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國際貿易》是國際貿易學的入門教材。全書劃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講解國際貿易的基礎理論,第二部分講解國際貿易的政策效應,第三部分介紹與國際貿易密切相關的四個專題,包括生産要素的國際流動,生産和服務的國際外包,國際貿易的宏觀經濟分析,以及國際貿易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國際貿易》力求將國際貿易學的精華思想,特彆是其主要結論的推導過程傳授給讀者。作為入門教材,《國際貿易》主要采用圖形和例子作為分析工具。對於數學基礎較好的讀者,《國際貿易》的附錄提供瞭相關的代數推導。
《國際貿易》融入瞭國際貿易研究的一些近期成果,包括描述企業特徵如何影響國際貿易的梅勒茲模型,對於貿易理論所做實證檢驗的若乾新發現,以及關於國際外包的一些新的研究結論。書中的22個專欄為讀者提供瞭相關的理論背景、曆史事件、典型案例和熱點討論。《國際貿易》每章附有練習題供讀者自測學習效果,另外還附有進一步閱讀的建議和參考文獻。
《國際貿易》配有教學課件,可以免費提供給任課教師使用。如需要,歡迎填寫書後的“教師反饋及課件申請錶”索取。
作者簡介
許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和金融學教授。1986年和1989年獲復旦大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95-2003年任教於美國佛羅裏達大學商學院,獲終身教職。曾是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訪問教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兼職研究員。目前擔任《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期刊》(Journal of In 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編委,亞太國際貿易研究會理事,上海交通大學和廈門大學兼職教授。
許斌博士的研究領域是國際貿易、投資和金融。研究成果發錶於Economic Journal,Journa/of In tem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國際學術期刊。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關於國際經濟學,入門課程能教給學生的重要的知識,就是基本的東西並沒有改變。”在撰寫這本書時,我遵循的一條原則就是將國際貿易這門學科中基本的東西講解清楚。我遵循的第二條原則,就是將重要的理論結論一步一步地推導齣來,讓學生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齣來的,它成立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許斌
目錄
導言
第一部分 國際貿易理論基礎
第1章 李嘉圖模型
1.1 李嘉圖模型的框架
1.2 封閉經濟均衡
1.3 自由貿易均衡
1.4 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
1.5 討論和總結
專欄1.1 李嘉圖和英國的《榖物法》
附錄1.1 李嘉圖模型的代數推導
第2章 特定要素模型
2.1 特定要素模型的框架
2.2 封閉經濟均衡
2.3 國際貿易均衡
2.4 討論和總結
專欄2.1 特定要素模型的理論淵源
附錄2.1 特定要素模型的代數推導
第3章 赫剋歇爾-歐林模型(上)
3.1 赫剋歇爾-歐林模型的框架
3.2 封閉經濟均衡
3.3 自由貿易均衡
3.4 貿易類型和收入分配
3.5 討論和總結
專欄3.1 赫剋歇爾一歐林理論的誕生
附錄3.1 赫剋歇爾一歐林模型的代數推導
第4章 赫剋歇爾-歐林模型(下)
4.1 開放小國HO模型
4.2 一體化HO模型
4.3 多域HO模型
4.4 討論和總結
專欄4.1 薩繆爾森對赫剋歇爾一歐林貿易理論的貢獻
專欄4.2 德國的製造業齣口
第5章 不完全競爭貿易模型
5.1 簡化模型
5.2 剋魯格曼模型
5.3 梅勒茲模型
5.4 討論和總結
專欄5.1 剋魯格曼和新貿易理論
第6章 貿易理論的實證檢驗
6.1 李嘉圖模型的實證檢驗
6.2 赫剋歇爾一歐林模型的實證檢驗
6.3 不完全競爭貿易模型的實證檢驗
6.4 國際貿易的引力公式及其應用
6.5 討論和總結
專欄6.1 本明治維新:比較優勢理論的實證
第二部分 國際貿易政策分析
第7章 傳統貿易政策工具
7.1 進口關稅
7.2 進口配額
7.3 齣口補貼
7.4 討論和總結
專欄7.1 美國的鋼鐵關稅
專欄7.2 全球紡織品配額
專欄7.3 農産品齣口補貼
第8章 新型貿易政策工具
8.1 自願齣口限額
8.2 反傾銷政策
8.3 其他貿易政策工具
8.4 討論和總結
專欄8.1 美國和日本的汽車貿易糾紛
專欄8.2 美國對中國小龍蝦的反傾銷案
專欄8.3 商品安全和貿易保護
第9章 關於貿易政策的爭論
9.1 最優關稅理論
9.2 幼稚産業保護理論
9.3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9.4 貿易政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
9.5 討論和總結
專欄9.1 西雅圖風暴
第10章 全球和區域貿易協定
10.1 全球貿易協定
10.2 區域貿易協定
10.3 區域自由貿易和全球自由貿易
10.4 討論和總結
專欄10.1 多哈迴閤談判
專欄10.2 北關自由貿易區
專欄10.3 歐盟的曆史演變
第三部分 國際貿易相關專題
第11章 勞動力的資本國際流動
第12章 生産和服務的國際外包
第13章 國際貿易和宏觀經濟
第14章 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
後記
精彩書摘
第1章 李嘉圖模型
1.1 李嘉圖模型的框架
模型框架
2個國傢:中國、美國
2種商品:服裝、飲料
1種生産要素:勞動力
想象一下這個模型世界:地球上隻有中國和美國兩個國傢。中國人和美國人穿同樣的服裝,喝同樣的飲料。服裝和飲料隻要投入勞動力就可以製造齣來。現在請你迴答:中國人是自己製造服裝和飲料自己用好呢,還是和美國人互通有無好呢?為什麼?
你應該會提齣兩個問題:第一,哪國的人更會製造服裝,哪國的人更會製造飲料?第二,中國有多少勞動力,美國有多少勞動力?下麵是有關的數據。
模型數據
中國有1 000個工人,美國有200個工人
中國生産1套服裝需要2個工人,美國生産1套服裝需要1個工人
中國生産1箱飲料需要5個工人,美國生産1箱飲料需要0.5個工人
仔細看一看這些數字,中國和美國有哪些不同?第一,中國工人的總人數比美國多。第二,中國工人在生産服裝和生産飲料上的能力都比美國工人低。
前言/序言
聚焦全球供應鏈與數字經濟的未來:一部關於現代商業生態的深度剖析 《全球商業新格局:供應鏈重塑與數字驅動的商業模式創新》 【本書核心議題】 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全球商業環境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劇烈變革。地緣政治的波動、極端氣候事件的常態化,以及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為核心的技術爆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構著傳統的價值鏈與商業邏輯。本書並非著眼於傳統的進齣口流程或關稅壁壘,而是聚焦於驅動未來數十年全球經濟活動的核心驅動力、底層架構的重塑以及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全新範式。 本書深度探討瞭在“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時代背景下,跨國企業如何從傳統的“綫性供應鏈”思維轉嚮構建具有韌性、敏捷性和可持續性的“網絡化生態係統”。我們摒棄瞭對既有貿易規則的簡單闡述,轉而深入剖析瞭驅動全球資本、技術和信息流動的非傳統力量。 【內容結構與深度解析】 本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旨在為企業決策者、戰略規劃師以及對未來商業趨勢感興趣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全麵、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韌性架構的構建——從“效率優先”到“風險平衡”的供應鏈範式轉移 本部分直麵當前全球供應鏈的結構性脆弱性,深入探討企業如何從成本最小化模型過渡到多重風險對衝模型。 1. 供應鏈的“去中心化”與“近岸化/友岸化”的驅動力分析: 地緣政治風險溢價的量化評估: 探討如何將政治不穩定性和監管不確定性納入采購和生産地選擇的決策模型中。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區域轉移,而是涉及到國傢間政治互信指數(PCCI)對長期閤同履約能力的約束分析。 “雙循環”戰略的微觀落地: 對於跨國公司而言,如何平衡對高增長市場的深度滲透與對核心技術的本地化保障,以及如何設計靈活的“能力備份”係統,確保在任何單一市場遭遇突發事件時,關鍵業務不受中斷。 庫存策略的革命: 探討“準時製”(JIT)嚮“以防萬一製”(Just-in-Case, JIC)的迴歸,但並非簡單的庫存堆積。我們引入瞭“智能緩衝庫存”(Smart Buffer Stocking, SBS)的概念,即利用預測分析,僅在關鍵節點的瓶頸環節維持高價值、高不確定性的庫存,而非全麵鋪開。 2. 氣候變化與ESG強製性報告對運營的影響: “碳足跡追蹤”的實時化與不可篡改性: 詳述區塊鏈技術如何被應用於從原材料提取到最終交付的全鏈條碳排放數據采集和審計,以及這如何轉化為新的貿易壁壘和消費者偏好。 “循環經濟”的設計與盈利模式: 分析企業如何從一次性綫性經濟中分離齣來,通過産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和逆嚮物流設計,將“廢棄物”轉化為新的價值來源,並探討這種轉型對資本支齣和運營成本的長期影響。 --- 第二部分:數字驅動的商業模式重構——數據、算法與價值捕獲 本部分聚焦於信息技術如何徹底改變企業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分配方式,超越瞭傳統的“數字化轉型”口號。 3. 平颱生態係統的權力轉移與反壟斷審視: “網絡效應”的二次方增長與壟斷風險: 剖析超大型數字平颱如何通過數據飛輪效應構建難以逾越的進入壁壘,並探討各國監管機構(如歐盟的《數字市場法案》)試圖打破數據孤島和強製互操作性的實際操作難度。 “API經濟”與“微服務化”對企業邊界的侵蝕: 分析企業如何通過開放API接口,將核心能力模塊化,嵌入到更廣闊的外部生態中,從而實現超越自身物理邊界的收入流。 4. 人工智能在商業決策中的角色深化: 預測性分析到規範性決策的飛躍: 重點闡述生成式AI和大型語言模型(LLMs)如何從僅僅預測“什麼將發生”轉嚮推薦“我們應該做什麼”的最佳行動路徑,特彆是在動態定價、需求預測和風險建模中的應用。 “數據主權”與“算法透明度”的閤規挑戰: 隨著數據跨境流動的限製增加,企業如何構建符閤多國數據主權法案(如GDPR、數據安全法)的混閤雲架構,並應對“算法黑箱”帶來的倫理和法律責任。 --- 第三部分:新興技術對價值鏈的顛覆性衝擊 本部分考察瞭正在快速成熟的硬科技如何直接改變産品的物理形態、製造流程和交付方式。 5. 工業元宇宙與數字孿生在運營中的整閤: “操作空間”的虛擬化: 探討工廠、倉庫甚至城市基礎設施的“數字孿生”如何實現遠程優化、預先故障診斷和沉浸式員工培訓,極大地縮短瞭從設計到投産的周期。 Web3技術在溯源和激勵機製中的應用: 分析代幣化(Tokenization)和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概念如何被應用於管理復雜的分散式閤作夥伴網絡,實現更高效的激勵和治理結構。 6. 增材製造(3D打印)對全球製造網絡的影響: “按需製造”與本地化生産的再平衡: 探討先進的增材製造技術(如金屬打印)如何使高價值、低批量的零部件製造可以被分散到需求點附近,從而減少對長距離物流的依賴。這不僅僅是製造技術的改變,更是對“規模不經濟”定義的重新書寫。 --- 第四部分:人纔、資本與軟實力的未來競爭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支撐這一切變革的“人”與“錢”的流動模式。 7. 跨文化協作的新範式:混閤型人纔與技能的敏捷配置: “T型人纔”嚮“π型人纔”的進化: 強調未來人纔需要具備深度專業技能(垂直),同時擁有跨越技術、商業和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廣博知識(水平)。 遠程協作工具的成熟與組織文化的維持: 研究在高度分散的全球團隊中,如何利用神經科學和組織行為學原理,設計齣能夠有效傳遞企業價值觀和促進創新交流的虛擬工作環境。 8. 風險資本的流嚮與戰略投資的再定義: 從“追逐風口”到“培育基礎設施”的轉變: 分析近年來風險投資不再僅僅追逐消費者應用,而是大規模湧嚮硬科技、能源轉型技術和供應鏈數字化基礎設施,這反映瞭資本對長期、基礎性技術壁壘的渴求。 主權財富基金與科技競爭: 探討國傢級資金如何越來越頻繁地介入關鍵技術供應鏈的早期投資,使得商業競爭與國傢戰略利益的界限變得模糊。 【總結】 《全球商業新格局》不是對過去貿易活動的記錄,而是對未來商業運作方式的藍圖構建。它要求讀者徹底拋棄靜態的、以國傢邊界為核心的思考模式,轉而擁抱一個動態的、以數據流和韌性架構為核心的全球生態係統。本書旨在為那些渴望在下一波商業浪潮中占據先機,而非被動適應的領導者和戰略傢提供必要的理論深度和實操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