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如何高效学习范文(1) 主题一想象力经济(8) 主题二公共空间规划(12) 主题三幸福的建筑(17) 主题四敬畏(21) 主题五政府购买社会服务(26) 主题六邻避困境(31) 主题七惠民政策与百姓生活(36) 主题八消费拉动(41) 主题九科学与人文(48) 主题十公共安全管理(54) 第一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60) 主题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0) 命题角度1三去一降一补(60) 命题角度2共享经济(62) 命题角度3人工智能(64) 命题角度4经济转型升级(67) 命题角度5信息化建设(69) 命题角度6工匠精神(71) 主题二创新型国家建设(74) 命题角度1万众创新(74) 命题角度2冒险与创新(76) 命题角度3大众创业(78) 命题角度4农业创新(80) 主题三乡村振兴(83) 命题角度1农业现代化(83) 命题角度2农民职业化(86) 命题角度3返乡创业(88) 命题角度4田园综合体(90) 主题四区域协调发展(93) 命题角度1统筹区域发展(93) 命题角度2资源型城市转型(95) 命题角度3海洋强国(97) 命题角度4特色小镇(99) 主题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2) 命题角度1振兴实体经济(102) 命题角度2促进民间投资(104) 命题角度3垄断行业改革(106) 命题角度4分配制度改革(108) 命题角度5降低税负(110) 主题六全面开放新格局(113) 命题角度1开放发展(113) 命题角度2一带一路(115) 第二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18) 主题一依法治国(118) 命题角度1法治政府(118) 命题角度2依法行政(120) 命题角度3法治经济(122) 命题角度4司法公正(124) 命题角度5法治意识(126) 主题二行政体制改革(129) 命题角度1简政放权(129) 命题角度2政务信息公开(131) 命题角度3服务型政府(133) 主题三干部队伍建设(136) 命题角度1党员干部管理(136) 命题角度2基层人才发展(138) 主题四正风肃纪(141) 命题角度1为官有为(141) 命题角度2党群关系(143) 命题角度3作风建设(146) 命题角度4官员迷信(148) 命题角度5政府诚信(150) 主题五反腐败斗争(153) 命题角度1廉政建设(153) 命题角度2小官巨腐(155) 命题角度3网络反腐(157) 命题角度4廉政文化(159) 命题角度5社会监督(162) 第三章发展社会主义文化(164) 主题一互联网治理体系(164) | 命题角度1网络法治建设(164) 命题角度2网络文明建设(166) 命题角度3网络生态(168) 主题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71) 命题角度1公平正义(171) 命题角度2爱岗敬业(173) 命题角度3信任危机(175) 主题三思想道德建设(178) 命题角度1道德建设(178) 命题角度2全民科普(180) 命题角度3提升国民素质(183) 命题角度4包容文化(185) 主题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187) 命题角度1文艺事业发展(187) 命题角度2文化复兴(189) 命题角度3传统文化教育(192) 主题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195) 命题角度1公共文化服务(195) 命题角度2文化惠民与文化自觉(197) 命题角度3文化品牌(200) 命题角度4文化软实力(202) 命题角度5文化自信(204) 第四章保障和改善民生(206) 主题一教育发展(206) 命题角度1教育公平(206) 命题角度2师德建设(209) 命题角度3职业教育(210) 命题角度4学前教育(212) 命题角度5农村教育(214) 主题二就业发展(217) 命题角度1扩大就业(217) 命题角度2多元化择业(219) 命题角度3保障就业(221) 命题角度4就业腐败(223) 主题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26) 命题角度1保障和改善民生(226) 命题角度2关爱流动儿童(229) 命题角度3社会慈善(230) 主题四脱贫攻坚(233) 命题角度1精准扶贫(233) 命题角度2文化扶贫(235) 命题角度3对口支援(237) 主题五健康中国(240) 命题角度1互联网医疗(240) 命题角度2整顿医疗乱象(242) 命题角度3食品安全(245) 命题角度4全民健身(247) 命题角度5职业病防治(249) 命题角度6人口老龄化(251) 主题六创新社会治理(254) 命题角度1居民自治组织(254) 命题角度2应急体系建设(256) 命题角度3防洪抗灾(259) 命题角度4大数据安全(261) 命题角度5消防安全(263) 命题角度6安全生产(265) 第五章建设美丽中国(267) 主题一绿色发展(267) 命题角度1绿色发展(267) 命题角度2新能源发展(270) 命题角度3垃圾分类(272) 命题角度4低碳生活(274) 主题二污染防治(276) 命题角度1蓝天保卫战(276) 命题角度2净土保卫战(278) 命题角度3水生态(280) 主题三生态体制建设(283) 命题角度1环保终身追责(283) 命题角度2环保执法(285) 命题角度3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288)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91) |
核心考点轻松学+在线题库任意练+考友圈答疑解惑+视频直播免费看
《中公版·2019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申论范文宝典》精选110篇申论范文进行分析点评,旨在为考生展示何为佳作以及它们的出彩之处。
本书由经典范文精讲和必备范文赏析两大部分构成。经典范文精讲包含想象力经济、公共空间规划、幸福的建筑等10个主题,每个主题均采用“给定资料—作答要求—范文精讲”的形式进行讲解,引领考生熟悉申论写作;必备范文赏析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美丽中国五方面梳理出25个热门主题,主题下设置多个命题角度,此部分主题广、范文多、点评精,帮助考生实现申论写作的全面进阶。
绪论如何高效学习范文
在申论考试中,zui难的题目莫过于“文章论述题”。这一题型字数要求zui多,分值占比zui大,想让文章“出彩”、夺得高分并不容易。在中公教育多年的培训工作中,我们接触过的考生大多都“谈文色变”。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申论范文,成了大家公认的难题。
通过与考生沟通我们发现,大家对于文章写作的“畏难情绪”,大都源于两大问题。
问题一:考生对写作不熟悉。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虽然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其精力主要倾注于专业课学习,日常写作较少,而学术论文更与申论文章大相径庭,“动笔”不足自然容易生疏。
问题二:考生对申论不熟悉。众所周知,申论考试以社会热点为依托,重视对五大能力的测查,写好一篇申论文章,需要吃透给定资料,分析其精神内涵,提出真知灼见。这不仅是对考生能力的测查,更是对考生是否真正理解热点的测验。众多考生多年埋首书斋,潜心用功,对社会热点时事了解不多,申论考试时碰到陌生热点自然无法准确理解。
很多考生面对上述问题时选择迎难而上,希望通过海量的写作练习来提升个人能力。这一想法值得称赞,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申论写作并非朝夕之功,如果我们未能准确把握申论写作精髓,恐怕再多的努力也会事倍功半。而且,同样一篇范文,为何有些考生阅读后可以触类旁通,而有些考生却无法举一反三?其原因在于,前者通过阅读准确把握了申论写作的关键。为此,我们为各位考生献上本书,精选百余篇优秀文章,一一对其深度点评,为大家介绍申论写作之精髓。
如何才能熟悉热点、熟练写作?中公教育建议考生在日常备考时要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先学范文整体架构,再来了解文章精神内核。
一、观其形
“观其形”,即要了解文章的基本架构。一篇优秀的申论文章由“标题”“开头”“主体”“结尾”四部分构成,无论主体部分选用重视议论的“分析问题型结构”,还是阐明对策的“解决问题型结构”,这四部分都缺一不可。同时,公务员考试阅卷时间紧张,“标题”“开头”“结尾”三部分虽然短小,但却可以在zui短的时间内吸引阅卷者的目光。因此,我们学习范文时,需要首先从这三部分入手,了解申论写作的基本要求。
1.标题
申论考试中,有些试卷给出了文章题目,但有些需要考生自己拟制。对于考生来说,自拟标题既是一次机遇,又是一次挑战。所谓“题如文眼”,标题是彰显作者中心思想的“招牌”,如若拟题恰当,必然可以第一时间彰显文章思想,获得阅卷者认同。我们阅读范文时,首先需要关注文章标题写法,看看其他作者是如何将文章中心思想顺畅、准确地展现出来的。
【示例】
底线兼具道德的柔性与法律的刚性
底线,是一个人对待人和事所能容忍的zui低限度,也是一种伦理或者文化所能承受的极限。它如同江河中的水位警戒线,一旦突破,就会激化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然而,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中,我们无法用冰冷的、统一的底线标准去衡量万事万物,只能在道德的柔性与法律的刚性间寻求平衡。
柔性的道德是底线的基础。康德曾说过:“这世界上只有两种东西能引起人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在人际交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道德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它不仅可以推动人的自我完善,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而且可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清朝大学士张英愿意让地三尺缓解与邻居的矛盾,陶行知通过一再奖励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道德底线的规范下,个人和社会遵循着隐形的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道德的约束作用并不具有强制性,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断挑战着道德的底线。农村打牌带一些“小彩头”本无可厚非,但是加大筹码,越过底线,则会上升为触犯法律的赌博行为,人际的和谐、社会的稳定都必然受到影响。由此可见,依靠柔性的道德无法撑起社会和谐运转的底线,我们还需拿起法律的武器,寻求刚性的支撑。
刚性的法律是底线的保障。“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法律对道德的辅助作用不可磨灭。当人们越过道德底线的时候往往就已经触犯了法律的底线。网络空间因其虚拟性和复杂性导致信息泄露的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农民利欲熏心用农药种植生姜,钻国内审核不严的空子出售给消费者。此时,道德底线已然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法律底线成为zui后的守护。通过刚性的法律制裁,个人的敬畏之心、企业的敬畏之心乃至政府机关的敬畏之心才能得到保留。它所发挥的警示作用要比道德底线更具强制力、影响力、震慑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法律的刚性作用绝非否定道德的柔性作用,而仅仅是指它在“以德治国”的战略外,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孟子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一个安定有序的国家需要坚守道德与法律的底线,只有二者相辅相成,用道德宣教,用法律惩戒,才能在刚柔之间恰当规范人们的行为,zui终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分析】
示例为2017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范文《底线兼具道德的柔性与法律的刚性》。
题目:根据给定资料,围绕“底线”这个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中心突出,观点正确;
(2)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1000~1200字。
我们可以看到,示例中的文章标题解析了底线的内涵,体现了作者对材料主题的准确把握。标题第一时间彰显了对“底线”的思考,通过联系给定资料得出结论:一方面,柔性的道德能够约束部分人的行为,推动人际关系和谐,而另一方面,道德底线不能约束所有人,需要依靠强制性的法律作为保障。由此,确定文章写作核心为“底线兼具道德的柔性与法律的刚性”。而且阅读整篇文章可知,标题中透露的中心思想就是文章写作的脉络,宛如脊柱贯穿全文。正是标题拟制的成功,使得文章中心思想一以贯之,展现了作者良好的分析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开头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申论文章字数有限,表达内容却相对较多,如何在简短的文章开头介绍背景,切入主题,可谓申论写作“第一难事”。阅读范文开头,我们要着重学习各种切入主题、展开论述的方法,仔细思考如何能在文章开头一鸣惊人,恰当而巧妙地展开论述。
【示例】
没有家喻户晓的名声,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也没有突飞猛进的成长,却在市场的细分领域中,占据着无可撼动的行业地位,这就是“隐形冠军”企业。随着“双创”洪流的奔涌,浙江小微企业星罗棋布。推动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培养一个个“隐形冠军”,是当下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分析】
示例选自2018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A类)范文《培养“隐形冠军”助推社会发展》。
给定资料以“小微企业发展”为主题,着重强调发展小微企业、发展“专精特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很多考生在写作这篇文章开头时,无从下手,导致开头或平铺直叙,或言不及义,没能写出新意,更无法引起阅卷者的阅读兴趣。
但是,示例开头却独树一帜,灵活运用排比手法,将“隐形冠军”企业的特点一一道出,让读者带着对其特点的疑惑而对后文满怀期待,有力地激发了他们继续阅读的兴趣。尤其值得考生学习的是,示例开头仅130字,言简意赅、逻辑清晰,值得称赞。
3.结尾
在申论考试中,文章写到结尾,往往考试时间也到了zui后,考生的脑力此时更是消耗殆尽。如何顺畅地收束全文成了众多考生写作的难点。而且,文章结尾更肩负着升华主旨的重要作用,若是草草了事,不免虎头蛇尾、功亏一篑。因此,考生在阅读范文结尾时,不要单独阅读,而要与开头对应思考,看看优秀文章是如何做到前后呼应、协调一致的。
【示例】
开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伦理失范现象:制造网络谣言,传播色情、暴力信息,开展“人肉搜索”,实施网络诈骗……这些毒瘤不仅破坏了网络生态,而且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必须开展道德教化引导活动,通过外在约束,让网民产生内在自觉,从而提升网络伦理素养。
结尾: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没有人希望个人信息被泄露,没有人希望承受网络暴力,没有人希望遭遇网络诈骗……那么,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网络伦理。相信通过外在约束,激发内在自觉,我国网民一定会变得更加文明有礼,我们的网络空间一定会变得更加和谐。
【分析】
示例选自2017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公检法类)范文《由约束到自觉提升网络伦理》。
在这套试卷中,给定资料主要介绍了当前的网络伦理失范问题。示例开头紧扣文章标题,首先表明网络滋生了谣言、色情、暴力、“人肉搜索”、网络诈骗等伦理失范现象。紧接着谈其危害,引出总论点——必须开展道德教化引导活动,以外在约束,让网民产生内在自觉,从而提升网络伦理素养。
而示例结尾以“没有人希望个人信息被泄露,没有人希望承受网络暴力,没有人希望遭遇网络诈骗”完美呼应开头中的种种网络伦理失范现象,文脉相通,结构紧凑,增添了文章的整体感,同时深化了主题。考生可适当学习这种结尾方式,实现结尾与开头的协调统一。
二、学其神
标题简明扼要,开头直抒胸臆,结尾扣题升华,其实这些都只是申论写作的初级要求。在了解申论文章的外在形态后,我们需要逐步深入学习其内在精神,通过学习范文提升个人能力。
1.热点
申论范文都是针对热点所写的,每一篇范文都可以看作是对该热点的深度解析。学习范文时,我们需要深入其中,将范文中涉及的热点内容一一标注出来,通过阅读加深对热点的理解。
【示例】
【分析】
示例文章为2017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B类)范文《快与慢》。
题干要求“以‘快与慢’为题目,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看到这个题目,恐怕很多考生觉得无从下笔。“快”与“慢”实际上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讨论焦点。示例文章从“快”与“慢”的重要性分别入手,zui后提出要做到“快”与“慢”的平衡,对题目的剖析可谓既深刻又全面。
示例文章中的画线部分,是对“快与慢”这一热点的深度剖析,包含事例、对策等内容,考生可结合批注进行适
快递!
评分挺好的 看起来不错 内容还没仔细看 好评
评分很好,很快就到手中了
评分信任中公 扎实复习
评分京东活动真是超值啊,相当于5折,非常满意!
评分质量很好,支持京东商城,希望京东越来越好!!!
评分专项提高,薄弱环节提高,整体提高,加油
评分买回来后发现不用参加考试了,有点小亏
评分很不错,要抓紧学习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