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天气年鉴(2009年)

沙尘天气年鉴(2009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气象局 编
图书标签:
  • 沙尘天气
  • 气象灾害
  • 环境科学
  • 气候变化
  • 大气科学
  • 荒漠化
  • 生态环境
  • 中国气象
  • 年鉴
  • 2009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499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7801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适应沙尘天气科学研究的需要,也为各级气象台站气象业务技术人员提供更充分的沙尘天气信息,更好地掌握沙尘天气活动规律,提高预报准确率,国家气象中心组织整编了《沙尘天气年鉴(2009年)》。其内容包括对2009年沙尘天气过程概况的描述和沙尘天气产生的气象条件的分析,全年和逐月沙尘天气时空分布及主要沙尘天气过程相关图表等。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前言
说明
1 2009年沙尘天气概况
1.1 沙尘天气过程
1.2 沙尘天气日数
1.3 2009年春季沙尘天气主要特点
1.4 2009年北京沙尘天气主要特点
2 2009年沙尘天气气候背景
2.1 我国沙尘天气目前仍处于偏少的气候背景下
2.2 2009年沙尘天气明显偏少的原因
3 2009年沙尘天气过程纪要表
4 2009年1~12月沙尘天气日数分布图
5 2009年沙尘天气过程图表
5.1 2月18~19日扬沙天气过程
5.2 3月9~12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5.3 3月14~15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5.4 3月19~21日扬沙天气过程
5.5 4月16~19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5.6 4月23~25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5.7 4月28~30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5.8 5月26日扬沙天气过程
5.9 10月17~18日扬沙天气过程
5.10 12月24~25日沙尘暴天气过程

精彩书摘

  1.1 沙尘天气过程
  2009年我国共出现了10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扬沙天气过程4次、沙尘暴天气过程6次,没有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过程。这10次沙尘天气过程中西北路径型出现5次,偏西路径型出现4次,其余1次为局地型。首次发生的沙尘天气过程为2月18-19日的扬沙天气过程,末次出现的是12月24-25日的沙尘暴天气过程。2009年影响范围最大、强度最强的沙尘天气过程是4月23-25日的沙尘暴天气过程,沙尘天气袭击了西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中西部、华北西部、黄淮北部及四川盆地东部等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宁夏东部和陕西西北部等地,有23个测站出现了沙尘暴,其中5个测站出现了强沙尘暴。1,2沙尘天气日数
  2009年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和四川盆地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南和西藏等地的局部地区出现了沙尘天气(图1.1 )。有两个沙尘天气出现日数超过10天的多发区,一个位于南疆盆地到青海柴达木盆地一带,其中南疆盆地沙尘天气日数一般为50~120天,沙尘天气日数超过120天的有新疆塔中和民丰,分别达169天和168天;另一个多发区位于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到宁夏北部一带,沙尘天气日数一般为10~25天,局部地区达30天左右。
  扬沙天气主要出现在我国西北地区、华北西部和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和东南部、东北地区西部等地(图1.2 )。扬沙天气也存在两个多发区,位置与沙尘天气基本相同,日数一般有10~25天,其中南疆盆地大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宁夏东部的局部地区达25~78天。
  沙尘暴出现的区域较扬沙区域明显缩小(图1-3),主要分布在南疆盆地、青海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宁夏东部、陕西西北部,其沙尘暴日数一般为1~3天,部分地区超过5天,局部地区达10~22天。
  强沙尘暴出现在南疆盆地、青海西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图1.4 ),日数一般为1~2天,仅在南疆盆地南部的局部地区达4~8天。
  ……

前言/序言


浩瀚星河中的微尘:一本关于宇宙观测与天体物理的图集 导言:仰望星空,追溯起源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头顶那片无垠夜空的探索与遐想。从早期的星座图谱,到伽利略的望远镜,再到如今的哈勃与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每一次技术上的飞跃都为我们揭示了宇宙更深层的奥秘。本书并非简单的天文知识普及读物,而是一本深度聚焦于现代天体物理前沿观测成果与理论模型构建的精美图集与深度解析手册。它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肉眼可见的范围,深入到恒星的诞生与死亡、星系的演化、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谜团,乃至宇宙学基本参数的精确测定之中。 第一辑:恒星的生命周期——从星云到超新星 本辑内容详尽记录了恒星从形成到消亡的完整“生命史诗”。我们首先聚焦于分子云的引力坍缩过程,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波阵列(ALMA)拍摄的最新图像,解析了原恒星周围吸积盘的精细结构,特别是其中伴随的喷流(Jets)和双极流(Bipolar Outflows)的物理机制。 随后,本书深入探讨了主序星阶段的能量产生机制,详细阐述了质子-质子链反应(pp-chain)和CNO循环的能量释放效率对比。图谱部分着重展示了赫罗图(H-R Diagram)上不同类型恒星(如红巨星、蓝巨星)的光谱特征和表面温度分布,并辅以欧洲南方天文台(ESO)甚大望远镜(VLT)获取的视差数据,校准了标准烛光——造父变星的光变曲线。 高潮部分集中于恒星的终末命运。我们不仅展示了白矮星的冷却曲线和钱德拉塞卡极限的理论推导,更详尽描绘了Ia型超新星爆发的精确光变曲线模型,这被视为宇宙距离测量的基石。对于大质量恒星,本书特别收录了中子星和黑洞形成区域的高能X射线观测图像,并对引力波事件(如GW170817)的电磁对应体进行了深入的跨波段分析,解释了千新星(Kilonova)产生重元素(如金、铂)的核合成过程。 第二辑:星系与宇宙网的结构 本辑将视角拉伸至宏观尺度,探讨星系作为宇宙基本结构单元的形成与相互作用。内容涵盖了星系分类学的现代演进,从哈勃“音叉”到基于星系形成理论的动态分类。 我们详细分析了星系形成与演化的主流模型——“自下而上”的合并模型。通过对星系团核心区域的深入观测,揭示了“星系失速”(Strangulation)和“星系剥离”(Ram Pressure Stripping)等环境因素如何影响星系的气体含量和恒星形成率。书中精选了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对星系团中星系际介质(ICM)的温度和密度分布图,这些数据是理解宇宙中重子物质含量的重要依据。 此外,本书专门开辟章节讨论活动星系核(AGN)与宿主星系反馈机制。利用射电望远镜阵列对巨型射电瓣(Radio Lobes)的成像,解释了超大质量黑洞喷流如何加热和驱散周围的冷气体,从而调控宿主星系的恒星形成历史,构建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宇宙“网状”结构。 第三辑:暗物质的踪迹与暗能量的驱动 这是本书最具挑战性也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本书不回避现代物理学面临的最大难题:暗物质和暗能量。 在暗物质探测方面,我们梳理了引力透镜效应的最新成果。通过分析遥远背景星系被前景星系团弯曲的光线,我们重构了暗物质晕的质量分布图,并对比了弱引力透镜和强引力透镜技术的互补性。此外,本书还详细介绍了地面探测实验(如氙气探测器)和空间实验(如AMS-02)的最新零结果或微弱信号的统计分析,旨在让读者理解直接和间接探测的复杂性。 暗能量部分则侧重于宇宙学参数的约束。书中完整呈现了斯隆数字巡天(SDSS)的重子声学振荡(BAO)信号图谱,以及“暗能量巡天”(DES)对星系团丰度的测量结果。这些观测共同指向一个加速膨胀的宇宙,并对宇宙学常数$Lambda$(Lambda)的值进行了精确锁定。附录部分包含了$Lambda$CDM模型的核心方程组及其对宇宙微波背景(CMB)功率谱的拟合细节,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宇宙加速膨胀背后数学模型的钥匙。 结语:通向未来的观测窗口 《浩瀚星河中的微尘》汇集了过去二十年间天文学和宇宙学领域最尖端的观测数据和最精妙的理论诠释。它是一本献给所有对宇宙终极问题抱有好奇心的探索者的工具书和灵感之源。通过对电磁波、中微子、引力波等全波段信息的整合分析,我们得以构建出这个宏大而精密的宇宙图景,尽管其中仍有大量未解之谜,但每一次观测的突破,都让我们更接近那支配一切的物理法则。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激发读者持续关注未来的观测任务,如欧几里得(Euclid)太空望远镜和平方公里阵列(SKA),去捕捉那些尚未被捕捉到的光芒与信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沉的土黄色调,配上略显粗粝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那种干燥、肃穆的氛围里。我原本是抱着一种研究性的态度去翻阅它的,毕竟“年鉴”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严谨的、编年史式的期待。然而,当我真正沉浸进去,才发现它远非一份枯燥的记录集合。它更像是一幅用数据和观察精心绘制的、关于特定时期气候变迁的宏大画卷。那些关于风速、能见度以及不同地区沙尘频率的图表,虽然数据量庞大,但排版和图例的设置却非常人性化,即便是对气象学不太精通的普通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一些历史文献片段和老照片,它们像是为冰冷的数字注入了灵魂,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的人们是如何在这种极端天气下生活、抗争,甚至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运作。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原本可能偏向于专业领域的文本,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份报告,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大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这在学术性资料中往往容易被忽略。纸张的选择偏向于哑光质感,这很巧妙地呼应了主题的调性,避免了高光泽纸张带来的与内容格格不入的“闪亮感”。内页的色彩处理非常考究,即便是那些展示卫星云图和地表情况的彩色插页,其色彩饱和度也经过了精心的调整,看起来既清晰又不会过于刺眼。我特别注意到那些绘制的区域气候模型图,线条的精度极高,即使放大查看细节,也依旧保持着锐利。对于一个需要长期查阅和参考的“年鉴”来说,这种对实体载体的重视,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和资料的可信度。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具书,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文献情有独钟,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虽然它有着全国性的视野,但它并没有忽略不同区域气候特点的细微差别。譬如,对西北地区那标志性的、带着强烈侵略性的风暴的描述,那种文字的张力几乎能让人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沙砾的粗粝感;而到了东部沿海地区,即便是轻微的浮尘影响,也被详尽地记录下来,分析了它对区域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微妙影响。这种由点及面的写法,展现了作者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更绝妙的是,书中提供了一些地方志的摘录,它们用极其朴素的语言记录了数代人对沙尘的集体记忆。这些口述史般的片段,与严谨的科学数据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照,让冰冷的科学报告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对土地的敬畏。

评分

从一个纯粹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令人赞叹的一点在于其客观性和平衡感。在分析沙尘天气的成因时,作者没有采取那种简单归咎于单一因素的倾向性论述,而是非常审慎地探讨了自然周期性波动与人为干预作用之间的复杂博弈。它没有过度渲染灾难的恐怖,也没有轻描淡写地忽略问题的严重性,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克制的科学态度。在阐述应对策略时,它列举了从古代的防风固沙技术到现代的国际合作机制等多个层面的努力,展现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多维度的解决方案探索。这种不偏不倚、全面覆盖的叙事方式,让我对整个沙尘现象的认识变得更加立体和成熟。它引导读者去思考,而非仅仅被动接受结论,这对于任何追求深度理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馈赠。

评分

说实话,我刚拿到这本厚实的书时,心里是有些打鼓的,生怕它会像很多同类书籍一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过于简化的结论。但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完全出乎意料。作者显然在内容的组织上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叙事的节奏把握得极好,从宏观的天气系统分析,到微观到特定一次沙尘事件的详细剖析,过渡得自然流畅,毫无生硬的转折感。特别是关于沙尘源地变化的章节,作者不仅仅罗列了地理坐标和植被覆盖率的变化,还深入探讨了人类活动,比如水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方式如何与自然周期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反馈循环。这种深入骨髓的探究,让“年鉴”这个概念不再局限于“记录过去”,而是上升到了“预警未来”的高度。读完这一部分,我脑海中关于“环境问题”的理解,从一个模糊的印象,具化成了清晰的、可追踪的链条,让我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