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译本序
编者前言
一十年之后
我们脚下没有根基—谁站在自己的根基之上?——公民勇气?———关于成功——关于愚蠢——对人性的轻蔑?——内在的正义——关于上帝统治历史的几点信纲——信任——品质的意义——同情——关于苦难——眼前与未来——乐观主义——不安全与死亡——我们仍然有用吗?
二给父母的信
寄自特格尔:1943年4月14日-1943年5月15日
三来自单人牢房的婚礼讲道词
1943年5月
四给父母的信
寄自特格尔:1943年6月4日-1944年4月26日
五给一位朋友的信,诗歌、杂感断简
寄自特格尔的信,1943年11月18日-1944年8月
23日——为难友祈祷词,1943年圣诞节——关于D.W.R.洗礼的断想——诗歌:忧伤与欢乐——诗歌:我是谁?——诗歌:基督徒与不信者——通往自由之路上的各站——杂感——一本著作的纲要
六来自阿尔伯特亲王街的生命征象
给母亲的信,1944年12月28日——诗歌:新年,1945年——给父母的信,1945年1月17日
《圣经》引文索引
二 给父母的信
1943年4月14日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要相信我,我一切都很好。很对不起,这是我第 次得到允许可以给你们写信,不过这在头十天里简直不算什么事情。令我惊奇的是,你们通常会想到的监狱生活的那些艰难,例如肉体上的困苦之类,似乎一点儿也没有落在我头上。我甚至每天早上都能吃上一顿不错的有干面包的早餐,有时还有一点额外的好吃的东西。我更不会为监狱中硬梆梆的床犯愁。从晚上8点到早上6点,我尽量使睡眠充足。 奇怪的是,自从我到这里后,几乎没有感到需要抽烟。但我敢肯定这是精神上的种种因素造成的。这个变化太剧烈了,需要大量调整思想以适应这种变化。身体上的需要不得不暂时退居次要地位,我想这确实丰富了我的体验。我并不像有些人那样不习惯于孤独,对于灵魂来说,孤独像土耳其蒸汽浴一样好。唯一使我不安的事情,是想到你们会担心我,因而不能好好吃饭睡觉。我害得你们如此操心,实在是很内疚,但这不是我的错——这是我的命,如此而已。保罗·格哈特的赞美诗真是一种极好的安慰!我正在凭记忆把它们背出来。我已从这里的图书馆借得了《圣经》和其他一些书籍,还有足够写作的纸……
距那次75岁祝寿已过去两个星期了,那是多么辉煌的一天啊!至今我仍然能听见我们在早上和晚上齐唱的赞美诗,能听见那些喧闹和乐器的声音。“我们赞美你,全能的主啊,你是创造之王……他的羽翼庇护着你,啊,轻柔地支撑着你。”写得太好了。但愿永远如此!现在,春天很快就要到了。你们在花园里可做的事就要多起来。在这里,监狱的庭院中,有一只鸫每天早上都要哼——哼着一支优美的小调,现在它开始在晚上也唱了。人们该为这些小事而感谢,因为那也是一种收获。暂写到此,再见!
……
这些书信使我们能够重现一幅单人囚室里的生活的图景,过着这种生活的,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敏感的人。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一种个人生活的隐秘细节,这种生活已惊人地融汇入外面世界正在发生的悲惨事件,与之融为一体,一个由多思的头脑和敏感的心灵造成的统一体。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有一种沉郁而深邃的质感。深褐色的底色上,用着一种近乎褪色的白色字体,仿佛是经历过漫长岁月侵蚀的刻痕。那字体本身带着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但又隐约透出一种挣扎后的疲惫,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某种被禁锢的、却又试图传递出声音的媒介。整体的排版极为克制,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这种极简主义的处理方式,反而加强了它所要承载的重量感。它不是那种花哨的、吸引眼球的畅销书设计,更像是一件静静躺在那里,等待着有心人去探寻其背后故事的艺术品。我记得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时,正是被这种独特的、近乎肃穆的气氛所吸引,它没有大声喧哗,却以一种内敛的方式,成功地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锁住。这种视觉上的“低语”,似乎预示着内容本身可能也是需要静心品读的深刻之作,而非浮光掠影的快餐读物。我甚至猜测,设计者在选择色彩和字体时,一定对作者或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营造出如此恰如其分的氛围张力。光是拿起这本书的那一刻,指尖触及封面的粗粝感,就已经开始了一段心灵上的旅程,仿佛透过这纸张,能感受到某种遥远而真实的呼吸。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工艺处理得极其考究,纸张的选择明显偏向于那种略带纹理、触感温和的纸材,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安全感,而不是当下很多书籍追求的那种光滑亮面的廉价感。内页的留白设计得非常得当,使得文字和文字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选择上的细致考量,那种带着微小衬线的宋体或明体,在长时间阅读时,眼睛的疲劳度显著降低,阅读的流畅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更值得一提的是书脊的处理,它既能牢固地锁住书页,又允许读者将书本完全摊平而不会损伤到书脊的结构,这体现了出版方对这本书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翻开扉页,那油墨的味道是如此纯正而自然,不带一丝刺鼻的化学气味,这进一步佐证了出版方在材料上绝不妥协的态度。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近乎仪式化的享受,你不得不放慢速度,去感受每一个字是如何被精心排布在这个平面上的。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内容严肃性的一个无声的背书。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将注意力从书的物理特性上转移到它所散发出的某种“气场”上。它并不喧哗,但有一种奇异的、内在的引力,像是深埋在历史尘埃下的一块古玉,需要耐心去拂去表面的浮土才能看到其温润的光泽。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关于“时间”的概念,它似乎在向你倾诉一段被拉伸、扭曲,甚至在某些维度上被凝固起来的生命体验。阅读的过程中,我总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正透过一个极窄的缝隙观察着某种宏大而又极其私密的场景,周围的噪音似乎都被过滤掉了,只剩下耳边清晰的心跳声和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文本内容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渗透。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用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去接纳其中的信息流,任何急躁或敷衍的态度都会让精彩的部分溜走。这本书的重量感,不单指它物理上的重量,更指它在精神层面给予读者的那种沉甸甸的反馈。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绝非是线性叙事的典范,更像是一系列被精心编排的“碎片”或者说是“回响”,它们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排列组合,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去搭建它们之间的逻辑桥梁。我注意到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有着令人称奇的功力,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入微,描绘出细微末节中的挣扎与希望;时而又陡然加快,如同骤雨倾盆,将一系列令人窒息的转折猛烈地砸向读者。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避免了单一情绪的过度渲染,使得整体的情感光谱极为丰富。特别是那些段落之间的“跳跃”,乍看之下似乎是毫无关联的场景切换,但当你深入思考后,会发现这种错位感恰恰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意图,它模仿了人类记忆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的非连续性。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隐藏在看似散乱的文字背后的,精妙的结构美学。
评分品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释然,但这并非是故事圆满落幕后的轻松,而更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内心跋涉后,终于抵达一处清冷山顶所获得的澄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洗练的,它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堆砌,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后留下的精华,掷地有声,直击要害。它的力量在于“留白”,在于那些没有被直接言明、却强烈暗示出的复杂人性与处境。读完后,书中的某些画面和某些句子会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脑海里,不是因为它们描绘了多么惊心动魄的事件,而是因为它们精准地捕捉到了某种普遍存在的、却又难以言喻的生存困境。它迫使你停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某些角落,去思考那些平日里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深层问题。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外界的声音似乎变得更远了,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清晰而又复杂。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次对心灵深处纹理的细致描摹,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