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代道家思想(国学论丛)
:68.00元
售价:53.0元,便宜15.0元,折扣77
作者:陈丽桂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01109627
字数:297000
页码: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学论丛:汉代道家思想》以对司马谈《论六家要指》、齐学与黄老、气化宇宙论、《淮南子》、汉代养生观、《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等议题与传世文献的探讨作为论证之据点,以呈现道家思想在汉代发展与应用的状况。《国学论丛:汉代道家思想》对汉代黄老之道做了全面阐述,涉及黄老道家思想的演变与转化、黄老养生之理等,解析了当时重要典籍所体现的黄老学说。
目录
汉代道家思维中的各家思想——《论六家要指》论六家
一、六家思想要旨与得失
(一)五家之得失
(二)道家思想要旨
二、《论六家要指》的思想倾向
(一)为治与尚功
(二)由道到术,由老子到黄老
(三)采儒墨,撮名法
(四)因阴阳之大顺
三、融合五家以批判五家
四、结语
黄老道家与齐学
一、齐文化的起源、发展与特质
(一)太公封齐与齐文化的发展
(二)齐文化的特质
二、齐文化与齐学的鼎盛
——稷下学宫及其学术
(一)田氏篡齐与稷下学宫
(二)稷下学术与学风
三、黄老之学的起源与内容
(一)黄老之学的起源
(二)黄老之学的特质
(三)黄老之学的思想内容
四、结论
汉代道家思想的演变与转化
一、先秦道家思想
(一)杨朱
(二)老子
(三)庄子
(四)黄老道家
二、汉代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与特质
(一)铺衍以推阐
(二)注释以转用
三、“道”观念的转变与应用——由《老子》到黄老
(一)由“道”到“气”:由本体转向创生
(二)由“道”到“术”
(三)由道家到道教
(三)阴阳学的融入与结合
汉代的气化宇宙论及其影响
一、道与术、气
二、两汉的气化宇宙论
(一)《淮南子》的气化宇宙论
(二)汉人的气化天地万物说
(三)以太极、太始、太易、太初、太素为名的宇宙创生系列
三、两汉气化宇宙论的影响
(一)杨泉唯气的物理论
(二)张载的“太虚即气”
(三)程朱的“气”论
(四)其他宋、明学者的气论
四、结论
道家养生观在汉代的演变与转化——以《淮南子》、《老子指归》、《老子河上公章句》、《老子想尔注》为核心
一、先秦道家的养生观
二、汉代道家的养生观
(一)《淮南子》的养生观
(二)《老子指归》的养生观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养生观
(四)《老子想尔注》残卷的养生观
三、结论
《淮南子》解老
一、汉人解老——由道至术
二、承袭与创造兼具的《淮南子》解老
(一)深入理解与创造性诠释
(二)经世而尚用
(三)铺衍以显实
(四)博采以转化
三、结论
《老子指归》的圣人论
一、严遵与《老子指归》残卷
二、圣人——理想的典范
三、圣人的性情与风格
(一)体道怀德,顺天参物
(二)和柔顺适,无所抵牾
(三)虚无冲泊,清静玄默
(四)反身治心,响应影随
(五)遁名弃智,释仁去义
(六)因任应变,与时相随
(七)为之以反,事于不事
(八)慎始谨小,防微杜渐
四、结论
《老子河上公章句》所显现的黄老养生之理
一、《老子河上公章句》的作者与成书年代
二、《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背景
三、《老子河上公章句》的思想内容
(一)治国治身一理相通
(二)由治国侧向治身
(三)因循自然,反对文饰
(四)道论
(五)以气为核心的养生论
四、结论
从哲学、养生到宗教——《河上公章句》解老
一、《河上公章句》的解老模式
(一)行文简洁,标题扼要严谨
(二)举例作注,明实诠解
二、从哲学转化为养生
(一)治身与治国、守真与经世区隔并论
(二)气化万物,爱精长生
(三)鼻天口地
(四)戒慎名利以治国
三、从养生到宗教
四、教忠教孝的儒说融入
五、望文生义与异本说解
六、结论
《老子想尔注》转向道教的理论呈现
一、《老子想尔注》的成书及其相关问题
二、《老子想尔注》残卷的内容与思想
(一)道、气与太上老君
(二)道与吾、我
(三)道与诫
(四)贵道贱法,重寿轻禄
(五)清静结精以长生
(六)行善积德以仙寿
(七)至诚守道,不用祭□
(八)道人、仙士、俗人与尸人
三、结论
《老子想尔注》解老
一、《老子想尔注》残卷与张陵、张鲁
二、《想尔》的解老模式
(一)经验层的说解与应用性的诠释
(二)删改字词,以便教众
(三)标断异常,仍归宗教
(四)以实解虚,望文生义
三、《想尔》的宗教解老
(一)“道”的诫化、气化与神化
(二)从“损”的无为体道到“益”的守诫炼形
(三)从清静俭啬到结精成神
(四)从后身无身到长生仙寿
三、结论
附录一 黄老与老子
一、黄老学说的起源
(一)田齐的造祖运动与原乡情怀(北方齐地黄老)
(二)南方楚地黄老说
二、黄老学对老子学说的转化
(一)老子学说的转化背景
(二)黄老之学的内容与特质
(三)黄老学对老子的经世诠释与推衍
三、结论
附录二 黄老与黄帝
一、黄老是学术思潮
二、黄帝的神话与历史化
三、田齐的正名与一统志业
四、一心四面的一统霸雄
五、黄、土居中,以统四方
六、结论。
作者介绍
陈丽桂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著有《战国时期的黄老思想》、《秦汉时期的黄老思想》、《新编淮南子》等。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对我这个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初期阅读时带来了一点小小的挑战,但挑战之后是巨大的收获。它并非那种刻意追求通俗易懂、使用大量现代口语来“拉近距离”的写作方式,而是保持了一种相当古典和规范的学术语汇。这种保持距离感的叙述方式,反而让论证显得更为客观和有力。每当遇到一个复杂的哲学概念时,作者总是能用一种近乎古文的精准措辞来定义,这使得概念的边界感非常清晰,避免了歧义。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穿插引用古代论述时的那种自信与从容,那些引文的引入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作为论点最有力的支撑,如同在进行一场与古代智者的对话。坚持读下去后,我甚至觉得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都有所提升,这无疑是一项意外的惊喜。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这本书的前几章,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梳理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不同于市面上一些为了追求耸动效果而过度简化的论述,这里的分析是层层递进、有理有据的。尤其是在界定“道家思想”在汉代的具体流变与吸收融合方面,作者似乎是下了“绣花功夫”,将早期先秦的纯粹思想如何被汲取、被改造、并最终服务于汉代的政治哲学与社会结构,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次观点的提出,背后都伴随着对原始文献的细致考证和多方对比,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扎实的文献功底。这种学术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得不频繁停下来思考,甚至需要回顾一些相关的先秦经典,才能完全捕捉到作者论证的每一个精妙之处。这绝对不是一本可以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的书籍,它要求读者投入心力,方能领略其真谛。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历史现场的沉浸式考察。我原本以为汉代的思想史会是相对单调的,无非是儒家的独尊或道家的边缘徘徊,但作者成功地挖掘出了那个时代思想光谱中那些微妙的、常常被忽略的灰色地带。她不仅仅是在描述“道家说了什么”,更是在探讨“道家在那个特定历史情境下是如何被激活、被利用,以及又是如何自我调适的”。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地方豪强对黄老思想的再阐释的分析,就极其富有洞察力。这种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具体的政治经济背景紧密结合的叙事手法,让原本遥远的古代思想变得鲜活而具有现实意义。感觉作者就像一位高明的历史“考古学家”,不仅仅挖掘出了思想的骨架,还将那个时代特有的“血肉”也一一还原在了我们面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古朴的气息,一看就知道是内涵深厚的学术力作。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配合上精致的排版和清晰的字体,阅读体验简直是享受。尤其欣赏中华书局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纸张的触感温润,油墨的晕染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载体。封面设计上,那巧妙融入的传统纹饰元素,与书名所指的主题遥相呼应,无需多言,便能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国学氛围扑面而来。对于像我这样,既注重阅读的实用性,又追求书籍艺术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的双重满足,无疑为接下来的深入探索奠定了一个极佳的基调。它让人愿意捧着它,安静地坐下来,慢慢品味文字背后的深远意境,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信息载体。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层面,它对于现代人理解我们文化基因中的某些内在驱动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参照意义。在当今社会,当我们讨论“内卷”、“治理困境”或是“顺应自然”等话题时,回溯到汉代道家思想被主流化、体制化的那个关键节点,能够提供一种宝贵的历史参照系。它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古老的智慧,是如何被历代精英反复打磨、揉入治理体系的。这种宏大的历史视野,使得阅读不再局限于知识的获取,而上升到了对历史规律的探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超脱”与“入世”之间的永恒张力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种思想上的醍醐灌顶,是任何其他类型的书籍都难以提供的。它真正做到了启迪心智,引发对我们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度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