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教育思维方式转向之透视研究:从实体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以中国传统的老子生成哲学思想为基本原则,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中的核心概念“生成”为主要视角,并采用以实体性哲学思维与生成性哲学思维相对照的基本方式,为解读教育提供两个参照系或两种透视方式。研究方法是以实体性和生成性的认识论和本体论相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方法,特别是通过本体论的透视方法和思维分类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以期通过以广度达到深度的途径对现代教育的性质进行探索。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教育思维方式转变概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研究的方法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2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背景
1.2.1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社会背景
1.2.2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哲学背景:两种思维方式的哲学历史回顾
1.2.3 两种思维方式转变的科学背景
1.2.4 两种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教育上体现
1.2.5 两种思维方式发展的时代走向
1.3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基本假设
1.3.1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
1.3.2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核心:是一种教育范式的大转变
1.3.3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基本体现:价值观的转变
1.3.4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中的学习观转变
1.3.5 教育思维转变中的发展机制观
1.3.6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中的学生观
1.3.7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中的教师观、学校观和管理观
1.3.8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中的课堂观、教室观和班级观
1.3.9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中的家庭观、社区观与社会观
第2章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内涵之一:实体性思维参考系中的教育
2.1 实体性思维教育观的总体性假设
2.2 实体性思维视野中教育的特征
2.2.1 实体性思维在教育理论价值取向上的特点
2.2.2 实体性教育在教育实践价值取向上的基本特征
2.3 实体性思维的教育之反思与评价
2.3.1 关于实体性教育的反思
2.3.2 约翰·杜威对传统的实体性教育的反思与批评
2.4 实体性教育的模型之建构
第3章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内涵之二:生成性思维参考系中的教育
3.1 生成性教育的理论假设
3.2 生成性教育的特征
3.2.1 生成性教育的基本特征
3.2.2 生成性教育的模型之建构
3.3 生成性教育的机制
3.3.1 自我教育的自组织生成机制
3.3.2 丰富模式的他组织教育生成机制
3.4 生成性教育的核心指标
3.4.1 生命力指标
3.4.2 自主性指标
3.4.3 联系性指标
3.4.4 转变性指标
3.4.5 流动性指标
3.5 生成性教育内涵的探析一不同视角下的生成性教育
3.5.1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野中的生成性教育
3.5.2 老子生成演化哲学中的生成性教育
3.5.3 复杂性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生成性教育
3.6 相关教育理论与实践变革对生成性教育的支持
3.6.1 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实践的历史性启示——重视教育中的生命力之典型
3.6.2 杜威教育实验的革命性启示——重视个人与世界经验性联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代表
3.6.3 生本教育的现实启示——探本求源的的中国教育变革之里程碑
3.6.4 因时而化的德育观——鲁洁教授的德育理论变革
3.7 生成性视野中的教育人生之构想
第4章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外延之一:教育思维转变的大趋势及其结论
4.1 教育思维变革的方向与大趋势
4.2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结论
第5章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外延之二: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复杂性及其讨论
5.1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的复杂性
5.1.1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在观念与理论上的复杂性
5.1.2 教育思维方式转变在实践上的复杂性
5.2 关于教育思维方式转换的讨论
结束语:关于教育与教育学性质的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一)来自内心的感谢
(二)感谢之外的话
(三)写在出版前夕
精彩书摘
众所周知,中国的山水画非常讲究布局,特别是空白的运用。可以说,空白在这里影响甚至决定着一幅画的成功与否。这也就启示我们:未必实在的东西才有价值。看不见的东西有时也有着意想不到的奇妙。联系到人的发展,也可以启示我们,那些关于人的发展现状都不是固定的,也不是最重要的。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挖掘其潜力,重视其未来,而未来是不可限量的,即所谓的“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古代的名言“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也表达了相似的意思。而重视未来也就是要重视想象的价值,而不只是现实,因为“人类只有通过想像才能领略未来世界的模样”。特别是在教育之中,决不能用对待客观物质的观点来看待教育,而要看到其未来性,看到其潜能的转化。
其实许多伟人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伟大的哲学家康德也认为,“教育艺术的一个原理……就是:孩子们应该不是以人类的当前状况,而是以人类将来可能的更佳状况,即合乎人性的理念及其完整规定——为准进行教育”。并认为好的教育是这样的:“被放进人之内的那些萌芽,必须得到更大的发展”。康德的观点已经类似于杜威的教育生长说了。伟大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更是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讴歌儿童的未来:“由于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就像他是人类的创造者一样也完全能够成为人类的改造者。儿童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和新的前景”。
前言/序言
教育思维方式转向之透视研究:从实体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