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天气年鉴(2007年)

沙尘天气年鉴(2007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气象局 编
图书标签:
  • 沙尘天气
  • 气象灾害
  • 环境科学
  • 气候变化
  • 大气科学
  • 荒漠化
  • 生态环境
  • 中国气象
  • 年鉴
  • 2007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7835
版次:1
商品编码:107559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适应沙尘天气科学研究的需要,也为各级气象台站气象业务技术人员提供更充分的沙尘天气信息,更好地掌握沙尘天气活动规律,提高预报准确率,国家气象中心组织整编了《沙尘天气年鉴》(2007年)。《沙尘天气年鉴》的内容包括对当年沙尘天气过程概况的描述和沙尘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的分析,全年和逐月沙尘天气时空分布及主要沙尘天气过程相关图表等。

目录

前言
说明
1. 2007年沙尘天气概况
1.1 沙尘天气过程
1.2 沙尘天气日数
1.3 2007年春季沙尘天气主要特点
1.4 2007年北京沙尘天气主要特点

2. 2007年沙尘天气气候背景
2.1 2007年春季沙尘天气显著偏少的原因
2.2 沙尘天气发生的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地理环境条件的关系
3. 2007年沙尘天气过程纪要表
4. 2007年1-12月沙尘天气日数分布图
5. 2007年沙尘天气过程图表
5.1 1月25-26日扬沙天气过程
5.2 2月4日扬沙天气过程
5.3 2月27-28日扬沙天气过程
5.4 3月24日扬沙天气过程
5.5 3月27-28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5.6 3月30-31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
5.7 3月31日一4月3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5.8 4月13-15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5.9 4月16日扬沙天气过程
5.10 4月19-20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5.11 4月21-23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5.12 5月1-2日扬沙天气过程
5.13 5月7日扬沙天气过程
5.14 5月8-11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5.15 5月15日扬沙天气过程
5.16 5月19-21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5.17 5月22-24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5.18 12月27-29日扬沙天气过程

前言/序言


《海风拂过塞上:西北地区气候变迁与生态演替研究(1990-2010)》 本书聚焦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1990年至2010年)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深入探讨了该时段内区域气候要素的长期变化趋势,以及这些变化如何驱动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地表景观的复杂演替过程。 第一章:研究区域概览与气候背景(1990-2010) 本书首先对研究区域——主要涵盖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及宁夏部分地区——进行了地理、地质和水文特征的基础性梳理。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其气候变异影响显著的基础前提。 本章详尽分析了1990年至2010年间,该区域气温、降水、风速以及日照时长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该时段内,西北地区呈现出显著的暖湿化趋势,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增温速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降水的年际波动性增大,但在部分高海拔地区和山前迎风坡,降水总量呈小幅上升态势。空气动力学特征方面,对极端大风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进行了量化分析,为后续的荒漠化和土壤侵蚀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 第二章:区域气候要素的年代际变化与驱动机制 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在于识别信号与噪声。本章运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如Mann-Kendall趋势检验、EOF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等),分离出区域气候要素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长期趋势。 重点分析了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PD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以及印度洋海温异常等关键海气相互作用事件对西北气候的调制作用。研究揭示,区域气候变暖并非完全线性的,而是受到多重年代际振荡背景的叠加影响。例如,在特定年份,区域性低涡活动和西风急流的路径变化,如何通过影响水汽输送通道,导致了局地降水分布的“旱涝急转”现象。 第三章:地表水资源平衡与冰川消融监测 西北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直接受制于水资源的可得性。本章以河流径流、地下水位和山区冰川积雪为核心要素,构建了1990-2010年的区域水文平衡模型。 通过遥感反演和地面观测数据的交叉验证,量化了该时期内主要河流(如塔里木河上游、黄河上游支流)的年径流量变化特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祁连山、天山等重要冰川区的物质平衡进行了估算,证实了该时段内冰川加速退缩的趋势,并探讨了退缩对下游灌溉农业用水的潜在影响和短期“虚增”效应。地下水资源承压性监测显示,部分绿洲边缘区域的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加快,提示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叠加作用下的水资源超采风险。 第四章:植被覆盖度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响应 气候因子是决定西北干旱区植被长势的决定性因素。本章利用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和EVI(增强型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数据,结合野外地面调查,评估了研究时段内区域植被的覆盖度变化及其年际动态。 研究发现,在降水增加的区域(多为山地及河谷地带),植被盖度和生态系统生产力(GPP/NPP)呈显著正增长,这主要归因于气候变暖导致的生长季延长和水热条件的改善。然而,在过度放牧或地下水下降的局部区域,植被退化现象依然存在,这表明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非均质的,区域异质性显著。本章还探讨了植被恢复对地表反照率和土壤水分的反馈机制。 第五章:土壤侵蚀风险评估与土地退化格局演变 气候变暖和降水格局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土壤的物理稳定性。本章采用USLE模型和RUSLE模型,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1990-2010年间研究区的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风险进行了动态评估。 数据显示,尽管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增加对土壤侵蚀有抑制作用,但极端天气事件(如短时强降水和强风日增多)在某些脆弱地貌区导致了侵蚀强度的短期剧增。本章重点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如退耕还草、水利工程建设)在塑造土地退化格局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对比不同气候情景下的人工干预,为制定精准的土地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六章:气候变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适应性研究 西北地区农业是典型的“靠天吃饭”的模式。本章详细剖析了该时段内关键农作物(如玉米、小麦、棉花)的生长季气候风险和产量波动。 通过回归分析,揭示了温度、无霜期长度与作物产量的正相关关系,以及阶段性干旱或洪涝事件对产量的负面冲击。本章的特色在于,不仅关注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风险”面,还探讨了地方社区和农业管理部门在20年间采取的适应策略,包括灌溉技术改进、种植结构调整以及耐旱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推广,总结了不同适应策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结论与展望 全书总结了1990年至2010年间,西北干旱区在暖湿化背景下所经历的复杂气候-生态耦合过程。研究强调,该区域气候系统表现出高度的非稳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未来的研究和管理应更加侧重于精细化的局地气候预测、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制度创新,以及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对脆弱生态系统冲击的韧性建设。本书旨在为西北地区未来十年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科学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编辑和信息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极强的“时间轴”概念的贯彻。2007年一整年的信息,被清晰地切割成季度、月度,乃至更细的事件单元,这种线性叙事结构非常适合进行跨年度的趋势对比研究。我个人更关注的是其中关于“沙尘天气日数”的统计标准和方法论的阐述部分。年鉴中对于“沙尘”、“扬沙”、“浮尘”的界定标准,与国际上主流的气象学定义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保证了数据的可比性。此外,书中对一些异常天气事件的归因分析,虽然措辞谨慎,但背后逻辑清晰,体现了对复杂系统(大气环流)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它不像是一本流行的科普读物那样试图“取悦”读者,而是专注于提供最原始、最可靠的观测证据链。对于任何需要引用2007年原始气象数据进行学术论证的人来说,这本书就是最直接、最可靠的“一手档案”。

评分

翻阅这本厚重的记录册,我立刻被其中详尽的数据细节所震撼,仿佛将2007年席卷我国北方的那些黄色的风暴,通过文字和数字的形式重新“复现”了一遍。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沙尘发生的次数和强度,更深入地探究了驱动这些事件的气象因子——比如当时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变化、蒙古气旋的路径演变,以及土壤墒情数据与植被覆盖度的关联性分析。那些详细到小时级的观测记录,对于我们评估特定区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证基础。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一次春季特大沙尘暴的个案分析,作者们细致地描绘了风场结构、颗粒物垂直输送的模式,甚至引用了卫星遥感图像的解读,这使得那次事件的复杂成因得以被多角度审视。这种百科全书式的详尽记录,体现了编撰团队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它无疑是构建区域环境变化长期数据库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坦白说,与阅读小说有着天壤之别。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的文字吸收,而是耐心的信息筛选与对比。我尝试用一种比较松散的方式去“浏览”它,结果发现自己很容易被海量的气象站点数据淹没。这本书更像是为“实干家”准备的工具,而不是为“休闲读者”准备的读物。然而,一旦你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查阅,比如想知道某年某月某日,京津地区受到了哪一次沙尘过程的显著影响,并想追溯其上游源区,那么这本年鉴会以惊人的效率给出答案。我发现它在对不同区域(如西北、华北、东北)沙尘特征的地域差异性总结上做得尤为出色,它揭示了不同地理单元在气候驱动下的响应机制存在显著区别。这种对比性的分析,为制定区域性的防沙治沙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其超越了纯粹的数据堆砌,具备了一定的应用指导价值。

评分

阅读《沙尘天气年鉴(2007年)》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特定年份大气环境状态的“深度体检”。我注意到,书中对每次主要沙尘过程的预警时效性和准确率也进行了回顾性的评估,这部分内容对于评估当时预警系统的成熟度非常有意义。它不仅记录了“发生了什么”,还试图探讨“我们当时预报得怎么样”。这种自我反思式的记录,是推动业务科学进步的关键一步。虽然阅读起来需要极高的专注度,因为它几乎没有“故事性”或“人情味”,但正是这种纯粹的数据驱动,赋予了它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它就像一个沉默但无比精确的记录仪,忠实地捕捉了地球大气在那一年中的一次次躁动与呼吸。对于那些致力于气候变化模型校验和极端事件频率分析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就是最坚实的“锚点”。

评分

这部《沙尘天气年鉴(2007年)》的装帧设计非常朴实,封面没有花哨的图案,只是简洁地印着书名和年份,给人一种严谨、权威的感觉。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纸张的质感,虽然不是那种高档的铜版纸,但印刷的清晰度和装订的牢固度都非常可靠,很适合需要频繁查阅的工具书。从整体上看,这本年鉴的排版布局非常清晰,大量的表格和图表占据了主体篇幅,这对于专业研究人员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可以直接提取所需数据。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逻辑性,从宏观的气候背景介绍到微观的单次沙尘事件分析,层层递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研究生也能快速找到切入点。不过,作为一个非气象专业的爱好者,我发现其中某些专业术语的解释略显不足,如果能在附录中增加一个详尽的术语对照表,对扩大受众面会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作为一部记录特定年份自然现象的档案性文献,它的实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更像是一个冰冷但无比精准的“数据仓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