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环境生物学(第2版)》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环境生物学主要探讨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问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教材编写和修订密切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环境科学本科专业规范》,并与其确定的《环境生物学》核心课程要求的知识内容相吻合,突出环境生物学学科特点和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学科定位,体现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着重主要概念、重要理论体系及其应用途径,同时将学科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贯穿其中,如全球变化中的生物学问题、污染全球化的长期生物学效应、生物入侵、转基因生物及生物安全问题等。
本教材主要适用对象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与安全、生态学及其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参考。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和范畴
一、环境生物学的定义
二、环境生物学中的环境
第二节 环境生物学的任务
一、受损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二、生物对受损环境的响应
三、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预警和改良恢复
第三节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
一、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二、我国环境生物学的优先研究领域
第四节 环境生物学的发展动态
一、环境生物学的学科发展
二、环境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和相关的学科
小结
思考题
建议读物
推荐网络资讯
第二章 生物与受损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
一、自然环境
二、受损环境
第二节 受损环境的分析
一、干扰的强度
二、影响的范围和规模
三、作用速度和干扰频度
四、干扰持续的时间和干扰发生的时刻
第三节 生物与受损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
一、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二、主导因子
三、积累效应
四、放大效应
五、滞后效应
六、适应组合
小结
思考题
建议读物
推荐网络资讯
第二部分 受损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章 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第一节 吸收
一、吸收机制
二、植物的吸收
三、动物的吸收
四、微生物的吸收
第二节 生物转化和排出
一、生物转化
二、排出
第三节 积累
一、积累的生物过程
二、结合污染物的生物大分子
三、体内运输
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五、超量积累植物
第四节 影响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二、污染物因素
三、环境因素
第五节 生物放大
一、食物链和生物放大
二、影响生物放大的因素
小结
思考题
建议读物
推荐网络资讯
第四章 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和毒害作用
第一节 污染物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影响
一、污染物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二、污染物对植物新陈代谢的影响
三、污染物对动物新陈代谢的影响
四、污染物对微生物新陈代谢的影响
第二节 污染对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影响
一、污染对植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影响
二、污染物对动物正常生命活动的影响
三、对微生物数量和种类的影响
第三节 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一、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概述
二、物理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三、化学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四、食品生物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第四节 环境污染对生物后代的远期影响
一、污染物的“三致”作用
二、环境激素及其毒害效应
三、污染对生物种质基因库的潜在影响
小结
思考题
建议读物
推荐网络资讯
第五章 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第一节 水土流失及其生态效应
一、水土流失的概念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三、水土流失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 土壤退化及其生态效应
一、土壤退化的定义
二、土壤退化的原因
三、土壤退化的生态效应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成因
三、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影响
小结
思考题
建议读物
推荐网络资讯
第三部分 生物对受损环境的响应与适应
第六章 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
第一节 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
一、生物对污染物的拒绝吸收
二、生物对污染物的结合与钝化
三、生物对污染物的分解与转化
四、生物对污染物的隔离作用
五、污染条件下生物代谢方式的变化
六、生物的他感作用
第二节 生物入侵
一、生物入侵的概念
二、生物入侵的途径
三、生物入侵的危害
四、生物入侵的控制及长期策略
第三节 转基因生物的环境行为及生物安全
一、转基因生物的概念
二、转基因生物的环境行为
三、转基因生物的生物安全
小结
思考题
建议读物
推荐网络资讯
第七章 全球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第一节 全球变化及其研究进展
一、全球气候变化
二、全球污染扩散及其效应
三、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
第二节 温室效应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一、温室效应的概念
二、温室效应的机制
……
第四部分 生物监测与生物修复及治理
第八章 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
第九章 生物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
第十章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第十一章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十二章 环境生物学在其他环境领域的应用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界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人类像地球上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需要从自然界中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对象获取生存和发展必需的物质原料,同时将自己的代谢产物以及不能被利用和利用不完全的物质排放到自然界中。当技术水平比较低、人口规模比较小、活动范围有限的时候,人类对生物界的影响都将在自然界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即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的部分,自然生态系统可以较快地补充和更新,人类向自然界丢弃的废物也可以被分解,从而对整个自然界没有明显的影响和破坏,人类也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依托自然界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不断加强,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的速度远远高于自然界能够供给的能力,自然界也不能完全分解和吸收抛弃的废物,这样生态环境便日益恶化,环境污染不断发展,影响了自然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进而也影响着人类自身。这就是环境问题的起源。
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矛盾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但环境问题是从农耕文明大规模发展以后形成的。当时主要通过毁林垦殖、放牧等手段,使原始的森林和草原变为耕地和牧场,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地表自然植被被人工植被所代替,而这些人工植被持水保土能力较低,从而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自然生产力的下降。这种现象一般成为第一环境问题。工业革命以后,随着采矿、冶炼和制造业的兴起,废水、废气、废渣“三废”问题日益凸显,环境问题又形成了新的格局。环境污染继生态破坏之后成为第二类重大环境问题,一般称为第二环境问题。第二环境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十分严重,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努力,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改观很快,而发展中国家面临沉重的发展压力,第一环境问题和第二环境问题都比较突出。
研究环境问题及其保护的科学体系就是环境科学。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探讨人类干扰和影响条件下生物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的关系。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不被人类影响和干扰的环境,从而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将为认识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人群健康、地球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和技术源头。
前言/序言
本教材把环境生物学的学科内涵按照“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个思想体系进行了梳理和整合,自第一版出版以来得到国内高校广泛认同,并入选为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随着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推进,教育部开始组织编写《高等学校环境科学本科专业规范》,《环境生物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讨论确定的、列入环境科学专业规范中的12门核心课程之一。本教材进行再版修订时,正好有机会与规范要求的课程内容、知识点进行无缝对接。鉴于该教材的使用不仅仅是综合性大学的环境科学专业,而且很多农、林、水、环保、生物教育(师范类)、生物技术等相关学科门类及其专业也广泛地使用,从而再版修编时注意了适用面,适当补充了一些涉及这些专业领域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尽可能使环境生物学的理论和应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使学科前沿热点与解决具体问题有机贯通,满足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强素质”的定位需求。
本教材再版修订时,编写组广泛征求了高校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得到了很多专家和同行的积极支持,特别是张远航(北京大学)、盛连喜(东北师范大学)、左玉辉(南京大学)、邓南圣(武汉大学)、杨劫(内蒙古大学)、鞠美庭(南开大学)、夏北成(中山大学)、杨凯(华东师范大学)、王仁卿(山东大学)等多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们的建设性意见,使本书的内容和知识体系更好地服务和满足新一轮教材建设的需要。本书编写作为环境科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和云南省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云南省高等学校高原山地生态与资源环境效应重点实验室的工作内容,得到了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得到了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所、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环境科学系、生态学系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科学出版社的宝贵支持,谨此一并致谢。
环境生物学(第2版)/21世纪环境科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