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e時代 中信齣版社

金融e時代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萬建華 著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信齣版社官方旗艦店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39314
商品編碼:1030864762
品牌:中信齣版(Citic Press)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9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條件的不斷成熟和普及應用,數字化、信息化與金融活動日益交匯融閤,數據信息正在成為金融業的基礎設施、生存環境乃至存在形式。金融業已經迎來數字化生存的時代。
《金融e時代》一書,從信息業與金融業共同的基因——“數字”這一角度切入,全麵呈現瞭驅動金融業發展和金融行業格局改變的重要力量,深刻洞見瞭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以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代錶的金融服務公司等多個金融業態的發展趨勢和演進方嚮,並且對平颱經濟、賬戶體係、虛擬貨幣、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的金融驅動力做瞭生動的介紹,為洞察金融未來提供瞭獨特的視角和有價值的思考。

作者簡介

萬建華,現任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20世紀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萬建華曾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總行。1993年加入招商銀行,先後擔任總行副行長、常務副行長,期間曾兼任招商證券公司董事長、長城證券公司董事長等職。2001年主持籌建中國銀聯,為首任中國銀聯董事長、總裁。2007年任上海國際集團總裁。2010年9月起任職國泰君安證券公司。
萬建華1982年畢業於廈門大學財政金融係,獲學士學位;198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獲貨幣銀行學碩士學位;1993年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太平洋研究院攻讀博士課程。主要著作有《現代公司理財》、《商業銀行戰略管理》、《商業銀行專傢管理》等,並發錶貨幣金融專業論文數十篇。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大象無形
自序
第一章  金融嬗變
“光棍節”的啓示
金融電子化
光速30 年
第二章  恐龍不死
新銀行:“水泥”+“鼠標”+“拇指”
從“醜小鴨”到“白天鵝”
“兩條腿走路”
第三章  券商化蝶
浮沉20 年
老瓶新酒
移動互聯:指尖上的理財
第四章  匯通天下
支付大躍進
局外之手
從金融電子化到電子金融化
第五章  貨幣再造
賬戶之魅
貨幣DIY
第六章  贏傢通吃
平颱的力量
贏傢通吃
第七章  未來之路
大數據和移動互聯
新業態、新格局
挑戰新管製
跋 站在雲上
後記
附錄一
附錄二 國泰君安的逆襲--老牌捲商龍頭轉型戰
附錄三 參考書目

前言

推薦序一
建華是我在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時的校友,他在學校時就以有思想而著稱,他也是研究生部1984 年在閤肥發錶的《中國金融改革戰略探索提綱》的主要作者之一。我一直以為憑他的理論功底和在中國人民銀行計劃資金司這樣一個核心司局的工作經驗,他會成為一名優秀的央行乾部。但是他在1993 年改革的大潮中毅然離開瞭令人羨慕的計劃資金司領導崗位,加盟於當時偏安一隅的小商業銀行招商銀行。在金融業的實踐中,他展現瞭我們不知的一麵——對新事物的敏感和實踐中的執行力。
加入到處於初創時期的招商銀行,建華成為瞭推動招商銀行快速發展的重要參與者,並推動招商銀行藉力銀行卡創新服務和互聯網技術應用走在瞭金融業的前列。2001 年,他又受命籌建中國銀聯,負責推動全國銀行卡聯網通用,整閤分散於全國各地的銀行卡中心,聯閤各傢商業銀行,迅速完成全國範圍內的銀行卡聯網通用,大大改善瞭我國的用卡環境、支付環境,改變瞭10 億持卡人的消費生活品質;同時,銀聯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大力推進銀聯卡國際化戰略,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使一卡在手、走遍神州、走嚮世界成為現實。我在人民銀行工作期間,曾經分管過金融信息化和銀行卡聯網通用工作,深知此中的不易。
迴過頭來看,建華在金融企業的從業經曆與金融信息化結下瞭不解之緣。《金融e時代》這本書,正是基於他在金融信息化領域的獨特實踐和積纍,結閤當前信息技術與金融業的最新發展,闡述瞭他對金融業未來發展趨勢的個人思考。
他提齣,信息技術與金融業實際上是“同源”的,它們有著相同的基因——“數字”;信息技術作為“局外之手”,一直並將繼續是驅動金融業發展和金融行業格局改變的重要力量。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大數據等新興技術條件的不斷成熟和普及應用,數字化、信息化與金融活動日益交匯融閤、界限模糊;如今,信息化、數字化正在成為金融業的基礎設施、生存環境乃至存在形式,金融業也在迎來數字化生存的時代。建華在《金融e 時代》中,以獨特的視角展示瞭當代金融生態的變革,同時深入到金融數字化存在的本質,去探究金融和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方式和發展趨勢,為我們洞察未來提供瞭獨特的視角和有價值的思考。
我國金融業30 年的發展曆程,實際上也是金融電子化的曆程。從業務流程、業務處理和業務受理電子化,到如今實現全天候、實時的金融服務,沒有信息技術在金融業的普及和促進作用,我國金融業30 年的高速發展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將看到,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數字基因和網絡規則將給金融業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這將帶給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因客戶的需求而變是金融業的生存之道。在網絡金融蓬勃發展的今天,金融業的變革也必然應運而行。願建華在新的領域——國泰君安所在的證券領域把自己的領悟付諸實踐。
吳曉靈
全國人大常委
財經委副主任委員
中歐陸傢嘴國際金融研究院院長
推薦序二
大象無形
從山西票號結實的櫃颱到華爾街高聳的大樓,金融帝國總是以巍峨的形態來彰顯實力。直到進入20 世紀,互聯網以無形的力量侵蝕、解構瞭它貌似堅實的格局。
半個世紀以前,當計算機通信技術剛剛以“電算化”的技術麵孔進入金融業務流程的時候,“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作為信息技術,隻是提高清算效率的新工具,從會計電算化到電子資金轉賬係統,從自助銀行到互聯互通,從互聯網到掌上終端……誰也不會想到,半個世紀以後,信息技術演變成無孔不入的互聯網應用,當下的“IT”一詞解為“internet technology”似乎更為貼切。
正如萬建華在書中所言:“技術很多時候像寓言中的‘阿拉伯駱駝’,一旦‘主人’允許它進入‘帳篷’,一場反客為主的遊戲就開始瞭。”在中國長達20 年的金融電子化過程中,金融業已經演變為一個特殊的信息産業,IT技術就是那隻桀驁不馴的“駱駝”,被金融機構請進互聯網這個無邊無際的“帳篷”之後,它錶現齣驚人的魔力,已經完全超齣瞭我們大多數人的想象。
前一段時間,我在研究互聯網對現代金融格局影響時發現:互聯網技術和平颱商業企業結閤,正在孕育著既有彆於商業銀行的間接融資,又有彆於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互聯網金融模式。它是IT和金融的“混血兒”,既有技術創新的麵孔,更有商業模式創新的骨骼,是一種以平颱規則主導且充分體現投融資者個人意誌的民主化、大眾化金融。
金融服務從櫃颱走嚮指尖,也許並不一定意味著金融帝國的崩塌,但傳統金融格局的解構已經在悄悄地發生。萬建華把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發展以互聯網為代錶的電子渠道形容為“金融軍備競賽”。更有意思的是,這場互聯網戰役的參與者,不僅僅有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還有阿裏巴巴、騰訊、京東商城等電子商務企業。從“金融電子化”到“電商金融化”,金融業務的生物圈似乎進入瞭萬物生長各顯其能的時代,萬建華稱之為“泛金融時代”。這個定義是否確切我們暫可不論,但在這個互聯網無所不在的時代,金融的確不再是金融機構的特權瞭。
無論是數碼攝影對膠捲的替代,還是掌上終端對櫃颱服務的顛覆,最終革瞭你的命的,都是你在同業圈子裏看不見的對手。同樣,電子商務和互聯網企業的跨界滲透正在改變金融行業生存和發展的模式。
那麼,商業銀行會像比爾· 蓋茨說的那樣,成為21 世紀的恐龍嗎?也許不會,但前提是改變身段,在萬物生長的新金融生物圈內適時嬗變,這是唯一可以選擇的生存武器。
在過去的10 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自助終端齣現在街頭巷尾。在過去3 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網上銀行齣現在手機屏幕上。但渠道革命說到底也不過是萬建華所形容的“軍備競賽”,無論如何電子化,最終的“戰鬥力”總是落在武器裝備上。而互聯網金融戰役,打的不是武器裝備,而是體格和基因,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最終能夠在混戰中生存下來的獨門絕技恐怕隻有麵對麵的、任何智能化工具都無法替代的個性化服務。
IT讓金融無所不在,金融業的版圖也因此日益模糊,金融服務的産業鏈條上,萬物生長,其形各異。一方麵金融機構在轉身、蛻變,在不同程度上走嚮主動或者被動的混業經營,成為無所不為的全能銀行;另一方麵大量非金融機構結閤自身的商業模式,明裏暗裏從不同角度滲透金融或準金融業務。
麵對金融服務這個生物圈內越來越多的生物種類、越來越旺盛的野蠻生長,監管機構應該手落何處?這是本書給我們大傢留下的一個巨大問號。
謝平
中投公司副總經理
自序
1993 年的早春,我剛剛來到當時位於深圳蛇口的招商銀行總行工作。一天傍晚,我和同事飯後散步到蛇口商業大街的一傢國有銀行支行營業廳門口,看到瞭一颱當時在國內還非常罕見的ATM機(自動取款機)。我們隨即感慨:畢竟還是大行實力更雄厚,這麼快就領先布放瞭代錶最新金融科技水平的自動取款機。可待我們湊近一看,纔發現那颱ATM機的顯示屏上濛著一層厚重的灰塵,銀行卡的插卡口也掛著零星的蛛絲。很顯然,和網點門前熙熙攘攘的人流相比,使用這颱ATM機的人還少得可憐。它獨立一隅,基本上淪為一個尷尬的擺設。作為銀行管理人員,我們在心裏也打瞭一個很大的問號——究竟會有多少人使用這個“自動”的“取錢機器”呢?
10 年之後,正值全球第一輪互聯網泡沫的巔峰。受海外資本市場對科技公司的瘋狂追捧,國內互聯網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生長。在招商銀行總行,我接待瞭一批又一批我國電子商務的早期創業者。他們希望當時已經聲名鵲起的招商銀行能夠幫助他們構建技術平颱,解決當時在網上商貿中最為棘手的支付問題。在互聯網商務發展的初期,由於缺乏支付、清算等基礎設施建設,供應商和客戶不得不大量采用“綫上下單、綫下現金支付”的交易模式。這種局麵極大限製瞭在綫交易規模的擴張速度,一度令創業者們叫苦不迭。
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在20 世紀90 年代開始顯著增強瞭。其間,美國已經有人嘗試開設獨立法人的互聯網銀行。全球支付品牌的維薩、萬事達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快速通過鋪設POS刷卡機(一種有現金或易貨額度齣納功能的係統終端)取代傳統手工壓卡機。國內當時還不太為人所知的招商銀行,通過把個人賬戶的定期和活期存款,人民幣和美元、英鎊、港幣等外幣記到一張藉記卡上,創造齣“一卡通”這一跨區域通存通兌和消費的新金融工具,一時風靡大江南北。
信息技術的嫁接讓古老的銀行業返老還童,洋溢齣令人熱血沸騰的青春氣息。我也因此躍躍欲試,尋求一展身手的機會。果然,在不久之後一次重大機緣的召喚中,我欣然受命籌建我國專司銀行卡電子支付的機構——中國銀聯,開始瞭一段電子金融支付領域的創業曆程和中國銀聯高歌猛進的職業生涯。
白駒過隙。跨入21 世紀,轉眼又是10 餘年。
在這10 餘年裏,信息通信行業方興未艾,尤其是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以不可思議的發展速度為我們架設瞭一個亂花迷眼的“數字世界”,更為我們打造瞭一個目不暇接、琳琅滿目的“電子金融社會”。
自助金融成為主流。時代變遷,再也不會有人質疑“會有人使用ATM機嗎”這樣仿若隔世的問題瞭。大街小巷早已布滿瞭各種自助金融服務設備,它們矗立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發揮著“網點替代者”的作用,而網上銀行讓我們告彆瞭冗繁的排隊等待。隻需要一颱電腦終端,就能輕鬆辦理所有非現金業務。
以手機為代錶的移動設備成瞭隨身的金融管傢。我們在手機上用移動銀行的客戶端程序查詢賬戶餘額,嚮親朋轉賬,用移動證券軟件瀏覽股票行情,下達交易指令。而今,集成瞭近場通信(NFC)芯片的手機幫助我們在地鐵、公交上自由、快速地通勤,讓我們在便利店裏徹底告彆現金找零。
不遠的將來,現金支付也將悄然淡齣。無論是車水馬龍的CBD(中央商務區)購物中心,還是偏處一隅的街坊料理店,幾乎所有的商傢都配備瞭POS機,大部分的購買者也都習慣瞭在收銀颱前刷卡支付——信用卡、藉記卡、商業預付卡……越來越厚的各色卡片擠占瞭錢包中原本屬於紙幣的位置。
年輕人開始把玩各式各樣的支付工具。他們在公交站候車的閑暇掏齣手機,對著站颱上的燈箱廣告拍下一個二維碼,一套衣服兩天後就寄到瞭他們傢裏;他們在社區的便利店裏結賬時,和店老闆一起掏齣手機搖動兩下,就能調齣對方的支付賬號,輸入金額並完成轉賬;他們甚至隻需要在咖啡店的指紋掃描儀上伸齣食指通過指紋驗證,就能通過銀行嚮商傢發齣支付指令,換得一杯熱騰騰的卡布奇諾咖啡。
電子商務大行其道。一邊是傳統商傢的櫃颱和門麵悄然轉移到瞭電腦的顯示器和手機的屏幕上,買傢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能“淘寶”、下單;另一邊,完善的在綫係統幫助買傢快速完成比價和支付,快捷的物流係統實現瞭飛一般的配送。當年深深睏擾那些踏破銀行門檻的互聯網創業者們的尷尬問題早已解決,藉助龐大的電子商務基礎設施,足不齣戶的“在綫購物”成為瞭全民風尚。
方興未艾的還有哪些呢?
虛擬賬戶係統正在紛紛打通賬戶之間的支付通道,這意味著金融體係外的龐大賬戶體係已悄然具備跨平颱的轉賬、支付等金融功能。通貨的形式更加多樣,內涵趨於豐富,周轉速度進一步加快。
基於電子商務和支付、物流等交易服務的平颱企業正從版圖邊緣切入,藉助用戶基礎和交易數據孕育“金融基因”,快速成長為集融資業務、投資業務於一身的綜閤金融服務提供商。“泛金融”趨勢風生水起。
資金的實時匯劃到賬,網上商城的實時購買支付,水電煤氣等費用隨時隨地繳款,證券市場隨時隨地的股票、債券、外匯及其他衍生品的投資交易,種類繁多的理財産品,高淨值客戶定製化金融顧問服務,高端持卡人、俱樂部會員的全方位管傢式服務……眼花繚亂中,我們看到瞭金融機構的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20 年前,站在蛇口商業大街那颱濛塵的ATM機之前,我們又怎麼可能想象齣今天這幅波瀾壯闊的電子金融大圖景!
究竟是什麼力量帶來瞭這一切?此番圖景又將何去何從?在信息技術嫁接金融乃至引領金融的大趨勢已經確立的前提下,明日金融又將由誰主宰?金融行業和其他行業的邊界日趨模糊,它將越來越重要,還是越來越弱化?
我想起世紀之交的2000 年,當我還在招商銀行工作時,曾在一本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在以數字化生存的當今社會,一日韆裏發展的信息技術正改變著我們的思維方式、社會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決定著人類社會的未來。對銀行業而言,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並繼續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産生著意義深遠的影響。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全球商業銀行正在經曆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站在新韆年的入口處,我們該如何展望和描述21 世紀商業銀行的發展與競爭趨勢?”轉眼間,新世紀已經過去瞭13 年,我們依然要問:信息技術的發展,還將對未來金融業産生怎樣的影響?
不久前,一直領跑電子銀行和互聯網銀行的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再次引用比爾· 蓋茨關於商業銀行類似恐龍行將消亡的說法,藉此告誡商業銀行要有危機意識,加快與互聯網的融閤創新,以應對互聯網企業跨界金融的挑戰。而我看到的則是,原來在大地上緩步行走的商業銀行,如今插上瞭信息技術、互聯網乃至移動互聯網的強力翅膀,它們已經自由地、無所不能地翱翔在金融服務和互聯網商業的廣袤天空。
我們都樂於想象,卻受製於目力所限而無法窮見。今天,互聯網和移動通信對金融行業的改造已經不再是一個有太大刺激力的話題,然而這樣一個持續變革、持續創新的時代卻委實賦予瞭我們更多的想象空間。帶著敬畏之心,我希望通過這本書,和讀者朋友們一起來探討一些關於金融行業生長邏輯的話題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金融嬗變
人類正大踏步進入數字化時代,信息技術成為驅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力量。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被重構,現實與虛擬的邊界日趨模糊,而這次令人目不暇接的變革也席捲到瞭金融行業。
信息技術不但將金融傢們從繁重的手工作業中解放齣來,更賦予瞭他們無窮的想象空間。電子化成為金融機構全新的發展邏輯。轟轟烈烈的“技術革命”讓古老的金融機構完成瞭脫胎換骨的超級大嬗變,迸發齣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光棍節”的啓示
在過去的2012 年,有很多事情讓我們印象深刻。其中之一,或許不少讀者朋友們大約都還記憶猶新,便是席捲大江南北、引爆全民參與熱情的“光棍節”網購大促銷。
大概是因為符號“1”在形狀上酷似“光棍”,每一年的11 月11 日都被戲稱作“光棍節”。據說這個節日最早始於校園,後來藉助互聯網的傳播力演變為年輕人中間非常流行的一個非正式的娛樂性節日。在這一天,單身的男女大多會藉“過節”的名義為自己購買許多消費品,如電子産品、數碼配件、服飾和化妝品等。
商傢看到瞭其中暗藏的巨大商機。2009 年,國內著名的購物網站淘寶網第一次以“犒勞單身”為由,聯閤平颱內的商傢推齣摺扣驚人的促銷活動,鼓勵年輕網民在這一天集中消費。自此,每一年的光棍節都成為精明的電商企業藉來發動大規模促銷的一大噱頭,成交量增幅驚人。自此,“光棍節”從坊間談資走上媒體頭版,成為瞭一個引發廣泛關注和深刻探討的“現象級”名詞。
2012 年11 月11 日,正是國內電商推齣“光棍節促銷”的第4 個年頭。在這一天,淘寶網和它的嫡係淘寶商城(天貓網)一共完成瞭191 億元的交易額,締造瞭一個不可思議的促銷神話。正式統計顯示,參與2012 年“光棍節”促銷的國內前20 大網商在這一天的纍計交易量突破瞭300 億。據說不少公司職員為瞭能及時在網上“掃貨”甚至嚮雇主單位請瞭假,也有買傢專門準備瞭高性能的上網電腦以保證順利“秒殺”到心儀的産品。天貓網透露,2012 年參加“光棍節”營銷活動的商傢就上萬傢,是2011 年的5 倍多!促銷品種類包括服裝、日用、傢居、傢紡、數碼等。激動人心的11 月11 日淩晨,在許多商傢的促銷活動正式開始的前幾分鍾內,由於訪問流量的急劇導入,淘寶網等大型網商的進站速度明顯下降。零點開始,支付寶、網上銀行的交易量呈井噴狀上升。
此時,窗外星空寂靜,網絡上卻是熱火燎原。
統計數據顯示, 2012 年全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額可能突破7.5 萬億元。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200 萬人。由電子商務間接帶動的就業人數已超過1 400 萬人。而根據中國電子商務中心數據顯示,2011 年全年中國電商零售額占社會零售總額比率為4.3%,2012 年在此基礎上繼續有瞭大幅提高。
電子商務已經成為我們視野內一股格外矚目的社會新潮流。當許多人還在試圖一廂情願地劃分電子商務和傳統商務之間的涇渭時,現實中的互聯網交易數據給齣瞭令人瞠目結舌的答捲,並徹底攪動瞭傳統商業布局。
事實上,不隻是電商們在奔忙。在“光棍節”前後兩周乃至更長的時間裏,從上遊的生産商到下遊的零售商,乃至提供支付、配送服務的銀行、物流公司,整條銷售渠道鏈的所有力量都被調動起來,以匹配井噴的訂單數量。
聽一些瞭解開網店經營的朋友說,為瞭備戰“光棍節”的促銷,他們甚至提前兩個月甚至一個季度就開始鋪貨,提升庫存和配送能力。可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網上商傢低估瞭網民熱烈的購物欲望,苦舉著售罄牌一籌莫展。
傳統零售商一邊的景象卻傳齣寒意。由於經濟周期下行、經營成本不斷上漲等原因,在上市百貨類企業中,超過半數齣現淨利潤下滑狀況。這讓傳統零售商們尷尬不已。看著一個又一個鮮活的案例藉助電子商務實現突圍、一夜翻身,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看到被電子商務“擠齣”的威脅,晚到的覺醒讓其痛下決心“觸網”,積極投身這股浪潮。蘇寜、國美這兩大傢電巨頭率先放下身段,斥巨資鋪展電商渠道。短短兩三年間,規模已然形成。萬達集團的王健林一方麵與淘寶的馬雲在央視年度經濟人物頒奬颱上設下傳統商貿零售業與電商購物是否各占半壁江山的10 年賭局,另一方麵卻毫不遲疑地布局電商渠道,開闢自身商業零售新的增長點。
類似“光棍節”的持續炒作將消費者嚮網絡消費快速拉近。網購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二三綫城市居民也加入瞭網購大軍。也許不少讀者朋友們有這樣的感覺,我們已經記不得從何時起沒有走進過商店,可似乎越來越熟悉快遞送貨員的電話。很顯然,人們購物的方式在發生著顛覆式的變化,對著屏幕購物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瞭牽手齣門逛街。
我們不禁要問,讓電子商務如此蓬勃發展的動因是什麼?有人說是互聯網本身帶來的成本優勢,有人認為電子商務順應瞭消費人群的變化方嚮,更有人認為政府的扶持和鼓勵不可忽視。我認為,這些因素固然不可少,但很重要的一個推動力量,應是來自於技術進步所催生的交易電子化和金融電子化。如果說前者幫助人們實現瞭在網上“挑選”東西,那麼後者則切切實實幫助人們在網上“買到”東西。貿易融資、支付清算、客戶管理、供應商管理等基礎設施方麵的電子化建設讓電子商務環境的版圖得以完整和強大。這也正是為什麼國內的電子商務在信用卡市場、網上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平颱漸成規模之後終於呈現齣爆炸式發展的重要原因。
那麼,“光棍節”的電商大戰對於金融行業又有哪些啓示呢?
我們要看到移動互聯浪潮對傳統行業的改造力已經勢不可當。赫赫有名的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前CEO(首席執行官)郭士納先生說過,“信息技術産業最有趣的事情莫過於,每10 年左右,你就有機會重新定義戰場。”毫無疑問,對於許多行業來說,下一個競爭的戰場將在移動互聯網上。就2012 年“光棍節”的統計數據看,天貓和淘寶網共實現成功交易筆數1.058億筆,其中無綫支付近900 萬筆,通過iPad(蘋果公司齣品的一款平闆電腦)、iPhone(蘋果公司齣品的手機)、Android(安卓)手機等移動終端上完成的淘寶交易額達到9.4 億。對比2011 年,在總交易筆數翻瞭兩番,交易額翻瞭四番的背景下,移動支付的規模增長瞭近4 倍!通信技術和支付手段的“移動性”讓一切消費行為更快、更簡單、更隨意,商傢的營銷效果自然也成倍增強。事實上,移動互聯網的實時、自由、隨時隨地、碎片化等屬性為每個行業重新定義瞭商業模式和業務邊界。移動商務將是商業價值一次巨大的遷移,為那些在互聯網時代落後的傳統企業帶來革命性的發展機會,也為止步不前的商業大鰐敲響瞭警鍾。所以,當人們的行為習慣開始發生變化,當網上“購物”、掌上“逛街”成為常態,金融行業必須意識到陣地已經開始轉移,並為之做好準備。
其次,傳統金融行業的角色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快速演進下正麵臨一個微妙的轉型,即可能會齣現兩種不一樣的演進路綫:一是成為其他行業的附庸和從屬,二是藉助信息技術革命主導商業浪潮。大名鼎鼎的微軟前領軍人物比爾· 蓋茨先生甚至預言商業銀行將在21 世紀成為滅絕的恐龍,他的依據是信息技術的發展讓科技公司具備像商業銀行一樣的金融中介功能,並藉助平颱完成資金融通和資源配置。這樣的預言顯然過於武斷,在泛金融的趨勢下,信息技術既可能成為其他行業狙擊商業銀行的撒手鐧,更有可能成為商業銀行涅槃重生的催化劑。所以,我們既看到在“光棍節”中商業銀行的網上銀行成為電商平颱付款的通道,也看到商業銀行主導的電商平颱成為後起之秀。我個人以為,銀行傢們完全有機會把握技術革命的福利,推動金融機構成為一股無所不能的主導力量。這也正是我們關注、研究這些新奇變化的原因所在。
2012 年的“光棍節”盛況深深觸動瞭我,它讓我意識到,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變革的力量已經在每一個角落蘊生、發酵、壯大,不知不覺間,我們熟悉的生活方式、我們從事的職業已經被改變瞭這麼多。我們有理由觀察、記錄這些改變,甚至引導它們。
金融電子化
嚴格說來,廣義的信息技術發展史應該包括語言的使用,文字的創造,印刷技術的發明,以及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的發明及應用。然而我在本書中提及的信息技術革命,範疇相對集中,主要指始於20 世紀60 年代的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在這次革命中,電子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融閤演進,締造瞭無數神奇的發明,催生瞭許多新興的産業,更為許多傳統行業插上瞭騰飛的雙翼。我們應該感到幸運。在我們這個時代,在當下,我們每一個人,或以用戶、或以投資人、或以開發者的身份,間接或者直接經曆著信息技術革命的偉大曆程,並感受到半個世紀來,信息技術的飛躍所帶來的巨大福祉。
信息技術進步也為金融行業嫁接瞭一股強大的嬗變力。事實上,我一直認為信息行業和金融行業本質上是“同源”的,它們有著相同的基因,那就是“數字”。正是看似不起眼的數字,將這兩個最有生機和活力的行業緊密聯係在瞭一起。
比如,在信息行業中,存儲和傳輸的本質內容都是轉化為二進製1 和0的數字化的信息。而在金融領域,人們交換和流通的貨幣以及財富也是以數字和度量衡單位來代錶。所以,即便它們錶達和呈現的方式有所不同,這兩個行業都在圍繞著“數字”運轉。矽榖教父傑弗裏· 摩爾說,“金融業就是以計算機網絡為生産設備,不斷存貯、處理、識彆和傳輸關於財富的承諾和許可的所有信息,實現財富與個人生活和商務活動的同步化。”所以,如果看到“數字”這個共同的基因,我們就不會對“比特“和“金元”的這場聯姻感到意外。
案例:無盡生長的“摩爾定律”
信息技術革命推進瞭金融電子化的曆程。而在信息技術的驚人躍遷背後,實際上矗立著一條被業界奉為經典的“摩爾定律”。IT巨擘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戈登· 摩爾在1965 年提齣瞭這條神奇的規律——“在至多10年之內,集成電路將以每兩年翻一番的水平提高集成程度”。事實上,後來人們根據産業演進的實際情況又將摩爾當時提齣的“兩年”修正到18個月。另有一種說法提齣,摩爾定律雖然以戈登· 摩爾的名字命名,但最早提齣“摩爾定律”相關內容的卻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卡弗· 米德教授。米德最早關注到,“摩爾定律”所提齣的晶體管之類的産量增加,會引起其價格下降的現象,並指齣,“如果給定價格的電腦處理能力每兩年提高一倍,那麼原價位的電腦處理裝置同期就會降價一半。”
探究是誰最先提齣瞭這條規律並不是話題的核心。這條看似主觀臆斷的推測,實際上一直主宰著IT産業的發展,並且看上去還繼續有效。
幾十年來,IT行業好像在一種未知力量的作用下,嚴格遵循著“摩爾定律”的腳本,以驚人的發展速度嚮前演進:每18 個月,平均存儲、平均帶寬、平均處理頻率等關鍵性指標就會增長接近或者超過一倍;與此同時,每18 個月,同樣性能的IT産品,價格將下降至少一半。雖然,“摩爾定律”的陳述本身具有一定的武斷性,然而至少在數量級上,“摩爾定律”還從沒有失效過。
下圖對比瞭1960 年以來主流計算設備每個芯片中微電子元件的數量,你可以看到——在長達50 年的周期裏,不管是內存還是微處理器,主流計算設備的性能都在嚴格按照“摩爾定律”預言的路徑升級演進。
根據Top500(一個針對世界最強大計算機的排名)的資料顯示,當今世界最快的電腦(K Compute)的運算性能是8 162 萬億次每秒。兩年多前,也就是2010 年11 月,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是中國的天河1A,其計算速度是每秒鍾2 570 萬億次。“最快電腦”的心髒在兩年之間壯大瞭3 倍,在數量級上也基本驗證瞭“摩爾定律”。
從貼近我們個人生活的角度看,1997~2012 年,僅僅15 年時間,傢庭電腦中央處理器的計算能力大約提升瞭220 餘倍,翻瞭接近8 番。而按照“摩爾定律”的論述,15 年間計算能力的增長應該要實現8~9 次的翻番。
依然是驚人的一緻!
事實上,存儲設備和網絡帶寬的容量也在嚴格按照“摩爾定律”的陳述演進變化。不過,“摩爾定律”也指齣瞭隱匿在IT行業高增長背後的雙麵性。一方麵,用戶和開發者是幸運的。伴隨比特位數的無限擴容,總會有更加低廉、高能的産品齣現,各類應用開發者永遠不必擔心硬件性能的製約限製自己的想象空間。而另一方麵,IT廠商必須前瞻性地部署産品綫。由於産品更迭實在太快,任何細微的判斷失誤都將緻命。
讀者朋友一定會問,是否“18 個月翻倍”的預言將一直作用下去呢?也許,正如許多西方玄幻小說的結局一樣,大多“詛咒”都會被破除,隻是時候未至,或者英雄未現。可以肯定地說,總有一天“摩爾定律”會遇到瓶頸,我們完全可以大膽地從技術角度為“摩爾定律”祛魅。然而,我更想說的是,我們必須對“摩爾定律”中所闡述的那種近乎魔幻的信息科技生命力保持足夠的敬畏。
有瞭這種力量,我們的生活自然將齣現更多不一樣的圖景。我們不妨展望一下10 年之後的情形。
光碟將不復存在。由於民用帶寬得以大大提高,每個傢庭都可以通過網絡隨時觀看高品質的電影。屆時,平均帶寬可能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每秒10GB(吉字節)的水平。我們坐在沙發上,打開機頂盒,就可以點播好影片。一部無延時、無停滯的高清大片便即刻呈現在麵前。今天用來廣泛存儲數碼影音格式的光碟將像10 年前的3 英寸磁盤一樣,悄無聲息地離開我們的生活。
硬盤也將退役。網絡速度支持瞭個人終端的“瘦身”。大量的程序和數據將存儲在應用開發商的服務器上,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雲端”。大部分的處理指令和數據都將通過網絡傳輸,而高網速將讓這一切感覺上去就像是在本地進行的處理。今天我們嘗試使用的在綫殺毒工具、在綫輸入法工具,以後將成為應用程序的常態。再往前設想一步,如果聲控和觸屏技術也發展得好,10 年後,我們看到的“傢用電腦”將僅僅剩下一個顯示屏幕,其中集成瞭聲卡、顯卡和無綫網卡等極少的硬件設備。
紙質圖書、圖書館和實體書店將集體萎縮。人們將非常習慣在網上檢索文章和書籍,在移動便攜設備上閱讀文獻和書籍。今天,傢庭花500 元已經可以買到TB(萬億字節)級彆的硬盤,這已經足以存放下兩到三個北大圖書館館藏書籍的文字部分。而10 年後的企業級存儲將有多大呢?已經沒有太多計算和推測的必要瞭。可以肯定的是,海量的雲端存儲確保我們想要的所有資訊,包括每一本書、每一個視頻、每一首音樂都能被檢索到,高速的網絡保證瞭圖文並茂的鴻篇巨製在幾秒鍾後便下載到本地。
當然,最顯著的變化,可能是個人助理設備將大行其道。類似於今天蘋果公司在iPhone 4S(蘋果公司第五代手機)手機上推齣的Siri(一項語音控製功能),各種得到海量存儲和高速通信支持的擬人助理服務有望成為真正無所不知的“百事通”,並廣泛進入各類設備和各種場所。10 年後的今天,當你係好安全帶,對汽車中控颱說齣上海復興路一個小酒吧的名字後,你的座駕將自動啓動並帶你前往目的地。你可能不會感受到,在這接近微秒級的時間裏,中控颱通過無綫通信技術,先將采集到的聲控指令傳送到汽車廠商的後颱數據庫進行身份識彆,在確認車主身份後,迅速調度導航軟件和地圖信息為你規劃齣最優的齣行路綫。由於高速通信技術和海量後颱存儲的支持,這一切“平滑”得就像你的座駕産生瞭人類般的思考和反應。
甚至有人激進地認為,1943 年馬斯洛提齣的“需求層次理論”已經不再適用。今後,除瞭水和實物,以及一個閤適的居所用以維生,人類所需要的全部就隻剩下互聯網和手機瞭。當然,這不過是一種詼諧的調侃。但必須承認的是,“摩爾定律”已經成為主宰世界的另一股力量。在這股力量的作用下,我們將變得越來越依賴信息技術。
在看得到的三五年內,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應用開發將成為一個持續的熱點。
一方麵,電視機、手機、個人數字助理等傢用電器和個人信息設備都嚮網絡終端設備的方嚮發展,形成瞭網絡終端設備的多樣性和個性化,打破計算機上網一統天下的局麵。一份公開研究報告顯示,相比收音機和電視,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覆蓋率仍有接近100%的增長空間。在3G(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4G(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技術成熟並廣泛商用之後,移動互聯網或將迎來爆發式的增長。要知道,全球有56 億手機用戶,已經使用智能手機的僅不足1 億。
另一方麵,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教育、電子媒體、網上娛樂技術日趨成熟,不斷降低對使用者的專業知識要求和經濟投入要求。在此基礎上,互聯網數據中心(IDC)、網關服務等技術的提齣和服務體係的形成,將構成日益完善的互聯網社會化服務體係,使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進入社會生産、生活各個領域,促進網絡經濟的正式形成。
可以肯定的是,將不再有什麼設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在“摩爾定律”的作用下,容量和速度對於夢想的限製將越來越小。如果真有水晶球,我期待能通過它,和大傢一起窺視一下10 年後,人類將以怎樣的方式生活、工作和溝通。
早在20 世紀70 年代,當計算機技術對許多行業來說還非常陌生的時候,發達國傢就已經引入數字技術來提高金融行業的支付和數據處理的效率瞭。甚至可以認為,金融業是眾多産業中最早踐行數字化技術應用的先鋒。郭士納先生正是帶領IBM完成瞭從計算機産品提供商嚮企業(尤其是商業銀行)電子商務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一舉讓IBM在破産的邊緣起死迴生。IBM在郭士納的帶領下,藉助金融行業電子化的過程進行自我涅槃,恰是我們從側麵見證金融行業和信息行業這種天然聯係的良好作證。
關於“金融電子化”的範疇,業界和學界流傳著許多不同的觀點。我個人認為,如果從全球範圍內信息技術和金融産業的結閤過程來看,“金融電子化”至少應該包含三個範疇,或者說,“金融電子化”至少跨越瞭三個大階段:金融係統的電子化建設、金融業務的電子化受理以及電子化金融商業模式的建立。其中,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為“金融電子化”創造瞭充分條件,而信息技術的推陳齣新,以及和金融産業的融閤演進,使得金融電子化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得以強化。
我們不妨先從全球視角來簡要迴顧這段激動人心的演進。
20 世紀50~60 年代:銀行電算化
有一種共識是,全球範圍內的金融電子化建設興起於20 世紀 50 年代前後。工業發達國傢的商業銀行,當仁不讓地成為這股浪潮中最重要的推動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全世界進入大規模的恢復性增長。一方麵,商品生産的數量和流通形式發生瞭重大變化;另一方麵,科學技術的更新促進瞭戰後生産率的提高。受此影響,全國性和跨國性的貿易規模急速發展,商品流動和貨幣流動的規模也隨即加強。
然而,當時高度依賴手工作業的銀行體係還無法支持如此龐大的資金流動,社會結算需求沉重地滯留在堆積於銀行櫃麵的紙票、憑證、現金當中,銀行傢們一籌莫展。不難想見當年銀行櫃颱前擁擠的客戶,嘈雜的環境,不時響起的抱怨,奔走的櫃員,堆積如山的紙質票據……這大約就是半個世紀以前,絕大部分商業銀行分理處的寫照。
事實上,這種景象在中國並不遙遠。仍然是20 世紀90 年代初,我剛到招商銀行分管招商證券時,就親眼見到營業部櫃颱的辦公桌上,經常堆滿瞭手工來不及處理的股票交易單據。往往要等到交易所收市後,員工們纔逐筆匯總對賬結算,常常要忙到午夜纔能完成清算。
電子計算機恰是在這個階段走嚮商用。在紙質票據和手工賬本之間焦頭爛額的銀行傢們忽然意識到,電子計算機將是銀行業突破人力瓶頸的不二齣路。於是,剛剛誕生的計算機和通信技術被引進到傳統的銀行業。這是信息行業和金融行業的第一次聯姻。
當時,初生的信息技術還停留在實現最基本的計算和通信功能,但這對於旨在改善會計係統、提高作業效率的銀行業來說已經足夠。在電子計算機、通信綫路和磁盤介質的幫助下,韆韆萬萬的銀行職員從繁重的手工作業中解放齣來,作業效率也得以成倍提高。比如,一筆原本需要幾個銀行員工聚精會神坐在一起、手工計算幾個小時纔能得齣結果的業務,電子計算機在幾秒鍾內就能給齣準確答案。一批原本需要通過匯集在一起纔能進行核對的賬本,聯網的計算機在指令下達後一分鍾內即可完成比對。更重要的是,電子計算機的介入顯著降低瞭由於人工失誤帶來的損失,受到瞭銀行職員們發自內心的歡迎。
以美國為例,美國商業銀行大約在20 世紀60 年代開始大規模推進電算化。這場演進的目標主要就是為“石器時代”般的銀行業務手工記賬加速,同時減少經營成本。當時,美國的商業銀行不但陸續引入電子計算機,而且自主開發瞭一係列應用軟件用以模擬手工的紙張和支票結算。在磁墨字符識彆技術的幫助下,商業銀行處理票據的效率和準確度有瞭大幅提升。為瞭匹配業務發展的需要,美國商業銀行在20 世紀60 年代一舉擴大瞭技術開發人員的編製。
我們不妨把這個階段稱作“後颱電子化”。與後麵我們要提到的“前颱電子化”相比,在這個階段,計算機仍是手工會計作業的輔助手段,但已經給商業銀行帶來瞭巨大的想象空間。
20 世紀70 年代:電子資金轉賬係統的誕生
20 世紀70 年代前後,已經實現瞭數據通信和電子計算的商業銀行開始進一步關注資金轉移的速度和準確性,並適時推齣瞭聯機櫃員係統,這也是最早的電子資金轉賬係統(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簡稱“EFT”)。比如美國的商業銀行就是在這個階段開始一哄而上地實施“EFT”,推進“前颱電子化”。
我們都知道,商業銀行的基礎業務就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和匯款結算。任何一筆基礎業務,本質上都離不開資金的轉移和歸集。聯機櫃員係統將分布在不同受理處的櫃麵終端通過通信技術手段連接到一起,任何一颱終端輸入的業務指令全部通過網絡發送到中央主機上,由主機統一計算、存儲、傳輸。這種以中央主機處理為中心的終端連接方式為實時交易、實時結算、一緻呈現提供瞭技術基礎,保障瞭資金轉移的實時性和準確性。可以說,聯機櫃員係統的齣現,使商業銀行實現瞭真正意義上的“電子化”,我們稱之為“前颱電子化”。
至此,我們也可以人為地畫上一個標記——以電子指令方式處理客戶的業務需求,這標誌著商業銀行以嶄新的姿態走齣瞭手工作業的“石器時代”。“電子化”成就瞭一個脫胎換骨的商業銀行業務處理係統。
20 世紀80 年代:從自助銀行到銀行互聯
與此同時,改造世界的另一股力量仍在不斷壯大。到瞭20 世紀80 年代,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已經可以在芯片上容納幾十萬乃至上百萬個元件。可以在硬幣大小的芯片上容納如此數量的元件使得計算機的體積和價格不斷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則不斷增強。
1981 年,IBM 推齣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個人計算機應用於傢庭、辦公室和學校。與其競爭的個人終端 Apple Macintosh (蘋果公司齣品的一款個人電腦)係列也於 1984 年推齣,它提供瞭友好的圖形界麵,用戶可以用鼠標方便地操作。這個時候,網絡傳輸速度也得到極大提升,以可用、易用的方式,通過網絡申請業務的技術條件基本成熟。
金融電子化也催生金融電子製造産業的繁榮。且不說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是計算機中央處理係統和櫃員PC機(個人計算機)最大的用戶行業,美國的安訊公司(NCR)、德國的迪堡等一批ATM現金取款機、收款機、POS刷卡機等金融機具製造商,也伴隨著金融電子化的迅速推廣而得以迅猛發展。
於是,藉助新興的傳輸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和友善的人機交互係統,商業銀行開始投入資源開發網絡。電子網絡不僅聯結網點、分行和後颱處理中心,而且聯結起不同銀行的業務處理中心和銀行外部的商業企業的財會部門和超級市場。在聯機櫃員係統和電子網絡大發展的基礎上,商業銀行開發瞭一係列自助銀行業務處理係統。其代錶就是自動櫃員機ATM網絡係統和支付卡受理終端POS受理係統。
ATM機和POS機之於今天的商業社會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事物,對於其使用方式,我們無須展開贅述。簡單來說,自助銀行服務就是由客戶自主發起交易,信息流通過電子傳輸和計算機處理,産生適當的藉、貸和控製信息,以完成對客戶的服務。自助銀行服務模式無須櫃員參與,是完全依賴於計算機、通信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全新金融服務形態。這些廣泛布放於購物中心、商店、旅館、酒吧、工廠等公共場所的自助銀行終端,為銀行客戶提供查詢、取款、存款、轉賬、繳費等大量日常基礎金融服務,從功能上看已經可以替代一個小型的銀行辦事處。
能夠以自助銀行等形式受理基礎金融業務,標誌著商業銀行進入電子化服務的新紀元,而後來齣現的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移動銀行等,又在自助銀行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瞭電子化受理的內涵。
大麵積的業務電子化使海量的銀行業務信息通過數據形式加以存儲,這讓商業銀行看到瞭通過業務數據挖掘商業信息,進而提供增值服務的可能性。於是,商業銀行開始藉助信息技術從各種金融交易數據中提取、轉化有用的商業信息,為客戶提供信息增值服務,如投資谘詢、代客理財、輔助決策等。銀行從單純的基礎服務提供商,轉變為既提供基礎服務,也提供信息增值業務的提供者,這是從傳統銀行嚮電子銀行轉變的另一個重要特徵。相關內容
我們會在後續章節繼續討論。
20 世紀90 年代以後:網絡銀行崛起
最早的網上銀行齣現在20 世紀90 年代。這個時候,互聯網和其他數據網絡的高速發展已經引起瞭全球性的商務革命和經營革命。電子商務成為瞭引領全球的新趨勢。由於每筆電子交易都要經過資金的支付和結算纔能完成,作為資金流的載體——銀行支付工具的創新至關重要,網上支付服務也因此蓬勃發展起來。
網上支付的齣現進一步促進瞭網上銀行服務的發展。網上銀行不僅為電子商務的參與者提供網上支付服務,還為銀行客戶提供廣泛的金融服務。網上銀行迅速成為商業銀行新的競爭手段。而電子商務的發展也給金融業的發展提供瞭一次大好機會。銀行因此需要建立銀行産品內容和銷售渠道的概念,開發新市場,爭奪新用戶,以使銀行能夠獲得新的收入源,能對市場做齣更迅速的反應,降低成本。
按照齣現的時序,對於網上銀行實際上有兩種理解。第一種,我們指傳統銀行通過互聯網渠道開展的原有傢庭銀行業務和企業銀行業務(如查詢、匯款、轉賬、支付等),這種網上銀行事實上是互聯網渠道對傳統銀行網點渠道的補充。第二種,我們指完全通過互聯網開展業務的虛擬銀行。由於徹底脫離瞭實體網點,這是一種純粹意義上的“網上銀行”。我們下麵在介紹美國第一聯閤國傢銀行(First Union National Bank,後來又改名為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SFNB)時會詳細談到。
與此同時,電話銀行、呼叫中心、移動銀行等其他形式的虛擬銀行服務也蓬勃發展,依賴於網點的傳統銀行業務開始轉嚮更多渠道、更多載體,銀行的競爭力也不再以分行數量、網點數量和人員數量來衡量,信息化能力、智能化能力和虛擬化的程度成為瞭決定銀行綜閤競爭力的新指標。
應該指齣的是,到瞭這個階段,信息技術的作用已不僅是單純的處理業務交易,而更多地錶現為信息技術對傳統銀行的改造。在之前的階段,商業銀行信息技術的實施並不重視銀行內部業務活動和業務流程,而隻重視交易處理和輸入輸齣格式。20 世紀90 年代之後,隨著商界“企業再造”潮流的湧動,用信息技術改造銀行業務流程快速興起。銀行的技術部門不再對行內技術演進大包大攬,越來越多的谘詢服務商、集成服務廠商和通信廠商加入
到銀行信息技術更新的隊伍中來,目標隻有一個——藉助技術優勢從根本上改進銀行的業務活動和業務流程。
  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險企業的各級業務係統在不同層級上實現掛靠和連接,委托結算。龐大的信息流和資金流在這張龐大的電子網絡上實現流動。
新的電子金融生態,正在悄然形成。
……

編輯推薦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吳曉靈、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謝平、阿裏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新浪董事長兼CEO曹國偉、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寜隆重推薦!
★現任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建華權威解讀數字化時代的金融變局。
★在這個時代,任何客戶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和渠道發起交易,私享便利的金融服務。當銀行業務從冗繁的排隊等邊變成愉快的指尖曼舞,不要讓同業圈子裏看不見的對手革瞭你的命!

媒體評論

《金融e時代》以獨特的視角展示瞭當代金融生態的變革,為我們洞察未來提供瞭有價值的思考。
——吳曉靈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

從“金融電子化”到“電子金融化”,金融業務的生物圈似乎進入瞭萬物生長各顯其能的時代,萬建華的這本書,為我們展示瞭這些多姿多彩的變化趨勢。
——謝平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下一個競爭時代一定是在“雲”上。互聯網的商業玩傢如何在雲端“淘金”?金融傢又如何在互聯網時代續寫傳奇?從萬建華的這本書中我們或許可以有所啓迪。
——馬雲 阿裏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

數字化傳播時代,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帶來瞭人群聚閤規律的不斷改變,你的客戶聚閤在哪裏,他們是誰,在想什麼,在以什麼樣的方式關注著哪些話題,又如何基於此為他們匹配適閤的、個性化的金融服務?萬建華又一次站在瞭金融行業的最前端。
——曹國偉 新浪董事長兼CEO

隻有憂慮者纔能幸存,隻有思考者纔會前進。
——田溯寜 寬帶資本董事長  

用戶評價

評分

還不錯吧?

評分

還不錯吧?

評分

還不錯吧?

評分

還不錯吧?

評分

還不錯吧?

評分

還不錯吧?

評分

還不錯吧?

評分

還不錯吧?

評分

還不錯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