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8

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编
图书标签:
  • 民族统计
  • 中国
  • 2008
  • 人口
  • 社会
  • 数据
  • 年鉴
  • 少数民族
  • 统计
  • 参考工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04376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76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96
字数:1536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8),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政府民族工作基本情况以及全国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的大型资料性工具书。
二、全书由“专文”、“综述篇”、“政策法规篇”、“工作概况篇”、“统计资料篇”、“附录”共6部组成。
1.专文。收编了国家民委主要领导在2007年有关民族经济工作的部分文章和讲话。
2.综述篇。收录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2007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3.政策法规篇。收集了2007年国务院、国家民委及有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颁
发的关于民族工作方面的文件、制度、法规等文献。
4.工作概况篇。分“综合”、“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新农村建设”、“兴边富民行动”、 “扶持人较少民族发展”、“扶贫开发”、“电脑农业“、“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清真食品管理和真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和民族统计“、“民族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特色作”、“其他”共14个类目,收编了国家民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少数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5.统计资料篇。分“民族自治地方”、“陆地边境县”、“全国少数民族发展情况”、“其他资料”4部分。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均不包括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资料。统计 资料主要来源于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各级统计和民族工作部门。部分数据合计数或相对数由于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均未作机械调整。全部统计资料均经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审核。
6.附录。收编了各类民族方面的资料。

目录

专文
综述篇
政策法规篇
工作概况篇
综合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
新农村建设
兴边富民行动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
扶贫开发
电脑农业
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
清真食品管理和清真食品产业
发展规划和民族统计
民族乡(镇)村经济社会发展
调查研究
特色工作
其他
统计资料篇
附录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不包含《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8》内容的,关于另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 --- 图书简介:《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水资源管理:跨学科视角下的挑战与机遇》 引言: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人类福祉的交织 本书《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水资源管理:跨学科视角下的挑战与机遇》汇集了来自气候学、水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公共政策领域的顶尖专家智慧,旨在深入剖析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对世界各地,尤其是脆弱地区的水资源系统所带来的复杂且紧迫的挑战。我们不再将气候变化视为一个遥远的科学预测,而是将其定位为影响全球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核心议题。本书的核心目标是超越传统的学科壁垒,构建一个整合的分析框架,以期为制定前瞻性、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水资源管理策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参考。 第一部分:气候变异性增强与水循环重塑 (The Intensified Water Cycle) 本部分着重于描述气候变化对全球水循环关键环节的具体影响机制。 第一章:大气环流的重构与降水格局的极化 本章详细阐述了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气环流模式(如ENSO、PDO的频率和强度变化)如何重塑区域降水分布。通过对卫星遥感数据和高分辨率气候模型的分析,我们揭示了“湿者愈湿,干者愈干”的现象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差异性表现。重点分析了季风系统的变化如何直接影响亚洲和非洲的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安全。 第二章:冰川融化、雪线迁移与河流径流的短期繁荣与长期枯竭 本书聚焦于高山冰川和积雪作为“固体水库”的角色。我们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和冰川物质平衡模型,量化了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及阿尔卑斯山区冰川加速融化对下游河流径流量的短期冲击效应。深入探讨了这种“峰值水”(Peak Water)现象对依赖季节性融雪径流的区域(如中亚内陆河流域)未来水资源规划的严峻挑战。 第三章:蒸散发增强与土壤水分赤字 超越传统的降雨量分析,本章关注气温升高导致的蒸发速率增加及其对土壤水分的累积效应。通过地表能量平衡模型(SEB),我们评估了在半干旱和草原生态系统中,植被蒸散发需求的增加如何加剧了干旱的频率和强度,直接威胁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和农业生产力。 第二部分:区域水系统面临的压力与脆弱性评估 (Vulnerability and Impact Assessment) 本部分将理论模型应用于具体的区域案例研究,评估不同管理体制下的水系统韧性。 第四章:城市水安全:极端天气事件与基础设施韧性 针对快速城市化地区的挑战,本章探讨了极端降水事件(如暴雨洪涝)与长期干旱对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和排水系统的双重威胁。引入了“多重风险耦合指数”(MRCI),评估了城市供水管网在面对突发气候冲击时的冗余度和恢复时间。案例聚焦于孟买和休斯顿的防洪与节水策略对比分析。 第五章:农业灌溉的适应性:从水资源配置到作物结构调整 农业是全球最大的用水部门。本章详细分析了气候变化下,传统灌溉技术面临的效率瓶颈。我们引入了“气候智能型农业用水管理”(CAWM)的概念,探讨了滴灌技术、休耕制度优化以及耐旱作物品种替代在提高用水效率方面的潜力与局限性。同时也讨论了水权交易在缓解区域水资源分配不均中的作用。 第六章:跨界水资源冲突的风险升级 随着气候压力增加,依赖共同河流系统的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风险也随之加剧。本章运用博弈论和国际水法框架,分析了尼罗河、湄公河等敏感流域中,气候不确定性如何改变现有分配协议的稳定性。提出了基于“适应性共同管理”(Adaptive Joint Management)的新型跨境治理机制的构建路径。 第三部分:适应性治理、政策创新与技术前沿 (Governance and Technological Frontiers) 本部分转向解决方案和政策干预措施,旨在提供可操作的应对策略。 第七章:基于生态系统的水管理(EBM)与自然基础设施 本书强调恢复和增强自然系统的水循环调节能力。详细介绍了湿地恢复、流域森林保护和河流廊道重建在蓄洪、涵养水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协同效益。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证明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长期水资源安全建设中的经济合理性。 第八章:气候融资、风险分担与水基础设施的长期投资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而气候变化增加了这些投资的风险。本章探讨了如何将气候风险纳入基础设施规划(Climate-Proofing Infrastructure)。分析了绿色债券、气候适应基金以及公私合营(PPP)模式在水利项目融资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确保贫困社区能从气候适应性投资中受益。 第九章:整合性水资源规划(IWRM)的“气候心智”转型 最终章总结了治理层面的变革要求。传统的、静态的IWRM模型必须向动态的、情景驱动的规划范式转变。我们提出了“情景规划与动态阈值管理”的决策框架,强调在规划中嵌入不确定性,并通过定期的“适应性评估”来修正和调整管理策略,确保水资源系统能够持续、灵活地应对不断演变的气候现实。 --- 核心受众: 水资源规划师、气候科学家、政府决策者、环境经济学家、地理信息系统(GIS)专家以及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学生。 本书的独特价值: 提供了跨越气候科学、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治理的集成视角,强调在不确定的未来中,通过创新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水资源系统的韧性建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更关注的是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部分,你知道,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与否,直接体现在当地的人口结构和资源分配上。拿到这本《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8》后,我立刻跳到了“教育与文化”的章节,期待看到一些关于民族语言传承、传统技艺从业人数的统计数据。坦白说,初看之下,数据点很多,但关联性需要自己去强行建立。比如,当A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受高等教育比例上升时,是否与当地传统手工艺人数量的下降存在某种负相关性?年鉴本身不会告诉你答案,它只是冰冷地陈列着“本科以上学历人数”和“传统手工艺协会会员数”。这本年鉴的视角,更像是宏观的“鸟瞰”,而非微观的“显微镜”。我花了整整一下午时间,试图从“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篇幅中,推导出特定边疆民族地区在2008年前后,生活质量改善的脉络,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数字侦探游戏,信息是碎片化的,但逻辑链条需要你亲手编织。这种需要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阅读体验,非常锻炼思维的严谨性。

评分

这套厚重的统计年鉴刚翻开,首先扑面而来的是那种严谨到近乎刻板的学术气息,纸张的质感虽然不是顶级的铜版纸,却透着一股子扎实可靠的年代感。我本来是想找点关于特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变迁的宏观数据,结果光是目录的梳理和数据索引的复杂程度,就足以让人体会到编纂者背后付出的心力。里面的表格设计非常密集,每一个数字的背后似乎都藏着无数基层工作人员的汗水和调研记录。我试着在“人口与劳动”那一章节里头找寻一些关于跨区域流动人口的细微变化,发现即便是在如此庞大的数据体量中,一些特定年代、特定区域的交叉分析仍然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拼凑。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立即可见的结论,而在于搭建了一个可以供研究者自行挖掘、验证和推翻假设的庞大矿藏。那种在密密麻麻的数字中,逐渐勾勒出一个民族社会发展轨迹的成就感,是其他任何通俗读物无法替代的。只是,如果初次接触这类资料,初学者可能会因为缺乏背景注释和方法论的简单说明而感到无从下手,它更像是为已经“入行”的专业人士准备的工具箱,而非入门指南。

评分

翻阅这本《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08》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与过去年份“对话”的仪式。我不是统计学专家,我更像是一个对社会变迁有强烈敏感度的普通关注者。我发现它在描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数据非常详尽,从“乡村通电率”到“饮用水安全达标率”,这些看似基础的指标,恰恰是衡量社会公平和发展速度最敏感的刻度尺。然而,当我试图将这些硬指标与一些更“软性”的社会指标联系起来时,便遇到了障碍。比如,住房条件的改善是否真的同步带来了社区凝聚力的提升?年鉴里没有关于邻里关系或社会信任度的量化指标。这让我意识到,统计年鉴的本质是“可量化”的社会切面,它擅长回答“有多少”和“是什么”,但在回答“为什么”和“感受如何”时,它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座,但上层建筑,比如人文关怀和社会心理变化,仍需我们用其他材料去填充。

评分

说实话,我借阅这本年鉴,主要是出于一种对历史瞬间的留档好奇心。2008年,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上,我们是如何记录和描绘各个民族群体的生活面貌的?我尤其关注其中的“经济活动与收入分配”部分。那些关于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的详细划分,让我对“小康”这个概念在不同民族地区的实现程度有了更具象的感知。这些数据无疑是无可辩驳的“一手的历史见证”。但同时,我也敏锐地察觉到,统计口径的选取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例如,关于“家庭副业收入”的统计,在那个时间点,对于依赖季节性农牧业的群体来说,其重要性可能被严重低估,因为传统的统计模型可能更侧重于城镇化的正规就业数据。所以,阅读的乐趣,便在于此——不仅要看数据本身,更要揣摩数据背后的“缺失”和“偏向”。这本年鉴是那个特定年份的快照,精确,却不一定全面,就像给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拍了一张静态的、带着特定滤镜的照片。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和信息的密度,让它在书架上显得格外沉甸。我尝试做了一个跨年度的粗略对比,虽然我手头没有2007或2009年的版本,但我可以根据2008年的数据,反向推测出一些趋势的起始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处理“婚姻与家庭结构”这部分数据时的细致入微,诸如平均初婚年龄、离婚率的地域差异等,这些数据比任何新闻报道都来得冷静和客观。这些冷静的数字背后,其实隐藏着社会伦理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迁。但这种详尽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查找效率。如果我需要对比三个不同省份在2008年关于“非农业劳动人口比例”的数据,我必须像一个老式图书馆员那样,手动翻阅不同的章节和表格,进行交叉比对。它缺乏现代数据库那种即时检索和可视化的便利性,完全依赖读者的耐心和系统性的阅读规划。它是一部优秀的、值得珍藏的参考书,但它要求使用者付出极大的时间成本去驯服这份庞杂的信息森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