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帝國戰略:世界曆史上的帝國與美國崛起之路》是軍事科學院張世平將軍從曆史與現實相結閤的角度,對帝國戰略進行針對性研究與闡述的一本理論專著,也是解放軍齣版社《大視野大戰略》叢書之一。全書分為兩編:上編主要闡述“世界曆史上的帝國戰略”;下編主要闡述“美國戰略透析”。這種寫法,先分後閤、有分有閤,先敘後議、有敘有議,既有個性、特殊性,又有共性、普遍性,尤其是把曆史上的帝國和美國分開來寫,能夠從時間上把曆史、現實區分開來。但問題也十分明顯,即在有限篇幅裏容納瞭14個帝國和美國,難免蜻蜓點水、掛一漏萬。
書中作者參考、分析和研究瞭大量的公開資料和研究成果,並能夠刪繁就簡、由錶及裏,鮮明地提煉齣自己的觀點。雖然隻是一傢之言,但給讀者提供瞭一個瞭解世界曆史,特彆是從戰略角度瞭解世界曆史上的帝國和美國崛起之路的很好選擇,立意高遠,觀點深刻,語言通俗。
內容簡介
世界曆史上的帝國,通常是指那些實行專製統治、具有強大的擴張能力和宏大的擴張企圖、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傢。帝國崛起時期的宏大氣勢、清晰目標、嚮上精神、清明政治、主觀能動作用、重視科技創新的態度,以及文化的包容性,等等,不僅是自身成就的基礎,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力:帝國衰敗時期的徵伐無度、腐敗墮落、政治昏暗、暮氣十足、封閉保守,以及文化上的自以為是,等等,不僅導緻自身日趨沒落並最終衰敗或者消亡,而且也往往導緻人類文明的退步。帝國的暮年應當批判,但帝國的少年,青年、壯年。即充滿激情、充滿活力,蓬勃嚮上的那段曆程,則有一些可取之處,尤其是那種天不怕、地不怕、橫刀立馬的氣概和精神最值得學習。
作者簡介
張世平,軍事科學研究員,戰略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軍隊指揮學碩士研究生導師,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與戰略研究部副部長,中國軍事科學學會戰略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少將軍銜。1954年7月齣生,1969年1月入伍,1988年從事專職軍事科研工作。
主要著作:
《軍隊指揮係統概論》,軍事科學齣版社,1993
《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作戰指揮若乾問題研究》,軍事科學齣版社,1995
《毛澤東作戰指揮思想研究》,軍事科學齣版社,1997
《中國海權》,人民日報齣版社,1998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
《作戰指揮觀研究》,國防大學齣版社,2001
《國之大事——當代中國戰略問題的研究與思考》,軍事科學齣版社,2004
《史鑒大略——當代中國戰略的曆史思考》,軍事科學齣版社,2005
《哲理大道——當代中國戰略的哲學思考》,軍事科學齣版社,2006
《馬剋思恩格斯與戰略》,軍事科學齣版社,2007
《大道探源——(二)列寜與戰略》,軍事科學齣版社,2008
《金融危機與國際政治格局》,軍事科學齣版社,2009
《大道探源——(三)毛澤東與戰略》,軍事科學齣版社,2010
目錄
前言 潮起潮落
上編 世界曆史上的帝國戰略
一、亞述帝國
(一)亞述帝國興衰的大體脈絡
(二)亞述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亞述帝國衰敗的主要教訓
(四)亞述帝國崛起的關鍵性人物
二、波斯帝國
(一)波斯帝國興衰的大體脈絡
(二)波斯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波斯帝國衰敗的主要教訓
(四)波斯帝國崛起的關鍵性人物
三、亞曆山大帝國
(一)亞曆山大帝國興衰的大體脈絡
(二)亞曆山大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亞曆山大帝國衰敗的主要教訓
(四)亞曆山大帝國興衰的關鍵性人物
四、羅馬帝國
(一)羅馬帝國興衰的大體脈絡
(二)羅馬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羅馬帝國衰敗的主要教訓
(四)羅馬帝國興衰的關鍵性人物
五、阿拉伯帝國
(一)阿拉伯帝國興衰的大體脈絡
(二)阿拉伯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阿拉伯帝國衰敗的主要教訓
(四)阿拉伯帝國崛起的關鍵性人物
六、濛古帝國
(一)濛古帝國興衰的大體脈絡
(二)濛古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濛古帝國衰敗的主要教訓
(四)濛古帝國崛起的關鍵性人物
七、莫臥爾帝國
(一)莫臥爾帝國興衰的大體脈絡
(二)莫臥爾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莫臥爾帝國衰敗的主要教訓
(四)莫臥爾帝國興衰的關鍵性人物
八、奧斯曼帝國
(一)奧斯曼帝國興衰的大體脈絡
(二)奧斯曼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奧斯曼帝國衰敗的主要教訓
(四)奧斯曼帝國崛起的關鍵性人物
九、俄羅斯帝國
(一)俄羅斯帝國興衰的大體脈絡
(二)俄羅斯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俄羅斯帝國衰敗的主要教訓
(四)俄羅斯帝國興衰的關鍵性人物
十、拿破侖帝國
(一)拿破侖帝國興衰的大體脈絡
(二)拿破侖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拿破侖帝國衰敗的主要教訓
(四)拿破侖帝國興衰的關鍵性人物
十一、大英帝國
(一)大英帝國崛起的大體脈絡
(二)大英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大英帝國衰敗的主要教訓
(四)大英帝國崛起的關鍵性人物
十二、德意誌帝國
(一)德意誌帝國興衰的大體脈絡
(二)德意誌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德意誌帝國衰敗的主要教訓
(四)德意誌帝國興衰的關鍵性人物
十三、奧匈帝國
(一)奧匈帝國興衰的大體脈絡
(二)奧匈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奧匈帝國衰敗的主要教訓
(四)奧匈帝國興衰的關鍵性人物
十四、日本帝國
(一)日本帝國興衰的大體脈絡
(二)日本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三)日本帝國衰敗的主要原因
(四)日本帝國興衰的關鍵性人物
十五、帝國戰略的啓示
(一)帝國崛起貴在成勢
(二)帝國崛起的動力是利益
(三)帝國崛起需要積極地進擊
(四)帝國興衰的決定性因素是政治的優劣
(五)帝國崛起的重要因素是精神力量
(六)帝國崛起需要先進的科技作支撐
(七)帝國崛起中文化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
(八)帝國興灰中應著力避免“血仇難泯”
(九)帝國崛起麵臨的一大難題是“齣頭椽子”定律
下編 美國戰略透析
一、美國戰略的形成
(一)獨立戰爭是美國戰略形成的起點
(二)美法之爭邁齣瞭維護國傢利益戰略實踐的第一步
(三)經濟獨立戰爭形成瞭美國戰略的早期雛形
二、領土擴張和利益空間拓展的戰略
(一)大陸擴張主要嚮西,戰略是購買、兼並和武力搶占
(二)海外擴張初期獨占美洲大陸,戰略是“門羅主義”
(三)19世紀後期進軍太平洋,戰略是由控海實現控陸
(四)20世紀初做世界強國,戰略是“鬍蘿蔔加大棒”
三、兩次世界大戰的戰略
(一)一戰時先取“隔岸觀火”之策,後收“漁人之利”
(二)二戰時支援同盟國消耗軸心國,以“決定性作用”奠定爭霸基礎
四、應對國內矛盾的戰略
(一)針對不同矛盾采取相應對策
(二)把武力手段作為國傢維護社會穩定和職責和權利
五、遏製主要戰略對手的戰略
(一)20世紀40年代中期確立對蘇遏製戰略
(二)20世紀50年代遏製蘇聯的戰略重點轉嚮亞非拉
(三)20世紀60年代末遏製蘇聯的戰略重點重迴歐洲
(四)20世紀70年代末對蘇實行強勢戰略
(五)20世紀80年代中期對蘇戰略再次轉入緩和為主
六、對華戰略
(一)20世紀後半葉對華戰略的核心是“封鎖+威懾”
(二)進入21世紀對華戰略的核心是“遏製+接觸”
(三)金融危機後對華戰略將建立在“融閤”基礎上
(四)影響對華戰略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缺乏信任
七、領導和維持“世界新秩序”的戰略
(一)“預防性防務”戰略:全麵主導國際體係
(二)反恐戰略:先發製人
(三)防擴散戰略:把握優勢,閤作製裁,重點遏控
(四)太空戰略:獨占鰲頭
(五)網絡空間戰略:積極防護,主動反擊
八、奧巴馬時期美國戰略的發展趨嚮
(一)經濟發展明顯減緩但沒有嚴重衰退
(二)世界影響力有所下降但“一超”地位穩固
(三)政府常犯錯誤但自我糾錯能力依然很強
(四)實力相對削弱但“管理世界”的意識不減
(五)戰略部署不斷調整但戰略重心並未根本改變
(六)全球化深入發展使其無法離棄中國
(七)實力逐漸消減使其無力把中國推嚮敵對一麵
(八)“反華勢力”不會構成對華戰略選擇的基礎
(九)“奧巴馬主義”有利於中美關係嚮好發展
九、美國戰略的特點與啓示
(一)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是並駕齊驅的“指路星辰”
(二)追求國傢利益是基本著眼點
(三)強大的軍事實力是重要支撐
(四)軍事理論起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五)絕對的科技優勢是不可或缺的強力支持
(六)美國戰略思維的優長不少但也有一些緻命傷
精彩書摘
(二)亞述帝國崛起的主要經驗
積極將先進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亞述軍隊以裝備精良馳名。在周邊的四鄰五捨還在使用青銅器的時候,亞述人就從赫梯引進瞭煉鐵技術,為軍隊製造瞭大量鐵製的弓、箭、矛、劍、錘、斧等鐵製武器裝備;製造瞭攻城用的衝城器和投石機(亦稱“攻城錘”),以及充氣皮囊等渡河用具。在阿舒那西爾帕當政時,亞述軍隊在戰場上首次使用瞭戰車和騎兵,從而大大加強部隊的機動能力和攻擊能力。“工兵”部隊也首先誕生於亞述軍隊。這支部隊鑄就瞭當時已屬十分發達的築營術,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修營造城。
建立嚴密、強大的軍事組織。公元前8世紀後半葉,提格拉·比利薩三世和薩爾貢二世為瞭適應大規模戰爭的需要,進行多種軍事行政改革。主要包括組建和發展人數眾多、裝備精良的軍隊、並使全部國傢政權機構服務於國傢對外擴張的軍事需求;實施募兵製,分行政區域組建地方軍,以地區行政長官為地方軍統領;建立國王特彆警衛部隊、擔負首都護衛的禦林軍、地方軍、屬國輔助部隊等四類軍事組織;在作戰部隊中編製瞭步兵、騎兵、戰車兵。
掌握並運用先進的戰術。長期的軍事擴張,促使亞述軍隊的戰術快速發展起來。當時,亞述的指揮官們已經懂得正麵或側麵攻擊、側麵或正麵輔助的“一點兩麵”戰術,並經常使用夜間奔襲、側後突擊、斷敵後援、控製敵軍補給綫、快速機動、閃擊性打擊、殲滅戰等戰法,尤其是懂得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重要性,經常將逃敵徹底消滅為止。這些戰術在數韆年前是十分先進的。
建立“驛站”製度,提高瞭軍事調遣能力。亞述統治者在帝國境內,開闢瞭寬闊的石砌驛道。這些驛道的建設,對於行政指令傳遞、商業貿易活動、文化交流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軍隊機動和徵戰,不僅能及時掌握情況,而且能迅速調動軍隊,高速、有效地實施戰略戰術行動。
不懈地進行徵戰。曆史上帝國的産生,無不是徵戰的結果;帝國的迅速崛起,無不與頻繁的徵戰有著密切的關係。從公元前745年~前626年的119年時間裏,亞述帝國先後進行瞭五次大的戰爭行動,史稱“亞述戰爭”。公元前745~前729年為提格拉·比利薩三世時期,平定瞭巴比倫內亂,打敗瞭以烏拉爾圖為首的多國同盟,粉碎瞭以大馬士革、以色列為首的小亞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等地19國聯閤反抗,攻陷大馬士革,打敗迦勒底人,兼並巴比倫;公元前721~前705年為薩爾貢時期,與巴比倫一埃蘭聯軍會戰於德爾城附近,攻占撒馬利亞,徵服以色列,攻占烏拉爾圖宗教中心穆薩西爾,鎮壓反叛的卡赫美士、古爾古姆、庫姆赫等國,打敗埃及與敘利亞反叛國傢聯軍;公元前704~前681年為辛那赫裏布時期,打敗埃蘭、埃及,與埃蘭、迦勒底及其盟國進行五次戰爭,攻人巴比倫;公元前680~前669年為伊薩爾哈東時期,多次進人伊朗高原打擊米底勢力,攻占埃及古都孟菲斯,鎮壓埃及反叛;公元前668一前626年為亞述巴尼拔時期,進攻埃及三剋孟菲斯,洗劫並毀滅底比斯城,戰勝埃蘭。
注重戰爭中的戰略指導。在軍事戰略、野戰戰略上,亞述也有許多成功的做法。比如,對於強大之敵采取迂迴戰略,掃清外圍、逐步削弱。薩爾馬納塞爾三世當政時期,35年裏齣徵32次,一直攻打到波斯灣沿岸的沼澤地區,徹底徵服瞭全部巴比倫尼亞。在北方遇到烏拉爾圖的頑強抵抗後,他清醒地意識到任何與烏拉爾圖硬拼的軍事行動都將導緻失敗,因此竭力避免與烏拉爾圖的直接交戰,而采取瞭加強自己在兩河流域的地位、徵服並控製敘利亞和伊朗等行動,以逐步削弱烏拉爾圖的戰略。又如,注重軍事行動的經濟、心理效益,以戰保商、以戰懾敵。提格拉-比利薩三世的第一次徵戰,就齣兵巴比倫尼亞北部地區,驅逐那裏的阿拉美亞駐軍,使屢遭阿拉美亞人騷擾的商路重新變得暢通無阻。同時,也嚮巴比倫王展示瞭亞述的軍事實力,使其既從與亞述的軍事對抗中看到巨大的威脅,又從與亞述保持友好關係中得到諸多商業好處。再如,以聯姻、和約避免多麵臨敵,建立戰略緩衝區以減輕外來壓力。伊薩爾哈東繼位後,鑒於希緬因人和西徐亞人勇敢善戰,為盡早解決北部和東部邊界齣現的嚴重危機,就采取遣送公主與西徐亞人酋長聯姻、與希緬因人訂立和約、與烏拉爾圖建立睦鄰友好關係等措施,確保瞭將主要精力集中於主要戰略方嚮。在南方,還與阿拉美亞諸部訂立瞭和約,讓阿拉美亞諸部定居於底格裏斯河左岸,從而在埃蘭和兩河流域之間建立瞭一個戰略緩衝區。正是通過一係列強大的武力和成功的外交手段,伊爾哈東時期的亞述,與腓尼基、巴比倫以及北部和東部長達1200公裏的邊境綫長期處於相對安寜的狀態,從而為其大舉進攻埃及創造瞭有利條件。還有,選擇敵人意想不到的方嚮實施戰略突襲。公元前714年,薩爾貢二世對烏拉爾圖的大規模進攻,就把主攻方嚮選擇在庫爾德斯坦山區的崇山峻嶺,部隊翻山越嶺,如神兵天降般地齣現在烏爾米雅赫湖和凡湖之畔,使烏拉爾圖人猝不及防,被迫退守首都穆薩裏爾城,並最終因矢盡糧絕而使首都陷落,連烏拉爾圖民族神哈爾迪亞的神像也被亞述軍隊掠走。
……
前言/序言
《蘭登書屋辭典》將“帝國”定義為“在一位帝王或其他強勢君主或政府統治下的多個國傢或民族的集閤,其版圖通常大於王國”。“武裝部隊是帝國的主要武器。帝國需要常備軍來控製它們不得不加以巡視的遼闊領土。”中國辭書將它解釋為“以皇帝為國傢元首的君主製國傢”。有奴隸製的,如羅馬帝國;有封建製的,如俄羅斯帝國;還有君主立憲製的,如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閤王國以及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帝國。同時,也指某些占有殖民地和壓迫其他民族實行領土擴張的帝國主義國傢。另外,在引申義和藉用義上,還比喻那些經濟實力強大、壟斷性很高的企業集團,如“石油帝國”等。
縱觀曆史,帝國通常有三個基本條件:一位雄纔大略的君主(帝王)或者相當於君主的統治者,一支強大的能夠對外擴張的武裝力量,一塊遼闊的版圖和眾多的民族和人口。概括起來,帝國即是那些實行專製統治、具有強大的擴張能力和宏大的擴張企圖、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傢。
曆史上的帝國,最早的是公元前21世紀後期形成的埃及帝國,它的版圖跨西亞、北非。其後,是公元前11世紀的亞述帝國,它囊括瞭兩河流域和埃及兩大文明地區。再後,就是公元前11世紀中期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波斯帝國,以後還有亞曆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以及地處歐亞大陸上的濛古帝國、莫臥爾帝國、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拿破侖帝國、大英帝國、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日本帝國等。另外,一些史料上還提到瞭貴霜帝國、花剌子模帝國、帖木兒帝國、孔雀帝國、笈多帝國、戒日帝國、安息帝國、雅典帝國、薩珊帝國、西班牙帝國、丹麥帝國等。在世人眼裏,“中華帝國”也是世界曆史中的一種客觀存在。當然,“中華帝國”與世界其他帝國有著明顯的不同,先後經曆瞭秦帝國、漢帝國、大唐帝國、清帝國等若乾個曆史階段,是一個幾起幾落、延綿不斷的過程。美國崛起於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目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傢。雖然它的幅員小於俄羅斯,人口不及中國的1/4,經濟規模不如歐盟,但它的科技實力、軍事實力、文化影響力尤其政治影響力,在當今世界是無與倫比的。之所以沒有把它歸類於“帝國”,主要因為它不屬於“實行專製統治”的國傢,沒有“宏大的擴張企圖”。
帝國不僅將世界曆史演繹得豐富多彩、波瀾壯闊,而且也用自身的興衰史告訴世人,“潮起潮落有規律”,順之則“起”,逆之則“落”。中國不是帝國,也不想做帝國,不能做帝國。這是由中國的國傢性質決定的。研究“帝國戰略”,從根本上講,是中國和平崛起的需要。
首先,應當正視帝國的曆史客觀性。一提到“帝國”,人們往往更多地看到它的侵略擴張、衰落滅亡。保羅·肯尼迪的《大國的興衰》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幅畫麵。布熱津斯基的《大抉擇》悲觀無奈地強調,帝國衰落包括美國作為當今世界、全球大帝國衰落具有其必然性。這就如同人一樣,有生必有死、生死輪迴。其實,帝國也是國傢形態存在的一種形式。從哲學上講,任何存在都有其閤理性。崛起時期的宏大氣勢、清晰目標、嚮上精神、清明政治、主觀能動作用、重視科技創新的態度,以及文化的包容性,等等,不僅是自身成就的基礎,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力;帝國衰敗時期的徵伐無度、腐敗墮落、政治昏暗、暮氣十足、封閉保守,以及文化上的自以為是,等等,不僅導緻自身日趨沒落並最終衰敗或者消亡,而且也往往導緻人類文明的退步。但無論是崛起還是衰敗,帝國都是曆史、是現實,也可能會有未來。道格拉斯·諾斯在《經濟史的結構與變遷》一書中說:“曆史錶明,人們過去作齣的選擇決定瞭其現在可能的選擇。”正視帝國存在的客觀性、閤理性,是曆史研究的要求,也是戰略研究的責任。曆史上的帝國,今天有的分成幾個國傢,有的步入民主國傢行列。不管怎麼變,它們在曆史上所留下的絕不僅僅是故事。大英帝國當年同荷蘭、西班牙、法國進行過多次爭奪殖民地和貿易特權的戰爭,南極附近的阿根廷也是英國當年戰爭的對象。“日不落帝國”所創造的除瞭輝煌,還有許多“陽光下的罪惡”。日俄帝國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交手中,就結下瞭深深的仇恨。雖然隨著歲月流逝,有些哪怕當年是“血仇”今天也淡漠瞭,但如同破鏡難圓一樣,曆史傷痕依舊。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長期以來日俄“北方領土”之爭等,都有著諸多曆史的原因。
其次,應當以帝國戰略為鑒。“以史為鑒”,是中華民族不斷走嚮輝煌的重要因素。“帝國戰略”對於崛起的中國,有著正反兩個方麵的藉鑒意義。“帝國”作為一種國傢形態,其突齣的特點是實行專製統治、具有強大的擴張能力和宏大的擴張企圖、幅員遼闊、民族和人口眾多。其中,核心是“強大的擴張能力”和“宏大的擴張企圖”。尤其是“宏大的擴張企圖”,這是帝國崛起的內動力,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當年的馬其頓並不大,但從亞得裏亞海邊一直打到印度河邊。“宏大的擴張企圖”必然導緻戰爭無度,戰爭無度的結果就是國傢衰亡!這是“大國興衰”所昭示的基本規律之一。研究帝國戰略的基本著眼點,就是要從帝國崛起的曆程中,探尋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和平崛起應當汲取的經驗教訓。帝國在世界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帝國史在世界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集中體現在帝國在政治上的興衰、文化傳播以及通過戰爭的對外交往史對人類曆史發展的重要影響。曆史上大凡帝國,與其他國傢交往的基本形式就是由擴張而引發的戰爭,沒有擴張就沒有巨大的版圖,就沒有國傢的強盛,當然也就沒有帝國由盛嚮衰的轉變。因此,帝國戰略從本質上講是帝國對外交往——進行擴張、走嚮強盛的方針、政策和策略。曆史上的“帝國交往”主要是戰爭,因此,帝國戰略主要是戰爭準備與戰爭實施的方略。“帝國戰略”的曆史局限性,在於它們都是依靠武力徵服而成就帝國大業,今天中國要走的是和平發展的道路。看似沒有多少藉鑒意義,但正是這種曆史的局限性,警示中國絕不能走上武力崛起之路。同時,它也昭示今天的中國,應當竭力避免陷入曆史的泥淖,擺脫“武力徵伐而崛起——內外交睏而衰亡”的曆史周期率。帝國的暮年應當批判,但帝國的少年、青年、壯年,即充滿激情、充滿活力、蓬勃嚮上的那段曆程,則有許多可取之處,尤其是那種天不怕、地不怕、橫刀立馬的氣概和精神最值得學習。當然,帝國的元首們也講策略,亞曆山大也曾“以身相許”親自“和親”,成吉思汗投奔過“王汗”,拿破侖破歐洲聯盟也是文武並用。《易經》中講“潛龍勿用”就是這個道理。
“帝國戰略”中的14個帝國
帝國戰略:世界曆史上的帝國與美國崛起之路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