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2-2008)

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2-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合成革
  • 人造革
  • 工业污染物
  • 排放标准
  • GB21902-2008
  • 环保
  • 皮革
  • 化学工业
  • 环境监测
  • 标准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ISBN:97813802092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07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促进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合成革与人造革企业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为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标准规定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均为质量浓度。
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企业排放恶臭污染物、环境噪声适用相应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产生固体废物的鉴别、处理和处置适用国家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标准。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企业的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按本标准的规定执行,不再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的相关规定。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温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温州市环境保护设计科学研究院、温州人造革有限公司、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08年4月29日批准。
本标准自2008年8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5 污染物监测要求
6 实施与监督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废气收集要求
附录B(规范性附录) 排气中颗粒物的监测方法
附录c(规范性附录) VOCs监测技术导则

精彩书摘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9号)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合成革
指以人工合成方式在以织布、无纺布(不织布)、皮革等材料的基布上形成聚氨酯树脂的膜层或类似皮革的结构,外观像天然皮革的一种材料。
3.2 人造革
指以人工合成方式在以织布、无纺布(不织布)等材料的基布(也包括没有基布)上形成聚氯乙烯等树脂的膜层或类似皮革的结构,外观像天然皮革的一种材料。
3.3 特征生产工艺和装置
指为生产聚氯乙烯合成革、聚氨酯合成革而进行的干法工艺、湿法工艺、后处理加工(表面涂饰、印刷、压花、磨皮、干揉、湿揉、植绒等)、二甲基甲酰胺精馏以及超细纤维合成革生产工艺及与这些工艺相关的烟气处理、综合利用、污染治理等装置,也包括生产其他合成革的上述类似生产工艺及与这些工艺相关的装置,不包括企业中纺织及其染色工艺及与这些工艺相关的装置。
3.4 干法工艺
指利用加热使(附着于基布上的)树脂熟成固化的生产工艺。
3.5 湿法工艺
指利用凝结、水洗使附着于基布上的树脂凝结固化的生产工艺。
3.6 现有企业
指本标准实施之日前已建成投产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通过审批的合成革与人造革企业或生产设施。
3.7 新建企业
指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建设项目。
3.8 排水量
指生产设施或企业向企业法定边界以外排放的废水的量。包括与生产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外排废水(包括厂区生活污水、冷却废水、厂区锅炉和电站排水等)。
3.9 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
指用于核定水污染物排放浓度而规定的生产单位合成革、人造革产品的废水排放量上限值。
3.10 挥发性有机物
指常压下沸点低于250℃,或者能够以气态分子的形态排放到空气中的所有有机化合物(不包括甲烷),简写作VOCs。
3.11 (废气)收集装置
收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以及引导废气到排气筒或者治理装置,以防止废气无组织排放的机械排风系统。收集装置按排风罩的类别分为包围型和敞开型。采用密闭罩、半密闭罩的为包围型,采用除密闭罩、半密闭罩外的伞形罩、环形罩、侧吸罩等排风罩的为敞开型。
注:对设施进行密封、对容器加盖以控制废气产生或散逸,可视为兼有收集装置和治理装置的功能。
3.12 企业边界
指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企业的法定边界。若无法定边界,则指实际边界。
3.13 标准状态
指温度为273.15K、压力为101325Pa时的状态。本标准规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均以标。

前言/序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促进合成革与人造革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合成革与人造革企业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为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导工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标准规定了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手册 书籍简介 本书籍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当前工业废水处理领域的前沿技术、工程实践及资源化利用策略,是环境工程专业人员、化工企业技术骨干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实用参考工具书。全书内容紧密围绕“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资源回收”的核心理念展开,涵盖了从废水特性分析到复杂污染物深度去除的各个环节。 第一章 工业废水特性与分类解析 本章首先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工业废水(如化工、制药、印染、冶金、食品加工等)的共性与特性差异。重点分析了COD、BOD、氨氮、重金属、有毒有害有机物(VOC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的浓度范围、毒性特征及其对后续处理工艺的影响。同时,详细阐述了水质指标的监测方法与标准解读,强调了准确、及时的水质评估是设计高效处理系统的基础。内容包括对高盐、高浓度、难降解废水的特性剖析,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分析化学手段进行复杂组分的精准识别。 第二章 废水减量化与预处理工程 源头控制是实现可持续工业生产的关键。本章详细阐述了清洁生产在废水产生环节的实施路径,包括工艺优化、水平衡分析与废水分类收集。预处理部分是保障后续生化处理效率的前提。书中详述了混凝/沉淀、气浮、过滤、膜分离等物理化学预处理技术在去除悬浮物、油类和部分可溶性有机物中的应用机理、操作参数控制及设备选型要点。针对高盐废水,特别介绍了渗析、膜蒸馏等预处理技术在降低盐度、提高回用率方面的应用案例。 第三章 现代生物处理技术及其优化 生物处理技术仍是工业废水处理的核心。本章系统介绍了活性污泥法(A/O, A2/O, BAF等)的深化应用,重点探讨了针对高氨氮、低可生化性废水的强化脱氮除磷技术,如短程硝化反硝化、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在出水水质提升方面的优势与局限。针对难降解有机物,书中详细解读了厌氧颗粒污泥(UASB/UAB)的应用条件、启动与维护,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污泥特性以应对冲击负荷。章节中还包含了生物毒性评估方法及如何通过微生物驯化提高抗冲击负荷能力。 第四章 高级氧化与难降解污染物深度去除 对于传统生化方法难以去除的微量、持久性污染物(如内分泌干扰物、特定染料中间体等),本章聚焦于各类高级氧化技术(AOPs)。详细分析了芬顿/类芬顿氧化、臭氧氧化、光催化氧化(TiO2/UV)及电化学氧化等技术的反应机理、氧化剂投加控制、反应器设计与能耗优化。特别对臭氧-生物法的组合工艺(O3/BAF, O3/UV)在提高水体可生化性和去除色度方面的效果进行了工程验证分析。此外,深度吸附技术(如活性炭、新型吸附树脂)的选择原则与再生技术也得到了充分介绍。 第五章 膜分离技术在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中的应用 膜技术是实现废水近零排放和资源回收的重要手段。本章全面覆盖了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和反渗透(RO)在工业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膜污染的机理、清洗维护策略以及如何通过过程强化技术(如磁力/电场辅助)来缓解膜污染。针对特定行业,如电子工业的超纯水回用、电镀行业的镍铜回收,本书提供了详细的膜工艺流程设计与运行案例。 第六章 工业废水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控制与优化 高效稳定的运行依赖于先进的控制系统。本章讲解了工业废水处理站的SCADA系统架构、传感器技术及其在水质、流量、溶解氧等关键参数在线监测中的应用。内容涵盖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曝气量优化、污泥龄(SRT)的智能调控、以及故障诊断与预警机制的建立,旨在帮助操作人员实现废水处理的精细化管理和节能降耗。 第七章 工业废水资源化与清淤污泥处置 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将废水视为资源而非废物。本章探讨了从废水中回收有价物质的潜力,如重金属的沉淀与电回收、有机物的资源化利用(如沼气发电、高价值化学品提取)。同时,对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最终处置给出了详尽的指导。包括污泥脱水技术的改进(如高效调质剂应用)、好氧/厌氧消化工艺的选择与优化,以及符合法规的污泥安全填埋与焚烧技术。 第八章 行业特定废水处理实例与案例分析 本章通过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业案例,展示了前述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包括:高浓度制药中间体废水(COD>50000 mg/L)的处理难点与多级AOPs串联方案;印染废水(高色度、高盐分)的“预处理+MBR+深度脱色”组合工艺;以及冶金废水中的特定离子选择性去除技术。每个案例都包含工艺选择的逻辑、关键参数的确定过程和实际运行数据分析。 附录 附录收录了常用化学药剂的毒性与安全操作规范、常见工程计算公式、以及国内外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对比参考资料,为读者提供快速查询与现场操作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非常专业,直奔主题,但它给我的整体印象却是那种教科书式的严谨与枯燥。我最初接触这本书是因为工作需要,需要了解行业内的环保法规和技术标准。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的技术术语、复杂的化学方程式以及各种排放限值表格。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些内容无疑构成了巨大的阅读壁垒。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这种晦涩的表达方式,感觉就像是在啃一块又硬又厚的骨头。 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标准的制定逻辑上做了大量的论述,试图从科学依据、技术可行性和环境影响评估这几个维度来构建整个标准体系。然而,这种过于学院派的叙事方式,使得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显得有些滞后。比如,书中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某种污染物要设定特定的排放限值,但对于企业如何在日常生产中有效、经济地实现这些标准,却没有给出太多具体且可落地的案例分析或操作指南。这让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法规的“背景解读”,而非一本实用的“操作手册”。我期望看到更多关于最佳可行技术(BAT)的实际应用分享,而不是纯粹的理论推导,这使得它的实用价值打了折扣。

评分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重要的时代记录,它清晰地勾勒出了我国对这个特定行业环保要求的演变轨迹。读完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国家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方面的决心和力度。书中的每一个技术指标背后,都凝聚着当时对环境承载力和健康风险的科学评估。然而,环保标准是动态发展的,这本书作为2008年发布的标准,在面对如今日新月异的绿色化学技术和更高的公众环保期待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感觉自己正在阅读一份“经典文献”,而非“现行指南”。期望未来能看到对其进行全面升级和迭代的版本,引入更多关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最新理念。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信息全面性上是毋庸置疑的。它像一个百科全书一样,试图囊括合成革和人造革生产过程中所有可能涉及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从原料采购环节的初步筛选,到后期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理,几乎没有遗漏。这种广度让人敬佩,体现了标准制定者考虑问题的周密性。但正因为这种“大而全”,导致了深度的分散。对于某个特定环节的深入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细节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再辅以更专业的单项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个高屋建瓴的总纲,而非解决具体技术难题的“瑞士军刀”。我希望它能更侧重于解决当前行业面临的几个核心痛点,而不是平均用力地覆盖所有方面。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风格极其朴素,完全没有考虑到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大量密集的文字和不加修饰的图表,使得长时间阅读后眼睛非常疲劳。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关于前沿环保技术的书籍,而是在查阅一份陈旧的政府文件汇编。虽然内容本身代表了国家层面对合成革行业的监管要求,但其呈现方式显然是为环保监管机构或专业研究人员服务的,对于一线工程师和企业管理者来说,效率太低了。我得不停地在不同章节之间跳转,试图将分散在各处的关键信息串联起来,这种“碎片化”的阅读体验实在令人抓狂。如果能在图文并茂、流程清晰方面做些优化,哪怕只是增加一些流程图或者简化版的摘要,都会大为改观。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性,语调是命令式的、不容商榷的。这对于规范市场秩序是必要的,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和市场准入门槛。然而,这种“一刀切”式的规定,有时会忽略不同地区、不同工艺路线的实际差异。例如,北方寒冷地区的生产企业和南方湿热地区的运营成本与技术瓶颈显然存在差异,但标准似乎并未对此进行充分的地区适应性区分。这使得一些技术落后但又难以快速升级的中小型企业,在执行过程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我希望这类标准在宏观指导的同时,能提供更多的技术路径选择和地方差异化的执行参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硬性的数字要求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