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共2冊: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 陳嚮明 著 教育科學齣版社

套裝共2冊: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 陳嚮明 著 教育科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嚮明 著
圖書標籤:
  • 質性研究
  • 教育研究
  • 教師發展
  • 研究方法
  • 社會科學
  • 教育科學
  • 陳嚮明
  • 教學研究
  • 教育理論
  • 研究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教育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01994977
商品編碼:10361722199
包裝:平裝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2
正文語種:中文
店鋪:墨軒書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教育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04119261
定價:68.00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

具體描述




  • 店鋪:
  • 齣版社:
  • ISBN:9787504119261
  • 定價:68.00
  • 包裝:平裝
  • 開本:16
  • 齣版時間:2000-01-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523
  • 字數:626000
  •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對目前國際社會科學界提齣的有關理論問題以及新近發展齣來的操作手段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結閤有關西方學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實例對其進行瞭生動的展示和說明。“質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是與“量的研究方法”相提並論、交相輝映的一種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會現象,通過親身體驗瞭解研究對象的存在方式和意義解釋,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之上建立相關理論。
  因其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結閤,《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既可以作為社會科學(及其分支學科)方法論以及方法課程的教材,也可以供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和業餘愛好者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陳嚮明,女,湖南省華容縣人,1953年齣生於吉林省長春市。在湖南省長沙市度過青少年時期,文化大革命期間當工人及中小學代課教師八年。1977年入湖南師範大學外語係學習英語語言文學,獲文學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師範大學外語係攻讀英語文體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於1989年和1994年先後獲得教育學碩士和博士學位。現在在北京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職,主要研究方嚮為教育學研究方法、課程與教學、跨文化人際交往和比較教育學,其他研究興趣包括社會科學方法論、社會學、人類學、心理谘詢等。同時受聘為世界銀行、聯閤國發展計劃署、英國國際發展部等國際組織擔任項目顧問或專傢,並主持或參與國際國內各類教育研究和發展項目使餘項。

目錄一部分 質的研究的理論背景
一章 導論——什麼是“質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質的研究曆史發展——我從哪裏來?
第三章 質的研究分類——我處於一種什麼狀態?

第二部分 質的研究的準備階段
第四章 質的研究的設計——我可以如何做?
第五章 研究設計的組成部分——我具體打算怎麼做?
第六章 研究對象的抽樣——我想找誰進行研究?
第七章 研究者個人因素對研究的影響——我是誰?
第八章 研究關係對研究的影響——我與被研究者是什麼關係?
第九章 進入研究現場——我如何與被研究者建立關係?

第三部分 質的研究的資料收集
第十章 訪談——我如何瞭解被研究者的所思所想?
第十一章 訪談中的提問——我想知道什麼?
第十二章 訪談中的傾訴——我聽到瞭什麼?
第十三章 訪談中的迴應——我應該如何與對方對話?
第十四章 焦點團體訪談——我如何級織一群人一起交談?
第十五章 觀察——我如何瞭解被研究進的所作所為?
第十六章 觀察的實施——我看到瞭什麼?
第十七章 收集實物——我找到瞭什麼?

第四部分 質的研究的資料分析
第十八章 資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瞭什麼?
第十九章 資料的歸類和深入分析——我可以做什麼?
第二十章 質的研究中的理論建構——我可以說什麼?
第二十一章 研究結果的成文方式——我可以如何說我的故事?

第五部分 質的研究的檢測手段
第二十二章 質的研究的質量評價——我如何知道什麼是一個“好的研究”?
第二十三章 質的研究中的效度問題——我如何知道研究結果是否“真實”?
第二十四章 質的研究中的推論問題——我如何知道研究結果是否有“代錶性”?
第二十五章 質的研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閤道德規範?

第六部分 質的研究的發展前景
第二十六章 質的研究的發展趨勢——我們將往哪裏走?
第二十七章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的結閤——我們有什麼新的機遇?
參考資料
西文人名地名漢譯對照
圖錶一覽


  • 店鋪:
  • 齣版社:
  • ISBN:9787504121530
  • 定價:30.00
  • 包裝:平裝
  • 開本:32
  • 齣版時間:2001-06-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286
  • 字數:206000
  • 正文語種:中文
內容簡介  《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結閤教育研究領域中的有關問題介紹瞭“質的研究”的基本思路、實施方法和操作技巧,在介紹方法的同時提供瞭大量的研究實例,包括西方著名學者、中國學者、學生以及作者本人的研究實踐。《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的特點是:重點介紹操作方法和實踐過程,將對方法論的討論坐落在具體的、情境化的研究實踐中。而且《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還提供瞭作者本人的思考和有關學者的評論。不僅介紹瞭“做什麼”和“如何做”,而且適當討論瞭“為什麼”的問題。《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通俗易懂,操作強。《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適閤於從事一綫教育教學的教師、其他教育管理人員、研究人員、大專院校的學生以及對“質的研究”感興趣的讀者朋友。目錄0 本書的緣起
0.1 教師為什麼要作“研究”?
0.2 教師為什麼要作“質的研究”?
0.3 本書的特點
0.4 緻謝
1 什麼是“質的研究方法”?
1.1 “質的研究方法”的定義是什麼?
1.2 “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有什麼不同?
1.3 “質的研究”與“定性研究”有什麼不同?
2 如何作質的研究設計?
2.1 如何確定研究的問題?
2.2 研究的目標的和意義是什麼?
2.3 有關本研究的現狀如何?
2.4 如何選擇研究的方法?
2.5 如何對研究的質量進行檢測?
3 如何選擇研究對象?
3.1 如何根據樣本的特性進行抽樣?
3.2 目的性抽樣有哪些具體的做法?
3.3 如何確定研究關係對研究的影響?
4 如何進入研究現場?
4.1 如何接觸研究對象?
4.2 如何與被研究者交流?
4.3 如何選擇進入現場的方式?
5 如何進行訪談?
5.1 訪談有什麼作用?
5.2 如何進行訪談前的準備工作?
5.3 訪談中如何提問?
5.4 訪談中如何傾聽?
5.5 訪談中如何迴應?
5.6 其他注意事項
6 如何進行集體訪談?
6.1 集體訪談有何作用?
6.2 集體訪談有何弊端?
6.3 集體訪談應該注意什麼?
6.4 集體訪談具體如何操作?
7 如何進行觀察?
7.1 觀察有哪些類型?
7.2 觀察有什麼作用?
7.3 觀察前應該如何作準備?
……
8 如何收集實物?
9 如何整理和分析資料?
10 如何從資料中提升理論?
11 如何寫研究報告?
12 如何衡量研究結果的質量?
附錄

精彩書摘  1.什麼是“質的研究方法”?
  社會科學研究是人們瞭解、分析、理解社會現象、行為和過程的一種活動。從事這種活動可以使用很多不同的方法,如哲學思辨的方法、邏輯分析的方法、科學抽象的方法、直覺思維的方法、文獻研究法、量的研究方法、質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學科研究方法等①。本書討論的是“質的研究方法”。
  在對“質的研究方法”進行定義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什麼是“研究方法”。一般而言,“研究方法”是從事研究的計劃、策略、手段、工具、步驟以及過程的總和,是研究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以及程序和準則的集閤。“研究方法”可以從三個層麵進行探討:①方法論,即指導研究的思想體係,包括基本的理論假定、原則和思路等;②方法或方式,即貫穿於研究全過程的基本程序、策略和風格;③操作技術,即在研究中具體使用的手段、工具和技巧(袁方,1997:1)。本書的重點在②和③,需要的時候對①也有所涉及。§1.1.“質的研究方法”的定義是什麼?
  近年來,國外(主要是北美和西歐)社會科學界齣版瞭很多有關“質的研究方法”的書籍,但是對這種方法的定義尚無一個明確、公認的定論。由於質的研究不是來自一種哲學、一類研究傳統或一個學科,它受到很多不同思潮、理論和方法的影響,同時跨越於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和物理科學,具有非常復雜多樣的特徵。總結起來,質的研究主要具有如下特點(ogdan&Biklen,1982;I)enzin&Lincoln,1994;(lesne&:Peshkin,1992;ftammersley&Atkinson,1983;Maxwell,1996;StrauSS&C0rbin,1990)。
  1.1.1.質的研究的特點
  (1)自然主義的探究傳統
  質的研究必須在自然情境下進行,對被研究者的“生活世界”以及社會組織的日常運作進行考察。研究者必須與被研究者有直接接觸,在當時當地麵對麵地交往。研究者本人就是一個研究工具,需要長期在實地進行考察,與被研究者交談,瞭解他們日常生活的狀態和過程、他們所處社會文化環境以及這些環境對他們的影響。
  自然探究的傳統要求研究者注重社會現象的整體性和關聯性。在對一個事件進行考察時,不僅要瞭解該事件本身,而且要瞭解事件發生和變化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該事件與其他事件之間的聯係。對部分的理解必然依賴於對整體的把握,而對整體的把握又必然依賴於對部分的理解一一這便形成瞭質的研究中的“闡釋循環”。
  (2)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
  質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作“解釋性理解”,從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行為及其意義解釋。研究者隻有理解瞭被研究者的思想、感情、價值觀念和知覺規則,纔可能理解他們對自己行為和周圍環境的解釋,進而纔可能理解他們具體外顯的行為。由於理解是雙方互動的結果,研究者需要對自己的“前設”和“偏見”進行反省,瞭解自己與對方達到理解的機製和過程。
  (3)研究是一個演化的過程
  質的研究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是對變化著的現實的持續探究.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雙方都會改變。研究的設計可能會變,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會變,建構理論的方式也會變。變化流動的研究過程對研究者的決策以及研究結果的獲得會産生非常重要的影響,過程本身決定瞭結果,因此需要加以細緻的反省和報道。
  (4)自下而上分析資料
  質的研究中的資料分析主要采納歸納的方法,自下而上在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分析類彆和理論假設,然後通過相關檢驗逐步得到充實和係統化。因此。質的研究結果隻適應於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不能推廣到樣本之外。質的研究的目的是理解特定的社會場景,而不是對與該場景類似的情形進行推論。
  (5)重視研究關係
  由於注重解釋性理解,質的研究對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視,特彆是倫理道德問題。研究者需要事先徵求被研究者的同意,對他們提供的信息嚴格保密,與他們保持良好的關係,閤理迴報他們所給予的幫助。由於強調從當事人的角度看待問題,質的研究給“人”(而不是某些先在的“理論”、“假設”或“測量工具”)以極大的尊重,使“研究”與“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肯定和倡導瞭研究中的人文關懷。
  1.1.2.一個初步的定義
  根據上述有關文獻以及我個人的理解,我對“質的研究方法”得齣如下一個初步的定義:
  “質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
  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
  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
  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
  理解的一種活動。”
  必須說明的是,這個定義采取的是“文化主位”的方法,即對質的研究者從事研究的具體實踐進行描述和總結,而不是按照一種外在的衡量標準對其進行概念上的抽象和概括。如果“掰開”來看,這個定義包括如下幾方麵內容。
  (1)研究環境:在自然環境而非人工控製的實驗環境中進行研究。
  (2)研究者的角色: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不使用量錶或其他測量工具。
  (3)收集資料的方法:多種方法,如開放型訪談、參與型和非參與型觀察、實物分析等。
  (4)結論和理論的形成方式:歸納法,在資料的基礎上提升齣分析類彆和理論假設。
  (5)理解的視角:主體間性的角度,通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理解後者的行為及其意義解釋。
  (6)研究關係: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是互動關係,要考慮這種關係對研究的影響。
  我將英文“qualitatiVcresear.ch”譯成“質的研究”,而不是像一些颱灣和香港學者將其譯為“質性研究”、“質化研究”和“定質研究”(陳伯璋,1989;高敬文,1996;鬍幼慧,1996),是因為我認為“質的研究”這個名稱可以與“量的研究”相對應,使用起來比較方便。此外,在中文中“質性研究”中的“性”和“質化研究”中的“化”這兩個詞的意思比較含糊,似乎有一種“推而廣之”的意味;而“定質研究”中的“定”又在語氣上顯得太肯定。因此,我決定選擇目前這個雖然讀起來有點拗口、但意思比較溫和、立場比較“中性”的譯名。
  如果望文生義的話,“質的研究”似乎是對社會現象“性”、“質”的研究,而“量的研究”是將重點放在事物的“量”化方麵。我認為,這種理解是一種誤會。其實,所有的研究(不論是質的、量的還是其他方式的),都是為瞭瞭解事物的“質”,即該事物以區彆於其他事物的屬性。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這個東西是什麼?”(包括其産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而要瞭解這個東西是什麼,就不得不瞭解這個東西的各個組成成分,包括它的規模、程度、速度、空間排列等可以量化的部分。
  ……

用戶評價

評分

挺好

評分

挺好

評分

好書!

評分

幫朋友買的!書挺好的!

評分

實用

評分

超級好書

評分

評分

評分

幫朋友買的!書挺好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