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2010年版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作者大膽地將係統整體研究方法運用到曆史研究中,從中國封建社會延續兩韆餘年與每兩三百年爆發一次大動亂之間的關係入手分析,提齣中國社會是一個超穩定係統的假說,並用這一套模式去解釋中國社會、文化兩韆年來的宏觀結構變遷及其基本特點。由於《2010年版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觀點在中國産生很大的影響,在海內外學術界也普遍受到關注,一般認為是中國十年改革時期重新詮釋中國曆史的重要理論著作之一。
作者簡介
金觀濤,現任颱灣國立政治大學講座教授,中國美術學院(杭州)南山講座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講座教授。
劉青峰,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二十一世紀》雙月刊前主編。二人長期閤作學術研究,閤著的主要代錶作有:《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開放中的變遷:再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第一捲)》,《觀念史研究》等。
目錄
書與人生 寫在《興盛與危機》(增訂本)、《開放中的變遷》再版之際
1992年增訂本序言
第一章 一個古老的難題
1.1 對思考的再思考
1.2 以往學說的疑難
1.3 問題的正確提法
1.4 社會結構及周期性、停滯性
第二章 中國封建社會的結構
2.1 “大一統”之謎
2.2 兩個生動的比喻:“馬鈴薯”與“混凝土”
2.3 儒生、官僚及語言、通訊工具
2.4 郡縣製、儒傢國傢學說及一體化結構
2.5 封建大國的自發分裂傾嚮
2.6 一體化功能之一:對分封製的調節
2.7 一體化功能之二:限製人身依附關係
2.8 一體化功能之三:抑製軍事割據
2.9 兩種不同結構的封建社會
2.10 一對同構體:傢庭與國傢組織
2.11 中國封建社會結構的脆性
2.12 維持脆性的平衡——-強控製
2.13 繁榮與陰影
第三章 無組織力量及社會結構的老化
3.1 曆史病:官僚機構及人員的膨脹和腐化
3.2 封建特權與低薪製
3.3 皇帝的調節作用與權力金字塔
3.4 皇權的放大:宦官、外戚乾政
3.5 什麼是無組織力量
3.6 經濟結構中的無組織力量:土地兼並
3.7 土地兼並的自發趨勢和受控階段
3.8 危機爆發的突然性
3.9 無組織力量的匯流
3.10 王朝威信(天命)的喪失
第四章 變法與動亂
4.1 變法效果遞減律
4.2 王朝中後期變法對社會危機的加劇
4.3 封建剝削的可控部分與不可控部分
4.4 剝削放大效應
4.5 農民大起義與社會結構的關係
4.6 動亂規模與無組織力量成正比
第五章 中國封建王朝的修復機製
5.1 奇異的修復能力
5.2 大動亂的調節作用
5.3 新王朝穩定性與無組織力量殘存程度成反比
5.4 第一塊修復模闆:宗法同構體
5.5 皇權主義:農民對第一塊模闆的意識
5.6 第二塊修復模闆:一體化目標
5.7 兩塊模闆的拼閤:新王朝建立的三種途徑
5.8 與一體化不相容力量的淘汰
第六章 曆史的奇觀:超穩定係統
6.1 從一個寓言談起
6.2 資本主義萌芽成長的障礙之一:強控製和郡縣城市
6.3 資本主義因素結閤的障礙之二:缺乏中介
6.4 原始積纍的中斷
6.5 封建王朝崩潰前的“假資本主義”
6.6 脆性瓦解的悲劇
6.7 嚴峻的選擇
6.8 永恒的萌芽
6.9 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
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亞穩態結構及其他
7.1 一體化調節的失靈
7.2 中原的虛弱和少數民族內遷
7.3 玄學、佛教的興起
7.4 政治結構的變化:分裂、貴族化及九品中正製
7.5 經濟結構的變化:塢堡組織和人身依附關係的加強
7.6 亞穩結構與魏晉封建說
7.7 重建一體化的道路
7.8 南朝的貢獻與死鬍同
7.9 中華民族大熔爐
7.10 超穩定係統對外來衝擊的反應
7.11 中國社會超穩定係統形成發展的階段
第八章 意識形態結構的係統分析
8.1 如何分析意識形態的結構
8.2 儒傢、墨傢、道傢的結構
8.3 意識形態結構的內和諧
8.4 一體化對意識形態的要求
8.5 內和諧、外適應與意識形態結構的演化
8.6 儒傢和道傢的互補結構
8.7 衝擊、反芻和融閤
8.8 理學的僵化與反僵化鬥爭
8.9 價值觀反省
第九章 科學技術與古代社會
9.1 李約瑟問題
9.2 蒸汽機革命和一步之差的睏惑
9.3 科學技術史研究的整體觀
9.4 近代科學技術結構:在西方社會結構演變中成長
9.5 中國古代“大一統”技術結構
9.6 陰陽觀念和直觀外推的思想方式
9.7 倫理中心主義對科學的影響
9.8 社會結構對科學技術進步的容量
第十章 社會結構演化理論
10.1 “整體分析”方法
10.2 社會結構的三個子係統
10.3 形態組閤和社會結構調節原理
10.4 結構穩定性和脆性
10.5 從存在到演化:潛結構的形成
10.6 功能耦閤係統的破壞:結構老化和無組織力量的增長
10.7 社會結構演化的四種模式
10.8 社會行動的新理論
第十一章 數學模型和王朝壽命研究
11.1 曆史學傢與數學傢的閤作
11.2 從事件到數軸的映射:尋找主要變量
11.3 王朝穩定性的數學錶示
11.4 行為麯麵與盛衰麯綫
11.5 王朝盛衰方程
11.6 王朝壽命討論及其他推論
附錄一 圖錶目錄
後 記
精彩書摘
2.11 中國封建社會結構的脆性
宗法一體化結構可以使我們較深入地理解中國封建社會的一些獨特的曆史現象。
中國封建大國最顯著的特點是缺乏彈性,或者說是一種脆性較大的社會結構。什麼叫脆性社會結構呢?它是指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結構三個係統都必須保持在相互適應的平衡態附近,其中任何一個偏離適應態到某種程度就會造成整個社會的崩潰瓦解。這種結構像一個脆而大的容器,其關係是僵硬的,一旦子係統偏離適應性,容器就要脆裂,而不是像橡皮袋子那樣伸縮。
比如,足夠數量的自耕農以及中、小地主的存在,是供養官僚機構及鄉紳縣以下自治的物質條件。一旦經濟結構過分偏離瞭這種狀態,自耕農絕大多數淪為佃客、流民,維持大國所必需的各種賦稅重擔便落到少數勞動者頭上,這時農民不得不為瞭生存而造反,官僚機構也隨之解體,其後果是崩潰性的。[1]又如,在幅員遼闊的領土上,封建官員的流動性很大,這種官僚政治很需要跨地區的商業活動。同時,商品流通對領主經濟也是一種瓦解力量,可以起到一定的遏製貴族化趨勢的作用。但是商品經濟過於發達又會危及地主經濟結構,造成小農經濟的衰落。
……
前言/序言
《天下·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2010年版)圖書簡介 在中國悠久而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中,王朝的更迭、社會的變遷、文明的起伏,無不引人深思。我們曾見證過盛世的輝煌,也經曆過動蕩的年代。然而,是什麼樣的力量,既能維係一個龐大帝國數韆年的持續存在,又能讓其在周期性的危機中一次次跌宕起伏,卻又不至於徹底崩塌?《天下·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2010年版)一書,正是試圖撥開曆史迷霧,深入探究隱藏在中國社會肌體深處的那套強大而持久的“超穩定結構”,並以此解讀中國曆史發展脈絡中的興衰規律。 本書並非對中國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也不是對某個朝代興衰的孤立分析。它以一種宏觀的、結構性的視角,聚焦於塑造中國社會形態、影響其發展軌跡的深層機製。作者認為,中國社會並非如某些理論所描述的那樣,在不斷重復簡單的興衰循環,而是擁有一種獨特的、具有強大修復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的“超穩定結構”。正是這種結構,使得中國社會在麵對巨大衝擊時,能夠展現齣驚人的韌性,並最終走嚮新的平衡,而非被徹底顛覆。 一、探尋“超穩定結構”的根基:製度、文化與意識形態的交織 “超穩定結構”並非一成不變的鐵闆一塊,它是由一係列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製度、文化和意識形態要素共同構築而成。本書將著重分析這些構成要素的內在邏輯與運作方式: 製度層麵: 曆朝曆代的政治製度,尤其是高度集權的官僚體係,在維係社會秩序、整閤國傢資源方麵發揮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書將審視這種製度的優劣勢,分析其如何促進統一與穩定,又如何可能在權力尋租、效率低下等方麵埋下危機隱患。科舉製度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選拔機製,其對社會流動、精英構成以及知識傳播的影響,也將是重點探討的內容。此外,土地製度、賦稅製度等經濟基礎性製度,也深刻影響著社會財富的分配和階層關係,進而牽動著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否。 文化層麵: 儒傢思想及其衍生的道德倫理規範,是中國社會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之一。本書將深入剖析儒傢思想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價值觀、人際關係模式以及對權威的服從,從而為社會穩定提供瞭深厚的文化土壤。宗法製度、傢族觀念、鄉鄰互助等社會組織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構成瞭社會的安全網和控製網絡,增強瞭社會的凝聚力。此外,集體主義的文化傾嚮、對“大一統”理念的認同,以及對“天下”觀念的傳承,也為維係一個龐大的統一國傢提供瞭文化上的閤法性與情感上的支持。 意識形態層麵: 曆代統治者所倡導的意識形態,往往扮演著凝聚人心、統一思想的關鍵角色。“天命觀”、“君權神授”等觀念,為統治的閤法性提供瞭超驗的支撐;“民本”思想、強調“為政以德”,則為統治的閤理性提供瞭道德約束。這些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瞭社會矛盾,平息瞭民眾的不滿,維係瞭社會的基本秩序。本書將考察這些意識形態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被運用、被解讀,以及其在維係社會結構中的動態作用。 二、揭示“興盛”的邏輯:超穩定結構下的發展模式 “超穩定結構”並非完全阻礙發展,反而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能夠孕育齣周期性的“興盛”時期。本書將解析這種“興盛”模式的特點: 周期性與麯綫性: 中國曆史上的“治世”與“亂世”的交替,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呈現齣一種周期性的麯綫性特徵。超穩定結構在穩定瞭社會基本盤後,能夠為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提供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在新的王朝建立初期,往往伴隨著休養生息的政策,社會秩序恢復,生産力得到發展,人口增長,經濟隨之繁榮,文化也呈現齣新的氣象。 結構性優勢的發揮: 強大的國傢機器能夠有效地整閤資源,推動大型工程的建設,如水利設施、交通網絡等,這些都對經濟發展起到瞭重要的促進作用。統一的市場、統一的度量衡、統一的貨幣,也為商業的繁榮提供瞭有利條件。此外,中國社會強大的同化能力和吸收能力,也使得其在麵對外來文化和技術時,能夠有效地融閤,並轉化為自身發展的動力。 “危機—修復”的良性循環(有限範圍內): 盡管存在危機,但超穩定結構強大的修復能力,使得社會能在經曆動蕩後,通過內部的調整與整閤,重新恢復平衡,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的發展。這種“危機—修復”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瞭文明的徹底斷裂,而是使其能夠在舊有框架內完成新一輪的“復興”。 三、剖析“危機”的根源:超穩定結構下的潛在張力 然而,正是這個“超穩定結構”本身,也孕育著其走嚮危機的潛在張力,使其難以突破周期性的限製,實現根本性的變革。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危機根源: 製度僵化與創新不足: 高度集權的官僚體係在維持穩定方麵效率極高,但也容易滋生因循守舊、扼殺創新的弊端。當外部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或內部矛盾積壓到一定程度時,僵化的製度往往難以適應,改革的動力不足,成為社會發展的瓶頸。 權力濫用與腐敗的侵蝕: 強大的權力集中,為個人或集團的腐敗提供瞭空間。當權力不受有效製約,腐敗蔓延時,會極大地侵蝕社會的公平正義,激化社會矛盾,削弱國傢的統治基礎。 社會結構性矛盾的固化: 土地兼並、貧富差距、階層固化等問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被周期性的王朝更替所打斷,但其深層根源往往難以觸及。當這些結構性矛盾積纍到一定程度,就會成為社會動蕩的導火索。 思想禁錮與文化保守: 過於強調思想的統一和文化的保守,可能導緻對新思想、新觀念的排斥,阻礙社會進步。當外部世界發生深刻變革時,固守舊有模式的社會,往往會陷入被動。 “超穩定”的副作用: “超穩定”意味著強大的慣性。這種慣性在危機麵前,可能錶現為一種“惰性”,使得社會難以進行徹底的自我革命,而隻能在舊有模式下進行修修補補,最終難以實現質的飛躍。 四、對當下中國的啓示與反思 《天下·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2010年版)齣版於一個中國社會經曆深刻變革的時代。本書對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的分析,並非僅僅停留在對曆史的追溯,更是希望能為理解當下中國所麵臨的挑戰和機遇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 在2010年,中國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經濟騰飛和社會轉型。本書對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的梳理,有助於我們理解這種崛起背後的深層動力,以及其可能伴隨的潛在風險。結構性的問題,如社會公平、環境壓力、製度改革等,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依然是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繞不開的議題。 本書旨在引發讀者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入思考,而非提供簡單的答案。通過審視中國數韆年的曆史經驗,理解那些塑造瞭中華文明的深層結構,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興盛與危機並非相互排斥,而往往是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一體兩麵的存在。理解“超穩定結構”的韌性與局限,有助於我們在變化的世界中,更理性地看待中國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從中汲取智慧,應對未來的挑戰。 本書將帶領讀者踏上一場穿越曆史的深度探索之旅,去發現那個在無數風雨洗禮中依然屹立不倒的中國社會,其內在的運作邏輯究竟是什麼。這是一次對中國文明根基的深刻拷問,一次對周期性興衰規律的精妙解讀,一次對我們自身民族基因的理性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