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道家思想(国学论丛) 陈丽桂 中华书局

汉代道家思想(国学论丛) 陈丽桂 中华书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丽桂 著
图书标签:
  • 汉代
  • 道家
  • 思想史
  • 国学
  • 哲学
  • 陈丽桂
  • 中华书局
  • 历史
  • 文化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千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9627
商品编码:1050613853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汉代道家思想(国学论丛)

:68.00元

售价:53.0元,便宜15.0元,折扣77

作者:陈丽桂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01109627

字数:297000

页码: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论丛:汉代道家思想》以对司马谈《论六家要指》、齐学与黄老、气化宇宙论、《淮南子》、汉代养生观、《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等议题与传世文献的探讨作为论证之据点,以呈现道家思想在汉代发展与应用的状况。《国学论丛:汉代道家思想》对汉代黄老之道做了全面阐述,涉及黄老道家思想的演变与转化、黄老养生之理等,解析了当时重要典籍所体现的黄老学说。

目录


汉代道家思维中的各家思想——《论六家要指》论六家
一、六家思想要旨与得失
(一)五家之得失
(二)道家思想要旨
二、《论六家要指》的思想倾向
(一)为治与尚功
(二)由道到术,由老子到黄老
(三)采儒墨,撮名法
(四)因阴阳之大顺
三、融合五家以批判五家
四、结语
黄老道家与齐学
一、齐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质
(一)太公封齐与齐文化的发展
(二)齐文化的特质
二、齐文化与齐学的鼎盛
——稷下学宫及其学术
(一)田氏篡齐与稷下学宫
(二)稷下学术与学风
三、黄老之学的起源与内容
(一)黄老之学的起源
(二)黄老之学的特质
(三)黄老之学的思想内容
四、结论
汉代道家思想的演变与转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一)杨朱
(二)老子
(三)庄子
(四)黄老道家
二、汉代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与特质
(一)铺衍以推阐
(二)注释以转用
三、“道”观念的转变与应用——由《老子》到黄老
(一)由“道”到“气”:由本体转向创生
(二)由“道”到“术”
(三)由道家到道教
(三)阴阳学的融入与结合
汉代的气化宇宙论及其影响
一、道与术、气
二、两汉的气化宇宙论
(一)《淮南子》的气化宇宙论
(二)汉人的气化天地万物说
(三)以太极、太始、太易、太初、太素为名的宇宙创生系列
三、两汉气化宇宙论的影响
(一)杨泉唯气的物理论
(二)张载的“太虚即气”
(三)程朱的“气”论
(四)其他宋、明学者的气论
四、结论
道家养生观在汉代的演变与转化——以《淮南子》、《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为核心
一、先秦道家的养生观
二、汉代道家的养生观
(一)《淮南子》的养生观
(二)《老子指归》的养生观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观
(四)《老子想尔注》残卷的养生观
三、结论
《淮南子》解老
一、汉人解老——由道至术
二、承袭与创造兼具的《淮南子》解老
(一)深入理解与创造性诠释
(二)经世而尚用
(三)铺衍以显实
(四)博采以转化
三、结论
《老子指归》的圣人论
一、严遵与《老子指归》残卷
二、圣人——理想的典范
三、圣人的性情与风格
(一)体道怀德,顺天参物
(二)和柔顺适,无所抵牾
(三)虚无冲泊,清静玄默
(四)反身治心,响应影随
(五)遁名弃智,释仁去义
(六)因任应变,与时相随
(七)为之以反,事于不事
(八)慎始谨小,防微杜渐
四、结论
《老子河上公章句》所显现的黄老养生之理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二、《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背景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内容
(一)治国治身一理相通
(二)由治国侧向治身
(三)因循自然,反对文饰
(四)道论
(五)以气为核心的养生论
四、结论
从哲学、养生到宗教——《河上公章句》解老
一、《河上公章句》的解老模式
(一)行文简洁,标题扼要严谨
(二)举例作注,明实诠解
二、从哲学转化为养生
(一)治身与治国、守真与经世区隔并论
(二)气化万物,爱精长生
(三)鼻天口地
(四)戒慎名利以治国
三、从养生到宗教
四、教忠教孝的儒说融入
五、望文生义与异本说解
六、结论
《老子想尔注》转向道教的理论呈现
一、《老子想尔注》的成书及其相关问题
二、《老子想尔注》残卷的内容与思想
(一)道、气与太上老君
(二)道与吾、我
(三)道与诫
(四)贵道贱法,重寿轻禄
(五)清静结精以长生
(六)行善积德以仙寿
(七)至诚守道,不用祭□
(八)道人、仙士、俗人与尸人
三、结论
《老子想尔注》解老
一、《老子想尔注》残卷与张陵、张鲁
二、《想尔》的解老模式
(一)经验层的说解与应用性的诠释
(二)删改字词,以便教众
(三)标断异常,仍归宗教
(四)以实解虚,望文生义
三、《想尔》的宗教解老
(一)“道”的诫化、气化与神化
(二)从“损”的无为体道到“益”的守诫炼形
(三)从清静俭啬到结精成神
(四)从后身无身到长生仙寿
三、结论
附录一 黄老与老子
一、黄老学说的起源
(一)田齐的造祖运动与原乡情怀(北方齐地黄老)
(二)南方楚地黄老说
二、黄老学对老子学说的转化
(一)老子学说的转化背景
(二)黄老之学的内容与特质
(三)黄老学对老子的经世诠释与推衍
三、结论
附录二 黄老与黄帝
一、黄老是学术思潮
二、黄帝的神话与历史化
三、田齐的正名与一统志业
四、一心四面的一统霸雄
五、黄、土居中,以统四方
六、结论。

作者介绍


陈丽桂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有《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新编淮南子》等。

文摘


序言



探寻两汉之际士人心路:一场精神与学术的交织 本书并非仅限于对汉代道家思想进行单一维度的梳理,而是力图呈现一个更为立体、鲜活的时代精神图景。它深潜入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钩沉索隐,探寻汉代士人如何在儒学独尊的时代背景下,依然保有一方属于道家思想的精神沃土,并将其渗透到社会、政治、文化乃至个体生命体验的方方面面。本书不落窠臼,不拘泥于传统的道家思想研究范式,而是从更广阔的国学视野出发,将道家思想置于汉代社会文化的宏大语境中进行考察,旨在揭示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演变、融合与创新。 一、 儒道互补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与学术流变 汉代,尤其是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基石。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其他学术思想的消亡,而是促使它们以更为隐晦、更为灵活的方式生存和发展。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一独特的政治与学术生态,探讨儒学如何确立其主导地位,又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思想资源,特别是道家思想。 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在儒家礼乐制度的框架下,道家“无为而治”、“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等思想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士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书中将详细考证,儒家君臣之道与道家“圣人无常师”、“与时俱化”的理念如何相互渗透,形成一种更为务实、更具弹性的政治哲学;又如,儒家的“仁者爱人”与道家的“慈”、“不争”等思想如何在社会治理中相互补充,共同构建出汉代社会的基本伦理框架。 本书并非简单地将儒道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强调它们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我们将在史料中寻找证据,说明汉代士人并非被动接受单一的儒家思想,而是积极地在其间进行选择、调适与再创造。例如,一些士人即便在公开场合强调儒家纲常,但在其内心深处,却可能受到道家清静无为、超脱物外的影响,以此作为精神慰藉或人生选择的指南。这种“体用结合”、“内儒外道”甚至“内道外儒”的现象,将是本书研究的重要视角。 二、 汉代道家思想的多元形态:哲学、伦理与人生实践 汉代道家思想并非铁板一块,它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本书将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哲学本体论的演进: 在先秦道家基础上,汉代道家思想在本体论方面有所发展。本书将考察汉代士人如何理解“道”的内涵,是将其视为自然本源,还是赋予其更具人格化的神性色彩。例如,黄老之学在汉初的流行,便体现了对“道”与“法”的结合,以及对“无为而治”政治哲学的实践探索。此外,本书还将探讨汉代神秘主义思潮对道家思想的影响,如方仙道、神仙方术等,这些元素如何与老庄思想相互融合,形成具有汉代特色的道家信仰体系。 伦理观念的嬗变: 传统的道家伦理强调“上善若水”、“不与人争”,但到了汉代,在社会现实的压力下,这种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本书将分析,汉代士人如何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下,融入道家的“静”、“柔”、“寡欲”等观念,以实现个体的安身立命。例如,在官场之中,如何运用道家的“韬晦之术”自保,如何在乱世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这些都是汉代士人重要的生存智慧。 人生实践与精神追求: 汉代社会,特别是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和人生无常感的增强,许多士人开始转向对精神世界的探求。本书将重点关注道家思想如何为这些士人提供精神寄托和人生指引。例如,从“荣华富贵”的世俗追求转向对“逍遥”、“长生”的向往,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个体生命自由的珍视。我们会通过对汉代文人笔记、诗赋、碑铭等文献的解读,来揭示他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内心挣扎与道家思想的慰藉作用。 三、 汉代道家思想的文献梳理与创新解读 本书的研究离不开对汉代相关文献的细致爬梳与深入解读。不同于简单的文献汇编,本书力求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和更具说服力的论证。 经典文本的再审视: 我们将重新审视《老子》、《庄子》等经典文本在汉代的流传与接受情况。例如,汉代的学者如何理解《老子》的“道”与“德”,如何解读《庄子》的“齐物论”与“逍遥游”,这些解读与先秦时期有何异同。我们将关注汉代学者的注疏、评论,以及他们如何将经典思想应用于当时的社会现实。 非经典文献的挖掘: 除了显而易见的道家经典,本书还将挖掘汉代其他文献中蕴含的道家思想。例如,一些史书中的人物传记,虽然可能以儒家视角为主,但其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往往会流露出道家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再如,一些散见的古籍、碑刻、画像石等,都可能为我们提供理解汉代道家思想的新线索。 创新性的解读视角: 本书将避免对道家思想进行僵化的理解,而是强调其在不同群体、不同情境下的适应与变通。例如,我们不仅会关注士大夫阶层的道家思想,也会探讨一些民间社会的道家信仰,以及道家思想如何与谶纬、方术等结合,形成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汉代道家思想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四、 汉代道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历史的回响与当代的启示 本书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在于梳理和理解汉代道家思想的历史面貌,更在于揭示其深远的文化影响,并尝试从中汲取对当代有益的启示。 对后世学术文化的影响: 汉代道家思想的演变,为后世道教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医学、养生等领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书将追溯这种影响的源头,分析汉代道家思想如何逐渐融入中华文化的血脉,并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启示: 在一个日益喧嚣、物质至上的现代社会,汉代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清静”、“自然”、“知足”等理念,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将尝试从汉代士人的精神困境与应对方式中,提炼出对当下个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平衡工作与生活、寻找内心宁静的智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将使本书的研究更具生命力与实践价值。 本书的写作,力求语言平实而有深度,论证严谨而不失生动,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次深入理解汉代道家思想的难得机会,共同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精神史,并在历史的回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坐标。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这个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初期阅读时带来了一点小小的挑战,但挑战之后是巨大的收获。它并非那种刻意追求通俗易懂、使用大量现代口语来“拉近距离”的写作方式,而是保持了一种相当古典和规范的学术语汇。这种保持距离感的叙述方式,反而让论证显得更为客观和有力。每当遇到一个复杂的哲学概念时,作者总是能用一种近乎古文的精准措辞来定义,这使得概念的边界感非常清晰,避免了歧义。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穿插引用古代论述时的那种自信与从容,那些引文的引入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作为论点最有力的支撑,如同在进行一场与古代智者的对话。坚持读下去后,我甚至觉得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都有所提升,这无疑是一项意外的惊喜。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的前几章,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梳理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不同于市面上一些为了追求耸动效果而过度简化的论述,这里的分析是层层递进、有理有据的。尤其是在界定“道家思想”在汉代的具体流变与吸收融合方面,作者似乎是下了“绣花功夫”,将早期先秦的纯粹思想如何被汲取、被改造、并最终服务于汉代的政治哲学与社会结构,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次观点的提出,背后都伴随着对原始文献的细致考证和多方对比,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扎实的文献功底。这种学术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停下来思考,甚至需要回顾一些相关的先秦经典,才能完全捕捉到作者论证的每一个精妙之处。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书籍,它要求读者投入心力,方能领略其真谛。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历史现场的沉浸式考察。我原本以为汉代的思想史会是相对单调的,无非是儒家的独尊或道家的边缘徘徊,但作者成功地挖掘出了那个时代思想光谱中那些微妙的、常常被忽略的灰色地带。她不仅仅是在描述“道家说了什么”,更是在探讨“道家在那个特定历史情境下是如何被激活、被利用,以及又是如何自我调适的”。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地方豪强对黄老思想的再阐释的分析,就极其富有洞察力。这种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政治经济背景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让原本遥远的古代思想变得鲜活而具有现实意义。感觉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历史“考古学家”,不仅仅挖掘出了思想的骨架,还将那个时代特有的“血肉”也一一还原在了我们面前。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古朴的气息,一看就知道是内涵深厚的学术力作。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配合上精致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阅读体验简直是享受。尤其欣赏中华书局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的晕染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载体。封面设计上,那巧妙融入的传统纹饰元素,与书名所指的主题遥相呼应,无需多言,便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国学氛围扑面而来。对于像我这样,既注重阅读的实用性,又追求书籍艺术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双重满足,无疑为接下来的深入探索奠定了一个极佳的基调。它让人愿意捧着它,安静地坐下来,慢慢品味文字背后的深远意境,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信息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层面,它对于现代人理解我们文化基因中的某些内在驱动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参照意义。在当今社会,当我们讨论“内卷”、“治理困境”或是“顺应自然”等话题时,回溯到汉代道家思想被主流化、体制化的那个关键节点,能够提供一种宝贵的历史参照系。它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古老的智慧,是如何被历代精英反复打磨、揉入治理体系的。这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使得阅读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获取,而上升到了对历史规律的探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超脱”与“入世”之间的永恒张力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种思想上的醍醐灌顶,是任何其他类型的书籍都难以提供的。它真正做到了启迪心智,引发对我们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度反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