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第一辑名局03:徐程十局 中信出版社

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第一辑名局03:徐程十局 中信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祖德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信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30229
商品编码:1033055804
品牌:中信出版(Citic Press)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3

具体描述

第一套系统精解中国围棋古谱的系列丛书,三年陆续出齐,是对中国围棋智慧的总结和提升,给围棋专业、人士、围棋爱好者的精品珍藏礼物。
中国围棋古谱很少有人系统诠释,陈祖德以一人之力,将最精彩的中国围棋古谱系统精解,让今天的围棋界人士顺畅了解和学习中国围棋古谱,是独一无二的重要工程。


徐程十局,是晚年徐星友与青年程兰如于康熙后期的分先对弈棋谱,是争夺当时棋坛王者的“十番”棋赛。因主事者嫉星友资深名高,阴使众人助程,徐遂多负。但十局棋中,徐之“醇正”与程之“浑厚”(施襄夏语),亦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精深细微处多与今日暗合,尤见功力。施襄夏因此将其中六局收入他的《手批十八局》,细加评述,推阐入微。一流的棋谱,再配以超一流的棋评,这番际遇,古今上下,殊不可多得也。


陈祖德,1944年生,上海人。历任国家体育总局棋类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棋院院长、中国围棋协会主席、国际围棋联盟副会长。我国建国以来的杰出运动员和教练员。1999年被评为“新中国棋坛十大杰出人物”。曾两次获得体育荣誉奖章。曾获1964年、1966年、1974年全国围棋个人赛冠军。他是我国第一位战胜日本九段的棋手。1982年被授予九段。“中国流”布局的创始人。著有《超越自我》、《当湖十局细解》、《无极谱》等书,其中《超越自我》曾获“人民文学奖”。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总序

推荐序中国流,大格局
自序
第一局 程兰如●徐星友
第二局 徐星友●程兰如
第三局 程兰如●徐星友
第四局 徐星友●程兰如
第五局 徐星友●程兰如
第六局 程兰如●徐星友
第七局 程兰如●徐星友
第八局 徐星友●程兰如
第九局 徐星友●程兰如
第十局 程兰如●徐星友
后记


总序

吴清源

我的助手牛力力从中国带回了祖德先生的消息, 得知他正在研究和讲解清朝的古棋,这令我十分喜慰。

回思上世纪五十年代与川端康成先生的对话, 我曾比较过中日两国在两三百年以前围棋发展的盛况。那时的日本围棋, 在德川幕府的治下, 出现了划时代的名人———道策, 他的棋力超群, 有&"十三段&" 的美誉, 更创制了&"道策流&", 开启了近代布局的先河, 可以说是棋界了不起的大人物。

但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间, 中国的座子围棋, 也达到了巅峰, 或者可以更准确地说,中国围棋最强的时代, 就是在三百年前左右的乾隆时代。当时的中国, 名家辈出, 其中更有像黄月天(龙士)、施定庵(襄夏) 等超群拔俗的强手。但两国的翘楚, 道策先生以及后起的丈和先生, 与清朝的黄月天、施定庵、范西屏三位棋圣, 并没有在盘上一争短长的机缘; 道光、咸丰年间, 争夺名人碁所失利的幻庵因硕, 曾有意来华, 与当时中国的大国手周小松切磋棋艺, 然也因海路不通而作罢。但清代大国手的棋力, 我以为是到达了非常了不起的程度的, 应相当于日本的名人一级的水平。

我是根据从清朝流传下来的棋谱集, 而得出这一判断的, 五十年前我对川端先生如是说,时至今日, 我仍然抱持这样的信念。

但清朝并没有幕府将军为棋士提供禄米, 也没有&"名人碁所&"、&"御城碁&" 这样严密的制度作为支撑, 而只有贵族或富豪不定期主办的棋赛, 中国顶尖的名手, 于是依赖悬赏的奖金获得收入。

在康熙时期, 黄月天独步天下, 没有人能和他相抗衡; 到了乾隆年间, 则是施定庵与范西屏两人并立的时代。&"但是不知何故, 两雄之间的对弈局数很少, 全部不过十二三局而已,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富豪所举办的十局赛, 这十局棋被称为千两之棋; 也就是说, 一局就相当于一百两的价值, 而当时的一千两, 以今天的价值来看, 应该相当有一千万元(指上世纪50年代的日元。———编者注) 吧? 此二人就可以说是相当高强的专家棋士, 并且一生就是以围棋为职业而持续地下棋。

其中还有名为‘血泪篇’ 的黄月天与徐星友之对弈谱流传于世。徐星友当时虽然已号称国手等级, 但是其棋力还是比不上黄月天, 两者当时的局差是先二左右, 但是黄月天却说实际上可以让徐星友三子, 于是徐星友非常愤慨, 真的就和黄月天下受三子的十局赛。当然, 最后这个十局赛是黄月天输多胜少, 不过还是有几局棋是黄月天漂亮地获胜, 所以被称为‘血泪篇’, 是非常精彩的名局。&"

但到了清朝的末年, 中国的围棋水准急剧地衰退, 到达了谷底。我的老师顾水如先生、汪云峰先生, 与中国最后一位大国手周小松, 可能要以&"先二&" 的棋格才能与之相抗。此后, 中国围棋的水准慢慢回升,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终于达到今日的光辉兴盛局面。

中国清代的围棋, 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既有清末中国围棋急剧衰落, 在一般人心目中造成了中国古棋不如日本围棋的深刻印象, 又有那时的战法, 与现代的围棋大大不同的原因。因为, &"即使看了乾隆时代的古谱, 也无法应用到现代的下法中, 因此不受到重视,也很少被拿来研究&"。

但围棋的玄妙、幽深, 又非一时一地、一人一局所能勘破。三百年前的下法, 在今人看来, 已经有了不甚满意的地方; 三百年后, 后人看我们今天的棋, 是否也会抱持同样的看法? 我们虽然不得而知, 但以事理推断, 明矣。

祖德先生发思古之幽情, 整理国故, 他的着眼点, 想来也在此处。此举善莫大焉, 于是欣然草文, 以为响应。

常振明

祖德先生的&"中国围棋古谱精解大系&" 交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是文化界、围棋界的一件盛事。

我与祖德先生的交谊已经有几十年了, 因为在入读大学以前, 我曾经是北京市的一名专业棋手。在棋上, 祖德先生是我的前辈, 在国家队一起训练或比赛时, 我常有机会向他请教。在年龄上, 祖德先生长我十二岁, 温文尔雅, 待我如同兄长一般。我在棋界的时间虽然不长, 但这一段浓厚的记忆, 常常令我回味。

那时候, 我们的国家队基本上还是以日本为师, 耳濡目染的是日本棋界所开发出来的下法, 如小目的定式, 木谷实与吴清源的新布石, 运筹布子讲究棋理和棋形, 等等, 并且在棋手中间, 有一种赶超日本的气氛, 于是, 对我们的前辈, 明清时代的国手所遵循的下法, 当时并没有余力过多地涉猎。

但是从2005年起, 我们的年轻棋手常昊、罗洗河、古力, 包括中信北京队的孔杰等, 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一系列的佳绩, 从顶尖棋手的层面以及整体厚度的层面, 可以说, 我们不仅超过了日本, 与以前的&"苦手&" 韩国相比, 也占了一点上风。在这样的形势下, 回过头来研究古代围棋, 从我们的古谱中汲取营养,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的确是非常好的时机。

唐太宗曾经说: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 历史这面镜子, 不仅记载了过去, 从中也可以推知未来。像我国的古代围棋, 经历了魏晋、唐宋, 到明清时达到了顶峰, 但从清末至民国, 随着国势的衰退, 围棋的水平也大大地倒退。只是在新中国, 由于陈毅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提倡, 围棋才重新步入了兴旺的局面, 又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终于回到了我们的祖先曾经达到的&"盛世景象&"。抚今追昔, 令人感慨。

围棋的盛衰、兴替, 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里边起作用? 陈毅元帅有一句名言, 叫做&"国运盛, 棋运盛&", 说的是外部的环境, 国家的繁荣, 是围棋事业兴盛的主导条件; 另一方面, 棋手们是否有开阔的胸襟、前进的动力, 乐意于从方方面面汲取养分的谦虚态度, 我以为也是重要的内部因素。

围棋是我们的国粹, 凝聚了先人们杰出的智慧。对它的继承和发扬, 是我们每一个热爱围棋的人都无可推卸的责任。中信集团多年以来一直关注着围棋事业的发展以及围棋文化的传承。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第九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 中信集团曾给予了一定的资助。在中国围棋甲级联赛创办之初, 中信集团组队&"中信大三元&", 连续四届参加了比赛。2009年, 中信集团再度与北京围棋队联手, 更名为&"中信北京队&", 重返围甲的大舞台。此外, 对于围棋团体的成长、青少年棋手的培养, 中信集团也曾稍尽绵力。

中信出版社以前曾经推出过吴清源大师的作品, 如他的自传《中的精神》, 以及他的棋谱选集《人生十八局》等, 获得了一些好评。这次与祖德先生携手, 把目光转向我们的传统文化———明清时期的古谱, 制作一个大系列, 以此来传承和发扬国故, 也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可。

自序

陈祖德

如果不是中华民族来发明,世界上至今也不会有围棋。

中华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人们经常提四大发明, 其实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发明创造何止这四项? 譬如围棋, 就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围棋的历史悠久, 远远早于四大发明, 而且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四大发明固然了不起, 但只是我们比其他民族先走了一步, 如果我们不发明, 其他民族早晚也会发明。唯有围棋, 如果不是中华民族来发明, 那么, 世界上至今也不会有围棋。

围棋深奥莫测、变化无穷。我们的祖先在数千年前发明围棋, 数千年后的我们, 怎么想都想不明白, 都觉得不可思议: 先祖有怎样的聪明怎样的智慧才能发明围棋? 难怪有人认为围棋是外星人发明的。

还有不可思议的是, 历史无情, 只要跟不上历史的发展, 不符合时代的节拍, 历史必然将它淘汰。数千年的历史长河, 不知淘汰了多少东西。多少文化艺术才短短二三百年的历史, 如今已无以存矣, 或者是需要保护需要抢救矣, 偏偏围棋越活越年轻。

围棋的历史悠久, 远远早于四大发明, 而且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围棋历经数千年, 非但没被淘汰没成为老朽, 相反, 如今生机勃勃、热力四射、阳光灿烂。今天的围棋, 在国内有长江后浪推前浪般的汹涌的爱好者, 特别是少年儿童爱好者;在世界上更是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接受、所喜爱。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艺术却绽放出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这是最不可思议的。

我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文人墨客都会下围棋, 其中有很多对围棋情有独钟, 甚至痴迷。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有关围棋的诗词赋文以及趣闻轶事。历朝历代对社会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群体, 可能在交往和游戏间, 就肩负起了围棋的薪火传承。

魏晋唐宋时期我国的文化艺术包括围棋蓬勃发展。围棋本身具有文化性和竞技性两个主要方面, 而我国古代社会重视的主要在精神层面, 好像觉得看重竞技看重胜负似有悖文化艺术的清雅脱俗。苏东坡的名言&"胜固欣然, 败亦可喜&", 是对胜负的一种洒脱, 也是当时的一种人生态度。

我国古代围棋水平真正的提高是从明末开始, 至清康乾盛世达到了无限风光的顶峰。

正如陈毅同志所说&"国运盛, 棋运盛&"。

祖国的千年前的精美棋具,只在日本奈良的博物馆&"正仓院&"。

康乾时代, 棋坛人才辈出, 强手如林。令人可喜的是, 留下了大量的棋谱和各种围棋著作。

但同时我又感到遗憾和痛心, 因为这之前留下的围棋史料太少太少。围棋最早的古谱是宋本《忘忧清乐集》, 其中有三国时代东吴的孙权与吕范的对局, 但这张棋谱的真假无从考证。

围棋在春秋战国时已相当普遍, 孔、孟曾多次提及围棋。但春秋战国时的围棋究竟怎么样? 孔、孟的围棋又下得如何? 想看到竹简时代的棋谱无疑是种奢望。

然而秦代有了篆书, 尤其是汉代有了隶书, 文字已发展到书法艺术, 当时留下围棋的棋谱应当是有可能了。但历代那些酷爱围棋的有名的君王、士大夫以及大诗人、大才子,如汉高祖刘邦、曹操和曹丕父子、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以及他的大将徐达和大臣刘伯温等等, 还有杜甫、杜牧、白居易、王维、刘禹锡、李商隐、韩愈、陆游、文天祥和王安石、黄庭坚、苏东坡等家喻户晓的文坛北斗, 他们为围棋留下了丰富的传闻和诗文, 可就是未留下一张棋谱! 这给人留下无限想象和无穷遗憾!

我们的智慧而潇洒的先人呵! 难道是历史太悠久了, 反而不懂得历史的价值? 难道是文化太丰厚了, 反而不珍惜文化的遗存?





用户评价

评分

装帧很好,物流太慢,价格偏高

评分

好评

评分

好评

评分

内容不错。小孩子看 。讲解详细。推荐

评分

不错。

评分

ok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对我的心灵非常有帮助!非常好的一本书,对我的心灵非常有帮助!非常好的一本书,对我的心灵非常有帮助!非常好的一本书,对我的心灵非常有帮助!非常好的一本书,对我的心灵非常有帮助!非常好的一本书,对我的心灵非常有帮助!非常好的一本书,对我的心灵非常有帮助!非常好的一本书,对我的心灵非常有帮助!非常好的一本书,对我的心灵非常有帮助!

评分

不错。

评分

内容不错。小孩子看 。讲解详细。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