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武术史概要
原价:14.00元
作者:余水清著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3-01
ISBN:9787535235626
字数:150000
页码:22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2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武术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武术史和其他史学文化一样,有其萌芽发展和成熟完整的过程。中国武术史就是记载武术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国体育史的组成部分之一,属社会科学的范畴。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产物。武术理论(包括武术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在其本质特征、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其行为方式及发展模式方面无不受到传统文化总体环境的影响,因此武术的文化形态既有本身的个性特征,亦有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中国武术史作为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总体而言,既在武术文化涵盖之内,又有自身的要素和特殊本质。中国武术史是武术文化大系统下的完整的子系统。
武术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中国武术的历史过程,它的发展无不与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密切的联系。从先秦出现的技击理论到汉唐、宋元散见于兵书文学史志中的资料,从明代技击理论的成熟到近现代中国武术现代化的大发展,都渗透着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信仰、风俗民情和人们的心理特征,历史的演变是构成绚丽多姿武术发展历史画卷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目录
序
章 导论
一、“武术史”与“武术”
二、武术史的研究目的
三、武术史研究的相关问题综述
第二章 史前传说至三代时期武术的源起
一、武术的源起与原始人群石器、骨器、木器的制造和使用
二、原始战争推动了兵器的发展和军事战斗技能的产生
三、矛箭的发明与周代射礼
四、周代“六艺”教育与武术
五、原始的军事训练活动与武舞
六、三代时进入青铜器时代,出现了铜制兵器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武术的初兴
一、剑的制造精良,出现众多名剑
二、佩剑之风盛行,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剑崇拜”
三、击剑活动的普及与剑术理论的发展
四、文武分途与侠士
五、角力手搏与兵器的发展变化
六、“私学”中的武术教育
七、《孙子兵法》、《周易》与武术
第四章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武术的发展
一、秦收天下兵器与秦军兵器之精良
二、角抵与百戏
三、汉代出现了“武艺”的名称
四、汉代剑术的发展和繁荣
五、汉刀的盛行与戟、矛的广泛使用
六、南北朝时“武术”的繁荣与府兵制
七、练功与角抵、相扑
八、竞赛形式与套路技术
第五章 隋唐时期武术的丰富
一、唐代武举制的建立
二、武术套路的充实与丰富
三、武术与唐诗
四、尚武任侠之风
五、枪术的长足发展与陌刀的出现
六、少林寺与少林武术
七、我国寺院为何尚武
第六章 宋元时期武术的兴衰
一、宋朝军中武艺
二、宋代武举与武学
三、民间结社组织的兴起
四、城镇商业繁荣与武艺人的表演
五、宋杂剧小说与武术
六、《角力记》其书
七、元代军中武术与民间禁武
八、“元曲”与“十八般武艺”
九、“那达慕运动会”对元代武术的影响
第七章 明清时期古代武术走向鼎盛
一、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
二、明清的武科
三、尊拳为武艺之源
……
第八章 20世纪武术运动的完善
第九章 主要拳种与器械发展史举要
附录:明清武术典籍精选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次感官上的沉浸。那种文字构建出的画面感极强,仿佛能听到兵刃交击的铿锵之声,闻到演武场上汗水与泥土混合的气息。作者对于武术家个体命运的描摹尤为动人,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们的坚守、挣扎与最终的成就,让人在为之动容的同时,也理解了武术精神背后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相比于冰冷的年代记录,这种“以人为本”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内功心法”的探讨,它没有落入玄学的窠臼,而是以一种哲学的、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将武术提升到了修身养性的哲学层面,这一点做得极为克制和精准。
评分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梳理了脉络,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角度。它让我意识到,武术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技艺,而是与政治、经济、宗教、乃至民间审美紧密交织的产物。书中的部分章节,对武术与戏曲、说书等民间娱乐形式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这些都是以往很多历史著作所忽略的侧面。作者的考证功力可见一斑,对于一些模糊不清的起源之说,他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审慎地列出各种可能性,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令人十分钦佩。读罢全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是了解了武术的历史,更是通过武术的镜子,重新审视了中华文化数千年来那种刚柔并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评分这部厚重的著作,初翻阅时,便被其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所震撼。作者的笔触如同精雕细琢的古玉,细腻之处见真章,宏大叙事中又不失对细节的精准捕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饱经风霜的武术宗师,穿梭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亲眼见证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技艺传承与门派兴衰。尤其是一些关于古代兵器与武术理论结合的论述,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书中对一些失传已久的拳法流派的追溯与考证,更是令人拍案叫绝,那份对历史真相的执着探求,透过文字都清晰可感。它不仅仅是一部梳理历史的文献,更像是一部流动的史诗,将那些尘封的记忆与精神财富,重新呈现在当代读者面前,让人在敬畏中反思武学的真正内核与时代价值。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时,还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但实际阅读下来,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显然非常注重读者的接受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前提下,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切的时代案例来解释复杂的武术流变。书中对于清代武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潜藏”与“演化”的分析,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惊叹,揭示了文化在强力压制下依然会以变通的方式存续的韧性。阅读它就像在解一个层层剥开的谜团,每翻过一章,都会对武术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有一个更立体、更具层次感的认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是一部极佳的入门向导,但其深度又足以让资深研究者感到满足,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漫长而深刻的精神洗礼。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史书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而是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武术演变融入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剖析。比如,书中对于宋代尚武之风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武举制度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市民阶层对技艺的推崇如何反过来塑造了武术的形态,这种跨学科的视角处理得非常高明。文字间流淌着一种深沉的内省,引人深思:在现代社会,我们究竟如何理解和继承这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对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武术风格差异的对比分析,洞察力十足,绝非泛泛而谈,而是基于大量的田野调查和文献比对得出的结论,让人读起来有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