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輸給風雨:宮澤賢治詩集
內容簡介
* 宮澤賢治先生120週年誕生紀念
* 華語圈首部宮澤賢治純詩集,收錄除了〔不輸給雨〕、〈永訣之朝〉外,多首從未中譯的宮澤賢治經典詩作
所謂 我 的這個現象
是被假設的有機交流電燈的
一抹藍色照明
隨著風景以及大家一起
忙忙碌碌地明滅
就像是真的繼續點著的
因果交流電燈的
一抹藍色照明
BY 宮澤賢治
永jiu的未完成 這就是完成
BY 宮澤賢治
林水福(日本文學文化研究者、翻譯家)、陳明姿(台大日文系教授、前台大文學院副院長)、惠敏法師(法鼓文理學院校長)、蔡逸君(作家)、黎煥雄(劇場導演、人力飛行劇團藝術總監)推薦
佐藤伸宏(日本東北大學文學研究科國文學教授)、李敏勇(詩人)導讀推薦
宮澤賢治是日本zui受歡迎的國民作家之一。短短37年人生,除了童話之外,賢治一共創作了八百多首詩,絕大多數都沒有公開發表,少量則集結成《春天與修羅》,以自費的方式發行出版。
賢治生前作品乏人問津,卻在逝世後,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國民作家,作品被收錄在課本中。又因其強大的精神感召力,成為日本人的心靈原鄉與文學象徵之一。日本311大震後,演員渡邊謙朗讀宮澤賢治的名作:〔不輸給雨〕,撫慰了千萬人心。
宮澤賢治的作品帶著強烈的玄想色彩,大量運用自然的象徵物與情境,乍讀也許悲傷,卻又可以感受到生之強韌與力量,以及對人和土地的深層關懷。日本近代詩人高村光太郎就曾說過:
胸懷宇宙者,無論身處多麼偏遠處,總是能超yue地方性而存在。內心沒有宇宙者,無論身處多麼核心的文化之地,也只是一個地方性的存在。岩手縣花卷的詩人宮澤賢治就是罕見的胸懷宇宙的人。他所謂的伊哈托布,就是藉由他內心的宇宙所表達出來的 這世界全部。
本詩集譯出大部分的《春天與修羅》,其他項目則斟酌採選較或是對於理解賢治有幫助的作品。希望與華文圈的讀者,共同分享這個有著深邃心靈的詩人內心的風景。
作者簡介
宮澤賢治(1896.8.27-1933.9.21),詩人、童話作家、農業指導家、教育家、作詞家、素食者。也是虔誠的佛教徒與社會活動家。出生日本岩手縣花卷町。宮澤家經營當鋪商,舊衣店,為地方望族,父母皆為虔誠佛教徒。
大正七年以論文《腐植質的無機成分對植物體的價值》取得優異成績,從盛岡高等農林學校畢業。而後在花卷農學校擔任教師。
四年教學時光,他在與學生們的互動交流裡,深刻感受到岩手縣這片土地上農民百姓的艱辛,於是,賢治於大正十五年(1926年)辭去教職,設置免費為農民百姓診視土壤、肥料指導的「羅須地人協會」,同年起稿寫下,以第四次元科學理論並結合藝術的《農業藝術概論》。在這期間,不斷利用文字將其自身所見到、感覺到的世間萬物以「心象素描」為稱,創作了《銀河鐵道之夜》、《風野又三郎》等文學作品,以及詩集《春天與修羅》。為了提升農民的生活,鎮日付出,他白天耕種,夜晚為農民上課,講解農業知識、教外語、講故事、舉辦音樂會,zui終,因為過度的勞心勞力而罹患肺病,於昭和八年(1933)辭世,享年三十七歲。
宮澤賢治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散佈在英國、德國、瑞典、印度、中國、韓國、北朝鮮等各地。日本國內則有許多專門性的研究團體。
宮澤賢治主要作品有:《春天與修羅》、《銀河鐵道之夜》、《風之又三郎》、《波拉農廣場》、《多所要求的餐廳》、《農業藝術概論綱要》、《1931年極東素食者大會》等。
譯者簡介
顧錦芬,淡江日文系副教授,日本東北大學博士。
收到这本厚厚的书,光是翻阅扉页和前言,就仿佛被一股温暖而坚韧的力量包裹住了。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握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阅就完结的作品,而是需要时间去品味、去沉淀的。我尤其欣赏出版社在文字排版上下的功夫,字里行间留有的空白,恰到好处地引导着读者的呼吸和思考,使得那些看似朴素的诗句,在视觉上都具有了一种仪式感。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傍晚,窗外下着小雨的时候开始阅读的,那种环境,似乎与书中所描绘的某种自然哲思不谋而合。很多篇章读完后,我需要合上书本,静静地坐一会儿,才能将思绪从诗人的世界拉回到现实的喧嚣中。这不是那种读完让你拍案叫绝的作品,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它像一颗种子,在你心底悄悄发芽,让你重新审视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与残酷。那种对土地的敬畏,对生命个体的尊重,透过语言的表层,直达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初读时,我有些不适应这种看似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总觉得缺少了传统文学作品中那种激烈的冲突或华丽的辞藻来抓住眼球。然而,越往后读,我越发觉得,正是这种“平淡”才是它最强大的武器。它没有刻意去塑造一个宏大的主题,而是将目光聚焦在了极小的、具体的意象上: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朵花,甚至是某一个瞬间的微风拂过。正是通过对这些微小事物的细致描摹,作者构建了一个完整而自洽的宇宙观。这让我想起我年轻时读过的某本北欧的散文集,那种对自然现象近乎于科学家的严谨和艺术家般的热情结合在一起的笔触,让人感到一种久违的真诚。特别是其中关于“工作”和“奉献”的几段,读来令人动容,它们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从个体生命体验中提炼出的,关于如何在世间安放自己灵魂的指南。这种内敛的力量,远比外放的激情更具持久的感染力。
评分这本书的译文质量,是我这次阅读体验中非常值得称赞的一点。能够将一种带有强烈地域文化色彩和特定时代背景的诗歌,精准而又优雅地转化为我们熟悉的语言,绝非易事。我特地对照了几首我先前在网上零星读到过的片段,发现这次的译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他们不仅在词语的选择上力求贴切,更在句式的处理上努力还原了原作者那种沉静的韵律感。这使得阅读过程极为顺畅,几乎没有“翻译腔”的生硬感。我甚至能想象到,在翻译这些诗句时,译者面对的抉择会有多么艰难——是选择保留原文的异域风情,还是选择让中文读者更容易接受的流畅性?从最终效果来看,他们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让阅读体验达到了一种和谐的境界,让人心甘情愿地沉浸其中,忘记了文字背后的桥梁结构。
评分我将它放在床头好几天了,它不像那些惊悚小说或快节奏的商业文学,你得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心境下才能开启。这本诗集更像是一种日常的“精神补给”。有时候,可能只是忙碌了一天,感到心力交瘁,随便翻开其中一页,那些关于星空、关于田野的意象便会像清凉的水一样浇灭心中的焦躁。我留意到,其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似乎是关于“如何面对不可抗力”——无论是自然的灾害,还是人生的挫折。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而是提供了一种“接受”和“共存”的姿态。这种坦然接受生命本身的复杂性,不逃避苦难,反而从中寻找意义的哲学思辨,对于我这个步入中年、开始思考人生下半场的人来说,提供了极大的慰藉和启发。它提醒我,即便是风雨交加,也要努力开出属于自己的花。
评分如果要给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我会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心灵的地图册”,而不是一本“知识的百科全书”。它不教你如何成功,但它教你如何更好地“存在”。当我读到那些关于童年记忆和故乡情结的篇章时,一种强烈的、普世的乡愁油然而生,即便我的成长背景与作者的生活环境相去甚远。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共情能力,正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它成功地将个体经验提炼成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带来多大的信息量,而在于它能带来的精神上的重量和厚度。它值得被放在书架上一个显眼的位置,时常取下,翻阅其中几页,让那份源自远方的、朴素而深刻的生命力,重新点燃我们对生活本身的热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