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一代风华的绝世佳人,才华横溢倾倒众生。
★ 中国文学沙龙女主人,聚集无数名流,人人流连忘返。
★ 让徐志摩、金岳霖、梁思成三大才子痴迷钟爱一生的女神。
★ 随书附赠林徽因精美诗集,精致礼品套装。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的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 畅销林徽因《你是那人间四月天》经典版本。
内容简介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作品集里,包括了林徽因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小说和书信。本集尽可能地收集了她的书信,涵盖了她从留学时代直到晚年的一生,而且全部是纯粹的私信,从而极其真切地展示了她在文学、建筑、政治、感情、家庭,以及把这一切都交织在一起的社会生活中的心路历程,有血有肉有泪地反映了那一段历史。在附赠诗集《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中,收集了林徽因所有的诗作,其中还包括徐志摩为其痴迷写下的情诗。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06.01~1955.04.01),中国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目录
第一辑 散文
悼志摩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山西通信
窗子以外
蛛丝和梅花
彼此
一片阳光
第二辑 评论
惟其是脆嫩
写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
第三辑 小说
窘
九十九度中
钟绿
吉公
文珍
绣绣
第四辑 书信
致胡适
致沈从文
致梁思庄
致梁再冰
致金岳霖
致梁思成
精彩书摘
悼志摩
“完全诗意的信仰”,我可要在这里哭了!也就是为这“诗意的信仰”,他硬要借航空的方便达到他“想飞”的夙愿!“飞机是很稳当的,”他说,“如果要出事,那是我的运命!”他真对运命这样完全诗意的信仰!
十一月十九日,我们的好朋友,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残酷的,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这消息在二十日的早上像一根针刺猛触到许多朋友的心上,顿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黑,哀恸的咽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
志摩……死……谁曾将这两个句子联在一处想过!他是那样活泼的一个人,那样刚刚站在壮年的顶峰上的一个人。朋友们常常惊讶他的活动,他那像小孩般的精神和认真,谁又会想到他死?
突然地,他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沉入永远的静寂,不给我们一点预告,一点准备,或是一个最后希望的余地。这种几乎近于忍心的决绝,那一天不知震麻了多少朋友的心?现在那不能否认的事实,仍然无情地挡住我们前面。任凭我们多苦楚地哀悼他的惨死,多迫切地希冀能够仍然接触到他原来的音
容,事实是不会为体贴我们这悲念而有些须更改;而他也再不会为不忍我们这伤悼而有些须活动的可能!这难堪的永远静寂和消沉便是死的最残酷处。
我们不迷信的,没有宗教地望着这死的帷幕,更是丝毫没有把握。张开口我们不会呼吁,闭上眼不会入梦,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我们不能预期后会,对这死,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枯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着哀恸的尖锐,痂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那一天下午初得到消息的许多朋友不是全跑到胡适之先生家里么?但是除去拭泪相对,默然围坐外,谁也没有主意,谁也不知有什么话说,对这死!
谁也没有主意,谁也没有话说!事实不容我们安插任何的希望,情感不容我们不伤悼这突兀的不幸,理智又不容我们有超自然的幻想!默然相对,默然围坐……而志摩则仍是死去没有回头,没有音讯,永远不会回头,永远不会再有音讯。
我们中间没有绝对信命运之说的,但是对着这不测的人生,谁不感到惊异,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世事尽有定数?世事尽是偶然?对这永远的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完全的把握?
在我们前边展开的只是一堆坚质的事实:
“是的,他十九日晨有电报来给我……
“十九日早晨,是的!说下午三点准到南苑,派车接……
“电报是九时从南京飞机场发出的……
“刚是他开始飞行以后所发……
“派车接去了,等到四点半……说飞机没有到……
“没有到……航空公司说济南有雾……很大……”只是一个钟头的差别;下午三时到南苑,济南有雾!谁相信就是这一个钟头中便可以有这么不同事实的发生,志摩,我的朋友!
他离平的前一晚我仍见到,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次晨南旅的。飞机改期过三次,他曾说如果再改下去,他便不走了的。我和他同由一个茶会出来,在总布胡同口分手。在这茶会里,我们请的是为太平洋会议来的一个柏雷博士,因为他是志摩生平最爱慕的女作家曼殊斐儿的姊丈,志摩十分的殷勤;希望可以再从柏雷口中得些关于曼殊斐儿早年的影子,只因限于时间,我们茶后匆匆地便散了。晚上我有约会出去了,回来时很晚,听差说他又来过,适遇我们夫妇刚走,他自己坐了一会儿,喝了一壶茶,在桌上写了些字便走了。我到桌上一看--“定明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
我怔住了,心中一阵不痛快,却忙给他一个电话。
“你放心。”他说,“很稳当的,我还要留着生命看更伟大的事迹呢,哪能便死?……”
话虽是这样说,他却是已经死了整两周了!
现在这事实一天比一天更结实,更固定,更不容否认。志摩是死了,这个简单残酷的实际早又添上时间的色彩,一周,两周,一直地增长下去……
我不该在这里语无伦次地尽管呻吟我们做朋友的悲哀情绪。归根说,读者抱着我们的文字看,也就是像志摩的请柏雷一样,要从我们口里再听到关于志摩的一些事。这个我明白,只怕我不能使你们满意,因为关于他的事,动听的,使青年人知道这里有个不可多得的人格存在的,实在太多,决不是几千字可以表达得完。谁也得承认像他这样的一个人世间便不轻易有几个的,无论在中国或是外国。
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时候他在伦敦经济学院,尚未去康桥。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认识到影响他迁学的狄更生先生。不用说他和我父亲最谈得来,虽然他们年岁上差别不算少,一见面之后便互相引为知己。他到康桥之后由狄更生介绍进了皇家学院,当时和他同学的有我姊丈温君源宁。一直到最近两个月中,源宁还常在说他当时的许多笑话,虽然说是笑话,那也是他对志摩最早的一个惊异的印象。志摩认真的诗情,决不含有丝毫矫伪,他那种痴,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能令人惊讶。源宁说,有一天他在校舍里读书,外边下起了倾盆大雨--唯是英伦那样的岛国才有的狂雨--忽然他听到有人猛敲他的房门,外边跳进一个被雨水淋得全湿的客人。不用说他便是志摩,一进门一把扯着源宁向外跑,说快来我们到桥上去等着。这一来把源宁怔住了,他问志摩等什么在这大雨里。志摩睁大了眼睛,孩子似的高兴地说:“看雨后的虹去。”源宁不只说他不去,并且劝志摩趁早将湿透的衣服换下,再穿上雨衣出去,英国的湿气岂是儿戏。志摩不等他说完,一溜烟地自己跑了。
以后我好奇地曾问过志摩这故事的真确,他笑着点头承认这全段故事的真实。我问:“那么下文呢,你立在桥上等了多久,并且看到虹了没有?”他说记不清,但是他居然看到了虹。我诧异地打断他对那虹的描绘,问他怎么他便知道,准会有虹的。他得意地笑答我说:“完全诗意的信仰!”
“完全诗意的信仰”,我可要在这里哭了!也就是为这“诗意的信仰”,他硬要借航空的方便达到他“想飞”的夙愿!“飞机是很稳当的,”他说,“如果要出事,那是我的运命!”他真对运命这样完全诗意的信仰!
志摩我的朋友,死本来也不过是一个新的旅程,我们没有到过的,不免过分地怀疑,死不定就比这生苦,“我们不能轻易断定那一边没有阳光与人情的温慰”,但是我前边说过最难堪的是这永远的静寂。我们生在这没有宗教的时代,对这死实在太没有把握了。这以后许多思念你的日子,怕要全是昏暗的苦楚,不会有一点点光明,除非我也有你那美丽的诗意的信仰!
我个人的悲绪不竟又来扰乱我对他生前许多清晰的回忆,朋友们原谅。
诗人的志摩用不着我来多说,他那许多诗文便是估价他的天平。我们新诗的历史才是这样的短,恐怕他的判断人尚在我们儿孙辈的中间。我要谈的是诗人之外的志摩。人家说志摩的为人只是不经意的浪漫,志摩的诗全是抒情诗,这断语从不认识他的人听来可以说很公平,从他的朋友们看来实在是对不起他。志摩是个很古怪的人,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华的却是他对人的同情、和蔼和优容;没有一个人他对他不和蔼,没有一种人,他不能优容,没有一种的情感,他绝对地不能表同情。我不说了解,因为不是许多人爱说志摩最不解人情么?我说他的特点也就在这上头。
我们寻常人就爱说了解;能了解的我们便同情,不了解的我们便很落寞乃至于酷刻。表同情于我们能了解的,我们以为很适当;不表同情于我们不能了解的,我们也认为很公平。志摩则不然,了解与不了解,他并没有过分地夸张。他只知道温存,和平,体贴,只要他知道有情感的存在,无论出自何人,在何等情况下,他理智上认为适当与否,他全能表几分同情,他真能体会原谅他人与他自己不相同处,从不会刻薄地单支出严格的迫仄的道德的天平指谪凡是与他不同的人。他这样的温和,这样的优容,真能使许多人惭愧,我可以忠实地说,至少他要比我们多数的人伟大许多;他觉得人类各种的情感动作全有它不同的,价值放大了的人类的眼光,同情是不该只限于我们划定的范围内。他是对的,朋友们,归根说,我们能够懂得几个人,了解几桩事,几种情感?哪一桩事,哪一个人没有多面的看法?为此说来,志摩的朋友之多,不是个可怪的事;凡是认得他的人不论深浅对他全有特殊的感情,也是极为自然的结果。而反过来看他自己在他一生的过程中却是很少得着同情的。不只如是,他还曾为他的一点理想的愚诚几次几乎不见容于社会。但是他却未曾为这个鄙吝他给他人的同情心,他的性情,不曾为受了刺激而转变刻薄暴戾过,谁能不承认他几有超人的宽量。
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他站在雨中等虹,他甘冒社会的大不韪争他的恋爱自由;他坐曲折的火车到乡间去拜哈岱,他抛弃博士一类的引诱卷了书包到英国,只为要拜罗素做老师,他为了一种特异的境遇,一时特异的感动,从此在生命途中冒险,从此抛弃所有的旧业,只是尝试写几行新诗--这几年新诗尝试的运命并不太令人踊跃,冷嘲热骂只是家常便饭--他常能走几里路去采几茎花,费许多周折去看一个朋友说两句话;这些,还有许多,都不是我们寻常能够轻易了解的神秘。我说神秘,其实竟许是傻,是痴!事实上他只是比我们认真,虔诚到傻气,到痴!他愉快起来,他的快乐的翅膀可以碰得到天;他忧伤起来,他的悲戚是深得没有底。寻常评价的衡量在他手里失了效用,利害轻重他自有他的看法,纯是艺术的情感的脱离寻常的原则,所以往常人常听到朋友们说到他总爱带着嗟叹的口吻说:“那是志摩,你又有什么法子!”他真的是个怪人么?朋友们,不,一点都不是,他只是比我们近情近理,比我们热诚,比我们天真,比我们对万物都更有信仰,对神,对人,对灵,对自然,对艺术!
朋友们,我们失掉的不只是一个朋友,一个诗人,我们丢掉的是个极难得可爱的人格。
至于他的作品全是抒情的么?他的兴趣只限于情感么?更是不对。志摩的兴趣是极广泛的。就有几件,说起来,不认得他的人便要奇怪。他早年很爱数学,他始终极喜欢天文,他对天上星宿的名字和部位就认得很多,最喜暑夜观星,好几次他坐火车都是带着关于宇宙的科学的书。他曾经译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且在一九二二年便写过一篇关于相对论的东西登在《民铎》杂志上。他常向思成说笑:“任公先生的相对论知识还是从我徐君志摩大作上得来的呢,因为他说他看过许多关于爱因斯坦的哲学都未曾看懂,看到志摩的那篇才懂了。”今夏我在香山养病,他常来闲谈,有一天谈到他幼年上学的经过和美国克莱克大学两年学经济学的景况,我们不禁对笑了半天,后来他在他的《猛虎集》的“序”里也说了那么一段。可是奇怪的,他不像许多天才,幼年里上学,不是不及格,便是被斥退,他是常得优等的。听说有一次康乃尔暑校里一个极严的经济教授还写了信去克莱克大学教授那里恭维他的学生,关于一门很难的功课。我不是为志摩在这里夸张,因为事实上只有为了这桩事,今夏志摩自己便笑得不亦乐乎!
此外,他的兴趣对于戏剧绘画都极深浓,戏剧不用说,与诗文是那么接近,他领略绘画的天才也颇可观,后期印象派的几个画家,他都有极精密的爱恶,对于文艺复兴时代那几位,他也很熟悉,他最爱鲍蒂切利和达文骞。自然他也常承认文人喜画常是间接地受了别人论文的影响,他的,就受了法兰(Roger Fry)和斐德(Walter Pater)的不少影响。对于建筑审美,他常常对思成和我道歉说:“太对不起,我的建筑常识全是Ruskins那一套。”他知道我们是讨厌Ruskins的。但是为看一个古建的残址,一块石刻,他比任何人都热心,都更能静心领略。
他喜欢色彩,虽然他自己不会作画,暑假里他曾从杭州给我几封信,他自己叫它们“描写的水彩画”,他用英文极细致地写出西边桑田的颜色,每一分嫩绿,每一色鹅黄,他都仔细地观察到。又有一次,他望着我园里一带断墙半晌不语,过后他告诉我说,他正在默默体会,想要描写那墙上向晚的艳阳和刚刚入秋的藤萝。
对于音乐,中西的他都爱好,不只爱好,他那种热心便唤醒过北京一次--也许唯一的一次--对音乐的注意。谁也忘不了那一年,克拉斯拉到北京在“真光”拉一个多钟头的提琴。对旧剧,他也得算“在行”,他最后在北京那几天,我们曾接连地同去听好几出戏,回家时我们讨论得热闹,比任何剧评都诚恳都起劲。
谁相信这样的一个人,这样忠实于“生”的一个人,会这样早地永远地离开我们另投一个世界,永远地静寂下去,不再透些须声息!
我不敢再往下写,志摩若是有灵听到比他年轻许多的一个小朋友拿着老声老气的语调谈到他的为人不觉得不快么?这里,我又来个极难堪的回忆,那一年他在这同一个的报纸上写了那篇伤我父亲惨故的文章,这梦幻似的人生转了几个弯,曾几何时,却轮到我在这风紧夜深里握吊他的惨变。这是什么人生?什么风涛?什么道路?志摩,你这最后的解脱未始不是幸福,不是聪明,我该当羡慕你才是。
……
前言/序言
《浮光掠影:流年里的生命絮语》 第一卷:光影斑驳的年少心事 这一册,我们将一同走进一段关于成长、关于探索、关于那些在时光长河中悄然绽放的年少心事。它不是宏大叙事的史诗,也非跌宕起伏的传奇,而是那些细腻、婉转、如同初春嫩芽般悄然萌发的感受,以及在懵懂年纪里,对世界最初的触摸和感知。 故事的开端,或许是一段被遗忘的童年回忆,一个模糊的背影,一种淡淡的乡愁。主人公,一个初长成的少年,生活在一个寻常的家庭,有着寻常的童年。然而,在他那双清澈的眼眸里,却蕴藏着比同龄人更多的敏感与好奇。他会因为一片落叶的飘零而陷入沉思,会因为一句无心的话语而辗转反侧。他的世界,由无数个微小的细节构成,这些细节在他心中被放大,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我们跟随他的脚步,穿梭在夏日的午后,感受阳光透过老槐树枝叶洒下的斑驳光影。他坐在门前的石阶上,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书,目光却常常被远处缓缓飘过的云朵吸引。那些云朵,在他看来,是自由的象征,是远方的呼唤。他渴望逃离眼前的平淡,去探索那未知而充满诱惑的世界。 他的情感,如同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时而平静,时而激荡。他对友谊的珍视,对亲情的依恋,以及那萌芽初期的青涩爱恋,都被细致地描摹出来。他会在与好友分享一块糖果时感受到纯粹的快乐,会在与家人争吵后,于深夜里悄悄流泪,却又在晨曦中原谅一切。而那份藏匿于心底,不敢轻易吐露的爱慕,则像一颗饱满的种子,在寂静的时光里,悄悄地孕育着。 他开始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绪。那些稚嫩的笔触,勾画出他内心的迷茫与憧憬。他会写下对未来模糊的设想,会写下对生命意义的初步探索。他尝试理解那些复杂的成人世界,试图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找到平衡。他或许会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而沮丧,会因为一个微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这些起伏,都是他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分。 书中,也会穿插一些他与长辈的对话。或许是祖母慈祥的教诲,或许是父亲严厉的鞭策,又或许是母亲温柔的开导。这些对话,如同暗夜里的星光,为他指引方向,教会他做人的道理。他会在这些教诲中,逐渐懂得责任,懂得担当,懂得人生的不易。 这段年少时光,并非一路坦途。他也会遇到挫折,经历误解,甚至有过短暂的叛逆。他会在人群中感到孤独,会在独处时感到不安。然而,正是这些经历,磨砺了他的心性,让他变得更加坚韧。他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如何从错误中汲取教训。 本卷的结尾,他或许正站在人生的一个岔路口,即将告别青涩的少年时代,迈向更加广阔的成人世界。但他心中,依然保留着那份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对真挚情感的向往。他的故事,并非结束,而是刚刚开始。那份年少时期的纯真与敏感,将如同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伴随他走过未来的岁月。 第二卷:风雨兼程的世事洞明 如果说第一卷是对生命初啼的记录,那么这一册,便是对生命在世事洪流中跌宕起伏的描摹。它深入探究了人性的复杂,情感的羁绊,以及个体如何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寻觅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主人公已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他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品尝了人生的甘苦。他行走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他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世界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他开始面对更严峻的挑战。或许是职场上的尔虞我诈,或许是情感上的失落与背叛,又或许是家庭的责任与压力。他不再轻易地相信一切,学会了审视,学会了权衡。他曾为了某个理想而奋不顾身,也曾因为现实的残酷而选择妥协。这些选择,无不烙印着他成长的痕迹。 他与人交往的方式,也变得更加 nuanced。他懂得,并非所有人都值得倾心相待,也并非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回报。他学会在人情世故中游刃有余,却又努力保持内心的那份纯粹。他或许会遇到一些虚伪的朋友,一些凉薄的世故,但他总能在其中,寻找到那些依然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温暖。 情感的线索,在本卷中变得更加缠绵悱恻。他或许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感受过炙热的甜蜜,也体会过心碎的疼痛。他学会了如何去爱,也学会了如何去放手。那些曾经让他辗转反侧的爱恋,最终都化为了他生命中独特的风景。他或许也面临着家庭的责任,承担着为人子女、为人伴侣的义务。在这些责任中,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沉重,也体会到了爱的力量。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那些年少时的梦想,是否依然可行?那些曾经坚信不疑的价值观,是否需要调整?他会在深夜里,独自面对镜中的自己,反思过往,展望未来。他开始理解,人生并非一场简单的线性旅程,而是由无数个岔路口和选择构成。每一次的选择,都可能改变人生的走向。 书中,也会展现他与社会的互动。他或许会参与一些公共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为自己的理念发声。他会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也会体会到个体的渺小。他会思考,如何在社会的大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被裹挟,不随波逐流。 他依然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但此时的文字,褪去了年少的青涩,增添了岁月的沉淀。他的笔触更加老练,思想更加深邃。他能够更深刻地剖析人性的弱点,也能够更细腻地描绘情感的层次。他的文字,不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思考,一种升华。 本卷的结尾,他或许正以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他不再像年轻时那样,轻易地被情绪所左右,而是学会了用一种更加从容的态度,去应对一切。他或许仍然有遗憾,有失落,但他已经懂得,人生本身就是一场不完美的旅程,而正是这些不完美,才构成了生命的真实与丰富。他将带着这份洞明世事的智慧,继续前行,去感受生命更深层次的意义。 这两册书,如同两面镜子,一面照见的是我们初生的懵懂与纯真,另一面则映射出我们在世事洪流中的挣扎与领悟。它们不讲述一个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娓娓道来,那些关于成长,关于爱,关于寻找自我的,最真实、最动人的生命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