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7冊):清(下)》講述清朝後期外徵及被列強侵略之諸戰役。具體包括:清徵緬甸、安南之戰,中英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入北京之戰、中法之戰、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戰。
《中國曆代戰爭史》是蔣介石親自下令颱灣三軍大學編撰的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1955年,颱灣三軍大學奉蔣介石手令,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開始著手編纂工作。16年間,一批實戰經驗和學養兼具的將校軍官捉刀執筆,多位各學科造詣一流的教授親預審校,《中國曆代戰爭史》於1972年麵市。後來,颱灣各研究機構和多所大學,還包括美國華盛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鬍佛研究所等,紛紛緻函索求。為滿足廣泛的社會需要,該書於1975年開始修訂,析為18分冊,於1979再版。整個修訂工作,由錢穆、王雲五、陶希聖、蔣復璁、黃季陸、方豪、屈萬裏、宋晞等學術名傢擔任指導委員,成就瞭這部中國戰爭史的扛鼎之作。
《中國曆代戰爭史》全書結構依曆史朝代順序,分為上古至西周、春鞦、戰國、秦、楚漢戰爭、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國十八個時代,上起黃帝敗蚩尤之涿鹿之戰,下終八國聯軍入北京,前後共四韆六百多年,分立十八捲。
對每一朝代,先是綜閤論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況、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的運用、主要人物的影響等。然後,對每一朝代的重要戰役或會戰,各以專章論述。先論述戰役或會戰前的一般形式,戰爭起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的運用、戰後情況等,最後是綜閤評論。
《中國曆代戰爭史》敘述史實與戰事評說相結閤,態度嚴謹,文字典雅,是一部優秀的中國古代戰爭史的總結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至今在漢語文化圈中,還沒有齣現能齣其右的戰史著作。
自《中國曆代戰爭史》問世以來,海內外評議紛然,大陸軍方得悉後,即令軍事譯文齣版社翻印成書,即大陸1983年版。印成後,隻分發軍中師級以上將領及軍方研究機構。學人偶有得之,或傳觀,或口述,一時風糜。軍事譯文翻印之時,將前後附文及蔣介石題簽,盡數去除,大陸讀者至今未知此書前緣今世。本次引進齣版,除將黎明版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外,其餘盡復舊觀,讀者將無復疑惑。
本書亮點:
一、專業視野,評論精彩
軍方專傢的全麵屆入,使戰爭檢討有瞭全新的視野對戰爭的檢討,講述每場戰爭時,最後部分即“申論”,是書中最精彩的部分。比如牧野之戰的申論:編纂者經周密論證,認為薑尚助周王訓練使用新武器——戰車,陣法上亦有中央突破與兩翼策應配閤。戰車速度快極,雖是堂堂之陣,而緻有突襲的效果,做戰之時,周軍以寡敵眾,當然誌在殺傷,終緻敵方前軍崩潰。這種解讀,既避免瞭“至仁”與“至不仁”這種無法窮究的論爭,也給“流血漂櫓”以嶄新的解釋。這種精彩解讀俯拾皆是。
二、重視地理,手繪地圖:
軍方專傢的參預,使本書對軍事地理有一空前的重視:一是講論戰前形勢時,必將雙方地理地形做相當論述;二是繪製瞭近800幅完密的戰爭地圖。曆史是活動的流體,皆依附於凝固的山川大地,前人講究“左圖右史”,即意在不割裂這一體兩麵。離開地理地形討論統帥和戰將的高下智愚,既失公允,亦失憑據。本書地圖,全係手繪,脫胎於軍事地圖,精確詳密,自不待言,亦使本書成為一部讓曆史真正落到地上的大著。
本書看點
一、對於普通讀者而言:
這是一個史跡斑斕、意氣縱橫的史學天地;一部承載得動中國綿長曆史、完美展現先人“故智”的煌煌巨作。
蔣介石手令編纂本書時,初衷是分發軍中校官,以提高他們的軍事素養。軍中校官,學識當然有限,故本書除開學術上的求真求善外,在結構上力求層層展開,語言則務求明晰如話。因史事浩繁,非精煉典雅之文字,難控篇幅,事實上,這種文白相雜的典雅之作,極為精彩,文風略與《紅樓夢》《儒林外史》等作品相當,絕無難讀之虞。
本書號為“曆代戰爭史”,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曆代有作為的君臣良將,皆在戰場和政治上揚名立萬,本書自始至終,皆以這兩把手術刀解剖他們,而不以這六十年來大傢所熟知的,以階級論來劃分政治正確或不正確,或以忠奸智愚來將他們分門彆類。編纂者拋棄意識形態和標簽,務求將他們的政治智慧、軍事天纔和決然勇氣,展示於讀者目前。這種極務實的態度,延續瞭中國曆代史傢的真正傳統。撥開雲霧,朗月分外清潔;拋開浮蕩,先人的智慧和勇氣纔顯齣分外的光芒。
本書編篡者皆民族戰爭、國內戰爭的親曆者,親見本民族瀕於絕境,深知立國成事之艱難,對民族感情尤深,對戰爭的思考尤為痛切,形與筆底,則處處可見這種情懷。本書開捲即指明我先民之苦境,贊賞其戰鬥精神、手創之燦爛文化。全書之中,對先人均有極大尊敬,排列形勢,讓讀者明瞭,他們智或有所不及,力或有所不逮,或深陷形勢之絕境,失敗者當中,不乏真英雄。讀者藉此獲得對先人的溫情、對本民族的認同,獲得人生的信心,懂得時時處處寬容他人。
中國曆史綿長,史事浩繁,非有大作,無以展現。本書作者名傢雲集,正是撰寫宏大曆史的最佳人選。要求得“故智”,卻又拒絕大曆史著作者,終難以如願。這種悖論,錶現於人生的時時處處——沒有人能輕易獲得知識,或是成功。
二、對於軍迷和軍方人士:
這是一部獨一無二的曠世巨作,一堂饕餮盛宴。
這套書,填補瞭《劍橋戰爭史》當中中國部分的空白,是一部溝通中國曆代史作的大通史,因久曆實戰的將校的參預而精彩無倫。中國曆代史傢,絕少知兵者,對於戰爭,常懷有悲憫,不願對戰爭做詳密介紹,導緻有關戰爭史跡,流散於各種典籍當中,而無專門史著。本書編纂者,將這些史跡,從典籍當中,細細搜選,一絲一縷,詳加校訂以期至當。21年艱苦卓絕,終溝通前史,成就這一絕無僅有之戰爭通史。是軍迷和軍界人士的不二之選。
三、對於政界:
本書堪稱政治智慧的源泉。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軍事,是一股力量,力量使用與否,在何處使用,卻是政治傢麵臨的問題。軍事與政治,猶如雙手和神經中樞。
全書當中,對政治的重視,一在國際,一在國內。這是本書當中極為贊賞的“蓄虎在山”之政略——以實力壓製敵方,而不輕試鋒銳,正是求得國際和平、謀取國傢利益的無上方略。今日國際,諳於此者屢得大利,眛於此者,屢見催敗。
國內政治始終是本書重視的一點。優秀統帥,始終能與豪傑同休戚,政令簡而不繁,以公心推於萬姓。文景因之大治,元代因之速朽,曆代典籍皆屢見不鮮,隻不如本書這樣明確提齣政治戰略,而又解讀得如此透徹。
書中政治人物,或參預國際紛爭,或以上禦下,或以下侍上,或平級相處,成功失敗的例子不勝枚舉。而本書當中對政治人物的品評,極重視政治理想。政界人士細細揣摩曆代政治人物的臨事機變和政治理想,即可獲得相當的政治智慧,和前行的勇氣,從而成就自己,為國傢謀得福祉。
四、對於商界:
這是一座充滿財富的綿延群山。
商場如戰場,實非虛言。一公司和一國傢,麵臨同樣的問題:同行之間的競爭,人纔的獲取,人纔的駕馭。
春鞦戰國、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為中國國際競爭較為透徹之時。春鞦時齊桓公在管仲的指引下,透過紛繁蕪雜的國際紛爭,看到瞭華夏集團的命運,提齣“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張,從而聯閤諸夏,外抗夷狄,內息本集團內紛爭,開啓瞭春鞦五霸的局麵,本國所取得的利益,遠超其他霸主。管仲堪比行業內極成功的先行者。他的成功之處,還在於他的國傢道德:不臨駕與諸夏之上,不取諸夏之財富。透視時勢和追求道德,是集團取得財富的最捷徑。
求得人纔,禮遇和金錢不是唯一的利器。馬援到公孫述那裏,公孫述極盡禮遇,許以高官,馬援斷然離去;見到劉秀,劉秀便裝接待,馬援卻決意追隨。劉秀的長處,一在於自身的見事明徹,一在於屢申國傢大義,極有擔當。商界並非單純的利場,以造福眾人之心,以公道之心,貫徹於公司經營,或有意外的收獲。
人纔的使用,是經營管理的大事。三國時鍾會是一代名將,司馬昭明知他野心熾烈,仍然用他伐蜀。他認為鍾會不但纔氣過人,且在伐蜀的議論當中,態度最為堅決,有必勝之心。至於平蜀之後,如有反心,則歸意甚堅的本國士兵必不為所用,蜀國沮喪之師必不堪用,料無成功可能。管理者在使用人纔,不必執著於德纔兼備。另外除本身纔能外,其信心、決心也應考量。
在商學興起之前,世上本無商學,大傢從事商學,無外對時事的觀察分析,或是用前人“故智”。對時世的明徹可稱“當下之智”, 是橫嚮的廣度;後者則是縱嚮的深度。大敵當前之時,前沿廣大、縱深厚實者,騰挪的餘地越大。同理,同時擁有“當下之智”和“故智”,當有更寬廣的視野和更多的角度用以觀察問題。本書敘論的戰場和政治場,正是我們先人最為精彩的錶演場,商業者行走其中,悉心留意,商業“故智”隨處皆是。
五、對於專傢學者
本書是極可靠的資料庫,有專業的著史方法和史學觀點。
本書材料的采取,取法於《資治通鑒》。編纂者搜羅540餘種典籍,然後漫行其中,將有關戰史者盡行采擷,經軍事專傢和史傢的共同認證後,纔用於撰寫之資。故本書不但資料豐宏,且史料均經仔細認證。
本書當中,極重視時代形勢和戰前形勢的敘論,戰爭的觸發、決勝皆以此為依憑。每一論點的展開,皆以論據的鋪開為前提。每一史學觀點的得齣,皆以強大論據為基礎,並以戰爭原理相照映。論據、論點、史觀層層相因,絲毫不爽,讓讀者感覺清晰如繪。
本書史觀,未受縴毫意識形態和標簽化的影響,盡顯軍事傢的專業性和一流史傢的底韻,專傢學者可將這些史觀與自身的觀點對照、碰撞,對史識史纔當有良好的助益。
作者簡介
颱灣三軍大學,身為廣東黃埔軍校,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遷往南京市黃埔路北端為陸軍軍官學校。1949年後遷往颱灣,1952年改名“國防大學”,1959年改名“三軍聯閤參謀大學”,1969年閤並颱灣各軍種的“指揮參謀大學”改名“三軍大學”。2000年再次改名“國防大學”。
1955年10月1日,敗退颱灣的蔣介石以“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三軍大學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1956年1月,颱灣三軍大學正式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撰委員會”並開始工作,1972年5月全書編印完畢,曆時16年。更於1975年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曆時5年修訂,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目錄
《中國曆代戰爭史》(第17冊)目錄:
第十七捲 清代(下)
第二十二章 徵緬甸之戰
第一節 滇南諸國與中國之關係
第二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三節 徵緬作戰經過
第四節 戰後之政局
第五節 申 論
附圖17-719 清乾隆年間滇南各國形勢圖
附圖17-720 清總督劉藻防邊作戰形勢圖
附圖17-721 清總督楊應琚接收木邦、蠻莫作戰經過圖
附圖17-722 明瑞將軍南徵緬甸作戰計劃圖
附圖17-723 明瑞南徵緬甸用兵路綫圖
附圖17-724 傅恒南徵緬甸作戰經過圖
第二十三章 徵安南之戰
第一節 安南與中國之關係
第二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三節 作戰經過
第四節 戰後之政局
第五節 申 論
附圖17-725 清乾隆中安南國關係位置圖
附圖17-726 孫士毅南徵安南作戰經過圖
附圖17-727 阮文惠奇襲清軍於河內作戰經過圖
第二十四章 中英鴉片戰爭
第一節 林則徐焚毀英商鴉片
第二節 英國之構釁
第三節 雙方備戰情形
第四節 中英第一次之和戰
第五節 中英第二次之和戰
第六節 中英第三次之和戰
第七節 戰後之政局--條約之簽訂
第八節 申 論
附圖17-728 中英鴉片戰爭最初衝突地區圖
附圖17-729 鴉片戰爭英軍第一次北上行動略圖
附圖17-730 虎門要塞形勢略圖
附圖17-731 鴉片戰爭英軍進攻廣州略圖
附圖17-732 鴉片戰爭英軍進攻廈門略圖
附圖17-733 鴉片戰爭英軍進攻定海、鎮海、寜波、乍浦略圖
附圖17-734 鴉片戰爭英軍進攻淞滬略圖
附圖17-735 鴉片戰爭英軍進攻鎮江略圖
附圖17-736 鴉片戰爭英軍第二次北上行動略圖
第二十五章 英法聯軍入犯北京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爭起因
第三節 雙方使用兵力武器與戰地概況
第四節 戰端之開始與新約之迫訂
第四節 英法聯軍攻北京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17-737 英法聯軍進攻廣州、上海、大沽口一般情況圖
附圖17-738 英法聯軍武裝換約侵入大沽口作戰經過圖
附圖17-739 英法聯軍進攻北京作戰經過圖
第二十六章 中法對越南獨立問題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中法對越南問題之交涉
第三節 雙方作戰準備
第四節 中法在越南之戰
第五節 中法在颱灣福建之戰
第六節 戰爭之和議
第七節 申 論
附圖17-740 中法在越南作戰地區概況圖
附圖17-741 黑旗軍破法軍於紙橋作戰經過圖
附圖17-742 中法軍越南戰區作戰路綫圖
附圖17-743 劉永福在越北抵抗法軍作戰經過圖
附圖17-744 中法諒山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7-745 中法軍在中國東南沿海作戰概況圖
附圖17-746 中法鎮南關之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7-747 法軍進犯颱灣作戰經過圖
第二十七章 中日甲午戰爭
第一節 甲午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爭準備
第三節 戰爭之導因
第四節 作戰經過
第五節 議 和
第六節 戰後之政局
第七節 申 論
附圖17-748 中日豐島海戰與成歡陸戰作戰經過圖
附圖17-749 日軍進攻平壤作戰部署圖
附圖17-750 中日平壤會戰經過圖
附圖17-751 清軍鴨綠江西岸防禦部署圖
附圖17-752 中日黃海海戰雙方艦隊航路圖
附圖17-753 中日黃海海戰戰鬥隊形圖
附圖17-754 中日鴨綠江會戰經過圖
附圖17-755 中日旅順、大連會戰經過圖
附圖17-756 中日遼東地區作戰經過圖
附圖17-757 山東省清軍配置概要圖
附圖17-758 日軍榮成灣登陸作戰經過圖
附圖17-759 中日威海衛會戰經過圖
附圖17-760 日軍攻占澎湖灣作戰經過圖
附圖17-761 颱灣軍民抗日作戰經過圖
第二十八章 八國聯軍攻北京之戰
第一節 戰前一般形勢
第二節 戰場地理形勢及雙方戰略指導
第三節 慈禧太後發動義和團事變
第四節 八國聯軍陷北京及辛醜和約
第五節 戰後之政局及申論
附圖17-762 八國聯軍進犯北京經過略圖
大沽戰鬥形勢圖
八國聯軍入北京圖
索 引
前言
序言一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人類在數十萬年持續不斷之生存鬥爭中,其齣現於鬥爭舞颱或消逝而退隱,乃曆史上所常見不鮮之事。尼羅河畔之古代埃及人,美索波達米亞草原之古代巴比倫人,在世界早期曆史中,均曾有卓然不凡之成就與貢獻。但曆時既久,其適應力不足以抗禦時代之巨輪者,多已悄然褪色,或退齣人類鬥爭之舞颱,闃然無聞於世。獨我中國之文明,興起之早,蓋與古埃及與巴比倫文明相頡頑,迄今已曆五韆餘年。在此長期之生存鬥爭中,我國國勢雖有時而盛,有時而衰,但至今猶能卓然自立於世界者,此其中當有其長存久持之道。吾人綜讀此五韆餘年之曆史,細加研求,得二理也。其一為英國近代史學傢湯因比氏(A.J.Toynbee)所發見之定則,即艱難奮鬥,乃能創造新的文化和文明。湯因比之言曰:
“人類所受嚴酷之考驗,其第一個階段是由陰入於陽(即由靜入於動),其所經過是動的行為,這是人類受到敵人大挑撥(Temptation)而做齣的。人類付齣其智慧與努力之代價,曆盡艱難睏厄,最後終於剋服敵人獲得勝利,遂居於進步前驅之列。”
研究古代文化之亨廷頓(Ellsworth Huntington)在其所著《文明與氣候》(Civilization and Climate)一書中亦有如下之記述:
“許久許久以前,一群無衣的、無居室的、無火的野蠻人,來自熱帶中溫暖的故居,逐步嚮北方前進,由春季以迄夏末。他們沒有想到他們所離開的是溫暖之地,直至九月,纔於夜間感到砭骨的風寒。一天一天的過去,情形又更壞瞭。他們不知道原因所在,到處亂竄以期避開。其跑到彆處的通通死亡。他們有極少數的人,看到這樣刺人的天氣無法可避,乃運用人類最高之能力,以從事於有意的發明。有些掘地以蔽風雨,有些采取樹枝樹葉蓋起茅屋,搭起暖床,又有些一取獸皮以裹身。不久,這些野蠻人便朝嚮文明大步邁進瞭。裸體的有瞭衣服;沒有房子的有所遮蓋;一無儲備的則取肉類乾製而收拾起來,在鼕天並儲有硬殼果瞭。他們調整自己以適應艱苦之環境,終於步步嚮前得到瞭生存。”
像這樣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鬥爭,在中國古代傳說上亦有很多之記述,如有巢氏構木為巢,燧人氏鑽木取火,禹平水土,益焚山澤,皆為我國先民與自然環境艱難奮鬥之事跡。其間軟弱無能者多已歸於淘汰滅亡,惟有堅強奮鬥者始能繼續生存。此可證明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發見之原則,確為不易之定論。與湯因比氏研究曆史所得相同之結論,我國孟子亦有同樣之言論。孟子之言曰: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睏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傢拂士,齣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綜閤孟子與湯因比氏之所論,即所謂“多難興邦”與“逸豫喪邦”之意。其實世界各民族,每個民族都是經曆過許多艱難與睏厄,但其勝敗存亡迥然異數者,蓋非艱難睏厄之難易,而在經曆艱難睏厄時能堅忍不屈,動心忍性與增益所不能之為難能可貴也。中華民族在其長期奮鬥之曆史中,經曆內憂外患艱難之多,無異於世界古文明各民族,而卒能剋服艱難卓然自立者,賴有此動心忍性堅忍不屈之民族性也。
其二惟何?則為中華民族之政治思想,竟為天下一傢之世界思想也。《尚書?堯典》中首提“協和萬邦”。當時所謂萬邦,蓋即各氏族之眾多部落,而使和平輯睦以相處也。從史實上看,中華民族每當興盛時代,文治武功赫奕,四周鄰邦之依附者,完全為仰慕上國文化而貢納其方物。故鄰國之依附,乃為文化之交流,而非武力之徵服。而治國者從不以徵服異族為榮,反以所治之人民匹夫匹婦不得其所為恥。在統治中,必使各族平安相處,和協輯睦,文化混同,血緣交流,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為中國政治思想之極則。各民族在此恢弘容讓之氣氛中,如春風和雨之陶冶,自然涵容同化而不自覺,久之遂混化為一個民族,而其利害禍福無有畛畦之分矣。吾人就此五韆餘年之曆史中,當時有所謂夏、夷、黎、苗、獫狁、獯鬻、肅慎、東鬍、戎狄、荊楚、百濮、群蠻,乃至鮮卑、匈奴、氐、羌、羯、突厥、契丹、迴紇、吐蕃、女真、濛古、滿洲等不勝枚舉之各族,今日欲再追尋其痕跡而不可得,而各族之後裔,均渾然同處於中華民族之中而不自知,亦不以此而自外也。此豈世界其他民族之殘忍相殺,或近代弱肉強食之理論所可比擬哉?原來世界人類,均屬圓顱方趾,其是否同齣於一源,固有待於研究與考證,但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莫不尊親,則屬心同理,行同倫也,此為中國大同思想之根源,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大而且久者,蓋實賴此一哲理之存在。
再就中國之軍事思想而言,所有我國古代兵學,對於用兵之戰爭均以仁愛為齣發點。《司馬法》曰:“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之謂正;正不獲意則權,權齣於戰。是故殺人安人,殺之可也;攻其國,愛其民,攻之可也;以戰止戰,雖戰可也。”《太公六韜》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無取於民者,民利之,無取於國者,國利之;無取於天下者,天下利之。”《尉繚子》曰:“兵者所以誅暴亂,禁不義也。”又曰:“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德也;故王者伐暴亂,本仁義也;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所以中國之軍事思想以安民利民為目的,而用兵則在誅伐暴亂,拯救人民為事,此與西方兵學傢以崇尚殺戮徵服者大異其趣。
吾人細讀中國五韆餘年之曆史,自原始之眾多異族並處,逐漸進於現今之民族混同,蓋無一不由前此二理之交互為用,前者齣於堅忍不屈,故能曆久彌遠而卓然自立;後者齣於仁愛一體,故能涵容混同而相助相成,二者皆為中華民族所以永存之道也。今就以史例言之,中國開國之初,即有夏黎兩族黃帝與蚩尤之戰爭。當時蚩尤聲勢之優越,黃帝固以艱難百摺,始能獲取勝利者,但黃帝既勝之後,夏黎兩族相處若一傢之人,故兩族同化最早。嗣後湯武戰勝桀紂,既勝之後,則用夏變夷,翕然同化。後至漢唐宋明各代,亦無不皆然。由以上之史例以觀,誠可證明中華民族之永存,實由於上述堅忍與仁愛之兩種民族性之交互為用,而又交互相成之功。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而我國曆史文化載籍浩繁,欲研求此種事理,則整理過往之史料而使成為一種有係統之記載,殆為今日史傢重要之責任。況當現代,世界已進至衛星飛彈氫彈鈷彈時代,人類已瀕臨毀滅之邊緣,則中華民族之卓然長存與涵容混同之史跡,殆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存之藉鏡。則斯編之輯,不僅可為中華民族後人在此劇烈競爭之時代中,知所以自處之道;抑且可告知世界人類,殘忍相殺,終非永存之唯一途徑,而翻然有所改變,斯則世界人類共同之福祉也。
餘等奉命編纂《中國曆代戰爭史》。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故提其要點,垂涕而道,語重心長,不覺其言之深也。全書既將完成,乃以此意為之序,良可用以勗勉國人,使知所以自勵;亦所以貢獻於世界,藉以增進共勉之道。
中國曆史典籍浩繁,史料豐富,而編者限於智識與時間,其取捨之間,常以與當時政治軍事有關者為範圍,因之其謬誤與遺漏在所難免,深望海內賢達,時加指正,則不僅本書之幸,編者同仁亦深得裨益焉。
修訂序言
“三軍大學”校長兼《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近以公開齣版,傳諸於世,本校為慎重其事,特組設修訂委員會,校訂內容,增編索引,調整冊次,統編目錄。緯國忝為主任委員,深感此一巨著之傳世,對其編纂與修訂之緣起及經過概要,應首加說明,以供讀者研究本書之參考。
1955年10月1日,蔣公以(四四)機密甲字第八十三號手令,指示“國防大學”(本校之前身)編纂中國戰爭史。“國防部”於同年十一月二日以孝孔字第五○號令將此手令轉飭本校。
手令要旨謂:“中國古代戰爭史應在‘國防大學’專設研究小組,並聘文學曆史學者對於戰史特有研究者,參加研究與編纂,此可與張其昀‘部長’切商實施。”編纂中國古代戰爭史,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本校為執行此項研究與編纂工作,於1956年1月成立“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遴選對兵學及戰史富有素養之將校擔任撰稿,並聘請名史學傢指導與審校。此項編纂工作直至1972年5月,全書方告編印完竣,曆時凡十六年有餘,蓋為力求內容臻於嚴謹周密。
本書印製後,大部分分發軍中乾部閱讀,以增進其對中國戰爭史之認識,磨練用兵修養;一部分贈送教育文化團體、學術研究機構及學者,以擴大學術思想之交流。數年以來,頗獲各方贊許,並紛紛來函索閱。本校鑒於編著書籍在供人閱覽,傳播思想,故特將本書公開齣版,以廣流傳。使此宏富之中國戰爭思想,更能發揚光大。
我國曆史悠久,文物豐富。本書從浩繁之史料中,整理研究,融匯精練,編纂成體係一貫,係統分明之戰爭史。對每一朝代,首先綜閤論述其全般大勢,包括:地理形勢、政治情勢、社會狀況、國防措施、外交與謀略決策、戰略與戰術運用、主要人物之影響等,由此以明瞭該一朝代之全般情勢及盛衰得失。對每一朝代之重要戰役或會戰,則各以專章論述。在每一章中,則先論述該一戰役或會戰前之一般形勢、形成導因、戰場地理形勢等;然後詳述雙方戰略指導、作戰經過、戰略與戰術運用得失、戰後情況等;最後對該戰役或會戰加以綜閤申論,以檢討其成敗,並引戰爭原理原則相印證。由此以吸取戰史之教訓,啓發戰爭指導之智慧。
本校依據過去編纂及今日修訂本書之體認,深感對我國古代戰史之價值,應在此加以闡述;對歐美人士曾有誤解我國戰史者,應在此加以辨正,俾使史實之真諦易於發揚。過去我國史書上對戰史之記載,常偏重於戰爭理論;對執行戰爭之方法與技術,則散見於各種記載中,零碎片斷,難於尋覓。因而使人認為我國戰史缺乏人、時、地、物之精確數字,疏忽作戰行動之詳確空間與所用之戰具。此或由於史書成於儒傢之手,而儒傢重“王道”,輕“霸道”,避免渲染戰爭之殺伐行為,有以緻之。更或由於古代史學傢認為戰爭哲理可以持久,而戰爭之方法與技術,隨力量、空間、時間之不同而變化,難以為訓。至於野戰戰略方麵,或因秘而不宣,或因寫史者未能體會,故多未作有係統之分析,或僅作語焉不詳之記載。後世之兵學傢與史學傢,亦鮮有緻力於搜集此等零散之史料,未能專力研究整理而補充之。歐美人士以現代之眼光看我國古代戰史,每認為我戰史空泛,而輕視之。本校編纂本書時,對人、時、地、物之考證,曾力求詳確;並根據當時之情勢,作閤理之研判,以求彌補(凡研判者均注明係研判所得)。本校依據編修本書二十年來之體會,認為我國古代戰史用現代純軍事觀點視之,雖有若乾缺陷,但在戰爭理論與指導上,則極具價值,如建國大政、國防經營、建軍製度、戰爭策劃、戰略與戰術之運用等,皆有豐富之經驗與輝煌之成就,實具有永恒之學術價值。
尤有進者我國有悠久光榮之曆史,地廣民眾,雄居亞洲要域,以此背景締造之戰爭史實有其獨特之價值,簡言之,概可以大戰略、國傢戰略、軍事戰略、野戰戰略及戰術等四項說明之。雖然在我國古代戰史中,未曾明列此等項目,但其內容均有包涵,隻不過以不同之術語與辭句錶達而已。為使研究我國古代戰史者,易於與現代之戰略區分發生連係,故特以此四項闡述之。
第一,在大戰略方麵:我國過去各朝代對大戰略之運用極為講求,尤其在紛亂之時代,常有突齣之錶現。所謂大戰略,亦即友邦間為謀求共同目標而發揮統閤力量之戰略。至當代各種戰略之定義已另撰《為戰略正名釋義》,刊於本書第十八冊之末。在我國春鞦戰國時代,中原諸侯與楚、秦之鬥爭,各邦國大戰略之運用,已極具戰爭藝術化之能事。其中如春鞦時代,晉、齊、秦聯盟以破楚之城濮之戰,秦、楚聯盟以對抗晉、吳聯盟所形成之長期爭霸鬥爭;戰國時代之蘇秦閤縱以抗秦、張儀連衡以破六國等,即為顯著之史例。誠然,各朝代對大戰略之運用,巧拙有彆,因而産生不同之結果。但我國曆史學傢對此等曆史事實之評述,則幾乎抱有同一之觀點,即贊譽信守國際道義,並稱許長治久安之政治與軍事戰略;對於國際間之背義或暴虐行為,必力加譴責。
第二,在國傢戰略方麵:我國過去各朝代雖無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心理戰略及軍事戰略等名詞,但其運用多能講求配閤。所謂國傢戰略所包涵之政治、經濟、心理及軍事四略,過去嘗統稱之為政戰二略。惟近代國傢事務日形繁雜,僅政略與戰略兩詞,已有不夠明確之慮耳。我國過去特彆重視行仁政,講信義,安民居,裕民生,以奠立政治、經濟與心理戰略之基礎,而軍事力量之運用,旨在以戰止戰,保障和平。雖然在我國悠久之曆史中,各朝代對國傢戰略之運用,常因帝王及其將相之觀點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曆史事實指齣一項規律,即凡能統閤運用總體國力,且以“仁愛”為齣發點運用軍事力量者,必國強民安;反之,必國破民睏。秦、隋二代於統一之後,均擁有強大之武力,但卻為我國曆史上之短命王朝,即為顯著之例證,其敗亡之因果關係,值得引為戒鑒。
第三,在軍事戰略方麵:我國過去甚重視建設邊疆之防衛城塞,並配閤以富有機動性之強大武力。以城塞防衛基地,以求國防之強固持久;以機動武力打擊敵人之武裝力量,以求國防之安全。如現仍存在之“萬裏長城”,即為過去國防建設之遺跡;漢、唐及元代之強大騎兵部隊,動輒馳騁數韆裏而作戰,即為軍隊機動性之例證。我國曆史證明,當國傢具有統一且富有機動性之強大武力時,則常形成強盛、繁榮、幸福之時代;當武力分割,或軍隊之機動力喪失時,則內憂外患隨之而起,常形成衰弱、貧睏、痛苦之時代。曆史鐵證,曆曆在目。
第四,在野戰戰略及戰術方麵:我國過去用兵,極重視先期之準備,欺敵之運用,又極重視政治與心理方麵事先創建優越之情勢。認為戰爭指導者應謀“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勝兵先勝而後求戰”;主張“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主要之用兵思想。因此,我國過去用兵較為重視“間接路綫”,其戰例之多,不勝枚舉。但我國過去用兵亦有主張“直接路綫”者,講求毀滅戰,謀求在會戰中殲敵主力,甚至“屠城”,以求解決戰爭。例如:武王伐紂,“血流漂杵”(《尚書?武成篇》);周公東徵,殘滅奄國(古《竹書紀年》);並曾毀滅數百年之殷都成為麥田(箕子《麥秀之歌》);項羽用兵常取攻勢,專尋求敵人之主力而擊滅之;元代軍隊攻取敵人之城鎮後,常藉“屠城”以徹底毀滅敵人等皆是。上述用兵思想之運用,在我國古代已有極成功之錶現,締造齣許多典型之戰例。如:
□晉文公誘楚軍深入,以擊敗楚軍之“城濮之戰”;
□晉軍伏擊,各個擊滅秦軍之“殽函之戰”;
□晉軍集中優勢兵力於左翼,以擊敗楚軍之“鄢陵之戰”;
□吳軍以欺敵及奇襲,擊敗優勢楚軍之“雞父之戰”;
□越軍於削弱吳軍後而緻勝之“笠澤之戰”;
□齊軍以逸待勞,戰勝魏軍之“桂陵之戰”;
□齊軍以減竈誘敵而戰勝魏軍之“馬陵之戰”;
□齊軍以欺敵與奇襲,戰勝優勢燕軍之“田單復齊之戰”;
□秦將白起利用地形,殲滅優勢韓、魏聯軍之“伊闕之戰”;
□秦將白起先截斷趙軍補給綫,徹底殲滅趙軍之“長平之戰”;
□韓信於夏陽偷渡奇襲安邑,獲緻全勝之“滅魏之戰”;
□韓信行背水陣,以欺敵與堅忍擊滅優勢趙軍之“井陘之戰”;
□韓信利用和平攻勢,奇襲破齊之“臨淄之戰”;
□韓信以欺敵分散敵軍,乘敵半渡而擊滅優勢齊楚聯軍之“濰水之戰”;
□韓信以完全包圍殲滅楚軍之“垓下之戰”;
□唐太宗先截斷敵之補給綫,而擊破強敵劉武周之“柏壁之戰”;
□唐太宗運用內綫作戰,先擊滅敵之援軍,終於迫使王世充投降之“洛陽之戰”;
□唐代李靖以機動與奇襲擊滅蕭銑之戰;
□唐代李靖以遠程追擊殲滅吐榖渾之戰;
□宋初李繼遷以麵吃點獲緻勝利之“靈州之戰”。
本書中包括我國曆代重大戰役及會戰五百餘次。上述舉例僅乃一小部分而已。
舉世皆知之《孫子兵法》一書,實乃我國春鞦時代用兵藝術之歸納。其中每一用兵之原則與法則,均有實戰之背景為其依據。此書為古今中外所尊重,歐美人士更視之為東方用兵思想之代錶,由此可見中國用兵思想之宏富與完備。
本書此次修訂之主旨,在求內容正確,閱讀方便。為求慎重,特敦聘學識淵博,著作豐富之名史學傢(以姓氏筆劃為序)王雲五先生、方豪先生、宋晞先生、屈萬裏先生、陶希聖先生、黃季陸先生、蔣復璁先生、錢穆先生等為指導委員。承諸位熱心指教,解疑釋惑,使本書之修訂受益良多。
本書之修訂工作為求有效執行,特聘請對曆史及兵學深具素養,且有豐富著作之李震教授、陳廷元少將為修訂委員,執筆修訂。陳廷元將軍負責設計修訂齣版之全般構想,主編增加之資料,協編索引。李震教授主編索引,協編增加之資料。至於內容之校訂,則兩位共同負責逐字逐句精校。由於兩位修訂委員在本書編纂時已擔任重責,深悉本書之內容,故於修訂工作上得收事半功倍之效。其發揮高度熱誠與智慧為本書所作之貢獻,將隨史頁而長存。
本書自編纂之始,迄今修訂齣版,多承前“教育部長”、今“中華學術院”院長、“中國文化學院”創辦人張其昀博士之指教與鼓勵,敬緻謝忱。
本書之齣版,承黎明文化事業公司鼎力支持,此種友誼實足珍貴。
本書此次修訂齣版,雖力求嚴謹周密,然以內容如此廣博,包含之時程如此長遠,遺漏與謬誤之處仍所難免,深望海內外先進,惠予教正。
精彩書摘
第二十二章 徵緬甸之戰
緬甸古硃波國,漢稱之為撣國,唐稱之為驃國,宋、元稱之為緬。宋寜宗(1195年~1224年)時始通中國。元世祖(1260年~1294年)遣兵三徵之,責賦貢而還。明初置宣慰司,後為邊患,參將鄧子龍、劉討平之。明末永曆帝奔其國,緬執之以付清軍。乾隆十五年(1750年)入貢於清,自稱緬甸王,願充外藩。鏇其國內變不已,各部分爭,中國邊吏偏袒招怨,遂興兵犯邊。
清齣軍徵緬甸,第一役將軍明瑞無功戰歿;第二役經略傅恒深入亦無功而退。時暹羅歸附中國,緬甸懼再討,遂欵關入貢請為屬國。
第一節 滇南諸國與中國之關係(參看附圖17-719)
一、滇南諸國
雲南省以在雲嶺之南得名,境有滇池,故彆稱曰滇,古百濮之地也。秦稱西南夷有滇國,漢置益州郡,後漢析設永昌郡,治不韋(即今雲南省保山縣北三十裏鳳溪山),轄西部八縣。三國蜀漢又析設雲南郡、興古郡、梁水郡。改益州郡為建寜郡。至唐則沒於南詔,號大禮國,擁有滇省及滇南諸國地。五代時大禮國改稱大理國,元朝滅大理國,立雲南行中書省,以炎熱不欲南徵,滇南諸國因得紛立。是滇南諸國皆與大理國有傳統關係。
橫斷山脈由青海、西康境南迤入雲南,其河流經雲南者有四:由雲南東流入四川者為長江;由雲南嚮東南流者為瀾滄江,其下流為湄公河;由雲南嚮南流為怒江,為邁立開江,其二者之下遊即緬甸境內之薩爾溫江與伊洛瓦底江,南流入海,即《禹貢》所雲“黑水南入海”之路也。
百濮為中國古國族之一,居此四大河之中遊,初見於《書經》之《牧誓》,繼見於《左傳》文十六年,初助武王伐紂,後助周伐楚,是周代之擁護宗周之諸侯。《文選》左思《蜀都賦》中言:“於東則左綿、巴中、百濮所充。”是百濮人東齣長江之一支人數頗眾。其百濮沿瀾滄江、怒江、邁立開江而下者,古史無記載,當與苗、蠻、傜、倮、僮、越諸人相閤作,而建立滇南各國者。如古之越裳、硃波、西甄、百粵、南越、哀牢等國皆建於大禮國(即大理國)之先,漢武帝移呂嘉子孫宗族於永昌郡之不韋縣,係因哀牢國內附,以其國土所設之新郡也,有移罪民以實邊之意。三國蜀漢諸葛武侯南徵,五月渡濾,深入不毛,對南中叛者首領孟獲,有“七擒七縱”之傳說,至今緬甸境內多諸葛亮廟及諸葛營、諸葛井、諸葛嶺、諸葛橋、諸葛寨、諸葛壩等地名,竟有土戲“八擒諸葛亮”之劇,足徵諸葛武侯對緬北地方有深厚影響,或誌書所謂“不設官,不留兵,不運糧,紀綱粗定”之地,即今緬甸北部也。蓋今雲南省境內蜀漢時已設置永昌、興古、建寜、梁水四郡分轄有四十七縣,並未有“不設官,不留兵”之地,有之則必不在雲南省境內,而雲南省境外必東不及老撾(今寮國)、交趾(今越南河內)、扶南、林邑之境;西不及布魯剋(今不丹)、莫臥兒(今印度)、西藏,故其地必緬甸之北部也。
晉初在交趾郡(治今越南河內)西北設置新昌郡,治在麋冷(即今越南富壽),以與在雲南之興古郡相連接,老撾之大部,亦歸入晉之版圖。及五鬍亂華,孟獲之舊部從軍蜀漢,落戶在漢中之蠻族李氏,有李特、李庠、李流者,因厚結流民,轉入四川,後李特之子李雄在成都稱王後二年(606年),遂稱皇帝,是為蠻族中在中國稱皇帝之第一人。其先人為孟獲部屬,其後人敗後又逃入緬北,是當為緬甸人無疑。(震補按李氏是氐族,與南係之孟獲族有無關係待考)
隋朝平定林邑(今越南南部),以其地設比景郡(今越南順化)、林邑郡(今越南廣南)、海陰郡(今越南金蘭灣附近),其境西鄰真臘(今柬埔寨)、占婆(林邑王之餘地在今越南最南部)、墮和羅(今泰國)、驃(今緬甸)、南詔(在今雲南省)。自唐至宋,南詔改為大理國,隔開中原與驃國(緬甸),至元滅大理徵緬國,明朝始以驃國稱緬甸。
二、明朝開發西南
雲、貴一帶,雖早在秦漢部分地區已置為郡縣,但自唐中葉後,南詔國逞強,改為大理國,將不從其命之苗傜等人,多由雲南趕入四鄰地區,故影響於貴州、廣西、安南、老撾(羅斛)、緬甸、莫臥兒(即印度)、烏斯藏(即西藏)之人口移動量者甚大。元人滅大理國,雲南改設行中書省,貴州之地則屬於湖廣行省,對雲南省四周之地區但設宣慰使、宣撫司加以羈縻而已,未能恢復漢朝之郡縣。明初以國族主義號召全中國,故貴州、滇南、滇北、滇西諸宣慰使司相率歸附,仍使原官世襲,不置郡縣,至永樂十一年(1413年)思南宣撫田宗鼎,於思州(今貴州省鞏岑縣)宣撫田琛,互相仇殺,聚族械鬥,不受朝令禁製,明廷乃派衛指揮僉事顧成,率五萬兵前往執二人送京師,分其地為八府、四州,設貴州布政司,以長官司七十五分隸之。其後相繼築城、開路,貴州開發,漸比於內地之各省,而滇南、滇西等地,則仍由土官世襲為治。
明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平定雲南三十七路。十六年麓川(今印度雷多以東至更的宛江一帶地方)土酋思倫發歸降於明。洪武十七年明以其地置麓川軍民宣慰使司,治孟關在今更的宛江南;平緬軍民宣慰使司,治孟養(今密支那)。翌年思倫發受蠱惑而又叛明,率眾寇景東(雲南省今縣)。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寇新平、濛化(皆雲南今縣),鏇為明軍擊破,率殘眾南逃至緬甸,遣使入貢,謝罪請降,明允其迴麓川為西部土司。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思倫發之部屬刀乾孟叛思倫發,思倫發逃入雲南,嚮朝廷求救,明太祖命沭春討刀乾孟,並送思倫發歸。刀乾孟拒戰於南甸(即今雲南騰衝西南之大鎮),失利敗北,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沭春終擒之,以送思倫發迴緬北北部之麓川,仍為麓川軍民宣慰使司之土司。
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思倫發之子任發襲父土司職,發兵侵犯南甸,明以在交趾及四川正用兵,故未力剿。至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乃以兵部尚書王驥,發諸道兵討思任發,大破之,斬首五萬級,思任發南逃緬甸。明軍退,思任發之子思機發再據麓川,並與緬甸國之兵共陷孟養(即今密支那)。明軍於正統十三年(1448年)再攻麓川,翌年下孟養,思機發西逃。明總督軍務王驥,乃立石於伊洛瓦底江西岸為誓曰:“石瀾江枯,爾乃得渡!”後思機發至碑下不敢渡江而去。(引夏燮《明通鑒》捲二十四頁九七四《文嘯亭雜錄》捲四《緬甸歸誠本末》頁三六八)
緬甸於明初已稱臣入貢,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在緬甸設置緬甸軍民宣慰使司,使其酋任宣慰使,明世宗嘉靖初(1522年),孟養酋與木邦(在今緬甸北部即今甘布魯)酋聯兵,攻殺緬甸軍民宣慰使莽紀歲,分占緬地。莽紀歲之子遣使請明齣兵為討賊,惟時貴州、粵西皆有苗人為亂,明將王守仁欲討平苗亂後,再為之進討滇西、緬甸之亂。及苗亂已平,而王守仁病卒。莽紀歲之子莽體瑞乃自力起兵收復其父之舊地,後勢漸強,吞並其附近諸部,因怒明未救其難,不入貢,並與思機發聯兵犯邊,自稱西南金樓白象王。及傳位其子莽應裏,有不臣之誌,時明隴川(即今雲南西部盈江南之縣)宣撫司室嶽鳳擅權,誘之入寇,陷順寜(今雲南省瀾滄江西之縣)、施甸(今雲南省怒江東保山南之一鎮),進窺騰衝(今縣)、永昌(即今保山縣)等地。明命參將鄧子龍、遊擊劉,擊之退,然後命劉率兵齣隴川(即今雲南瑞麗縣北)、孟密(在今緬甸南坎之東)、臘戍(即今緬甸臘戍)而南下,以討莽應裏之叛至於阿瓦(AVA即今緬甸之曼德勒城),軍到圍其城,緬甸占據孟養、蠻莫(即今八莫)等兵將,皆棄守以迴救其阿瓦都城,明軍始退還。緬甸各部乘明軍之退,又起兵以攻孟養、蠻莫。萬曆十九年(1591年)明雲南巡撫陳用賓發檄約暹羅(即今泰國)以夾攻緬甸,緬甸軍又為明將萬國春所擊破,緬甸始不敢內犯。故明朝開拓雲南省西至大戛河流域及更的宛江上遊,西南至密支那、八莫、臘戍、班羊、南卡江、景河,以與緬甸為界,而緬甸則時降時叛之宣慰使司地方也。每降時則全緬甸為明版圖之一部。
故緬甸對明朝廷是臣屬,亦是叛命者。
第二節 戰前一般形勢
一、清取明永曆帝於緬甸
緬甸國東有老撾(即今寮國)、景邁(今泰國西北部)、暹羅(即今泰國)等國;南有白古國(在今仰光之北名北古者為其舊城)與南掌國;西有阿羅漢國(即今阿拉乾山西地方)、阿撒毋(即今阿薩密)、榜葛剌(在今東巴基斯坦之孟加拉)等國;北鄰中國之雲南及西康、西藏。在明末清初之時,莽應裏乘中國中原大亂,擁有洞吾、古剌、木疏(即今甘布吾)、木邦(即今臘戍)、孟艮(今锡箔)、耿馬、孟密(今傑沙)、孟養、新街(即今八莫原名蠻莫)、孟拱等十餘部,絕長補短,地約三韆裏,乃自稱緬甸王。
南明桂王成為永曆帝之後,失敗於貴州之安龍,逃奔雲南,轉由滇西登舟,順伊洛瓦底江以逃入緬甸之瓦城(即今曼德勒)。南明護駕大臣李定國,在雲南與清將吳三桂作戰失利,率軍由怒江之西,嚮南退入緬甸之東北部。聞緬甸王已看守永曆帝於距瓦城五日程之赫硜地方,住以草屋,遇之極薄,且令其從臣皆侍奉緬甸王等情形,定國官兵聞悉此情,大怒,乃命白文選由木邦進攻瓦城;分諸部取孟定、耿馬、猛緬、孟艮等土司地以據之。因進兵與白文選閤力攻打瓦城,欲以迎永曆帝齣。瓦城中請葡萄牙人用西洋槍炮以行助守,不能剋而退。鏇因緬甸政變,緬王弟莽應時殺緬王而自立,更虐待永曆帝君臣。李定國乃遣馬九功約會古白(在緬甸之南今仰光北古白城)、暹羅二國共齣勤王之兵,夾擊緬甸,事成共分其地,此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事也。時吳三桂欲為滿清建其不世之功,乃請討永曆帝及李定國於緬甸,以息邊患。乃於順治十八年(1661年)與清內大臣愛星阿,兩路進軍緬北,追白文選而降之,然後直進軍以逼阿瓦城下,緬甸王因執明永曆帝、馬太後、皇後以下之明君臣,獻於清軍,以投降滿清。李定國因古白、暹羅二國方齣兵途中,聞緬甸降清,永曆帝被執,乃謀截奪未成。古白、暹羅二國之軍因失望而還。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弑永曆帝於雲南,李定國在猛臘(今臘戍之東)知不能成誌,憂憤而死。其部屬因割據緬甸數部地,自稱桂王軍,緬人後呼之為桂傢,清人則稱之為貴傢,後成為桂傢土司。
後吳三桂舉兵雲南,倡“反清復明”口號,緬甸大懼,不敢助清亦不敢助吳,對清朝不臣不貢者六十餘年。雍正九年(1731年)緬甸與景邁國(在今泰國西北部古稱八百媳婦國,與緬甸同為明宣慰使司)交哄,景邁國遣使至雲南普洱(即今雲南寜洱縣)見雲貴總督鄂爾泰,求入貢,視之如南掌(在今寮國與泰國間,古稱白肚撣,國曰攬掌,都於湄公河南隆勃拉)、暹羅之同為屬國為請。時鄂爾泰正全力整飭群苗,知其國遠在南邊外,且與緬甸為世仇,不暇遣兵助之,乃婉言勸其和睦敦鄰,而辭其貢。時緬甸亦密遣人到車裏土司(即今雲南車裏縣),探聽清軍有無南進動嚮,聞及景邁求入貢已被清大臣謝卻,報知緬王,緬王以為滿清猶念其執獻南明永曆帝之功,故不助景邁以攻己,大喜,心德滿清,乃揚言緬甸來歲亦即入貢於清。於是緬甸王發兵二萬攻景邁,而貢竟不至。
……
編輯推薦
◎蔣介石親自下令編撰並題寫書名,蔣緯國主持修訂,軍中將校擔任撰稿,史傢負責指導審校,曆21年而成的一部戰爭史巨作。
◎軍方專傢,俱久曆戰火、將校之選,史傢當中,錢穆、王雲五、姚從吾、黎東方、陶希聖、蔣復璁、陳緻平等名傢悉數效力。囊括全颱灣史傢、軍事一流專傢。陣容之強,盛況空前。
◎18巨冊,500萬言,再現中國曆史4600年當中500餘會戰全景。
◎曆經4個版本,見證半個多世紀的曆史風雲。
◎一部以戰爭為中心的中國通史,一次對中國冷兵器時代的盛大迴眸與全麵檢討。
◎一部溝通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國軍事史鴻篇巨製。
◎一部中國兩岸軍方都大量分發軍中將校、用以提高官兵軍事素養的恢宏之作。
◎一部繼承中國戰略思想,可用以指導軍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書。
◎一部抹平普通讀者、各界精英閱讀習慣差異的作品。
◎一部每一頁都是中國前人智慧總結的書。
◎颱灣陸軍上將蔣緯國,三軍大學校長、陸軍上將徐培根,親筆作序。
◎中信齣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
◎將星薈萃,史傢雲集,強大的作者陣容。
海報:
媒體評論
研究中國全部曆史,若隻求其興衰之道,則不免偏於政治與軍事之細節,而忽略其政治思想之弘大;若隻求其文化之弘大,則不免馳騖哲理,形成高遠之政論,二者皆未能闡明民族精神之所在。……戰爭本為當時政治之一部份,因之從事於各代政治作深一層之研究。曆時數載,涉覽載籍至數百十種,浸潤既久,逐漸發見中華民族所以曆久永存之理。深信此理不僅為中國曆史之寶典,抑且可為世界人類和平永處之藥石。
——《中國曆代戰爭史》編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徐培根
本書係綜閤記述中華民族五韆年來生存發展之戰爭史,為“三軍大學”奉蔣公手令所編纂。……以闡揚中華民族堅強之奮鬥潛力與立國精神,並融匯與啓發中國之戰爭思想及戰爭藝術,用意至為深遠。
——《中國曆代戰爭史》修訂委員會主任委員 陸軍二級上將 蔣緯國
18捲本《中國曆代戰爭史》有許多後齣著述不及的長處,其作者軍事素養深厚,有的還頗富指揮戰爭的實踐經驗。他們在認真分析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戰前戰略態勢,雙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裝備戰法,戰爭進程及成敗原因的分析較全麵,認識較深刻,頗能“言人所不言”。
該書戰略分析層次清晰,注重創新性。戰略分析通常可以分成對國傢戰略、軍事戰略和具體戰爭計劃與實施方案等不同層次,上一層戰略製約著下一層戰略。本著這一認識,《中國曆代戰爭史》對每一曆史時代都有高屋建瓴式的總體敘述,使讀者可以全麵瞭解當時的戰略格局、參戰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情況,在此基礎上再對參戰各方戰略加以分析,就如同層層剝筍,有很強的說服力。
該書能在大陸地區正式齣版,並以橫排方式適應大陸讀者的閱讀習慣,相信將會對大陸讀者學習和瞭解中國古代近代戰爭史,促進軍事曆史研究的發展頗有助益。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研究員 劉慶
專業軍事人員與權威曆史學傢的聯手,是本書質量的最大保障。前者保障瞭“戰爭”研究的專業性,後者保障瞭“史”的底蘊。
——知名曆史學者、《布局天下》作者 饒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