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同時期的地圖,了解當時的世界觀
12張地圖,12種面向;12段歷史,12次進程
由古到今,收錄超過100張珍貴地圖
圖文並茂,囊括人類歷史發展的全貌
空間是有歷史的,本書並非製圖史,也非地圖的歷史,而是一本世界史。它告訴我們,如何用地圖來觀看歷史;如何以不同角度的圖像,拼湊出人類歷史的全貌。
想 像人類的歷史是一個多面體。本書試圖從不同文化的歷史中精選出十二幅世界地圖,來代表觀看歷史的十二種面向,從科學、政治、宗教和帝國,到民族主義、貿易 和全球化,每一幅地圖都包含了某種觀念或議題,除了驅使地圖本身的創造,也捕捉到當時的人對世界的理解,告訴我們如何透過閱讀地圖,更了解產生它的這個世 界。
這十二幅地圖都是在特別的關鍵時刻創造而成,它們各自用不同的方位和觀點來操縱它企圖呈現的現實,並留下難忘的註記。本書探討 這些地圖是如何締造對世界的全新詮釋,並分析了人類歷史上那些偉大的地圖是如何影響特定的文化和政治環境,分別呈現出對全世界實體空間的不同想像。
世 界不斷改變,地圖亦然。也許總有一天,Google Earth的首頁,看起來會像巴比倫泥板一樣古雅而陌生。這裡描述的每一幅地圖都自成一個場景,不但再現了歷史,也定義了你我。任何人如果想瞭解我們的世 界為什麼是現在看到的這種樣貌,不妨從一個更遠的觀點出發,回溯到希臘人初試圖把未知世界製成地圖的那一刻。
主導文明的12次進程, 12幅地圖如何寫成一部世界史?
1. 古希臘宇宙起源說和幾何學的集大成→150年,從托勒密《地理學》看「科學」
2. 中世紀天主教、穆斯林和猶太人混合世界觀的產物→1154年,從伊德里西地理學概要看「交流」
3. 以神學而非地理學界定的世界圖像→1300年,從赫里福德世界地圖看「信仰」
4. 中國脈絡下為帝國賦予統治正當性的宣示→1402年,從朝鮮疆理圖看「帝國」
5. 美洲大陸的出生證明→1507年,從馬丁.瓦爾德澤米勒世界地圖看「發現」
6. 仲裁帝國政治並塑造歐洲五百年的全球殖民政策→1529年,從迪歐哥.列比路世界地圖看「全球主義」
7. 以科學製圖宗教改革衝突的理想主義渴望→1569年,從麥卡托《地圖集》看「寬容」
8. 昭示地圖成為商品並為商業服務的新世界哲學誕生→1662年,從一六六二年約翰.布勞《大地圖集》看「金錢」
9. 由國家地圖號召現代民族國家意識與認同的興起→1793年,從卡西尼家族法國地圖看「國家」
10. 地圖加入意識型態來控制國際政治的新世界秩序→1904年,從哈爾福德.麥金德〈歷史的地理軸心〉看「地緣政治」
11. 矯正歐洲中心主義偏見的理想→1973年,從彼得斯投影法看「平等」
12. 一個新資訊時代的開端→2012年,從Google Earth看「資訊」
本書特色:
★繼暢銷書《看得到的世界史》之後,英國企鵝出版社重點推出的人文歷史巨著
★以12張地圖,探討文明的12種面向;用12個場景,透析歷史的12次進程
★全書厚度超過500頁,收錄超過100張歷史上珍貴地圖,其中半數以上為全彩地圖
名人推薦:
【中興大學歷史系教授】周樑楷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主任】徐進鈺
【師大歷史系系主任】 陳秀鳳
【知名作家、節目主持人】謝哲青
深度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師大歷史系系主任 陳秀鳳說:
世 界地圖是人們觀察與想像世界的「再現」,一張世界地圖不僅是描繪地理形狀,更是將人類世界觀具象化,從而成為理解當時時代科技知識、文化樣貌與思維脈動之 符碼。Jerry Brotton 著作的《十二幅地圖看世界史》,作者從一幅幅世界地圖,帶領讀者視野穿越文化與地理邊界,進入科學、交流、信仰、帝國、發現、全球主義、寬容、金錢、國 家、地緣政治等文明與文化議題,在當今看重全球史與文化交流史的氛圍中,使讀者重新檢視各時代社會人群如何經由自身文化底蘊來認識世界與詮釋世界。本書雅 俗共賞,實為不可多得、值得推薦一讀的世界史著作。
中興大學歷史系周樑楷教授說: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 量』;傅柯反過來說:『權力生產知識』。這兩個概念連結起來,相互辯證,便形成更高一層的理論。這本書以歷史之眼聚焦在十二幅世界地圖,配合豐富的史實和 寬闊的視野,精彩地映證了這個理論。作者在結論中說:『每幅地圖不但說明了世界,也屬於這個世界』。」
媒體推薦:
這本令人沉迷、充滿美麗插圖的書展示出地圖從古老的年代開始,就攜帶著巨量的象徵性,是一本內容豐富又引人入勝的歷史創作。──每日電訊報
對「知識就是力量」和「無知就是無用」這兩種觀念,提出一種優雅、有力、另一形式的辯證。─衛報
豐富又充滿冒險性。──星期日泰晤士報
一種有召喚意義的成就,精彩又引人思索的一本書。──文學評論雜誌
作者對社會、政治、宗教背景擁有尖銳的敏感度,藉此也揭露地圖為何產生?為誰產生?以及為了達到何種個人目的?──今日歷史
令人獲益良多的一本書。──《地圖的歷史》作者賽門.加菲爾
一本精彩又全面的製圖史,作者藉由追查地圖得知人類的文明形式,是極好的想法。──衛報
引人入勝的閱讀經驗。──英國金融時報
作者令人神往的博學傳達了這些地圖知識性的背景,沒有什麼比地圖更具破壞性的了。──英國旁觀者雜誌
這是一本精彩的歷史著作,對歷史和地圖有興趣的讀者將會非常喜愛。──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作者简介:
傑瑞?波頓 Jerry Brotton
歷 史學家,倫敦瑪莉皇后大學文藝復興研究教授,也是研究地圖歷史和文藝復興製圖領域的重要專家學者,他的著作《The Sale of the Late King’s Goods》是塞繆爾?約翰遜獎(Samuel Johnson Prize)和西塞爾提爾曼獎(Hessell-Tiltman History Prize)的決選之作。在2010年,更被英國BBC第四頻道邀請主持系列節目《地圖:權力、掠奪與占有》(Maps: Power, Plunder and Possession)。
譯者簡介:
楊惠君
政治大學英語系碩士,從事翻譯多年,目前為專職翻譯,譯作豐富。
近年重要譯作有《媒體即訊息》、《林肯律師》、《一分為二的童年》、《完美的房子》、《建築的表情》、《設計師求生實用指南》、《絕對視覺:11位平面設計師的創意私日誌》等書。
目录:
西巴爾(現代伊拉克的特爾阿布哈巴城),公元前六世紀
第一章 科學
托勒密的地理學,約公元一五○年
埃及,亞歷山卓,約公元一五○年
第二章 交流
伊德里西,公元一一五四年
西西里,巴勒莫,一一五四年二月
第三章 信仰
赫里福德世界地圖,約一三○○年
義大利,奧維特,一二八二年
第四章 帝國
疆理圖,一四○二年
中國東北,遼東半島,一三八九年
第五章 發現
馬丁.瓦爾德澤米勒,世界地圖,一五○七年
德國,漢堡,一九九八年
第六章 全球主義
迪歐哥.列比路,世界地圖,一五二九年
卡斯提爾,托爾德西利亞斯,一四九四年六月
第七章 寬容
世界地圖,傑拉德.麥卡托,一五六九年
比利時,魯汶,一五四四年
第八章 金錢
大地圖集,約翰.布勞,一六六二年
阿姆斯特丹,一六五五年
第九章 國家
卡西尼家族,法國地圖,一七九三年
法國,巴黎,一七九三年
第十章 地緣政治
哈爾福德.麥金德,〈歷史的地理軸心〉,一九○四年
倫敦,一八三一年五月
第十一章 平等
彼得斯投影法,一九七三年
印度,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七日
第十二章 資訊
Google地球,二○一二年
地表上空一萬一千公里,虛擬軌道太空,二○一二年
結語 歷史之眼?
读完书名后,我脑海中浮现出一种关于历史进程的动态画面。这本书似乎不是要提供一个静态的、总结性的历史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份详尽的“历史地图集”,每一幅图都是一个历史情境的快照,但又彼此关联,共同指向“全球化”这个终极议题。我个人对“科学”是如何在地缘政治中发挥作用的部分特别感兴趣。例如,地理大发现时期的制图技术、航海科学的发展,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帝国主义者垄断并用作扩张工具的?地图绘制本身就是一种权力行为,标记“已知”与“未知”的边界,就是在宣告谁有权探索和占有。这本书如果能揭示这种知识与权力之间的共生关系,那它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历史论著了。它应该能帮助读者跳出线性的时间叙事,转而从一个多维度的、空间交织的角度去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那种将不同文明在地图上重叠、对比的分析,想必会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评分这本书的这个标题,【港台原版进口】,光是这个前缀就让人感受到一种对原汁原味知识的渴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二手解读或翻译版本难免会失掉原作者最精妙的措辞和细微的语境,尤其是涉及到如此宏大且复杂的议题——从帝国的兴衰到民族主义的崛起,再到如今的全球化议题,每一个词的选择都至关重要。我猜想,这本书的原文作者一定是对历史的脉络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才能用“十二幅地圖”这样精炼的结构来承载如此沉重的历史负载。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节点,比如帝国主义的扩张,在地图上是如何呈现其带来的文明碰撞与冲突的?又或者,在探讨贸易路线的演变时,地图是如何揭示资源分配和财富积累的不平等性的?能够阅读到港台原版,意味着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的原始意图,去感受那种思想的冲击力,而不是经过层层转译后的稀释版本。这种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对深度学习的承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感,感觉能一下子把人的思绪拉回到远古时代,然后一路穿越时空,直到现代的全球化浪潮。光是“十二幅地圖”这个设定就非常吸引人,地图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叙事工具,它能将复杂的历史变迁、权力更迭、文化传播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个人尤其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视觉媒介,将科学、政治、宗教这些看似不搭界的元素串联起来的。比如,当谈到大航海时代时,地图上的航线标记与沿途建立的贸易站和殖民地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再比如,当宗教改革的思潮兴起时,地图上信仰区域的划分又如何体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权力格局重塑?这本书如果能做到深入浅出,既能满足历史爱好者对细节的探究欲,也能让普通读者对世界格局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脉络把握,那它无疑就是一本极具价值的案头常备书。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而是能提供一种新的、基于空间维度的历史解读视角,让人在“看”地图的同时,也“读”懂了历史的深层逻辑。
评分我一直认为,理解世界历史,不能只停留在记住国王的名字和战争的日期上,而是要理解“空间”是如何塑造历史的。这本书的主题——用地图来串联科学、政治、宗教与帝国——正中我的下怀。我个人对历史地理学非常着迷,总觉得地图是历史的骨架,而文字则是血肉。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这十二张地图设计成十二个完整的历史叙事模块,那将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比如,我希望能看到关于“丝绸之路”的地图如何演变成“海上香料之路”,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催生了新的科学认知和政治霸权。此外,在谈到民族主义这一近现代思潮时,地图是如何帮助界定和固化“国家领土”的概念的?这种基于地理的认同感是如何被塑造和传播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非常直观的对比:在帝国时代,疆域是流动的、以权力为核心;而在民族国家时代,边界是如何被刻画得如此清晰和不容置疑的。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切换,如果处理得当,将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横跨了如此多的宏大主题,从远古的地理概念到现代的全球化思潮,让人不禁好奇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十二幅图的结构限制)做到兼顾广度与深度的。我特别关注它对“贸易”和“全球化”这两部分的处理方式。现代全球化往往被视为一种纯粹的经济现象,但如果这本书能通过地图的视角,清晰地展示出历史上贸易网络的演变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技术传播乃至文化观念,那将是对当前全球化讨论的有力补充。我希望能看到,早期的香料贸易网络与今天的数字信息流网络,在空间结构上有什么异曲同工之妙,又有哪些根本性的区别。如果作者能够将古代帝国的疆域边界与现代跨国公司的供应链网络进行巧妙的视觉对比,那这本书无疑就能提供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历史参照系,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相互连接、却又充满张力的现代世界,是如何一步步从过去的地缘政治棋局中演变而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