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秦楚主编,外文出版社)
定价:59元
作者:秦楚主编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ISBN:9787119084749
页码:426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798 g
《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编辑推荐:当儒、释、道三家智慧融入到做人、做事与修养身性的过程中时,交汇迸发出的智慧火花,更让人赞叹不已。道家智慧教你机敏做人,儒家道理教你中正处事,佛家箴言教你平淡修心。读懂此书,将对你的人生大有帮助。
上篇 道家做人
第一章质朴做人,本分做事
质朴做人,本分做事
简单如一张白纸
务求平实胜过标榜仁义
保持天然本色,做真正的自己
老实做人,规矩做事
贤孝世界未必清明
少一些欲望
低调做人,高调处世
脚踏实地,不务虚名看实质
伟大源于平凡
第二章灵活应变,游刃有余
早作打算,未雨绸缪
顺时而动,把握时机
善于用人,慧眼识物
善借他力,成就自己
量力而行,不做螳臂当车之事
逆向思维,灵活应变
第三章虚怀若谷,得失无碍
知足常乐
名利乃身外之物
少则得,多则惑
虚名嚼破无滋味
月盈自有亏,心满须归零
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
放下,才能看到溪头风景
虚怀若谷,谦恭自守
第四章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每天进步一点点
抱愚守拙,看似无用实有大用
以其一无所知,故能无所不知
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第五章功成身退,安贫乐道
听“至人”说名利
上天暗笑我辈痴
功成身退实为进
因由看破自逍遥
与其期待虚有,不如安守当下
第六章 凝神于心,百忍成金
容所不容,忍所不忍,及他人所不及
放长线,钓大鱼,慢慢图之
忍辱负重,埋头谋划,方堪大任
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守住性子,学会等待
拥有坚定的内心
专注于心的人生原则
第七章无为在先,作为在后
无用之中有大用
无为而为才是 高明的管理
无为不等于没主见
老子有三宝,慈俭不为先
第八章 出世之心,人世行走
莫掉进虚荣之窟
乐观自在,旷达随行,生命没有负担
不让外在世界成为心的桎梏
清心寡欲,适可而止
至公便是至私
第九章纲常对人,镇定处世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谦和低调,礼贤下士
腹有丘壑,有容乃大
不欺于人是安身立命之本
生命只有一次,善待便是珍惜
第十章心界多宽,世界多广
人生总有路可走
大鹏和晏鸟的不同“心界”
“蓬心”骂尽天下人
不执于心,不执于物
高瞻远瞩,心纳百川
不以鱼缸的心看大海
另辟心径,别有天地
拥有怀疑的心
第十一章无为达生,修身养性
达生需要养心
老子的长生秘诀
养自然之心
乐在我心,万物悠然
生命自由流转,达生只需无为
如何达到心斋的境界
停下疲于奔命的脚步
摈却浮躁,心如止水
第十二章平凡之心,逍遥之性
悲哀与幸运,不过是心念的选择
福祸一如,平常以待
把生活当作一门艺术
第十三章 内直外曲,坦诚相待
人生有多少张脸谱
机心的恶性蔓延
“我被聪明误一生”
以真示人其心亦真
势利心愈重烦恼愈多
外曲还须内直
绝学无忧
第十四章 如鱼得水,以退为进
退即是进,不争而争,以守为攻,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退一步进两步
后退是为了向前
头要低,腰须挺
低处恰是 高处
……
中篇 儒家做事
下篇 佛家修心
附录 道家、儒家、佛家经典选读
《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包含儒、释、道三家 经典的人生智慧,分为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三部分,涉及现代人 关注的做人、做事、养性修心的基本方法,在对儒释道经典解读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我国的传统思想,并辅以大量历史典故与人文故事生动形象地阐述道理,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当圣人们生活于天下大乱的时代,怀抱着救世救人的宏伟理想,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时,势必会保全一面而损害另一面。杀一以儆百,杀百以存一,二者的本质没有多大区别,都是仁义之士不忍心做的事情。所以,老子认为,有些人自以为是圣贤之士,整天叫嚣着要拯救世人,那只不过是一些空头话,没有实际的意义,打着仁义的幌子,真实目的其实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
老子在书中曾经感叹道:“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社会环境的变化才是此话的根基。春秋战国之际,天下大乱,诸侯争霸,占地争雄,狼烟四起,生灵涂炭,这些事情时常发生。因此,无数有志之士相互奔走呼告,以上古的那些贤人君子作为效仿的榜样,讲究大爱无疆,治理天下应采用仁义仁德。诸子百家都以仁义为口号。然而,任何一种高明的学说或者超然的思想,用得久了就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只有空空的口号,没有实际行动,人们便会逐渐淡忘其原本真正的实义。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曾写到的这样一段话也可作为佐证:“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一说到那些只关乎表面形式的仁义道德,著名古典小说《镜花缘》中的淑士国这一人物形象不由得浮现在眼前。一个满口仁义道德的表面派国家在李汝珍讽刺的手法下呼之欲出,每家每户都以“贤良方正”、“德行耆儒”、“通经孝廉”、“好义循礼”为道德准则,其实都只是一些表面功夫罢了。若将他和历史上那些玩弄“仁义道德”的人相比,淑士国也只不过是小儿科。
道家把纯朴简单作为自己奉行的准则,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赋予表面而远离本义的仁义实则是假仁假义,还不如干干脆脆地放弃。结果有很多人都愤世嫉俗地以为,道德对于人们的成功或胜利毫无帮助,因为总是小人得势,想要取得成功只需要做做仁义道德的表面文章就行了。不管表面的仁义道德做得多么自然,都会被别人看穿,就像是在演戏,演员总会卸妆,隐藏在鲜艳油彩下的真容实貌是隐藏不了的。
战国时期一位著名军事家吴起,在他任职魏军统帅期间,和士兵同吃共住,在士兵中名望很高。一天,身为统帅的吴起竟然亲自用嘴为一个身上长了脓疮的士兵吸吮脓血,军队里所有人都万分感动,然而,士兵的母亲听说将军给自己的儿子吮吸脓血,却放声大哭。其他人都好奇地问:“身为普通士兵的你的儿子身份卑微,将军这样关心你的儿子,你哭什么啊?将军这样厚待你的儿子,不知是多少世修来的福分啊!”士兵的母亲边哭边说:“这不是爱我儿子,他这样厚待我儿子,我儿子定会为他卖命。当年孩子的父亲也曾受过吴将军亲自吸吮脓血的殊荣,到了战场上,孩子的父亲想要报答将军的厚爱,奋勇杀敌,结果将自己的生命奉献在了战场上。现在我儿子也受到了当年他父亲一样的待遇,看来我儿子也要死在战场上了!”
这位母亲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事情的本质,真是目光犀利。吴起是一个很不看重感情的人,他只看重功名利禄,为了荣华富贵,他抛妻弃母,不但不赡养母亲,还在母亲死了之后不尽孝道,不安葬母亲;他的原配夫人是齐国的女子,他到了鲁国后,竟然杀了自己的糟糠之妻,又娶了齐国的女子为妻,目的只为消除鲁国国君的怀疑,并因此顺理成章地当上了鲁国的将军。史书记载说他是个非常残忍的人,即便是这样的一个人,却能三番五次地亲自用嘴吸吮士兵身上的脓疮,他真是把士兵当作自己的儿子吗?当然不是。让士兵在战场上义无反顾地卖命才是他此举的真实目的。虽然大家都称颂那些表面上仁义道德的人,只用一些虚情假意便俘获了士兵的忠诚,然而他的本质却无从隐藏。
收到,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撰写的五段图书评价,每段风格和内容都力求迥异,旨在呈现不同读者的真实心声: 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理解人生哲学的全新视角。我一直以为“道家”、“儒家”、“佛家”是三条泾渭分明的路径,读完之后才发现它们其实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智慧结晶。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位资深的人生导师在跟你促膝长谈。特别是关于“做人”与“做事”的探讨,我深有感触。在职场上,我们常常陷入追求效率而忽略了人际根本的怪圈,这本书通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来校准我们的行为准则,让人明白,真正高效的“事”,是建立在扎实的“人”的基础上的。而“修心”的部分,尤其让我受益匪浅。面对现代生活的种种焦虑和外界的喧嚣,佛家的空性智慧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内在稳定器。我尝试着将书中的一些小方法融入日常冥想,发现内心确实变得更加清明和少有波澜。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扔掉的快餐读物,更像是工具书,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重温,都会有新的体悟。对于那些在人生十字路口感到迷茫,或者希望提升自我格局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指南针。
评分第二段评价: 说实话,我最初是被这个书名吸引的,感觉它涵盖了东方智慧的精华,充满了某种神秘的平衡感。阅读过程是逐步深入的体验。开头部分对于道家思想的阐释,那种“无为而治”的顺应自然之道,让我这个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的人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作者避免了生硬地引用古籍,而是用非常现代、贴近生活的案例来解释这些深奥的哲学概念,这一点非常加分。比如,书中提到如何用道家的“柔弱胜刚强”来处理家庭矛盾,既保持了自己的立场,又避免了正面冲突,效果立竿见影。然后转到儒家“做事”,这里展现的是一种入世的担当和秩序感,它不是教你变得僵化,而是教你如何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结构中,以最高的道德标准去履行你的职责。我个人认为,这种结合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刻性:既要超脱世俗(道家/佛家),又要积极入世(儒家)。整本书的结构安排巧妙,逻辑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渐入佳境的愉悦感,读完后,感觉对世界的复杂性有了更强的包容度和理解力。
评分第三段评价: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朴实,但蕴含的力量却不容小觑。它没有宏大的叙事,而是通过一系列精炼的“点拨”来触动读者的内心。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佛家修心”这部分时所采取的视角——它不是劝人出世,而是教导如何在“出世”的觉知下更好地“入世”生活。这对于我这种既要在工作上拼搏,又想保持内心宁静的职场妈妈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执念”太深。书中关于“放下”和“觉察”的论述,非常清晰地指出了如何一点点松开那些不必要的精神枷锁。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失败和挫折的态度都有了显著的改变,不再像以前那样钻牛角尖,而是能更快地从中抽离出来,吸取教训然后继续前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新的知识点,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成熟的“心智操作系统”,帮助我们优化自身的运行逻辑。对于那些渴望进行一场安静的内心革命的人,这本书绝对值得拥有。
评分第四段评价: 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内功心法”。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是一个需要投入精力的过程,它不像那些轻飘飘的鸡汤文,它要求你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定势。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对比不同学派时的那种辩证和克制,没有将任何一方抬到绝对的神坛之上,而是客观地展示了它们在特定情境下的适用性。例如,在处理人际冲突时,什么时候该像水一样柔韧(道家),什么时候该坚守原则(儒家),什么时候该保持距离(佛家),作者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组织也很有特点,段落之间逻辑递进严密,但又不会让人感到压抑。读完之后,我对自己过去的一些“做人”的失误有了清晰的认识——很多时候是格局太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本书提升了我的“元认知”能力,让我能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自己的得失。如果你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速成方法,或许会觉得它不够“刺激”,但如果你寻求的是长久而扎实的内在力量,那么这本书的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第五段评价: 坦白讲,我拿到这本书时,还以为它会是那种将古代哲学概念生搬硬套到现代生活中的陈词滥调。然而,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真正高明之处在于其“融合性”和“可操作性”。它巧妙地搭建了一个框架,让你明白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应该启动哪一种智慧模式。比如,在需要创新和突破时,作者引导我们回到道家的“守拙”与“自然”,破除固有思维;而在需要建立团队、履行社会责任时,儒家的“躬身入局”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立刻上线,为行为提供了道德锚点。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清晰地阐释了“修心”是如何贯穿始终的——无论你是在“做事”还是在“做人”,内心的宁静(佛家)都是稳定输出的能量源泉。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进行了一次深度体检和升级。我不再惧怕复杂性,因为我知道自己拥有了一套多维度的智慧工具箱。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探讨东方哲学的书籍的预期。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在纷繁世界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的同路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