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08年修订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 质量标准
  • 标准参考书
  • 工程技术
  • 科技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53800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9298
包装:精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3
字数:120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2.《中国国家标准汇编》收入我国每年正式发布的全部国家标准,分为“制定”卷和“修订”卷两种编辑版本。
“制定”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分成若干分册,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制定”字样及分册号,分册号一直连续。各分册中的标准是按照标准编号顺序连续排列的,如有标准顺序号缺号的,除特殊情况注明外,暂为空号。
“修订”卷收入上年度我国发布的、被修订的国家标准,视篇幅分设若干分册,但与“制定”卷分册号无关联,仅在封面和书脊上注明“20××年修订-1,-2,-3,……”字样。“修订”卷各分册中的标准,仍按标准编号顺序排列(但不连续);如有遗漏的,均在当年最后一分册中补齐。需提请读者注意的是,个别非顺延前年度标准编号的新制定的国家标准没有收入在“制定”卷中,而是收入在“修订”卷中。
读者配套购买《中国国家标准汇编》“制定”卷和“修订”卷则可收齐上一年度我国制定和修订的全部国家标准。

目录

GB/T1179-2008圆线同心绞架空导线
GB/T1182-2008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几何公差形状、方向、位置和跳动公差标注
GB/T1192-2008农业轮胎技术条件
GB/T1196-2008重熔用铝锭
GB/T1219-2008指示表
GB/T1233-2008未硫化橡胶初期硫化特性的测定用圆盘剪切黏度计进行测定
GB/T1241-2008船用外螺纹锻钢截止止回阀
GB/T1251.1-2008人类工效学公共场所和工作区域的险情信号险情听觉信号
GB/T1251.3-2008人类工效学险情和信息的视听信号体系
GB1256-2008工作基准试剂三氧化二砷
GB1258-2008工作基准试剂碘酸钾
GB1260-2008工作基准试剂氧化锌
GB/T1273-2008化学试剂三水合六氰铁(Ⅱ)酸钾(亚铁氰化钾)
GB/T1279-2008化学试剂十二水合硫酸铁(Ⅲ)铵
GB/T1291-2008化学试剂邻苯二甲酸氢钾
GB/T1292-2008化学试剂乙酸铵
GB/T1294-一2008化学试剂1(+)一酒石酸
GB/T1298-2008碳素工具钢
GB/T1301-2008凿岩钎杆用中空钢
68/T1303.3-2008电气用热固性树脂工业硬质层压板第3部分:工业硬质层压板型号
GB/T1311-2008直流电机试验方法
GB/T1335.1-2008服装号型男子
GB/T1335.2-2008服装号型女子
GB/T1347-2008钠钙硅玻璃化学分析方法
GB1351-2008小麦
GB/T1357-2008通用机械和重型机械用圆柱齿轮模数
GB/T1361-2008铁矿石分析方法总则及一般规定
68/T1404.1-2008塑料粉状酚醛模塑料第1部分:命名方法和基础规范
GB/T1404.2-2008塑料粉状酚醛模塑料第2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GB1404.3-2008塑料粉状酚醛模塑料第3部分:选定模塑料的要求
GB/T1406.1-2008灯头的型式和尺寸第1部分:螺口式灯头
GB/T1406.2-2008灯头的型式和尺寸第2部分:插脚式灯头
GB/T1406.3--2008灯头的型式和尺寸第3部分:预聚焦式灯头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08年修订-4)》以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力求内容丰富且具专业性。 --- 科技前沿与工程实践:新材料、信息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图书名称:《跨越边界:21世纪工程科学的综合应用与展望》 图书分类: 综合性工程科学、前沿技术应用、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容概要: 本卷深入探讨了21世纪工程科学领域中最为关键和最具颠覆性的技术发展脉络。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五大部分,旨在为研究人员、高级工程师、政策制定者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识框架,用以理解和驾驭当前科技变革带来的复杂挑战与巨大机遇。 第一部分:先进功能材料的突破与产业化 本部分聚焦于驱动下一代技术革新的基础材料科学进展。我们首先回顾了纳米技术在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领域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特别是在高强度、轻量化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优化上进行了详细论述。 1.1 智能与响应性材料: 重点分析了热敏、光敏、压电及磁响应材料在传感器、驱动器和医疗设备中的集成应用。详细阐述了形状记忆合金(SMA)的微观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在精密机械制造中的实际案例分析,包括疲劳寿命预测模型。 1.2 能源存储与转换材料: 深入剖析了固态电解质的界面化学稳定性、锂硫电池体系中的多硫化物穿梭效应抑制技术。在光伏领域,本书详尽比较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的长期稳定性挑战与量产化路径,并探讨了新型热电材料在废热回收中的潜力。 1.3 生物相容性与仿生材料: 探讨了用于组织工程支架的高分子水凝胶的合成方法及其对细胞黏附与增殖的影响。特别关注了可降解植入物的设计原则和生物安全性评价标准,以期指导下一代医疗器械的开发。 第二部分:信息物理系统(CPS)与工业4.0的深度融合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探讨信息技术(IT)与操作技术(OT)的深度融合,即构建高效、自适应的工业生态系统。 2.1 工业物联网(IIoT)架构与边缘计算: 详细阐述了支撑大规模传感器网络和实时数据处理的分布式计算架构。对比分析了MQTT、OPC UA等关键通信协议在低延迟工业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并提出了基于边缘智能的故障预警模型。 2.2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建模与仿真: 本章节阐述了如何构建高保真度的物理实体数字映射,涵盖了多尺度建模方法(从分子动力学到宏观结构仿真)。通过多个汽车制造与复杂流程控制的实际案例,展示了数字孪生在流程优化、虚拟调试和预测性维护中的关键作用。 2.3 网络安全在关键基础设施中的防护: 鉴于工业控制系统(ICS)日益增长的网络攻击风险,本部分专门论述了OT环境下的安全纵深防御策略。涵盖了零信任架构在SCADA系统中的实施挑战、工控协议的漏洞分析以及基于AI的异常行为检测技术。 第三部分:可持续工程与循环经济模型构建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压力,本部分着重于工程手段如何驱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3.1 绿色化学与清洁生产工艺: 介绍了几种高效、低能耗的催化反应器设计,如微通道反应器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详细分析了溶剂替代策略,特别是超临界流体技术在分离与纯化过程中的节能效果。 3.2 复杂系统退役与资源回收: 针对电子电气设备(WEEE)和退役风力涡轮叶片的处理难题,本书提出了系统化的拆解与材料分离技术。深入研究了湿法冶金和火法冶金在稀有金属(如稀土元素)回收中的工艺优化路径和环境影响评估。 3.3 韧性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探讨了如何将气候变化风险因子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的生命周期评估(LCA)。重点讨论了低碳混凝土、可再生生物质材料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以及城市水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弹性设计。 第四部分:高级计算方法在工程决策中的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计算科学工具如何赋能更快速、更精确的工程设计与决策制定。 4.1 深度学习在材料表征中的应用: 阐述了卷积神经网络(CNN)和生成对抗网络(GAN)如何用于加速材料的微观结构成像分析(如TEM/SEM图像的自动识别与定量分析)。并讨论了数据驱动的材料基因组计划(Materials Genome Initiative)的实践框架。 4.2 拓扑优化与增材制造(AM)的协同设计: 详细解析了基于反应扩散方程和变分法的结构拓扑优化算法。重点展示了如何将优化结果直接转化为适用于金属激光熔融(SLM)和高分子挤出(FDM)工艺的G代码路径,实现复杂轻量化结构的一体化制造。 4.3 复杂系统建模与不确定性量化(UQ): 针对传统有限元分析(FEA)在处理参数不确定性时的局限性,本部分深入讲解了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概率代理模型(Surrogate Models)和贝叶斯校准方法在结构可靠性评估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跨学科的工程伦理与监管前瞻 工程实践已不再是纯粹的技术活动,伦理考量和全球监管框架对技术落地至关重要。 5.1 人工智能在工程决策中的责任归属: 探讨了在自主系统(如自动驾驶、智能电网)发生故障时,如何界定算法设计者、运营方和系统的法律责任。提出了基于风险分级的人工智能伦理审查框架。 5.2 全球供应链的透明度与可追溯性: 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追踪关键部件材料来源、确保合规性方面的潜力。重点关注高附加值产品(如航空航天零部件)的端到端可追溯解决方案的构建。 5.3 技术标准的演进与国际接轨: 比较了主要发达国家在先进制造、数据安全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标准化进程,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供战略参考。 总结: 《跨越边界:21世纪工程科学的综合应用与展望》是一部面向未来的工具书,它超越了单一技术领域的局限,强调跨学科知识的集成与应用。通过对材料、信息、能源和环境四大核心议题的深度剖析,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构建一个适应未来技术复杂性的综合性工程思维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套汇编无疑是追求耐用和严肃性的典范。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每一个图表和公式都忠实地还原了原件的风貌。然而,这种“原汁原味”的呈现方式,在数字化时代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我希望能有一个索引或检索系统,哪怕是附带的光盘也好,可以让我通过关键词快速定位到我需要的具体条款,而不是依赖于厚重的、可能已经过时的总目录。每次查阅都需要我移动沉重的书本,打开它,然后手动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寻找我的目标,这极大地拖慢了我的工作效率。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2008年的修订版,书中对新兴技术和跨界融合领域的标准覆盖显得力不从心。例如,在涉及初期物联网应用或新型环保材料的规范方面,内容非常匮乏,这使得这本书在应用层面上具有明显的时间滞后性,它成功地记录了2008年的状态,却未能预见未来十年的技术变革对标准提出的新挑战。它是一个很好的历史快照,但在指导未来实践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朴素,黑色的封皮上印着金色的字体,显得非常庄重。拿到手里分量不轻,厚厚的几册堆叠在一起,一看就知道内容绝对翔实。我抱着一种敬畏的心情翻开了第一页,期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国家在特定技术领域或行业规范的权威指导。然而,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极其复杂,充满了各种代号和缩写,对于一个初次接触国家标准体系的读者来说,简直就像在阅读一份天书。我试图寻找一些关于产品质量控制的通用性标准,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可以应用到日常管理中的框架,但大部分条目都指向了极其细分的专业领域,比如特定材料的化学成分分析、计量单位的强制性要求等等。这些内容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信息密度实在太大了,而且语言风格极其严谨和晦涩,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推敲,不容许任何歧义,但这恰恰牺牲了可读性。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理解其中一个关于“工业设备安全运行规程”的章节,但发现它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深厚的专业背景知识,书中几乎没有提供任何背景介绍或应用案例来辅助理解。总体来说,它更像是一本给专业人士和机构使用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可以让人轻松入门的指导手册。我对这种“教科书式”的呈现方式感到有些无力,它似乎与构建一个开放、易于理解的知识体系的初衷有所背<bos>。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专业壁垒”。它不是为了普及知识而存在的,而是为了确立和维护一个技术领域的基准线。每一条规定都显得如此滴水不漏,体现了起草者们在特定历史节点上对技术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谨慎态度。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其他技术词典来理解其中引用的专业术语,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并非设计给那些需要“快速解决方案”的人。它要求的是一种沉浸式的、近乎学术研究的态度。我尝试将其中关于“材料强度测试方法”的部分与我掌握的国际通用标准进行比对,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差异点,这表明了国家标准的独立性和本土化特征。但是,由于缺乏对比性的分析或注释,读者只能自行进行推断,这对于希望了解中外标准差异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遗憾。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内部逻辑自洽,但与外部知识体系的连接点比较少,需要读者自己去搭建桥梁,这无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和所需的时间成本。

评分

我曾试图将这本书作为培训新进员工的材料之一,希望他们能尽早接触到国家标准的规范要求。结果证明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尝试。教材需要有引导性、有层次感,能够将抽象的规范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的步骤。而这套汇编,从头到尾都维持着一种不苟言笑的、陈述事实的口吻。它不会告诉你“如何做”,只会告诉你“应该是什么”。比如,在描述一个流程时,它会直接列出A、B、C、D四个必须满足的条件,但不会解释为什么必须是这四个条件,或者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B条件的达成。这种缺乏教学设计的方式,使得初学者很容易在海量的信息中迷失方向,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这本书更像是档案室里的最终定稿,而不是课堂上的教学蓝本。它完成了其“汇编”的使命,但未能完成“普及”或“指导实践”的延伸使命。如果能配上一本详细的解读手册,或者至少一个清晰的章节摘要,它的实用价值或许能得到大幅提升,但就其本身而言,它是一个高度浓缩的、需要极高专业素养才能消化的知识载体。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系统地了解2008年中国在各个关键行业推行了哪些新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我当时正在筹备一个项目,需要确保我们的流程完全符合当时的最新国家要求,所以这套汇编对我来说,理论上应该是一本“圣经”。但是,当我开始深入查阅时,我发现要找到某个特定行业的最新动态,简直像在大海捞针。标准号的编排似乎遵循着一种内部逻辑,而这种逻辑对于外部人员来说是完全不透明的。我需要不断地在附录和正文中来回对照,试图理清哪个标准是强制性的,哪个是推荐性的,哪一个又被后续的版本所取代,但这本书本身并未提供一个清晰的“修订历史”或“适用性指南”。这导致我在引用某个技术指标时,总会产生一种不确定感:我引用的这个规定,在今天是否依然有效?它是否已经被一个更精细的、我未能找到的版本所覆盖?这种权威性文献所带来的不安全感,是我始料未及的。它需要读者具备极高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对标准体系结构的深刻理解,否则,它仅仅是一堆打印出来的纸张,其价值无法被有效释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