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籍总目
:4720元
作者: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01078787
字数:
页码:全二十六册
版次:1
装帧:盒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35.81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集部下分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六類。各類所收諸書,依其内容或體裁分歸各“屬”。
一、凡同類而合刻之書,著錄於各類中“叢编之屬”;同屬而合刻之書,著錄於各屬之首。合刻之書除整體著錄外,款目又單獨著錄,其版本也隨錄於各書版本項中。
一、楚辭類所收諸書,按白文、注釋、圖籍(如《離骚圖》等)、專集(如《宋玉集》等)順序编次。
一、別集類所收諸書,依據著者生年,分為漢魏六朝、唐五代、宋代、金元、明代、清代諸屬。其中清代別集因數量繁多,復分為清前期(清初至雍正十三年)、清中期(清乾隆元年至嘉慶二十五年)、清後期(清道光元年以後)三段。
一、別集類中同一著者之著作,按全集、詩文合集、詩集、文集次序著錄;酬唱、題詠等詩编及尺牘、課藝等文編,分別著錄於詩集及文集之後;個人詩選、文選,分別著錄於詩集及文集之末。
一、總集類所收諸書,分為叢編、通代、斷代、郡邑、氏族、尺牘、課藝諸屬。其中“叢编之屬”下分詩文合编及分编兩段,按通代、斷代順序编次;“通代之屬”依次著錄歷代詩文總集、詩總集、文總集等;“斷代之屬”依次著錄斷代詩文總集、詩總集、文總集等。
目录
《中國古籍總目.集部》编纂說明
楚辭類
別集類
漢魏六朝之屬
唐五代之屬
宋代之屬
金元之屬
明代之屬
清代之屬
清前期
清中期
清後期
總集類
叢编之屬
各體
通代
斷代
分體
通代
斷代
通代之屬
斷代之屬
郡邑之屬
氏族之屬
尺牘之屬
課藝之屬
詩文評類
詞類
叢編之屬
别集之屬
總集之屬
詞譜之屬
詞韻之屬
詞話之屬
曲類
諸宮調之屬
雜劇之屬
傳奇之屬
散曲之屬
俗曲之屬
雜調
鼓詞
八角鼓
子弟書
馬頭調
木魚歌
彈詞之屬
寶卷之屬
曲選之屬
曲譜之屬(附身段譜、鑼鼓譜、臉譜)
曲律之屬
曲韻之屬
曲評曲話之屬
曲目之屬
《中國古籍總目》藏書單位簡稱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浩瀚的典籍,光是摆在书架上就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原本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开始接触它的,想对中国古代的文献有一个宏观的了解,结果发现这简直就是一座无法被轻易征服的知识宝库。初翻阅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混合着油墨的陈旧味道,立刻将我带回了遥远的过去。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我为了考证一个非常冷僻的典故,在其中一本的索引页上花费了近一个下午的时间,那种“沙里淘金”的成就感,是现代数据库检索完全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目录,更像是一份细致入微的考古报告,把那些差点消散在时间长河里的文化遗产,一件件、一册册地从黑暗中拽了出来,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热爱中国文化、想要深入探究其根源的学者或爱好者来说,它都是一张不可或缺的“藏宝图”,指引着我们去追寻那些散落在各地的珍贵文献的蛛丝马迹。虽然全本阅读的难度堪比攀登珠穆朗玛峰,但光是作为案头工具书的价值,就已经物超所值,让人肃然起敬。
评分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体量惊人”。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携带在背包里,随时拿出来翻两页消遣的读物,它需要一个专门的书桌和足够的光线才能与之“对话”。我记得有一次我尝试在咖啡馆里打开其中一册,结果场面一度有些滑稽,周围的人都好奇地看着我像是在研究一张古代地图。但正是这种“笨重”,体现了编纂者们付出的巨大心血和严谨态度。每一条目都经过了反复的考证和比对,那些繁复的校注和版本说明,简直像是一个个精致的微型迷宫,引人入胜。对于我这样的业余研究者来说,它最大的魅力在于那种“秩序感”,它把原本可能混乱无章的古籍知识,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在浩瀚的史料前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至少知道从哪里开始探索,哪里是主干道,哪里是偏僻的小径。每一次查阅,都像是在和古代的文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秘密交流。
评分坦白说,最初对这套书抱有很高的期待,毕竟是中华书局出品,又是集数如此庞大的工程,想必是集大成之作。然而,初识者可能会被其极高的专业性所震慑。它不是面向大众普及的读物,更像是一本面向专业古籍研究人员的“操作手册”。我曾试图带着一个关于宋代笔记小说的初步概念去查找,结果发现,要真正利用好这个工具,我必须先补习大量的版本学、目录学知识。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凝练、客观,几乎没有冗余的修饰,每一个字都承载着信息量。这使得它在学术上的严谨性达到了极致,但也使得初学者的门槛陡增。我不得不承认,在使用过程中,我更多的是依赖于它提供的基本信息框架,而非深挖其内部的学术论证。但即便如此,它的价值依然无可替代,它为所有后来的研究者构建了一个统一、可靠的参照系,没有它,我们对散佚古籍的讨论或许会陷入无休止的版本争议中。
评分这套“总目”的意义,远超出一本简单的书目汇编。它像是一部无形的“文化迁徙史”。通过阅读不同卷册中对同一部古籍的不同著录和描述,我能隐约感受到这些文本在历史风云中的漂泊不定。有些书经历了多次的重刻、散佚、再整理,每一次变动都被细致地记录了下来,这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文化史。我特别留意了那些著录信息极为简略的条目,它们常常指向那些我们今天已无法得见的孤本,这不禁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和遗憾。这种“已失”与“犹存”的对比,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编纂者们如同守夜人,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在黑暗中为这些珍贵的文化火种做下了最详细的身份登记,确保它们即便消逝,也能留下明确的“物证”。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文献本身,成为了一种文化责任的体现。
评分我习惯于将这套书放在书房里最显眼的位置,不是因为它适合快速翻阅,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极致的匠人精神。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很容易获得海量碎片化的知识,但这种系统性、耗费数十年心血才能完成的巨著,其分量是任何数字索引都无法替代的。它的装帧、纸张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每当我对某个古代文学现象感到困惑,或者需要追溯某个学派的源头时,我都会不自觉地回到这里,如同回到一座精神的图书馆。它不是教你知识,而是告诉你“知识在哪里”,以及“这些知识是如何被保存下来的”。对于任何一位想真正踏入中国古代学术殿堂的人来说,这套书是入场券,也是登山杖。没有它,你的攀登之路会更加艰辛和漫长,有了它,你至少拥有了最精确的地图和最可靠的向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