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百家姓(附光盘1) +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附光盘1) +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哈尔滨市学府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
ISBN:1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9558557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I S B N:9787539962016 书 名:钱文忠解读百家姓(附光盘1) 作 者:钱文忠 出 版 社:江苏文艺 出版日期 :2013-05-01 页 数 :273页 开 本 :32开 定 价 :39.80 I S B N:9787535482624 书 名: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作 者:钱文忠 出 版 社:长江文艺 出版日期 :2015-08-01 页 数 :274页 开 本 :32开 定 价 :39.80 内容简介 书名:钱文忠解读百家姓(附光盘1) 编辑推荐语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由钱文忠编*。 姓理应是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通过这个 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每 一个姓氏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个个都有一番意味 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是**时 空、贯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 在《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中,您将一一看到: 曹国舅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负而新闻?清代水师大 将彭玉麟有怎样的痴情举动?装疯卖傻的*高境界是 怎样的?明代大面家倪瓒有怎样的*品洁癖?赵姓怎 么能跟秦始皂攀上亲戚?何姓人为什么去世之后要改 姓方?钱姓的得姓缘由真的和“钱”有关吗?天下 一帅哥卫玠是怎么死的?“千金”指的一定是女儿身 吗?花姓怎么有东南亚的血统?哪些姓氏之间不可以 通婚?俞姓代代出状元为何和九口井相关?血缘*纯 正的姓氏是哪个?幽默大师金圣叹是笑面死亡的?为 什么有人说孙中山是河南人?秦姓人出了个日本首相 是怎么回事? 本书经由学术明星钱文忠教授在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演讲稿整理而成,四字一讲,共21讲。涉及《百家姓》前80个姓的起源和演变、迁徙路线,关于各个姓的文史典故、名人轶事等等。内容 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内附三集同名讲座光盘,值得珍藏。 内容提要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由钱文忠编*。 姓理应是一个人家族系统的血缘符号,通过这个 符号,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和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每 一个姓氏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个个都有一番意味 深长的来历,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是 **时 空、贯通古今的文化活化石。 在《钱文忠解读百家姓》中,您将一一看到: 曹国舅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负而新闻?清代水师大 将彭玉麟有怎样的痴情举动?装疯卖傻的*高境界是 怎样的?明代大面家倪瓒有怎样的*品洁癖?赵姓怎 么能跟秦始皂攀上亲戚?何姓人为什么去世之后要改 姓方?钱姓的得姓缘由真的和“钱”有关吗?天下帅哥卫玠是怎么死的?“千金”指的一定是女儿身 吗?花姓怎么有东南亚的血统?哪些姓氏 之间不可以 通婚?俞姓代代出状元为何和九口井相关?血缘*纯 正的姓氏是哪个?幽默大师金圣叹是笑面死亡的?为 什么有人说孙中山是河南人?秦姓人出了个日本首相 是怎么回事? 本书经由学术 明星钱文忠教授在在央视《百家讲坛》的同名讲座演讲稿整理而成,四字一讲,共21讲。涉及《百家姓》前80个姓的起源和演变、迁徙路线,关于各个姓的文史典故、名人轶事等等。内容信息量大,知 识面广,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内附三集同名讲座光盘,值得珍藏。 作者简介 钱文忠,1966年6月出生,籍贯江苏无锡。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等奖。1980 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伊朗学。1990年代,居家自修文史之学五年。1996年,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文 化书院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编纂委员会委员。*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 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论文一百余篇。 目录

讲 你从哪里来?

第二讲 赵钱孙李

第三讲 周吴郑王

第四讲 冯陈禇卫

第五讲 蒋沈韩杨

第六讲 朱秦尤许

第七讲 何吕施张

第八讲 孔曹严华

第九讲 金魏陶姜

第十讲 戚谢邹喻

第十一讲:柏水窦章

第十二讲:云苏潘葛

第十三讲:奚范彭郎

第十四讲:鲁韦昌马

第十五讲:苗凤花方

第十六讲 俞任袁柳

第十七讲:酆鲍史唐

第十八讲 费廉岑薛

第十九讲:雷贺倪汤

第二十讲:滕殷罗毕

第二十一讲:郝邬安常

自序 讲 您贵姓? 六问《百家姓》 百家姓氏五千年前是一家 有人姓毒,有人姓死——中华姓氏知多少 说说“变姓人” 第二讲 赵钱孙李 能跟秦始皇攀亲戚的赵姓 钱姓原来真是“管钱”的! 孙中山是河南人? 李姓为啥与鲤鱼过不去? 第三讲 周吴郑王 文武双全周家人 日本人是吴姓的后代? 天下郑氏出荥阳 王姓多半有贵族血统哟! 第四讲 冯陈褚卫 冯姓原来是蛮夷? 陈姓分家,史上牛 血缘纯正的褚姓 生生被看死的天下帅哥卫玠 第五讲 蒋沈韩杨 江南无二蒋,九子皆封侯 沈姓、冉姓原是一家人? 能让死灰复燃的韩安国 天下慎独人——杨震 第六讲 朱秦尤许 杀不死的朱姓诤臣 秦姓出了个日本首相! 尤氏子孙,代代名人 得了丑妻当宝贝的许允 第七讲 何吕施张 活着姓何,死了姓方 吕家祖上姜子牙 姓方有祸,姓施得福 “弓长张”真与弓箭有关 第八讲 孔曹严华 不是所有孔姓人都能入族谱 曹国舅是个大坏蛋! 比唐僧资格还老的严姓“取经人” 华佗原来是中西医结合创始人 第九讲 金魏陶姜 幽默到死金圣叹 魏家施恩得好报,结草衔环千古传 陶渊明勤奋到极点的曾祖父 我的兄弟是——姜公大被 第十讲 戚谢邹喻 戚继光大摆鸳鸯阵 谢家“千金”原是男儿身 比窦娥还冤的邹衍 伪造证件的喻和尚 第十一讲 柏水窦章 带着行李卷上刑场的柏大学士 水佳胤,一个人搞定白莲教 惹恼窦太后的严重后果 章太炎骂人的艺术 第十二讲 云苏潘葛 墙里开花墙外香的云姓 苏秦临死设计追凶 潘姓里边的“高富帅” 太极仙翁原是葛家人 第十三讲 奚范彭郎 中国早的茶话会乃奚家开创 范蠡“三聚三散”明“舍得” 痴隋将军彭玉麟“伤心人别有怀抱” 以姓得名的郎窑172 第十四讲 鲁韦昌马 因鲁姓得名的“孔方兄” “明目张胆”韦家人 愁煞曹操的昌姓人 福荫子孙的马氏家训 第十五讲 苗凤花方  早预言赵匡胤要当皇帝的苗家人 为何“凤姓不得入朝”? 有着东南亚血统的花姓 联苑再无方地山 第十六讲 俞任袁柳 神秘的太极俞家村 任老先生的廉政哑剧 古今装疯卖傻人袁凯 柳秀才的忌讳传千年 第十七讲 酆鲍史唐 默默无闻出真人的酆姓 鲍家无懒凳 史家一门九进士 唐家的仁义“咸猪手” 第十八讲 费廉岑薛 博学忠烈满费门 至仁至义有廉范 清末“官屠”岑春煊 “十能”才女薛素素,不战而屈人之兵 第十九讲 雷贺倪汤 没有雷发达,哪有故宫颐和园 贺姓缘何本姓庆? 史上洁癖人:倪云林 百家姓中古老的姓:汤 第二十讲 滕殷罗毕 《岳阳楼记》,为滕子京“美言” 忒不靠谱的殷家送信人 好鹤而亡的卫懿公 为什么毕昇老家毕家堡没一个姓毕的? 第二十一将 郝邬安常 难住诸葛亮的郝将军 因“换妻”丑闻获罪的邬藏 安禄山本名应为“安光明” 知足者,常乐也! 收起全部>> 精彩试读 接着贺姓的是倪姓。 倪姓的个来源是出于曹姓,是黄帝的后裔邾 武公之后。邾武公曾将他的次子封在了郳(今天山东 滕州境内),建立了一个国家叫郳国,就相当于邾国 的附庸。刚开始时,郳国子孙都是姓郳的。后 来郳国 为楚国所灭,为了避祸,郳国后人就把今天咱们说的 “耳朵旁”给扔了,只留下左边这个“儿”字的繁体 字。“儿”在普通话里面念ér,在江浙、上海一带就 念ní。后来,又加上了一个“单 立人”,就变成了今 天这个“倪”。汉初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御史, 叫倪宽。 还有一个来源,来源于姬姓,是古代颛顼帝的后 裔。在今天的山东邹城市一带,古代曾经有过一个以 蜘蛛为图腾的部落,就叫邾。现在当地还有好多地名 与此相关,比如邾城、邾峄山。西周初年,颛 顼帝的 一个后代曹挟被周武王封在了邾,是为邾侯。邾侯建 立的邾国非常弱小,后来还有个名称叫邾娄国,再后 来又叫邹国,这个读音大概是讹掉了,讹成了邹国。 孟子就是邹国人。这一支以蜘蛛为图腾的后来也变成 了倪姓。实际上,曹、邾和倪这三姓同宗同源,血缘 相通。 还有一支,商朝有个诸侯叫兒伯,这一支的后代 不知道什么时候给姓加了个“单立人”,也姓了倪, 但是史籍上有记载。另外还有很多倪姓是源出于古代 的鲜卑族、蒙古族、满族等兄弟民族的改姓, 所以, 倪姓也是个多民族的姓氏。 山东的滕州和枣庄,各有一个地方叫倪城,这一 带就是春秋时候郳国的所在,是倪姓的起源地。被楚 灭国以后,倪姓开始北移,移到千乘(今山东博兴) 一带。后来,倪姓在那里繁衍昌盛,形成了一 个郡望 就叫千乘倪姓。两汉时期,见于史册的倪姓逐渐增多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倪,还写作“郳”。除了在山东 境内以外,还有很多倪姓进入了安徽北部。汉魏之际 ,“郳”字就没有了,全部改成 了“倪”。魏晋南北 朝的时候,倪姓陆续南迁。隋唐之际,倪姓在北方的 分布范围逐渐扩大,河北、河南、山西,都有了倪姓 的分布。唐末,倪姓大规模地迁往江南。两宋开始, 倪姓明显壮大,在 史籍上就可以找到很多倪姓名人, 他们的籍贯分布在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湖北、 湖南、广东、广西等地。明初大槐树移民当中,倪姓 移民分别被迁往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清 代开 始,福建的倪姓到达台湾,并且有倪姓开始闯关 东。今天的倪姓在江苏、湖北、上海三个省(市)分 布多,三地倪姓占了全国倪姓的60%。 倪姓在中国历史上也出了很多名人,在这里我想 介绍一位画家。现在的字画收藏很热,有一个名字经 常出现,这就是倪瓒。倪瓒(1301—1374),江苏无 锡人,号云林居士、云林子,因此又叫倪云林 。他博 学好古,擅画山水、墨竹,跟黄公望、王蒙、吴镇并 称“元四家”。倪瓒的祖父是当地的大地主,富甲一 自序 2013年1月27日起,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开始播出由我主讲的《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部),24集播完,已经是癸巳年的春节了。和我此前在《百家讲坛》录制的《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一样,无论是收视表现还是社 会反响,都让我觉得,为录制这个节目所付出的心血和劳累还是值得的。当然,我清醒地知道,这并不意味着节目在各方面都很令人满意了;实实在在说,这更多地需要感谢观众朋友和媒体朋友的宽容 与鼓励。央视新闻频道已经发布了消息:“《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计划录制120集,分五部,其余四部会在接下来的四个春节期间播出。”这样,我就可以有起码四年多的时间,领受大家的教益,回报 大家的厚爱了。 按照《百家讲坛》的传统,现在又到了出书的时候了,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汇报一下这个节目的来龙去脉,向为电视录制和书籍出版付出了大量心血、做出了极大贡献的朋友表示我由衷的谢意。 我在《百家讲坛》讲完《三字经》和《弟子规》后,有感于当下中国大陆“国学热”的方兴未艾,也觉察到社会上有着对传统蒙学读物进行现代解读的渴求,当时就发愿:假如有合适机会的话,就以同 样的方式完成《百家姓》和《千字文》的解读,使我个人解读“三百千”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但是,此后的两三年时间,我杂事缠身,因缘并不具足,所以也就没有将上述的发愿付诸实践。 金越先生就任科教频道总监后,每次和我见面,都充满激情地提到解读《百家姓》的选题。金越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学长,是有文化关怀和承担的著名电视人,他期望通过对《百家姓》的解读,以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重要地位的姓氏文化为切入点,顺着每个中国人对自己姓氏的天然兴趣,激发起追根寻源的意识,从而培育和增强国人对传统的回顾、探寻、尊重乃至敬畏,使得我们在飞速的现代 转型中飘荡的身心可以宁静歇宿。我不仅完全认同金越先生的意见,而且为之深深地感动了。于是,我决意收拾心情,集中精力和时间,重返《百家讲坛》,录制《钱文忠解读<百家姓>》。 对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略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更不必说由我这样才疏学浅的愚钝之人来独力承担了。离开了朋友们的帮助,要完成这项工作,几乎形 同梦呓。 幸运的是,我和《百家讲坛》的团队实在是太熟悉了。毫无疑问,这是当今中国致力于传统文化电视普及的首屈一指的专业队伍。从频道总监金越先生、《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聂丛丛女士、总导演高 虹先生、制片吴林先生、执行编导张长虹女士,到化妆师杨静女士以及摄像、剧务等等其他团队成员,都给我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他们的情谊一如既往,让我铭感五内,不能稍忘。 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解读《百家姓》的工作涉及面之广,几乎难测涯岸。所幸我们生活在网络日见发达的信息时代,利用网络进行检索探查,才使得这项工作的推进具备了基本的可能性。尽管我将网 络信息主要视作通往姓氏文化幽深殿堂的索道,自己终究还是要做大量的深化、比对、校核、编排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电视讲坛的特点进行解说,然而,我对提供、丰富网络信息的朋友们的感激之 情,是我贫乏的文字无力表达的,尽管我不能知道他们的名字。这是一个共同探讨、共同丰富、共同分享的知识爆炸的时代。 还有一点应该特别说明,很多朋友一定很关注自己姓氏的人口数以及排名,这是人之常情,我完全理解和尊重。但是,就目前状况而言,我们基本没有办法找到明确无误的数字,这种无奈是很遗憾的, 这也彰显了中国姓氏文化研究还有待大力深入和推进的事实。所以,我们在书里提供的相关数字,都只能是一个大约数,意在为大家提供比较直观的感受,仅供读者朋友参考,如此而已。希望有朝一日 我能为大家提供精确的数字和排名。 节目播出后,有十多家出版机构与我接洽,我对他们的垂青深表谢意。书后落户在江苏凤凰传媒集团北京凤凰联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凤凰联动拥有一支非常出色的、敬业的出版队伍,没有他们的投 入工作,这本书是不可能以今天的样子出现在读者面前的。 央视国际电视总公司也对电视节目和书籍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他们和我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合约,完全由国际电视总公司投入人力物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百家姓》以及我的解说。这是对我的厚爱 ,更是对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令我感激并且敬佩。祁刚先生为此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这在节目上或者书里也许看不出来,但是,他们的付出和贡献是实实在在的。 我要感谢的师友还有很多很多,这里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姓名,我会永远铭记。我要特别感谢这些师友的代表,他们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先生、著名学者和作家乔良将军、《解放日报》著名记者高 慎盈先生。其实,冠在他们大名之前的头衔是无法概括他们那令我由衷敬佩的学行的。长久以来,他们对我的帮助和支持,一直都是我人生小舟的桅杆。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们拨冗出席这本书的首发方 ,非常有钱。倪瓒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但是他同 父异母的哥哥在当时是一个道教的上层人物,管理常 州、杭州一带的道教,有“真人”的称号。元朝的时 候,道士的地位很高,比如丘处机就曾被封 为“长春 真人”。当时的道教首领既不用交税,也不用交租, 还可以躲开官场的倾轧,且有额外的生财之道,所以 倪家非常有钱。倪瓒从小接受了极好的教育,也养成 了非常怪的性格。什么性格呢 ?清高自许,洁身自好 ,不问政事,不问生计。倪瓒很懒散,他不叫自己倪 瓒,叫“懒瓒”或者“倪迂”,说自己很迂。 倪瓒的绘画成就暂且不提,他还有一个著名的特 点——洁癖。如果想在中国历史上找出个“洁癖 ”,那绝对非倪瓒莫属。倪瓒的洁癖到了匪夷所思的 程度。他对上厕所这事看得很重,居然为此造 了一个 别致的厕所:用香木搭起来一个很高的阁楼,阁楼下 面是粪坑,粪坑里铺上洁白的鹅毛。“凡便下,则鹅 毛起覆之地,不闻有秽气也。”他在上面解手,粪便 掉下来,鹅毛飞舞起来,就把秽 气给盖住了。除了倪 瓒,谁还能干出这种事情? 这还没完,倪瓒的文房四宝,得有两个佣人专门 负责随时擦洗。不光是文房四宝,他院子里的树每天 都要洗一遍,每个叶子都洗,专门有佣人干这活 。倪 瓒的洁癖太厉害了。有一天,有个好朋友来访,晚上 住在他家,他怕朋友不干净,思来想去睡不好觉,一 晚上起来三四次,偷看他朋友有没有不卫生的动作。 突然,朋友一声咳嗽。就这一声,让他一晚上没睡着 ,因为他老惦记着:啊!咳嗽了,吐痰了?这口痰吐 在哪里了?睡不着了。第二天,他就叫了个佣人,去 看看那位朋友痰吐哪儿了,找出来清理掉 。佣人满地 找,就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朋友可能只是咳嗽了一下 ,没吐痰,或者知道倪瓒爱清洁,干脆给它咽下去了 ,也不一定啊。总之就是没找着,倪瓒不放心啊,非 让再找,找不出来不罢休。 结果,那个佣人无计可施 ,就去找了一片树叶,上面有点脏,就跟他说:“老 爷,找着了。”把倪云林吓得看都不敢看,赶紧说: “扔掉,去扔掉,记住啊,扔到三里以外。”佣人就 举着那片也不 知道是什么树的叶子,跑到三里外给扔 掉了。 倪瓒这个人太有意思了。还有一次,他喜欢上一 位姓赵的歌女,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这位歌女带回自 己的别墅留宿。但是呢,又怕她不干净,所以,一次 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叫她去洗澡,每次人家 洗好了 ,他都觉得不干净,不放心。这个歌女就洗了一夜的 澡,到天亮还在洗。即便这样,倪瓒也还是觉得洗得 不干净,又给人送回去了。 倪瓒的性格也很孤傲。当时是元朝末年,割据东 南的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有一次派人带上很多绢和 钱,上门请倪瓒画画,倪瓒不干,说“不能为王门画 师”,不给人家画。还把绢给撕了,把钱给退 回去了 。结果有一天,他在太湖上泛舟,被张士信给撞见了 。张士信哪能忘了曾经受到的侮辱啊,就带着手下把 倪瓒给暴揍一顿,挨揍时倪瓒一声不吭。人家看他被 打得跟猪头一样,就问他:“挨 揍时怎么不出声啊? ”他居然说:“哎,一出声便俗。”这个理由真是新 鲜,可见这是个多么奇怪的人。 大概是因为时局动荡,倪瓒的晚年很落魄,家财 都散尽了,只能住在一个朋友家里。倪瓒住在别人家 里,还是收不住他的那份孤傲。朋友的女婿叫金宣伯 ,也是个有名的读书人。倪瓒头一次见到金宣 伯,冲 上去就给了人家一个大耳光——他嫌金宣伯长得丑, 衣服也邋遢,他受不了,就给人一个大嘴巴。这样一 个性格的人,其下场大致也是可以料到的。民间传说 倪瓒有两种死法:一种是疟疾, 拉肚子拉死的。第二 种是朱元璋把他扔在粪坑里给淹死的。老百姓的心理 很有意思:你那么爱干净,那就给你编个脏的死法 。这就是倪瓒的故事。 明末还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叫倪元璐,天启 年间的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这个人刚 正忠烈,非常正直。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时候,他上吊 殉国了。 P239-242 仪式,更是让我感动。 后不必说,我要感谢关心、批评、宽容、支持我的读者朋友,感谢你们愿意垂顾我的小书。能够有机会为你们工作,使我温暖地体认到自己的人生并非毫无意义。 此刻,我内心充满了感恩之情。 书名:钱文忠解读弟子规 编辑推荐语 传统文化的复兴,儒家文化新时代的崛起 在国家全面振兴传统文化之际,国学经典,儒家文化的启蒙之作《三字经》和《弟子规》又重新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 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中国文化的奠基之作,国学经典*具现实意义的解读 传统文化的浸染从国学启蒙开始,去除封建糟粕,着重其修身治学、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为纲,充分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充分揭示了新国学经典对现代人的巨大作用,对现代社会存 在的诸多道德危机,提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百万畅销之作全新修订,打造传承百年的经典作品 在百家讲坛版本畅销数年之际,由钱文忠主审,多位专家联合修订。对《钱文忠解读弟子规/三字经》这套经典作品精雕细琢,*附赠钱文忠先生手书真迹,打造出足以传承百年的文化精品。 内容提要 钱文忠以《三字经》《弟子规》原文内容包括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短小精干的故事和文字,讲述了百则故事和案例,充分融入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孝、悌、谨、信、泛 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等思想的精髓。 作为国学经典的启蒙读物,钱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借鉴古人、融会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针对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道德危机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 决之道,成为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贵镜鉴。 作者简介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儒藏》精华编纂委员会委员。 钱文忠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我国*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先生。大学一年级起,开始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获“季羡林东方学奖学金”一 等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师从*名印度学家A. Wezler教授、*名佛教学家L.Schmithausen教授、*名伊朗学家R.E.Emmerick教授,主修印度学,副修藏学和 伊朗学。 钱文忠的*作有:《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玄奘西游记》、《巴利文讲稿》、《钱文忠内外学》、《医圣李时珍》、《汶川集》 (合*),《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大陆版和台湾版,《我的老师季羡林之学生时代》、《钱文忠说即墨》、《戊子草》、《班墨传奇》、《传统的再生》、《乙丑草》。译作有:《绘画与表演》(合译 )、《唐代密宗》、《道、学、政》。另有资料编集与古籍整理十余种,发表各类文章近三百篇。 目录 **讲 规矩的作用 《弟子规》是继《三字经》之后,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又一重要读本。《弟子规》告诉孩子们,按照圣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应该遵守哪些规矩。那么对于学习了众多知识与技能的现代年轻人来说,懂得 规矩的重要性又在哪里呢? 第二讲 入则孝之一 《弟子规》在“入则孝”的篇首,就明确提出了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那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我们都做到了吗? 第三讲 入则孝之二 《弟子规》接下来,又规定了哪些事情是子女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子女不应该做的? 第四讲 入则孝之三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子女之间会出现各种复杂的情况,如果父母不喜爱我们,我们做子女的应该怎么办?如果父母犯了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父母生病了,子女究竟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孝顺呢? 第六讲 弟之一 《弟子规》开篇就告诉我们“首孝悌,次谨信”。可见,古人把“弟”和“孝”一并列为传统美德之首,那么“弟”是指什么?讲求“弟道”为什么如此重要?“孝”和“弟”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呢? 第七讲 弟之二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启蒙读物,《弟子规》要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弟子规》中的一些具体要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再适用。那么,现在的孩子 和尊长交往的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 第八讲 谨之一 衣、食、住、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四项基本需求,其中为什么要把穿衣排在首位?中国古代关于穿衣戴帽都有哪些严格要求?如果穿戴不合乎规定,又可能产生怎样的后果呢? 第九讲 谨之二 今天的家长*关心孩子的饮食习惯。在中国古代,这个问题同样也是人们*为关注的问题。那么,古人所说的饮食习惯是指什么?和今天家长关注的是不是一回事?在培养孩子饮食习惯的问题上,父母又 应该注意哪些呢? 第十讲 谨之三 为了让我们养成言行慎重的好习惯,《弟子规》甚至对行走站立都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那么究竟怎么走,怎么站,怎么坐才是对的呢? 第十一讲 谨之四 《弟子规》在“谨”的篇尾还特别强调: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我们不加以注意的话,往往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那么,究竟哪些事情是我们应该特别警惕的呢? 第十二讲 信之一 《弟子规》“信”篇开篇就告诉我们说话要诚信为先。但是说话并不是只讲信用就讲 规矩的作用 第二讲 入则孝之一 第三讲 入则孝之二 第四讲 入则孝之三 第五讲 入则孝之四 第六讲 弟之一 第七讲 弟之二 第八讲 谨之一 第九讲 谨之二 第十讲 谨之三 第十一讲 谨之四 第十二讲 信之一 第十三讲 信之二 第十四讲 信之三 第十五讲 信之四 第十六讲 信之五 第十七讲 泛爱众之一 第十八讲 泛爱众之二 第十九讲 泛爱众之三 第二十讲 亲仁 第二十一讲 余力学文之一 第二十二讲 余力学文之二 够了,说话还是一门艺术。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当天真的孩子面对大人们善意的谎言时,他们又该怎么办? 第十三讲 信之二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要求孩子们从小就要谨言慎行,并且明确告诫孩子们有三种言语是**不能说的。那么,这三种言语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说过这种不得体的话 ?与人交谈中,哪些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什么样的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如何才能将自己塑造成一个谈吐得体的人呢? 第十四讲 信之三 在什么情况下不能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随意传播?什么样的要求可以答应别人?什么样的要求是不能够答应的?如果承诺了对方却没能兑现该怎么办?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弟子 规》会教我们如何处理呢? 第十五讲 信之四 《弟子规》作为一本儒家启蒙教育读本,就是通过规范生活中的言行来塑造一个人的良好品格。那么,《弟子规》是如何规范孩子们日常说话中的咬字吐字的?说话的时候,又应该怎样控制语言的轻重 缓急呢? 第十六讲 信之五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其丰富,未成年的孩子攀比斗富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地认识攀比?孩子之间,哪些方面是可以比的?哪些方面是不可以比的?《弟子规》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 启示? 第十七讲 泛爱众之一 人*应该重视什么?是外在的容貌还是内在的修养?才华和名望又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才华?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别人承认的、对社会有益的人呢? 第十八讲 泛爱众之二 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一直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情,那么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面对善恶,《弟子规》甚至给我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那 么这些看起来有些自相矛盾的观点,我们又该如何取舍呢? 第十九讲 泛爱众之三 在给予和获取之间,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古人说的“取予不可苟且”究竟是什么意思?《弟子规》这些本来是用来规范孩子言行的话语,对成年人又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呢? 第二十讲 亲仁 《弟子规》“亲仁”篇虽然篇幅短小,却饱含深意。亲仁,就是亲近仁者,与仁者为友。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仁者?我们在交朋友时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第二十一讲 余力学文之一 “余力学文”是《弟子规》的*后一个部分。在今天,好好学习几乎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了,可是为什么《弟子规》却告诉我们要有余力才学文呢?难道还有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事情吗? 第二十二讲 余力学文之二 读书除了心、眼、口三到,还有哪些要求?我们应该让孩子读什么样的书?如果读书时遇到问题怎么办?《弟子规》甚至对读书的环境、字的写法、笔墨的摆放等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那么这些看起来 并不会影响读书的事情,《弟子规》为什么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呢? 收起全部>> 精彩试读 前 言 继《玄奘西游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节目之后,《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是我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又一次难忘的合作。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照例是根据《百家讲 坛》的同名节目编辑而成的。 在传统中,比起《三字经》,《弟子规》的知名度和应用度恐怕都要略逊一筹。不过,自从问世以来,在现代学校教育普及以前,《弟子规》还是不少私塾先生选用的重要教材。它的特点就在于和 《三字经》各有侧重。如果说《三字经》偏重于知识,那么,《弟子规》偏重的则是规矩。这当然只是大概言之,我们可不能认为《三字经》就不讲规矩、《弟子规》就不讲知识了。我想,我们或许还 可以说:如果说《三字经》更多地是意在传授“文化”,那么,《弟子规》所看重的则更多是“文明”。 大概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原本比《三字经》更易被人淡忘的《弟子规》,近年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用它来教育孩子,也有很多单位,甚至还有不少的外资企业,用它来培训员工。道理也 很简单:如今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也很便利,社会和家长对这方面也很重视;然而,很多孩子却不知道什么是应有的规矩,孩子了解规矩的渠道就不那么多,也不那么便利,社会和家长也未必 很在意。如今,我们已经充分地意识到,知识和规矩的失衡,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大问题,事关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于是,《弟子规》也就“热”了起来。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本书原先并不叫《弟子规》,而是叫《训蒙文》。一位名叫贾存仁(也有贾有仁的说法)的先生对《训蒙文》加以修订,并且将它改名为《弟子规》。可惜,我们对贾存仁先 生知之甚少。 《训蒙文》,也即《弟子规》前身的作者则是一位普通的教书先生。他是山西绛州人,生活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我们对他的生平并不很了解,所能知道的是他以八十三岁(也有六十岁的说法) 的年龄卒于乾隆年间。 这位教书先生名叫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一辈子以教书为生,没有显赫的科举仕宦经历,在当时算不上成功者。但是,他毕生钻研《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创办敦复斋,致力于教育讲 学。他不是一位冬烘先生,更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将“郁郁乎文哉”读成“都都平丈我”的混饭之辈,而是被尊称为“李夫子”的。根据《弟子规》注解者之一卫绍生先生的介绍,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 大学图书馆还藏有这位李夫子的《四书证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等著作。不过,李毓秀夫子终究还是因为《弟子规》才被后人记住的,也因此,他的牌位得以被供奉 进绛州先贤祠。 《弟子规》不是横空出世的,它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什么叫《弟子规》呢?很明显,全书就是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为总纲展开的,全部内容也正是分为这几个部分。此外,《弟子规》接续了明朝吕得胜的《小儿语》,以及比父亲吕得胜更为有名的儿子吕坤的《续小儿语》和《好人歌》。只不过,吕氏父子的作品或 四言、或五言、或六言,句子的长短参差不齐,易懂好记的程度也相差颇大。后起的《弟子规》则避免了这些缺憾。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弟子规》受到了早已流行的《三字经》的影响。它一经问世, 就广受欢迎,不是没有道理的。 电视节目由我主讲,书也由我署名,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解读《弟子规》的工作,完全是由我一个人完成的。我首先要感谢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对我的信任,感谢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教 育专题部副主任魏淑青女士、《百家讲坛》制片人聂丛丛女士的大力支持。我更应该感谢《百家讲坛》执行主编王咏琴女士,她是我在《百家讲坛》上所有节目的主编,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还是解读风 格的调节,她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我还要将我的感谢奉献给编导迮方乐小姐、编导林屹屹小姐、编导才越小姐、编导马晓燕小姐、总导演高虹先生、制片吴林先生,还有化妆师杨静女士和她可爱的女 儿小乔乔。我深深地感激他们,正是他们,使我在《百家讲坛》的经历成为我毕生的美丽记忆。 孩子们在节目中吟诵的《弟子规》是如此美妙,作曲者和录制者是中国广播艺术团的孙伟先生,我也要请他及他的团队接受我的谢意。很多人一定会喜欢节目中的女声吟唱,她们的声音是如此动听 ,将《弟子规》蕴含的美和雅表达无遗,吟唱者是著名的“黑鸭子”组合,我深深地感谢这三位美丽的女孩子。 我当然还要感谢接纳《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中国青年出版社,感谢出版社所有编辑、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他们,这本书不会以今天的面目呈现在大家面前。 *后,但**不是*小或者*不重要,我必须强调,在解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很多学者研究《弟子规》和其他蒙学读物的成果,我对他们给予我的教益深表谢意。在此一一提及,几乎是件不 可能的事情。然而,我必须特别感谢赵震野先生编著的《〈弟子规〉故事征引》,以及蔡振绅先生原辑的四册《读史心得》,它们为我在解读过程中寻找例证和故事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正因为如此, 当然绝不仅仅因为如此,这本《钱文忠解读〈弟子规〉》没有署“著”,署的是“主讲”。 我的两位助理任华女士、张倩小姐用出色的工作为我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她们也是我必须感谢的对象。 我希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能够为今天的中国教育和社会文明建设贡献一点力量;我期待,观众、读者朋友们能够一如既往地给我指教和批评。 由衷地感谢大家!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