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书简

狱中书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监狱文学
  • 书信体
  • 个人回忆
  • 历史
  • 文化
  • 社会
  • 反思
  • 苦难
  • 精神
  • 时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全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03040
商品编码:1048228708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西方世界备受争议,影响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著作。朋霍费尔就是将神学请下神坛、把激动带回人间的人。
面对死亡,有谁能比一个坚定的信徒更无所畏惧?
朋霍费尔就是将神学请下神坛、把基督带回人间的人
他以生命见证了那个 黑暗的时代,以自己的良知、责任和实践告诉我们:
信仰基督,关不意味对暴力与不公抱持宽容,基督的正义同样适用于人间
《狱中书简》在西方世界备受争议,引起极大反响,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内容简介

《狱中书简》由朋霍费尔的好友埃伯哈特·贝特格在他遇难后整理出版,收录朋霍费尔在狱中写给亲友的书信、诗歌和杂感断简。其中既有他对一生所学与所思的深沉回忆,也有他与父母朋友之间感情真挚的通信。如果说他以前的创作多是他神学思想的记录,那么《狱中书简》更像是他脱去神学家外衣之后更真实的自我表达。他明知生命将歇,却依然正气凛然,在纳粹绞刑架下,发出一个圣徒 后的声音,他说,“这,就是终点。对我来说,是生命的开端。”

作者简介

迪特里希·朋霍费尔(DietrichBorlrioeffer。1906-1945),是20世纪杰出的德国神学家。他的悲情人生和狱中神学,对二战后的基督教神学乃至整个西方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生死言行,宛如基督教的殉道史,被视为“现代的使徒行传”(R.尼布尔语)。
朋霍费尔1906年2月4日出生于德国布列斯劳一个具有深厚人文传统和神学信念的家庭。他很早就立志于神学事业,曾受教于哈那克等名师门下并深受赏识,然而在思想渊源上他更倾向于卡尔-巴特的神学道路。1931年,他就任柏林大学系统神学讲师,开始了学术生涯,直到1936年。
1933年,为了逃避德国新教教会的纳粹化,他去了英国。1934年5月。德国认信教会成立。他被任命为该教会神学院的教师,并于1935年返回德国。认信教会希望抵制纳粹意识形态对教会的干预,捍卫新教改革的传统。1937年8月,秘密警察关闭了认信教会。数月后.朋霍费尔得到移民美国的机会,但他旋即又返回德国,继续参加反对纳粹和战争的政治活动。1940年,他进入“国防军”反间谍机关担任信使工作,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向西方各国通报德国地下抵抗运动的目标和秘密计划。1943年4月5日,朋霍费尔不幸被德国纳粹逮捕。1945年4月8日,他同其他持不同政见者一起被纳粹以“叛国罪”处以绞刑。一个月后,纳粹彻底覆亡。
国内译介的朋氏著作主要有:《狱中书简》、《作门徒的代价》、《伦理学》、《第 亚当与第二亚当》、《团契生活》等。

精彩书评

朋霍费尔绝不怀疑任何一种暴力的使用都是罪,但是,他坚持认为,基督徒在一种情况下,即出于对邻人的爱,可以而且必须担此罪责。所以在讲道时,他指出,假若坐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暴力和不公,没有积极地进行抗争,却宣称在政治冲突中保持中立,其实这不再可能是中立。对于纳粹政权,和平姑息还是暴力反抗?哪一种罪更大?朋霍费尔认为,凡是不准备谋杀希特勒的人,凡是不从根本上否定暴力的人,不管愿意与否,都将与大屠杀的罪恶有关!
——林肾治

目录

中译本序
编者前言
一十年之后
我们脚下没有根基—谁站在自己的根基之上?——公民勇气?———关于成功——关于愚蠢——对人性的轻蔑?——内在的正义——关于上帝统治历史的几点信纲——信任——品质的意义——同情——关于苦难——眼前与未来——乐观主义——不安全与死亡——我们仍然有用吗?
二给父母的信
寄自特格尔:1943年4月14日-1943年5月15日
三来自单人牢房的婚礼讲道词
1943年5月
四给父母的信
寄自特格尔:1943年6月4日-1944年4月26日
五给一位朋友的信,诗歌、杂感断简
寄自特格尔的信,1943年11月18日-1944年8月
23日——为难友祈祷词,1943年圣诞节——关于D.W.R.洗礼的断想——诗歌:忧伤与欢乐——诗歌:我是谁?——诗歌:基督徒与不信者——通往自由之路上的各站——杂感——一本著作的纲要
六来自阿尔伯特亲王街的生命征象
给母亲的信,1944年12月28日——诗歌:新年,1945年——给父母的信,1945年1月17日
《圣经》引文索引

精彩书摘

二 给父母的信
1943年4月14日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要相信我,我一切都很好。很对不起,这是我第 次得到允许可以给你们写信,不过这在头十天里简直不算什么事情。令我惊奇的是,你们通常会想到的监狱生活的那些艰难,例如肉体上的困苦之类,似乎一点儿也没有落在我头上。我甚至每天早上都能吃上一顿不错的有干面包的早餐,有时还有一点额外的好吃的东西。我更不会为监狱中硬梆梆的床犯愁。从晚上8点到早上6点,我尽量使睡眠充足。 奇怪的是,自从我到这里后,几乎没有感到需要抽烟。但我敢肯定这是精神上的种种因素造成的。这个变化太剧烈了,需要大量调整思想以适应这种变化。身体上的需要不得不暂时退居次要地位,我想这确实丰富了我的体验。我并不像有些人那样不习惯于孤独,对于灵魂来说,孤独像土耳其蒸汽浴一样好。唯一使我不安的事情,是想到你们会担心我,因而不能好好吃饭睡觉。我害得你们如此操心,实在是很内疚,但这不是我的错——这是我的命,如此而已。保罗·格哈特的赞美诗真是一种极好的安慰!我正在凭记忆把它们背出来。我已从这里的图书馆借得了《圣经》和其他一些书籍,还有足够写作的纸……
距那次75岁祝寿已过去两个星期了,那是多么辉煌的一天啊!至今我仍然能听见我们在早上和晚上齐唱的赞美诗,能听见那些喧闹和乐器的声音。“我们赞美你,全能的主啊,你是创造之王……他的羽翼庇护着你,啊,轻柔地支撑着你。”写得太好了。但愿永远如此!现在,春天很快就要到了。你们在花园里可做的事就要多起来。在这里,监狱的庭院中,有一只鸫每天早上都要哼——哼着一支优美的小调,现在它开始在晚上也唱了。人们该为这些小事而感谢,因为那也是一种收获。暂写到此,再见!
……

在线试读

《狱中书简》第1部分 前言

这些书信使我们能够重现一幅单人囚室里的生活的图景,过着这种生活的,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敏感的人。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一种个人生活的隐秘细节,这种生活已惊人地融汇入外面世界正在发生的悲惨事件,与之融为一体,一个由多思的头脑和敏感的心灵造成的统一体。


《狱中书简》简介 这是一部深邃的书籍,它以一种别样的视角,探寻着个体在极端困境中的心灵轨迹。它并非记录具体的刑期,也非描绘高墙之外的繁华,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高墙之内,那些被时间与空间隔离的灵魂,如何通过内心的思索、回忆与想象,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书的篇幅,如同一段漫长的沉思,不急不缓地展开。它并不刻意渲染绝望的氛围,也未试图制造戏剧性的冲突。相反,它以一种近乎冥想的笔触,描绘着那些在单调与压抑中,涌动的思想潮汐。每一个字句,都仿佛是作者在幽暗中点燃的微光,试图照亮那些常人难以触及的心灵角落。 书中,我们看到的并非对社会体制的直接批判,也非对犯罪行为的道德审判。作者似乎有意避开了这些宏大的叙事,转而深入个体存在的本质。他关注的是,当外界的一切扰攘都被剥离,当日常的羁绊被斩断,人性的最基本元素会显露何种形态。是韧性?是遗忘?是反抗?亦或是一种更为深沉的、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阅读过程中,读者会被带入一种独特的体验。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观察室,静静地聆听那些无声的诉说。书中的“狱”并非仅仅指物理上的牢笼,它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一切形式的限制、束缚,甚至是内心的囚禁。而“书简”,则代表着一种与外界、与自我沟通的尝试,一种在孤寂中寻求慰藉和意义的努力。 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它的力量,蕴藏在每一个细微的体察之中。作者对于光影的描绘,对于空气中细微气味的捕捉,对于远处传来的模糊声响的辨析,都充满了诗意的敏感。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而又充满象征意义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时间的概念变得模糊,过去与现在,回忆与憧憬,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意识流。 书中探讨的,是关于记忆的重量。那些曾经的生活片段,那些错过的机会,那些未能实现的承诺,都在这里被反复地审视和回味。记忆并非是清晰的照片,而是一种模糊而又鲜活的存在,它会在不经意间浮现,带来温暖,也带来刺痛。作者通过对记忆的细致描摹,展现了人的心灵如何通过对过去的认知,来理解当下的处境,并试图塑造未来的可能。 书中也触及了孤独的本质。真正的孤独,并非只是身体上的孤立,而是一种心灵的隔绝。当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当内心的声音无人倾听,个体便会陷入一种深刻的孤寂。然而,作者并未将这种孤寂渲染成绝望的深渊。相反,他描绘了在孤独中,个体如何学会与自己对话,如何发现内心深处的力量。这种自我对话,有时是矛盾的,有时是和解的,但始终是一种向内的探索。 书中对“希望”的理解,也尤为独特。它并非是对即时解脱的期盼,也非是对外部援助的幻想。这里的希望,更像是一种内生的力量,一种在黑暗中坚持微小光明的信念。这种希望,可能体现在对一缕阳光的感知,对一次远方传来的鸟鸣的倾听,甚至是对于未来某个遥远时刻的模糊憧憬。它是一种低语,一种在沉默中蕴含的生命力。 书中人物的身份,并不重要。他们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人,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身处某种形式的“狱中”。作者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质,如何在共同的困境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人选择沉默,有的人选择反思,有的人则在回忆中寻找慰藉。这些人物的描绘,并非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了呈现人性的多面性。 书中对“时间”的感知,也与外界截然不同。高墙之内的时间,往往是缓慢的、凝滞的。每一天都可能相似,每一刻都可能漫长。作者通过对这种时间感的描绘,展现了当日常节奏被打乱后,个体对时间的全新认知。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前进,而是盘旋的、重叠的。回忆可以瞬间拉近与过去的距离,而未来则显得遥不可及。 书中语言的运用,极为讲究。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偏重于精准和意境。每一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挑选,力求传达出最深层的情感和思想。句子结构简洁而富有力量,如同石块般坚实,又如同流水般绵延。这种语言风格,本身就营造出一种沉静、内省的氛围,与书的主题相得益彰。 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某种明确的答案或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个体在困境中的真实状态。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当被剥离了社会身份、物质财富和人际关系后,我们还剩下什么?我们如何定义自己?我们如何寻找生命的力量? 《狱中书简》并非一部容易读懂的书。它需要读者投入耐心和思考,去体会字里行间那些微妙的情感和深刻的哲思。它适合那些愿意深入探索内心世界,对人性和生命有独特追求的读者。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韧性的致敬。 这本书,是一次对“活着”的意义的深刻探寻。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最黑暗的境遇,只要内心的火焰不灭,只要思想的翅膀能够翱翔,生命就依然有其价值和光芒。它不是一本关于绝望的书,而是一本关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书,一本关于在束缚中释放灵魂的书。 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触及了存在的最深层的问题:孤独、记忆、时间、希望,以及在这一切之上,坚韧不拔的人性。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境遇如何,内心的力量,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而那些在沉默中写下的书简,正是这份宝贵财富的珍贵见证。 它是一次对人类精神边界的探索,一次对心灵深处无限可能的挖掘。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认为的“正常”生活,并从中发现那些被忽略的、同样深刻的生命体验。它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失去中获得,如何在黑暗中看见光明的,充满智慧与力量的作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就有一种沉郁而深邃的质感。深褐色的底色上,用着一种近乎褪色的白色字体,仿佛是经历过漫长岁月侵蚀的刻痕。那字体本身带着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但又隐约透出一种挣扎后的疲惫,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某种被禁锢的、却又试图传递出声音的媒介。整体的排版极为克制,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这种极简主义的处理方式,反而加强了它所要承载的重量感。它不是那种花哨的、吸引眼球的畅销书设计,更像是一件静静躺在那里,等待着有心人去探寻其背后故事的艺术品。我记得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时,正是被这种独特的、近乎肃穆的气氛所吸引,它没有大声喧哗,却以一种内敛的方式,成功地将读者的注意力牢牢锁住。这种视觉上的“低语”,似乎预示着内容本身可能也是需要静心品读的深刻之作,而非浮光掠影的快餐读物。我甚至猜测,设计者在选择色彩和字体时,一定对作者或主题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营造出如此恰如其分的氛围张力。光是拿起这本书的那一刻,指尖触及封面的粗粝感,就已经开始了一段心灵上的旅程,仿佛透过这纸张,能感受到某种遥远而真实的呼吸。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工艺处理得极其考究,纸张的选择明显偏向于那种略带纹理、触感温和的纸材,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的安全感,而不是当下很多书籍追求的那种光滑亮面的廉价感。内页的留白设计得非常得当,使得文字和文字之间、段落和段落之间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选择上的细致考量,那种带着微小衬线的宋体或明体,在长时间阅读时,眼睛的疲劳度显著降低,阅读的流畅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更值得一提的是书脊的处理,它既能牢固地锁住书页,又允许读者将书本完全摊平而不会损伤到书脊的结构,这体现了出版方对这本书的尊重和对读者的关怀。翻开扉页,那油墨的味道是如此纯正而自然,不带一丝刺鼻的化学气味,这进一步佐证了出版方在材料上绝不妥协的态度。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阅读行为本身变成了一种近乎仪式化的享受,你不得不放慢速度,去感受每一个字是如何被精心排布在这个平面上的。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内容严肃性的一个无声的背书。

评分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将注意力从书的物理特性上转移到它所散发出的某种“气场”上。它并不喧哗,但有一种奇异的、内在的引力,像是深埋在历史尘埃下的一块古玉,需要耐心去拂去表面的浮土才能看到其温润的光泽。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关于“时间”的概念,它似乎在向你倾诉一段被拉伸、扭曲,甚至在某些维度上被凝固起来的生命体验。阅读的过程中,我总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正透过一个极窄的缝隙观察着某种宏大而又极其私密的场景,周围的噪音似乎都被过滤掉了,只剩下耳边清晰的心跳声和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这种强烈的代入感,使得文本内容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渗透。它要求读者投入时间,用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去接纳其中的信息流,任何急躁或敷衍的态度都会让精彩的部分溜走。这本书的重量感,不单指它物理上的重量,更指它在精神层面给予读者的那种沉甸甸的反馈。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绝非是线性叙事的典范,更像是一系列被精心编排的“碎片”或者说是“回响”,它们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排列组合,迫使读者必须主动去搭建它们之间的逻辑桥梁。我注意到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控上有着令人称奇的功力,时而如涓涓细流般细腻入微,描绘出细微末节中的挣扎与希望;时而又陡然加快,如同骤雨倾盆,将一系列令人窒息的转折猛烈地砸向读者。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避免了单一情绪的过度渲染,使得整体的情感光谱极为丰富。特别是那些段落之间的“跳跃”,乍看之下似乎是毫无关联的场景切换,但当你深入思考后,会发现这种错位感恰恰是作者精心设计的意图,它模仿了人类记忆在面对巨大压力时的非连续性。这要求读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隐藏在看似散乱的文字背后的,精妙的结构美学。

评分

品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释然,但这并非是故事圆满落幕后的轻松,而更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艰苦的内心跋涉后,终于抵达一处清冷山顶所获得的澄明。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洗练的,它没有多余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堆砌,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后留下的精华,掷地有声,直击要害。它的力量在于“留白”,在于那些没有被直接言明、却强烈暗示出的复杂人性与处境。读完后,书中的某些画面和某些句子会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刻在脑海里,不是因为它们描绘了多么惊心动魄的事件,而是因为它们精准地捕捉到了某种普遍存在的、却又难以言喻的生存困境。它迫使你停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某些角落,去思考那些平日里被我们习惯性忽略的深层问题。合上书本的那一刻,外界的声音似乎变得更远了,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清晰而又复杂。这本书与其说是一个故事,不如说是一次对心灵深处纹理的细致描摹,回味无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