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关于20世纪建筑的“百科辞典”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啃完,但翻阅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惊喜。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建筑流派的梳理,那种脉络清晰的讲解,像是给那些复杂的设计思想装上了一个导航系统。比如,它对包豪斯运动的描述,不仅仅是罗列了格罗皮乌斯和密斯·凡德罗的作品,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思潮和教育理念,让我对现代主义的起源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书中对材料的论述也极其到位,混凝土、钢材和玻璃是如何被解放出来,成为塑造新时代形象的关键元素的,写得引人入胜。虽然有些术语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略显专业,但配图的质量非常高,那些经典建筑的照片和剖面图,简直就是视觉盛宴。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工具书,而是在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建筑漫游,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新的目的地,充满了值得探索的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平铺直叙,而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者,带着你娓娓道来一个世纪的变迁。我尤其欣赏它对于那些“非主流”或“边缘化”的建筑实践的收录。我们总是在谈论那些世界级的明星建筑师,但这本书并没有忽视那些在地方层面默默耕耘,却对社区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的设计师和他们的作品。它展现了一种更包容的现代性视角,即“现代”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地方性的变奏和妥协。这种对建筑史“全景图”的追求,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简单的“词典”范畴,它更像是一部浓缩的社会文化史。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一些先前被我忽略的小彩蛋,比如某个不甚知名的建筑运动的早期宣言片段。
评分坦白说,初次拿到这本厚厚的“辞典”时,我有点被它的体量吓到,心想这大概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然而,当我翻开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一页时,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作者们显然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文丘里或詹克斯的理论,而是巧妙地将建筑从纯粹的技术讨论中拉了出来,放入了文化和历史的语境中去审视。那种对符号学和挪用的深入分析,真的很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建筑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时代的语言和文化的载体。特别是对地域主义和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探讨,那种对“在地性”的执着与反思,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读来,更显得意义非凡。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字体的选择,都体现出对知识的尊重,捧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庄重感。
评分我是一名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手边必备的参考书不少,但这本书的使用频率真的非常高。它最大的优点在于其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举个例子,当我需要快速了解某个特定建筑师如勒·柯布西耶的某个关键时期的设计手法时,它能迅速提供一个精准且富有洞察力的概述。但更棒的是,它不会止步于此。在介绍完主要成就后,它还会引出对这些成就的批评和后续发展,比如对“机器美学”的反思。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复杂、更具批判性的知识网络,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有结论。虽然篇幅巨大,但索引系统的设计相当人性化,查找起来一点也不费心,这对于赶论文或者准备考试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般的存在。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我最怕的就是那种故作高深的行文腔调,恨不得把每一个名词都弄得高深莫测。庆幸的是,这本《20世纪建筑百科辞典》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做到了惊人的可读性。它没有刻意去拔高或者贬低任何一个流派,而是用一种近乎平实的语言,去阐释复杂的建筑哲学。比如,它对“功能主义”的解释,没有陷入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了功能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重新诠释。对我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可靠的向导,它为我这个门外汉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专业殿堂的大门,让我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视野上去欣赏那些矗立在世界各地的现代杰作,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读懂它们背后的“心声”。
评分但是还是对得起价格 就是不太干净哦
评分不错的东西,确实很不错,我很喜欢
评分性价比相当高!~
评分塑封正版有发票送货快~!~!
评分不错的东西,确实很不错,我很喜欢
评分书是好书,内容值得学习,但附图全部是黑白的!
评分一般般吧。从原编辑,翻译到出版印刷都很一般。
评分帮朋友买的!! 2、《中华民国史》中华书局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主持编纂的《中华民国史》(全三十六册)2011年8月30日在北京首发。 36册《中华民国史》 全套图书分为《中华民国史》(全十六册)、《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全十二册)、《中华民国史人物传》(全八册)等三个部分。 《中华民国史》以重大历史事件为核心,按“中华民国的创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历史时段,分为十二卷十六册。 中华民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近现代重要的时期,对于20世纪前半夜的中国产生了深远和持久的影响。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开始,中国便开启了中华民国史,中间经过国民党改组成立、二次革命、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黄金十年建设、抗日战争再到第二次国共内战(解放战争),最后国民党失利败退台湾岛……这构成了中华民国38年来的全部历史阶段。在本书中,作者将会着重勾画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得到的重要历史教训和启发。 《中华民国史》彩页地图 《中华民国史大事记》吸取编年体史书的优点,以“大事突出,要事不漏”为取材原则,围绕民国时期各阶段统治政权的活动这一中心,逐年、逐月、逐日并以大事、要事的重要程度,编排1905年至1949年间发生的历史大事。 《中华民国史人物传》选取民国年间,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代表人物近千人,撰写人物简传。 3、《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 是旧中国最后的一部断代史。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虽然它存在的时间较短,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起,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一共不到38年,但它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值得重视的一段历史。 4、《中华民国史》四川人民出版社版 《中华民国史》是在吸收传统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优点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新纪传体大型史书。全书共550万字,十个分册,包括:“论”一册、“志”四册、“传”四册、“表”一册。正16开本,精装,十册一次性整体推出。第一册“论”,对应于传统纪传体史书的“纪”(或“本纪”),以中华民国政权演变为基本线索,主要反映了中华民国及中国国民党由兴到衰的全过程,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由从诞生到夺取全国革命胜利的全过程。第二册至第五册“志”,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军事外交、文教社会四卷。政治制度卷包括职官志、政治制度志、议会选举志、政党志、法律志等;经济卷包括农林志、工矿志、交通志、商贸金融志等;军事外交卷包括兵志、战争志、革命军队志、外交志等;文教社会卷包括文学志、艺术志、教育志、学术志、科学技术志、风俗志、社团志、水利志、灾荒志等。第六册至第九册“传”,分为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人物、南京国民政府人物、中共及民主党派人物、社会各界人物四卷,对民国时期的300多位重要人物列传,力求用史实尽量客观公正,简明、生动地再现历史人物,既写出他们一生的主要经历,也突出他们在民国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十册“表”,分为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教四大类,对复杂纷繁的史事进行简明扼要的列表归纳,如职官表、军队序列表、中外条约表、民族资本发展表、重大事件表等。各册统合起来,就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到文化教育、社会风俗,全面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全貌,使读者通过本书既能认识中华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又能把握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基本状况,还能了解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渐变的总体面貌。
评分一般般吧。从原编辑,翻译到出版印刷都很一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