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學 第三版 導讀版

微生物學 第三版 導讀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貝剋爾 等 編
圖書標籤:
  • 微生物學
  • 醫學微生物學
  • 生物科學
  • 導讀
  • 第三版
  • 教材
  • 微生物
  • 細菌
  • 病毒
  • 醫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252265
版次:3
商品編碼:1031944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精要速覽係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7
字數:51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適閤普通高等院校生命科學、醫學、農學等相關專業使用,可作為雙語教學參考教材使用
  《微生物學(導讀本)(第3版)》快速,準確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外語的套書!一種對教材概念的新的詮釋!  ●精煉學科核心內容,以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的專題形式介紹各學科基礎知識。  ●版式設計獨特,方便學生快速、便捷地領會學科要點,便於復習與記憶。  ●編寫風格統一,提供“結構化”學習方法。  ●世界範圍內的主流教材——歐洲、北美等地眾多高校廣泛參考和使用,  國內數百傢高校雙語教學課程選用。  精要速覽係到圖書1999年麵世至今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2009年科學齣版社隆重推齣11個分冊導讀版的新皈圖書,20l0年計劃推齣9個分冊的中譯版。其編寫風格.取材角度仍繼承前皈特色,在內容上根據各學科發展進行修訂和擴充。

內容簡介

  “精要速覽係列(Instant Notes Series)”叢書是國外教材“Best Seller”榜的上榜教材。該係列結構新穎,視角獨特;重點明確,脈絡分明;圖錶簡明清晰;英文自然易懂,被國內多所重點院校選用作為雙語教材。
  《微生物學 第三版 導讀版》第3版沿襲第2版的編寫特點,但對《微生物學 第三版 導讀版》進行瞭全麵的修訂。《微生物學 第三版 導讀版》分為12個部分,包括微生物的細胞結構、分類、代謝、遺傳、生態、感染和免疫以及真菌、藻類、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內容,增加瞭係統學、微生物學、RNA代謝、細胞DNA和RNA操作、細菌生物武器、寄生性原生生物等章節。使第3版強化瞭普通微生物學部分,突齣瞭細菌學內容,同時更加關注從分子生物學角度闡明微生物學相關知識,並將微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驗操作有機地結閤在一起,既全麵、重點地概括瞭微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突齣介紹瞭本學科發展的前沿熱點問題。

目錄

目錄
前言
縮略詞
A 微生物世界 (1)
A1 微生物世界 (1)
B 係統學 (5)
B1 原核生物的係統學 (5)
B2 細菌的鑒定 (7)
B3 基於rRNA基因序列的係統發育推理 (10)
C 微生物學 (13)
C1 發現和曆史 (13)
C2 原核生物的多樣性 (15)
C3 細菌的實驗室培養 (18)
C4 微生物計數 (21)
C5 微生物觀察 (25)
C6 原核生物的主要類群 (32)
C7 典型原核細胞的組成 (41)
C8 細菌的細胞壁 (46)
C9 細胞分裂 (52)
C10 細菌的鞭毛及其運動 (56)
C11 原核生物及其環境 (59)
D 微生物的生長 (65)
D1 微生物生長的測量 (65)
D2 實驗室中的分批培養 (72)
D3 大規模培養和連續培養 (76)
E 微生物的代謝 (81)
E1 酶學 (81)
E2 異養微生物代謝途徑 (87)
E3 電子傳遞、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β唱氧化 (95)
E4 自養微生物代謝 (101)
E5 生物閤成途徑 (107)
F 原核生物的DNA和RNA代謝 (113)
F1 DNA——初級信息大分子 (113)
F2 基因組 (117)
F3 核酸的結構 (121)
F4 雜交 (126)
F5 DNA復製 (132)
F6 轉錄 (139)
F7 RNA和遺傳密碼 (149)
F8 翻譯 (154)
F9 信號轉導和環境感應 (158)
F10 突變 (162)
F11 DNA修復 (169)
F12 細胞間的DNA轉移 (173)
F13 重組 (177)
F14 噬菌體 (181)
F15 質粒 (186)
F16 細胞DNA和RNA的操作 (189)
G 工業微生物學 (201)
G1 原核生物在工業中的應用 (201)
H 細菌感染 (205)
H1 人類的細菌感染 (205)
H2 細菌感染: 類型、侵入部位、傳播方式、細菌感染齣現/擴散的誘發因素及其共同特徵 (217)
H3 細菌感染的發病機製及毒力 (222)
H4 細菌毒素 (226)
H5 一種模式細菌病原體——大腸杆菌 (232)
H6 人類的防禦機製 (240)
H7 細菌對免疫係統的逃避 (244)
H8 細菌感染的控製 (248)
H9 細菌生物武器 (252)
I 真核微生物概述 (257)
I1 分類學 (257)
I2 真核細胞結構 (260)
I3 細胞分裂與倍增 (267)
J 真菌及其相關門類 (273)
J1 真菌的結構與生長 (273)
J2 真菌的營養 (278)
J3 真菌的繁殖 (281)
J4 有益影響 (288)
J5 有害影響 (292)
K 綠藻門和原生生物 (295)
K1 分類學與結構 (295)
K2 營養與代謝 (304)
K3 生活史 (310)
K4 有益影響 (318)
K5 有害影響 (321)
K6 寄生性原生生物 (323)
L 病毒 (343)
L1 病毒的結構 (343)
L2 病毒的分類學 (348)
L3 病毒的蛋白質 (353)
L4 病毒的核酸 (359)
L5 細胞培養與病毒的生長 (366)
L6 病毒的檢測 (370)
L7 病毒的復製 (374)
L8 病毒感染 (380)
L9 病毒與免疫係統 (386)
L10 病毒疫苗 (390)
L11 抗病毒的化學療法 (394)
L12 植物病毒 (399)
L13 朊病毒和傳染性海綿狀腦病 (404)
進一步閱讀的文獻 411
索引 413
CONTENTS
Preface
Abbreviations
Section A The microbial world 1
A1 The microbial world 1
Section B Systematics 5
B1 Prokaryotic systematics 5
B2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7
B3 Inference of phylogeny from rRNA gene sequence 10
Section C Microbl0108y 13
C1 Discovery and history 13
C2 Prokaryotic diversity 15
C3 Culture of bacteria in the laboratory 18
C4 Enumeration of microorganisms 21
C5 Looking at microbes 25
C6 The major prokaryotic groups 32
C7 Composition of a typical prokaryotic cell 41
C8 The bacterial cell wall 46
C9 Cell division 52
C10 Bacterial flagella and movement 56
C11 Prokaryotes and their environment 59
Section D Microbial growth 65
Dl Measurement of microbial growth 65
D2 Batch culture in the laboratory 72
D3 Large-scale and continuous culture 76
Section E Microbial metabolism 81
E1 Enzymology 81
E2 Heterotrophic pathways 87
E3 Electron transport,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and β-oxidation of fatty aads 95
E4 Autotrophic reactions 101
E5 Biosynthetic pathways 107
Section F Prokaryotic DNA and RNA metabolism 113
F1 DNA - the primary information macromolecule 113
F2 Genomes 117
F3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121
F4 Hybridizahon 126
F5 DNA replication 132
F6 Transcription 139
F7 RNA and the genetic code 149
F8 Translation 154
F9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sensing 158
F10 Mutahon 162
F11 DNA repair 169
F12 Transfer of DNA between cells 173
F13 Recombination 177
F14 Bacteriophage 181
F15 Plasmids 186
F16 Manipulation of cellular DNA and RNA 189
Sechon G Industrial nucrobiology 201
G1 Prokaryotes in industry 201
Section H Bacterial infechons 205
H1 Human bacterial infechons 205
H2 Bacterial infections: types, portals of entry, modes of transmission, contributing factors in their emergence/spread and common features in bacterial infections 217
H3 Pathogenesis and virulence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222
H4 Bacterial toxins 226
H5 Escherichia coli as a model bacterial pathogen 232
H6 Human defence mecharusms 240
H7 Bacterial evasion of immune defences 244
H8 Control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248
H9 Bacteria as biological weapons 252
Section I Eukaryotic microbes: an overview 257
I1 Taxonomy 257
I2 Eukaryotic cell structure 260
I3 Cell division and ploidy 267
Section J The fungi and related phyla 273
J1 Fungal structure and growth 273
J2 Fungal nutrition 278
J3 Reproduction in fungi 281
J4 Beneficial effects 288
J5 Detrimental effects 292
Section K Chlorophyta and protista 295
Kl Taxonomy and structure 295
K2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304
K3 Life cycles 310
K4 Beneficial effects 318
K5 Detrimental effects 321
K6 Parasitic protista 323
Section L The Viruses 343
L1 Virus structure 343
L2 Virus taxonomy 348
L3 Virus proteins 353
L4 Virus nucleic aads 359
L5 Cell culture and virus growth 366
L6 Virus assay 370
L7 Virus replication 374
L8 Virus infection 380
L9 Viruses and the immune system 386
L10 Virus vaccines 390
L11 Antiviral chemotherapy 394
L12 Plant viruses 399
L13 Prions and transmissible spongifo

精彩書摘

  檢測和修復DNA的係統維護著基因信息的穩定遺傳。微生物需要這些機製來應付各種環境因素(例如,紫外綫和化學誘變劑)的影響,防止由這些因素所誘導的突變。DNA復製時齣現錯誤同樣會導緻自發突變,盡管在基因組的一些位點(突變熱點)中,這種突變似乎是被容許的。  與野生型比較,基因發生任何改變的突變菌株都稱為突變體。如果機體性能發生可見的變化,這種錶型變化稱為錶型突變。需要提供營養物質纔能生長的突變體稱為營養缺陷型。  單個堿基對的突變稱為點突變,根據堿基變化的方式分為不同的類型。一種嘌呤置換瞭另一種嘌呤,或一種嘧啶置換瞭另一種嘧啶稱為轉換;嘌呤和嘧啶之間的互換稱為顛換。影響基因錶達的突變會導緻轉錄或蛋白翻譯水平的上調或下調,而突變未造成錶型可見的改變時稱為沉默突變。導緻氨基酸序列改變影響錶型的點突變稱為錯義突變,其中一種特殊的情況稱為無義突變,這種點突變導緻正常的氨基酸密碼子變成終止密碼子。突變發生位點的核苷酸可以再次突變成原來的核苷酸,使突變子可以變迴野生型。另外,基因組中另一位點的突變可以彌補第一次突變導緻的效應。DNA中也會齣現單個或多個堿基對的插入或缺失。大片段的DNA也會轉移到基因組中與原始位點完全不同的地方,這種現象稱為易位。  ……

前言/序言

  微生物學是生命科學重要的基礎學科,它在生命科學重大基礎理論和現代生物技術的形成與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同時微生物學又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與數理化和信息科學交叉滲透,與人類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日常生活特彆是與人類目前麵臨的食品、健康、醫藥、能源和環境等熱點問題息息相關。因此,微生物學是當代生命科學前沿中最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學科之一。使微生物學界引為自豪的是,在20世紀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奬獲得者中有超過1/3的獲奬者是從事微生物學研究的學者。
  隨著教育部教學質量工程的建設,選用一流的國內外教材成為瞭教學環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所引進的國外優秀微生物學教材多是美國版本,如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已有11th中譯版)、Prescott/Harley/Klein’s Microbiology(已有5th中譯版)、Microbiolgy:Principlesand Explora-tions(已有6th中譯版)。這幾本外文書的特點都是內容豐富、知識廣泛、圖錶精美、更新迅速。但對於我們教師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將這些豐富多彩的微生物學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一種極具挑戰性的工作,需要我們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學時的多少,有選擇地取捨。
  Instant Notes係列圖書是包括歐洲、北美在內全球暢銷的優秀教材,是由英國著名大學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一流教授編寫的。科學齣版社於2003年已將《微生物學》分冊第2版以影印版發行,次年的9月,該版的中文版也麵市。該書的編寫與排版與我國多數教材和美國教材不同,其風格獨特、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取材新穎、插圖簡潔、該書便於閱讀、理解和記憶,各章節都有要點、相關主題和進一步閱讀書目,重點突齣、主綫明確,國內許多高校將其作為雙語對照教材,可以在學生快速掌握微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同時也鍛煉瞭英語閱讀能力。因此,該書影印版、中文版纍計印刷十餘次,這在國內微生物學外文教材中是不多見的,足以看齣廣大讀者對該教材的渴求與鍾愛。
  本書第3版沿襲第2版的編寫特點,但對全書進行瞭全麵的修訂。全書分為12個部分,包括微生物的細胞結構、分類、代謝、遺傳、生態、感染和免疫以及真菌、藻類、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內容,增加瞭係統學、微生物學、RNA代謝、細胞DNA和RNA操作、細菌生物武器、寄生性原生生物等章節。使第3版強化瞭普通微生物學部分,突齣瞭細菌學內容,同時更加關注從分子生物學角度闡明微生物學相關知識,並將微生物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驗操作有機地結閤在一起,既全麵、重點地概括瞭微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突齣介紹瞭本學科發展的前沿熱點問題。
  為瞭便於國內從事微生物學教學的教師擴展教學內容、搜尋教學參考資料,也為瞭使廣大學習微生物學專業的學生增加知識、拓寬眼界,我們在林稚蘭教授翻譯的第二版基礎上導讀編譯瞭Instant NotesMicrobiology第三版,參加本書導讀編譯的人員有李國強(A,B,C,D部分)、蔡竣(E,F部分)、梁勇(G,H部分)、李明春(I,J,K,L部分),楊文博教授對全書做瞭校對和統稿。在整個翻譯過程中得到瞭科學齣版社編輯的熱情幫助和支持。
  在翻譯中錯誤與疏漏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在此錶示感謝。





《生態文明的構建與實踐》 本書簡介 在全球化浪潮與科技飛速發展的雙重背景下,人類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耗著地球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麵臨嚴峻挑戰。麵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環境汙染等一係列棘手難題,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構建一個可持續、有韌性的生態文明體係,已成為全人類必須直麵的時代課題。 《生態文明的構建與實踐》並非一本聚焦於微觀生命科學的專業教材,它是一部立足於宏大敘事和跨學科視野,深入剖析當代生態危機成因、係統梳理全球生態治理理念演變,並提齣切實可行實踐路徑的綜閤性論著。本書旨在引導讀者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視角,從哲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乃至倫理學的多維坐標係中,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並為政策製定者、企業管理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每一位關注地球未來的公民提供一套嚴謹而富有啓發性的理論框架和行動指南。 第一部分:生態危機的根源與診斷 本部分首先對當前世界麵臨的主要生態挑戰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梳理和量化分析。我們不僅探討瞭溫室氣體排放引發的全球變暖效應,還深入分析瞭土地利用變化、水資源短缺以及關鍵物種滅絕背後的驅動因素。 1. 工業革命的“二律背反”: 我們追溯瞭自十八世紀以來,工業化進程如何以資源消耗和環境外部性為代價,推動瞭社會財富的集中積纍。重點分析瞭“增長的極限”理論在當代實踐中的體現,特彆是對“無限增長假設”的批判性審視。 2. 範式轉換的必要性: 本章強調,當前的危機並非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深層次的思維模式和價值體係的滯後所緻。本書係統論述瞭從牛頓式的還原論、機械論的世界觀嚮復雜係統論、整體論的生態學世界觀轉變的緊迫性。我們詳細闡述瞭生態足跡、行星邊界等關鍵概念,幫助讀者量化人類活動對地球係統的衝擊程度。 3. 治理的碎片化: 探討瞭當前全球環境治理體係中存在的權責不清、法律效力不足以及南北發展差距等結構性障礙。通過對多邊環境協定(如《巴黎協定》的執行睏境)的案例分析,揭示瞭國傢主權與全球共同利益之間的內在張力。 第二部分: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石與價值重塑 構建生態文明,本質上是一場深刻的文化和價值的革命。本部分聚焦於奠定這一新文明形態的哲學基礎與核心價值體係。 1. 倫理學的新維度——生態中心主義的興起: 本章超越瞭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係統介紹瞭深層生態學、環境倫理學中關於生命權利和平等價值的論述。它不再將自然界視為可供人類無限索取的“客體”,而是將其視為一個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 2. 經濟模型的重構:循環經濟與去增長理論的辯證: 本部分詳細闡述瞭從綫性經濟(獲取-製造-丟棄)嚮循環經濟轉型的技術路徑和政策工具,如産品生命周期評估(LCA)和延伸生産者責任製(EPR)。同時,我們也引入瞭關於“去增長”(Degrowth)或“穩態經濟”(Steady-State Economy)的討論,探討在發達經濟體中如何實現福祉提升與物質消耗脫鈎的可能性,並分析瞭這些理論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的適用性邊界。 3. 製度創新與綠色治理: 論述瞭生態文明在國傢治理層麵所需的製度保障。這包括環境信息公開製度的完善、環境司法的強化(如“生態損害賠償”製度的推廣),以及引入基於生態承載力的國土空間規劃體係。 第三部分:麵嚮未來的實踐路徑與跨界整閤 理論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實踐的有效性上。本部分側重於介紹和評估在全球範圍內正在探索的、具有突破性的生態文明實踐案例。 1. 韌性城市與可持續基礎設施: 重點分析瞭“海綿城市”建設、綠色建築標準(如被動房技術)以及智慧交通係統在提升城市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效率方麵的作用。本書強調,未來的基礎設施必須具備生態服務的內在功能,而非僅僅是工程學上的壯舉。 2. 農業生態學的迴歸與食物係統的轉型: 深入探討瞭從高投入的集約化農業嚮生態農業、再生農業(Regenerative Agriculture)轉型的必要性。通過對有機農業認證體係、小農經濟的保護以及減少食物浪費的全球倡議的分析,勾勒齣更安全、更公平的未來食物供應鏈。 3. 科技賦能與風險警惕: 本章對新興技術(如碳捕集與封存CCUS、生物技術)在生態治理中的潛力進行瞭客觀評估。同時,我們對“技術烏托邦”傾嚮保持警惕,強調技術必須服務於生態倫理目標,而非成為掩蓋結構性問題的錶麵修飾。 4. 公民參與和教育的力量: 強調瞭自下而上的社會動員和公眾教育在確立生態文明共識中的核心地位。本書提供瞭將生態素養融入各級教育體係的具體建議,並分析瞭社區驅動的生態修復項目在全球範圍內的成功要素。 結語:共同的未來 《生態文明的構建與實踐》以一種審慎而樂觀的態度收尾。它承認變革的艱巨性,但堅信人類的智慧和閤作潛力足以應對當前的挑戰。本書的終極目標是提供一個清晰的路綫圖,指導我們如何從“徵服自然”的舊敘事,過渡到“融入自然”的新共生關係,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永續發展。本書適閤所有渴望理解復雜環境議題、並緻力於成為可持續未來設計者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大學生,選擇瞭生物類專業,而這本《微生物學 第三版 導讀版》正是我們課程的推薦教材。說實話,一開始我對微生物學這個學科並沒有太多的熱情,總覺得它離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些遙遠,而且聽學長學姐說,微生物學的知識點非常零散,記憶起來也很吃力。但是,當我拿到這本《導讀版》之後,我發現我的看法有瞭很大的改觀。這本書的排版設計非常人性化,清晰的章節劃分和閤理的知識點梳理,讓我覺得學習過程變得井井有條。尤其是那些“導讀”部分,我覺得它們非常巧妙,能夠在我開始閱讀一個新章節之前,就給我一個整體的框架和大緻的思路,讓我知道接下來要學什麼,以及這些知識點之間有什麼聯係。這比以往我直接閱讀大量教材大段的文字描述,效率要高得多。而且,書中穿插的各種高質量的圖片、圖錶和流程圖,簡直是學習的福音!它們不僅能夠幫助我更直觀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微生物結構和功能,比如細胞壁的組成、DNA的復製過程,還能幫助我記憶那些繁瑣的專業術語。我特彆喜歡那些帶有標注的顯微鏡圖片,真實地展現瞭不同種類微生物的形態,讓我仿佛置身於實驗室,親眼觀察它們一樣。此外,書中在講解一些復雜的概念時,還會提供一些類比或者現實中的例子,比如用河流的流動來比喻能量的代謝,用交通網絡來比喻信號傳導,這些生動的比喻極大地降低瞭我的理解門檻。我真心覺得,這本書在幫助我打下堅實的微生物學理論基礎方麵,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評分

我是一名即將畢業的本科生,在準備考研的過程中,微生物學是我重點攻剋的科目之一。在選擇參考書時,我嘗試瞭很多不同的教材,但總覺得它們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內容不夠係統。當我偶然翻到這本《微生物學 第三版 導讀版》時,我眼前一亮。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的“導讀”設計。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在每個大章節開始前,都提供瞭一個簡短而精煉的導語,這讓我能夠迅速把握該章節的學習重點和方嚮,避免在海量的知識點中迷失。而且,這些導讀部分常常會聯係一些時事熱點或者生活中常見的現象,比如近期發生的疫情,從而讓我感受到微生物學的現實意義和重要性,極大地提升瞭我的學習興趣。此外,這本書在知識的呈現方式上也下瞭很大功夫。它大量使用瞭圖文並茂的方式,不僅有精美的插圖,還有很多流程圖和錶格,這些都極大地幫助我理解那些抽象的理論知識,比如微生物的代謝途徑、基因工程的原理等等。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一些經典實驗的介紹,通過詳細的步驟分解和圖示,讓我能夠清晰地瞭解實驗的設計思路和操作方法,這對於我理解微生物學的研究方法非常有幫助。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清晰的學習路徑,讓我能夠高效、深入地掌握微生物學的知識,為我的考研之路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作為一名對科研領域充滿嚮往的在校學生,我對學習新的知識有著極高的熱情。最近,我開始接觸到微生物學這個領域,並選擇瞭《微生物學 第三版 導讀版》作為我的學習入門教材。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教材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應該是一種引導,一種思維方式的啓發。而這本《導讀版》恰恰做到瞭這一點。我尤其欣賞它在章節開頭設置的“導讀”部分,這些導讀不是簡單地陳述本章內容,而是通過一些設問、引人入勝的背景介紹,或者一些與前章節知識的聯係,迅速將我的注意力吸引到本章的核心議題上來,讓我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産生強烈的探索欲望。我感覺,這就像是為我量身定製的學習路綫圖,指引我如何循序漸進地深入理解微生物學的各個分支。書中的插圖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部分,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配圖,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能夠清晰地展示微生物的結構、功能以及它們在生態係統中的作用。比如,在講解細菌的鞭毛運動時,書中提供的詳細的結構圖和動畫示意圖,讓我對這種微觀運動有瞭前所未有的清晰認識。另外,我還注意到書中在介紹一些重要的實驗技術時,提供瞭詳實的步驟和注意事項,並且配以精美的流程圖,這對於我將來進行相關的實驗操作非常有幫助。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微生物學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任務,而是一場充滿驚喜和發現的科學探險。

評分

天呐,最近我終於下定決心要啃一本“硬骨頭”,這本《微生物學 第三版 導讀版》簡直就是我的救星!我一直對生命科學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在接觸瞭生物技術相關的影視作品之後,就越發想深入瞭解那些肉眼看不見卻又至關重要的微小生命。市麵上相關的書籍有很多,但我總覺得有些太過晦澀難懂,一下子就讓我打消瞭學習的念頭。然而,這本書的“導讀版”三個字,就像一束光照進瞭我迷茫的海洋。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簡潔明快的封麵設計吸引瞭。翻開扉頁,一股撲麵而來的嚴謹學術氣息又讓我肅然起敬。我期待著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一點點地為我揭開微生物世界的神秘麵紗。我想象著,在每一個章節的開篇,都有一段引人入勝的導言,能讓我迅速抓住本章的核心概念,而不會在細節的海洋中迷失方嚮。我更希望在閱讀過程中,能遇到大量的插圖和圖錶,它們能夠直觀地展示細菌、病毒、真菌的形態,以及它們復雜的生命活動,比如代謝途徑、繁殖方式等等。畢竟,對於我這樣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生硬的文字描述往往是枯燥且難以理解的。而且,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聯係實際生活,比如講解一些生活中常見的與微生物相關的現象,像是食物發酵、疾病傳播、益生菌的作用等等,這樣能讓我覺得學習的內容並非空中樓閣,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更強的學習動力。如果能有一些小案例分析或者思考題,那就更好瞭,可以幫助我鞏固知識,並且鍛煉我的邏輯思維能力。總而言之,我期望這本《微生物學 第三版 導讀版》能成為我打開微生物學大門的鑰匙,讓我能夠輕鬆愉快地開啓我的科學探索之旅。

評分

我一直對生命的奧秘感到著迷,尤其是那些微小的、肉眼看不見的生物,它們在地球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又是如何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的?帶著這樣的好奇心,我入手瞭這本《微生物學 第三版 導讀版》。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在我看來,就是它的“導讀”設計。在每一個新的章節開始之前,總會有一段引人入勝的引言,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先為我勾勒齣本章的整體輪廓,讓我知道接下來要探索的“風景”是什麼樣子,又有哪些重要的“景點”是必看的。這大大減輕瞭我初次接觸一個新領域時的茫然感。我驚喜地發現,書中大量的插圖和圖錶,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更是為瞭讓復雜的概念變得簡單易懂。比如,當我看到書中關於病毒復製周期的圖解時,我能清晰地看到病毒如何侵入細胞、如何利用細胞的機製進行復製,以及最終如何釋放。這種直觀的呈現方式,比僅僅閱讀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而且,這本書還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它不僅講解瞭微生物的基本分類、生理生化特性,還會穿插介紹一些重要的微生物學實驗技術,以及這些技術在現代生物技術中的應用。例如,在講到基因工程時,它會介紹相關的工具酶和操作步驟,甚至還會涉及到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覺得微生物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可以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強大工具。這本書就像一座橋梁,連接瞭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知識的渴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