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 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

[按需印刷] 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艳慧等 著
图书标签:
  • GIS
  • 多维贫困
  • 精准识别
  • 贫困评价
  • 空间分析
  • 区域发展
  • 按需印刷
  • 扶贫
  • 地理信息系统
  • 社会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28578
商品编码:1037607317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1-29
页数:372
字数:300

具体描述



POD版图书属于按需定制,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
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
定价 138.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开本 16
作者 王艳慧 等
装帧 平装
页数 372
字数 300
ISBN编码 9787030428578


内容介绍
王艳慧、王小林、赵文吉、张建辰编*的《基于 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针对我国新阶段集 中连片特困区农村扶贫开发需要解决的贫困人口、贫 困村和贫困县的有效识别和瞄准问题,基于地理空间 信息技术,分别选取省级、市级、县级研究示范区, 研究了县、村、农户不同尺度层面上的,瞄准区域与 瞄准人口相结合的,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条 件的多尺度多维度贫困测算与分析技术体系。设计并 实现综合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的贫困 状况测算与分析模型,系统分析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 的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贫困类型,为扶贫业务部门 设计相应的扶贫开发识别和瞄准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既可为扶贫开发相关部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 提供业务参考,也可供从事地理学、资源环境科学、 人口学、发展经济学、地理信息应用、信息管理等学 科领域的研究开发者、管理者、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 究生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需求分析   1.2 关键技术问题   1.3 存在的科学问题   1.4 技术需求难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多维贫困内涵研究   2.2 多维贫困的识别与度量研究   2.3 贫困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2.4 贫困影响因素研究   2.5 村级居民点空间分布研究   2.6 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研究   2.7 研究现状综述 第3章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 总体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2 贫困术语释义   3.3 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多维贫困识别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技术   3.4 多维贫困状况测算指标体系构建技术   3.5 多维贫困状况测算分析研究   3.6 贫困分布特征分析技术 第4章 多维贫困识别指标体系设计   4.1 连片特困地区农村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指标体系   4.2 连片特困地区农村社会经济维度贫困调查指标体系   4.3 社会经济贫困数据库建库指标体系   4.4 多维贫困测算指标体系 第5章 农户多维贫困度量及贫困分析   5.1 农户多维贫困测算与分析方法   5.2 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多维贫困特征测算与分析   5.3 南阳市县级多维贫困人口测算分析   5.4 内乡县村级多维贫困人口测算分析   5.5 武陵地区基于生活水平维度的县级贫困度量 第6章 村级贫困人口空间分布分析   6.1 村级贫困人口空间化方法   6.2 村级贫困人口空间化技术路线   6.3 湖北省鹤峰县村级人口空间分布   6.4 重庆市黔江区村级贫困人口空间分布   6.5 黔江区贫困人口空间格局分析 第7章 行政村多维贫困度量与贫困分析   7.1 参与式村级多维贫困测算指标选择   7.2 村级多维贫困测算指标权重设置   7.3 基于贫困综合指数的贫困村测算模型   7.4 重庆市黔江区贫困村测算与分析   7.5 黔江区贫困村与贫困农户的关系分析 第8章 村级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格局分析   8.1 村级居民点离散度评价方法   8.2 内乡县村级居民点分布离散度评价   8.3 内乡县村级居民点离散度与农村居民纯收入关联关系分析   8.4 鹤峰县村级居民点分布离散度评价   8.5 鹤峰县离散度综合指数DCI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9章 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分析   9.1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可达性评价方法   9.2 黔江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   9.3 基于改进的两步移动搜寻法的黔江区教育可达性评价   9.4 不同区位条件下的黔江区教育可达性分析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10.1 总结   10.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空间视角下的区域发展与治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分析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理解、分析和解决复杂区域发展问题中的核心作用。全书聚焦于如何利用空间数据和分析工具,实现对区域社会经济现象的精细化、多维度刻画,并为制定科学、精准的区域治理策略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空间分析方法论 本书首先构建了GIS技术在区域研究中的理论框架。强调了空间异质性、空间相互作用以及尺度效应是理解任何地理现象不可或缺的视角。 1.1 区域研究的范式转型:从描述到预测 传统的区域研究多侧重于宏观统计描述,而本书主张利用GIS实现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范式转变。详细阐述了地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如莫兰指数(Moran's I)、吉尔斯指数(Geary's C)等空间自相关性指标在识别空间集聚与分散模式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空间插值方法(如克里金法、反距离加权法)处理非连续采样数据的空间连续性问题,为后续的定量分析打下基础。 1.2 多源异构数据的集成与标准化 现代区域分析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处理海量、多源、异构的数据流,包括遥感影像、社会统计数据、流动数据(如交通和通讯记录)以及文本信息。本书提供了系统性的数据集成策略,包括坐标系统转换、数据拓扑关系的构建、时间序列的对齐与标准化。特别关注了点状数据(如企业位置、基础设施点)如何通过空间分析转化为面状或线状的密度分布图层,从而揭示隐藏的空间结构。 1.3 复杂系统建模与GIS耦合 介绍了几种重要的空间统计模型,用以揭示社会经济现象背后的驱动机制。重点阐述了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多元回归模型中参数全局一致性的假设,捕捉区域内异质性关系。此外,还探讨了基于主成分分析(PCA)和因子分析(FA)的降维技术,如何将大量相关性高的社会经济指标提炼为少数几个具有明确空间意义的综合指数,为后续的综合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的空间承载力分析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基础设施布局与生态环境容量。 2.1 交通可达性与空间公平性评估 本书通过构建多层网络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基础设施(公路、铁路、公共交通)的服务范围与效率。采用“阻抗分析”(Impedance Analysis)方法,计算了从特定区域中心到关键服务节点(如医院、学校、市场)的最优路径时间成本,而非单纯的直线距离。研究强调了网络分析在识别“服务盲区”和评估空间机会不平等中的应用,探讨了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活力的影响传导机制。 2.2 水资源空间分配与环境风险评估 利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水文分析工具,精细化地模拟了流域范围内的地表径流、汇流路径和积水风险。重点剖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对区域水循环的长期影响,并通过叠加分析,识别了高风险区域与关键生态敏感区。讨论了如何结合污染源数据,构建基于GIS的环境负荷空间分配模型,以量化不同区域对环境压力的响应能力。 2.3 空间承载力的集成测度与空间布局优化 提出了一套集成基础设施、生态容量和社会经济需求的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框架。该框架基于多标准决策分析(MCDA)方法,将不同维度的空间要素进行加权合成,形成空间承载力指数图谱。最后,利用基于元胞自动机(CA)或Agent-Based Modeling(ABM)的模拟工具,探索在不同政策约束下,区域土地利用和功能布局的优化方向,以实现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动态平衡。 第三部分:区域经济活动的精细化探测与空间演化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利用GIS技术描绘和解析区域经济活动的微观结构及其动态演化过程。 3.1 产业集聚与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通过地理空间探测技术,精确描绘了特定优势产业的地理集聚形态,包括点状企业分布的核密度估计和行业关联网络的空间可视化。深入探讨了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的路径依赖性,即创新要素如何在地理空间中流动并影响相邻或关联企业。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如空间杜宾模型SDM),量化了产业集聚对周边区域经济绩效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3.2 城市形态的定量刻画与城市蔓延监测 超越传统的行政区划界限,本书利用遥感影像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一套描述城市形态的定量指标体系,包括紧凑度(Compactness)、分散度(Dispersal)和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通过长期序列数据分析,准确监测了城市边界的扩张速度和空间蔓延模式,评估了这种蔓延对耕地资源和生态廊道的影响,并探讨了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适用性。 3.3 空间治理的互动模型与协同机制 最后,本书将GIS分析结果应用于区域治理实践。探讨了如何在GIS平台上集成不同利益主体的空间诉求和决策信息,构建多主体协同决策支持系统(DSS)。通过空间冲突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帮助决策者识别政策干预的最佳作用点和时机,以促进区域内不同层级政府、企业和社区之间的空间治理协同,最终实现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区域高质量发展。 总结 本书旨在为地理信息科学、区域经济学、城市规划及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具有高度操作性的GIS应用方法论。它强调地理空间分析是连接宏观理论与微观现实的桥梁,是理解复杂区域系统动态演化的关键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寻找关于多维度贫困评价的最新研究动态,偶然看到了《[按需印刷] 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这本书。书名中的“多维贫困”让我眼前一亮,因为贫困并非仅仅是收入低,它还涉及到教育、健康、住房、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而“GIS”的加入,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前沿和实用。我一直觉得,很多贫困现象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学难、山区居民看病难等。如果能将这些地理因素纳入贫困评价体系,无疑会更加全面和深入。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运用GIS技术来量化和分析这些多维度的贫困指标,比如如何通过空间数据来评估教育资源的可及性、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甚至是如何利用卫星影像来分析住房条件和环境质量。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了解如何将空间分析的强大功能,应用于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评分

在我看来,贫困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中最棘手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如何“精准”地找到并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按需印刷] 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精准识别”和“GIS”的组合,让我感到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传统的贫困评估方法在面对复杂多样的现实情况时,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贫困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匮乏,还包括了教育、健康、居住条件、社会参与等诸多维度。而GIS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维度是如何在地理空间上分布和相互作用的。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利用GIS技术,将各种异质性的数据(如地理坐标、气候信息、土壤类型、人口统计数据、基础设施分布等)整合起来,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多维度贫困状况的精细化评价体系。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现,将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具科学性的视角来审视和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在“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下,其价值更是不言而喻。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发展和减贫事业的研究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评估贫困。传统的贫困线标准虽然有用,但往往难以捕捉到贫困的深层原因及其空间异质性。《[按需印刷] 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关注的两个关键点:“多维贫困”和“GIS”。我一直认为,贫困的发生和演变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交通条件等空间要素息息相关,而GIS技术恰恰是处理和分析这些空间数据的利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详细阐述如何将多维贫困的各个维度(如健康、教育、收入、居住环境等)与GIS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构建一套全新的贫困识别和评价模型。特别是对于“精准识别”这一点,让我看到了这本书可能带来的突破性进展。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具体的GIS分析方法和技术,以及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真实的案例研究中,从而为更科学、更精准的扶贫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评分

我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需要评估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其中包含的贫困问题的场景。《[按需印刷] 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就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对“多维贫困”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因为它比单纯的收入贫困更能体现真实的困境。而“GIS”的引入,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价值,因为我一直觉得很多贫困问题都与地理位置、交通不便、资源分布不均等空间因素有关。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如何利用GIS技术来收集、整合和分析各种与贫困相关的空间数据,例如基础设施分布、自然环境特征、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等等。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分享如何将这些空间数据与多维度的贫困指标相结合,构建出更精细、更具象化的贫困评估模型。我相信,通过GIS这样的工具,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贫困的“地图”,从而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脱贫政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评分

这本《[按需印刷] 基于GIS的多维贫困精准识别与评价》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吸引人,让我对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解决一个如此复杂而现实的问题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认为,传统的贫困评估方法往往过于单一,难以全面反映个体或区域所面临的真实困境。这本书将GIS(地理信息系统)这样一个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引入贫困研究,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创新的视角。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将地理空间数据,比如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基础设施分布等,与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构建出更精细、更具动态性的贫困模型。试想一下,通过GIS技术,我们可以直观地“看见”贫困的地理分布规律,识别出那些被传统统计方法忽视的“角落”,了解贫困与自然环境、交通便利度、公共服务可达性之间的微妙联系。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理解和应对贫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让人充满期待,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利用科技的力量,更精准地定位贫困,从而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扶贫策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