作原理
3.2.2 应用
3.3 微加速度传感器
3.3.1 工作原理
3.3.2 应用
3.4 胎压传感器
3.4.1 基于SP37的胎压监测系统
3.4.2 基于MPXY8300的胎压监测系统
3.5 微陀螺仪传感器
3.5.1 工作原理
3.5.2 应用

第四章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
4.1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4.2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概述
4.3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组成
4.4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 汽车专用芯片
5.1 汽车专用微控制器
5.1.1 汽车8位微控制器
5.1.2 汽车16位微控制器
5.1.3 汽车32位微控制器
5.2 功率驱动芯片
5.2.1 低边驱动芯片
5.2.2 高边驱动芯片
5.2.3 H桥驱动芯片
5.3 通信芯片
5.3.1 LIN总线芯片
5.3.2 CAN总线芯片
5.3.3 FlexRay总线芯片

第六章 汽车电子控制和应用
6.1 概述
6.2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
6.2.1 汽油机管理系统(EMS)
6.2.2 柴油机管理系统(EMS)
6.3 底盘电子控制系统
6.3.1 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ECAT)
6.3.2 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6.3.3 制动力分配(EBD)系统
6.3.4 电子控制制动辅助(EBA)系统
6.3.5 驱动防滑(ASR)系统
6.3.6 电子稳定程序(ESP)系统
6.3.7 电子控制动力转向(EPS)系统
6.3.8 悬架控制系统
6.3.9 轮胎气压监控系统(TPMS)
6.4 车身控制
6.4.1 安全气囊
6.4.2 防盗系统
6.4.3 GPS导航系统
6.4.4 自动空调系统
6.4.5 电动雨刮器
6.4.6 前照灯
6.4.7 座椅系统
6.5 综合控制
6.5.1 巡航控制系统(CCS)
6.5.2 倒车雷达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城市脉搏:穿梭于钢铁丛林的智慧导航》 内容简介: 《城市脉搏:穿梭于钢铁丛林的智慧导航》是一部深度探索城市交通系统演进、智能出行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城市生活图景的非虚构类作品。本书并非聚焦于汽车的机械构造或某一具体零部件的技术原理,而是将视角宏观地投向了“人”与“城市”之间,以及“技术”如何赋能我们在这座复杂有机体中更高效、更安全、更舒心地穿梭。 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而生动的城市出行认知体系。 第一部分:城市的呼吸——交通的演变与挑战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拨开历史的迷雾,追溯城市交通的黎明。从最初马匹拉动的马车,到蒸汽火车划破天际的汽笛,再到内燃机驱动的汽车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角,我们不仅会回顾那些标志性的交通工具变革,更会深入分析每一次技术飞跃对城市形态、人们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带来的深远影响。 我们会探讨,随着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和机动化程度的加剧,曾经被视为自由象征的汽车,也逐渐带来了新的困境: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停车难题、事故频发,这些“城市病”如何反噬着城市的活力,又如何成为制约未来发展的瓶颈。本书将以生动的数据、翔实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揭示当前城市交通面临的严峻挑战,引发读者对交通问题的深刻反思。 我们还会审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演变,从简单的道路铺设到复杂的立交桥、地下隧道,再到如今的智慧交通信号系统。这些硬件设施的背后,是人类对提升通行效率、保障安全的不懈追求。然而,传统的基建模式往往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速度,也难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地优化交通流量,成为摆在决策者和工程师面前的难题。 本部分将引导读者认识到,理解当前的交通困境,是寻找未来解决方案的基石。我们不再将交通视为一个孤立的技术问题,而是将其置于城市发展、环境可持续性和公民生活质量的宏大叙事之中。 第二部分:智慧的脉搏——科技驱动的出行变革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我们将聚焦于当下以及未来塑造城市出行的核心技术力量。这里的“智慧”并非指代单一的技术名词,而是指代一系列能够感知、分析、决策并优化交通运行的先进技术集合。 我们将深入浅出地解读“智能网联”的概念,这不仅仅是让车辆之间能够“对话”,更是构建一个覆盖人、车、路、云的全方位信息交互网络。我们会详细阐述传感器技术(如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如何赋予车辆“眼睛”和“耳朵”,使其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分析高精度地图和定位技术如何为车辆提供精准的导航和路径规划;探讨通信技术(如5G、V2X)如何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行人之间的高速、低延迟信息交换,从而实现协同驾驶和智能调度。 本书将重点介绍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历程、不同技术路径的优劣,以及其在提升交通安全、缓解驾驶疲劳、优化道路利用率方面的巨大潜力。我们不会回避这项技术目前面临的挑战,包括法规伦理、成本、公众接受度以及应对复杂多变交通场景的能力,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去呈现其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除了自动驾驶,本书还将广泛探讨其他改变出行体验的智能技术: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预测拥堵,并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实现对整个城市交通网络的精细化管理。 出行即服务(MaaS): 探讨如何通过整合各类交通方式(公共交通、共享出行、私人交通等),利用统一的平台提供个性化的出行方案,以及这种模式如何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和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 新能源与可持续出行: 关注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清洁能源在城市交通中的推广应用,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智能电网的协同,为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交通体系提供解决方案。 城市规划与智能交通的融合: 分析智能交通技术如何反哺城市规划,例如通过数据分析指导道路建设、公共交通站点布局、停车设施规划等,使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合理、高效。 在这一部分,我们会穿插大量真实的案例研究,包括世界各地在建设智慧交通城市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挑战,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如何正在重塑我们的城市。 第三部分:未来的图景——畅想人本的城市出行 在前面的部分,我们梳理了历史,剖析了当下,并深入探讨了驱动变革的技术。在最后一章,我们将站在更高的维度,畅想一个由科技赋能、以人为本的未来城市出行图景。 本书将描绘一个怎样的未来?在这个未来中,交通拥堵将成为历史的记忆,出行将变得高效、便捷、安全且环保。人们不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通勤路上,而是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我们将想象未来城市交通的多样化形态: 立体化交通网络: 城市不再仅仅是二维平面上的延伸,空中出租车、地下快速通道将成为现实,为城市出行开辟新的维度,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个性化与共享的出行生态: 自动驾驶的共享车辆将像“穿梭巴士”一样,根据实时需求动态调度,提供门到门的个性化服务,同时大幅减少私家车保有量,节约城市空间。 出行与城市生活的无缝融合: 智能终端将成为出行决策的核心,用户只需输入目的地,系统便能规划出最优的出行方案,并无缝衔接多种交通工具。出行过程也将更加愉悦,车内空间将转变为移动的办公室、娱乐室或社交空间。 城市交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清洁能源的全面普及,以及智能交通系统的优化调度,将极大降低交通对环境的影响,让城市空气更加清新,噪音污染得到控制。 智慧城市中的“最后一公里”解决方案: 针对短途出行需求,微出行工具(如智能滑板车、电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网络的无缝对接,将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提升城市整体出行效率。 然而,本书并非一味地描绘乌托邦式的未来。我们将理性地探讨实现这一愿景所需要克服的障碍,包括技术成熟度、基础设施投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社会公平性以及政策法规的制定等。我们强调,真正的智慧出行,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对人类需求、社会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考量。 《城市脉搏:穿梭于钢铁丛林的智慧导航》旨在激发读者对城市交通的深刻思考,让我们共同期待并参与构建一个更加智能、高效、宜居的未来城市。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报告,更是一次关于我们如何与城市共生、如何拥抱未来的探索之旅。它将带领您穿梭于科技的脉络,感受城市的跳动,最终,为您勾勒出一幅充满希望的出行新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哪,我终于找到一本能把我带回高中物理课的‘救星’了!这本书,叫《物理奥秘探索》,简直就是一本穿越时空的魔法书。我一直对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理论感到头疼,总觉得物理世界离我太远。但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就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教授在跟你喝茶聊天,把那些原本高冷的定律讲得活灵活现。它没有那些吓人的数学推导,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生动的例子,比如讲解动量守恒时,会用溜冰场上的碰撞来说明,让你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深入探讨了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揭开这些奥秘的,那些充满戏剧性的实验过程和天才的顿悟瞬间,都描绘得引人入胜。我甚至觉得,重新阅读这些历史,比看电影还有意思。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做得特别用心,那些精细的手绘图,把复杂的结构清晰地展示出来,完全避免了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感。它真的让我重新爱上了学习物理,不再是完成任务,而是享受探索未知的乐趣。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曾经对物理望而却步,这本书绝对是你的最佳入门指南,它能点燃你心中对自然世界的好奇心,让你发现原来科学可以这么迷人。

评分

这本书,暂且称它为《世界文学的瑰宝鉴赏录》,简直是为我这种文学爱好者量身定做的饕餮盛宴。我通常阅读文学评论时,总会遇到那种故作高深、用一堆晦涩的术语堆砌起来的文字,让人读完后感觉什么都没吸收,只是被华丽的辞藻轰炸了一遍。但《瑰宝鉴赏录》完全不一样,它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仿佛作者就是跟你肩并肩坐在老图书馆里,一起翻阅那些尘封的经典。它没有急着去‘评判’好坏,而是耐心地带你走进每一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内心世界。比如,它解读《百年孤独》时,没有陷入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论泥潭,而是深入挖掘了那种根植于拉丁美洲土地上的宿命感和家族的悲怆,让我读完后,再回头看那些经典段落,感触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不是按时间线索简单罗列,而是根据主题——比如‘孤独与连接’、‘时间与记忆的悖论’——来进行跨越国界的比较和对话,这种视野的开阔性让人耳目一新。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沙龙,让你感觉到,伟大的作品都是在和我们进行一场永恒的对话。强烈推荐给所有觉得经典太‘遥远’的读者,这本书会让你觉得,那些文学巨匠近在咫尺。

评分

我对园艺的热爱一直停留在‘种什么活什么’的初级阶段,买过不少花花草草的书,但大都只关注于‘光照要多少’、‘水要浇多深’这类基础操作,远不能满足我那种对植物生命奥秘的好奇心。直到我偶然翻到了这本《生命之壤:植物的隐秘通讯》,我的认知被彻底颠覆了。这本书的视角极其独特,它不谈‘如何种好’,而是深入探讨了植物‘如何生存’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生态网络。作者仿佛是一位植物界的福尔摩斯,揭示了植物如何通过根系分泌的化学信号与微生物进行‘交易’,如何感知空气中微小的振动来‘预测’害虫的到来,甚至还探讨了它们在遭受压力时,是如何向邻近的同伴发出‘警报’的。书中的描述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但语言却极其富有诗意,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比如,描述菌根网络时,用到了‘地下互联网’的比喻,一下子就把复杂的生物学概念具象化了。它让我明白了,我院子里那棵看似沉默的橡树,实际上是一个繁忙的生态节点,它正忙着和周围的植物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的、关乎生存的‘商业谈判’。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生命’本身的理解,让我对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敬畏。

评分

作为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心的人,我总是在寻找那种能够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完美结合的著作。这本《铁与血的交响曲:19世纪欧洲的社会变迁》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许多关于那个时期的历史书,要么过于侧重政治军事的权谋斗争,读起来像是一份枯燥的年表;要么就是专注于哲学思潮的演变,让人感觉缺乏烟火气。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与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变迁编织在一起。它没有回避那个时代残酷的工厂生活和阶级固化,但同时,也细致地描摹了咖啡馆文化的兴起、大众报刊的诞生,以及人们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索。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私人信件、日记片段和当时的漫画作为佐证,使得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突然鲜活起来。比如,描述城市化进程时,它引用了一位纺织女工的日记,记录了她第一次看到煤气灯亮起时的震撼与恐惧,这种细节的捕捉,比任何统计数字都更有力量。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史诗级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张力、矛盾和人性的挣扎,它让我体会到,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事件集合,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体验构筑而成的复杂图景。

评分

我一直以为自己对天文学的了解仅限于北斗七星和日食月食的那点皮毛知识,直到我接触了《宇宙的几何之美》。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对宇宙尺度的直观感受。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识别星座的入门书,而是深入探讨了现代物理学如何重塑我们对空间、时间和引力的理解。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优雅,它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完美球体’的向往开始,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爱因斯坦的时空弯曲理论,但整个过程极其平顺,没有陡然的加速感。作者非常擅长运用类比来解释那些反直觉的概念,比如将四维时空想象成一张被重物压弯的蹦床,这种图像化的描述,让‘引力’不再是牛顿的神秘‘超距作用力’,而成为了空间自身的几何属性。更让我着迷的是,它还回顾了那些划时代的观测,比如哈勃红移的发现是如何将我们的宇宙从静态的‘容器’变成了一个不断膨胀的‘生命体’。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登上一层,视野就开阔一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让我学会用更广阔的、更具数学美感的视角去看待我们所处的这个浩瀚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