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际贸易》是国际贸易学的入门教材。全书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解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第二部分讲解国际贸易的政策效应,第三部分介绍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四个专题,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生产和服务的国际外包,国际贸易的宏观经济分析,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国际贸易》力求将国际贸易学的精华思想,特别是其主要结论的推导过程传授给读者。作为入门教材,《国际贸易》主要采用图形和例子作为分析工具。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读者,《国际贸易》的附录提供了相关的代数推导。
《国际贸易》融入了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些近期成果,包括描述企业特征如何影响国际贸易的梅勒兹模型,对于贸易理论所做实证检验的若干新发现,以及关于国际外包的一些新的研究结论。书中的22个专栏为读者提供了相关的理论背景、历史事件、典型案例和热点讨论。《国际贸易》每章附有练习题供读者自测学习效果,另外还附有进一步阅读的建议和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配有教学课件,可以免费提供给任课教师使用。如需要,欢迎填写书后的“教师反馈及课件申请表”索取。
作者简介
许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1986年和1989年获复旦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2003年任教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获终身教职。曾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访问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兼职研究员。目前担任《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期刊》(Journal of In 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编委,亚太国际贸易研究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许斌博士的研究领域是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研究成果发表于Economic Journal,Journa/of In temational Econom-ics,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China Economic Review等国际学术期刊。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关于国际经济学,入门课程能教给学生的重要的知识,就是基本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在撰写这本书时,我遵循的一条原则就是将国际贸易这门学科中基本的东西讲解清楚。我遵循的第二条原则,就是将重要的理论结论一步一步地推导出来,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它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许斌
目录
导言
第一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基础
第1章 李嘉图模型
1.1 李嘉图模型的框架
1.2 封闭经济均衡
1.3 自由贸易均衡
1.4 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1.5 讨论和总结
专栏1.1 李嘉图和英国的《谷物法》
附录1.1 李嘉图模型的代数推导
第2章 特定要素模型
2.1 特定要素模型的框架
2.2 封闭经济均衡
2.3 国际贸易均衡
2.4 讨论和总结
专栏2.1 特定要素模型的理论渊源
附录2.1 特定要素模型的代数推导
第3章 赫克歇尔-欧林模型(上)
3.1 赫克歇尔-欧林模型的框架
3.2 封闭经济均衡
3.3 自由贸易均衡
3.4 贸易类型和收入分配
3.5 讨论和总结
专栏3.1 赫克歇尔一欧林理论的诞生
附录3.1 赫克歇尔一欧林模型的代数推导
第4章 赫克歇尔-欧林模型(下)
4.1 开放小国HO模型
4.2 一体化HO模型
4.3 多域HO模型
4.4 讨论和总结
专栏4.1 萨缪尔森对赫克歇尔一欧林贸易理论的贡献
专栏4.2 德国的制造业出口
第5章 不完全竞争贸易模型
5.1 简化模型
5.2 克鲁格曼模型
5.3 梅勒兹模型
5.4 讨论和总结
专栏5.1 克鲁格曼和新贸易理论
第6章 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
6.1 李嘉图模型的实证检验
6.2 赫克歇尔一欧林模型的实证检验
6.3 不完全竞争贸易模型的实证检验
6.4 国际贸易的引力公式及其应用
6.5 讨论和总结
专栏6.1 本明治维新:比较优势理论的实证
第二部分 国际贸易政策分析
第7章 传统贸易政策工具
7.1 进口关税
7.2 进口配额
7.3 出口补贴
7.4 讨论和总结
专栏7.1 美国的钢铁关税
专栏7.2 全球纺织品配额
专栏7.3 农产品出口补贴
第8章 新型贸易政策工具
8.1 自愿出口限额
8.2 反倾销政策
8.3 其他贸易政策工具
8.4 讨论和总结
专栏8.1 美国和日本的汽车贸易纠纷
专栏8.2 美国对中国小龙虾的反倾销案
专栏8.3 商品安全和贸易保护
第9章 关于贸易政策的争论
9.1 最优关税理论
9.2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9.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9.4 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9.5 讨论和总结
专栏9.1 西雅图风暴
第10章 全球和区域贸易协定
10.1 全球贸易协定
10.2 区域贸易协定
10.3 区域自由贸易和全球自由贸易
10.4 讨论和总结
专栏10.1 多哈回合谈判
专栏10.2 北关自由贸易区
专栏10.3 欧盟的历史演变
第三部分 国际贸易相关专题
第11章 劳动力的资本国际流动
第12章 生产和服务的国际外包
第13章 国际贸易和宏观经济
第14章 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
后记
精彩书摘
第1章 李嘉图模型
1.1 李嘉图模型的框架
模型框架
2个国家:中国、美国
2种商品:服装、饮料
1种生产要素:劳动力
想象一下这个模型世界:地球上只有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中国人和美国人穿同样的服装,喝同样的饮料。服装和饮料只要投入劳动力就可以制造出来。现在请你回答:中国人是自己制造服装和饮料自己用好呢,还是和美国人互通有无好呢?为什么?
你应该会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哪国的人更会制造服装,哪国的人更会制造饮料?第二,中国有多少劳动力,美国有多少劳动力?下面是有关的数据。
模型数据
中国有1 000个工人,美国有200个工人
中国生产1套服装需要2个工人,美国生产1套服装需要1个工人
中国生产1箱饮料需要5个工人,美国生产1箱饮料需要0.5个工人
仔细看一看这些数字,中国和美国有哪些不同?第一,中国工人的总人数比美国多。第二,中国工人在生产服装和生产饮料上的能力都比美国工人低。
前言/序言
聚焦全球供应链与数字经济的未来:一部关于现代商业生态的深度剖析 《全球商业新格局:供应链重塑与数字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 【本书核心议题】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全球商业环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地缘政治的波动、极端气候事件的常态化,以及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为核心的技术爆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构着传统的价值链与商业逻辑。本书并非着眼于传统的进出口流程或关税壁垒,而是聚焦于驱动未来数十年全球经济活动的核心驱动力、底层架构的重塑以及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全新范式。 本书深度探讨了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代背景下,跨国企业如何从传统的“线性供应链”思维转向构建具有韧性、敏捷性和可持续性的“网络化生态系统”。我们摒弃了对既有贸易规则的简单阐述,转而深入剖析了驱动全球资本、技术和信息流动的非传统力量。 【内容结构与深度解析】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旨在为企业决策者、战略规划师以及对未来商业趋势感兴趣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韧性架构的构建——从“效率优先”到“风险平衡”的供应链范式转移 本部分直面当前全球供应链的结构性脆弱性,深入探讨企业如何从成本最小化模型过渡到多重风险对冲模型。 1. 供应链的“去中心化”与“近岸化/友岸化”的驱动力分析: 地缘政治风险溢价的量化评估: 探讨如何将政治不稳定性和监管不确定性纳入采购和生产地选择的决策模型中。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区域转移,而是涉及到国家间政治互信指数(PCCI)对长期合同履约能力的约束分析。 “双循环”战略的微观落地: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如何平衡对高增长市场的深度渗透与对核心技术的本地化保障,以及如何设计灵活的“能力备份”系统,确保在任何单一市场遭遇突发事件时,关键业务不受中断。 库存策略的革命: 探讨“准时制”(JIT)向“以防万一制”(Just-in-Case, JIC)的回归,但并非简单的库存堆积。我们引入了“智能缓冲库存”(Smart Buffer Stocking, SBS)的概念,即利用预测分析,仅在关键节点的瓶颈环节维持高价值、高不确定性的库存,而非全面铺开。 2. 气候变化与ESG强制性报告对运营的影响: “碳足迹追踪”的实时化与不可篡改性: 详述区块链技术如何被应用于从原材料提取到最终交付的全链条碳排放数据采集和审计,以及这如何转化为新的贸易壁垒和消费者偏好。 “循环经济”的设计与盈利模式: 分析企业如何从一次性线性经济中分离出来,通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和逆向物流设计,将“废弃物”转化为新的价值来源,并探讨这种转型对资本支出和运营成本的长期影响。 --- 第二部分:数字驱动的商业模式重构——数据、算法与价值捕获 本部分聚焦于信息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企业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方式,超越了传统的“数字化转型”口号。 3. 平台生态系统的权力转移与反垄断审视: “网络效应”的二次方增长与垄断风险: 剖析超大型数字平台如何通过数据飞轮效应构建难以逾越的进入壁垒,并探讨各国监管机构(如欧盟的《数字市场法案》)试图打破数据孤岛和强制互操作性的实际操作难度。 “API经济”与“微服务化”对企业边界的侵蚀: 分析企业如何通过开放API接口,将核心能力模块化,嵌入到更广阔的外部生态中,从而实现超越自身物理边界的收入流。 4. 人工智能在商业决策中的角色深化: 预测性分析到规范性决策的飞跃: 重点阐述生成式AI和大型语言模型(LLMs)如何从仅仅预测“什么将发生”转向推荐“我们应该做什么”的最佳行动路径,特别是在动态定价、需求预测和风险建模中的应用。 “数据主权”与“算法透明度”的合规挑战: 随着数据跨境流动的限制增加,企业如何构建符合多国数据主权法案(如GDPR、数据安全法)的混合云架构,并应对“算法黑箱”带来的伦理和法律责任。 --- 第三部分:新兴技术对价值链的颠覆性冲击 本部分考察了正在快速成熟的硬科技如何直接改变产品的物理形态、制造流程和交付方式。 5. 工业元宇宙与数字孪生在运营中的整合: “操作空间”的虚拟化: 探讨工厂、仓库甚至城市基础设施的“数字孪生”如何实现远程优化、预先故障诊断和沉浸式员工培训,极大地缩短了从设计到投产的周期。 Web3技术在溯源和激励机制中的应用: 分析代币化(Tokenization)和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概念如何被应用于管理复杂的分散式合作伙伴网络,实现更高效的激励和治理结构。 6. 增材制造(3D打印)对全球制造网络的影响: “按需制造”与本地化生产的再平衡: 探讨先进的增材制造技术(如金属打印)如何使高价值、低批量的零部件制造可以被分散到需求点附近,从而减少对长距离物流的依赖。这不仅仅是制造技术的改变,更是对“规模不经济”定义的重新书写。 --- 第四部分:人才、资本与软实力的未来竞争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支撑这一切变革的“人”与“钱”的流动模式。 7. 跨文化协作的新范式:混合型人才与技能的敏捷配置: “T型人才”向“π型人才”的进化: 强调未来人才需要具备深度专业技能(垂直),同时拥有跨越技术、商业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广博知识(水平)。 远程协作工具的成熟与组织文化的维持: 研究在高度分散的全球团队中,如何利用神经科学和组织行为学原理,设计出能够有效传递企业价值观和促进创新交流的虚拟工作环境。 8. 风险资本的流向与战略投资的再定义: 从“追逐风口”到“培育基础设施”的转变: 分析近年来风险投资不再仅仅追逐消费者应用,而是大规模涌向硬科技、能源转型技术和供应链数字化基础设施,这反映了资本对长期、基础性技术壁垒的渴求。 主权财富基金与科技竞争: 探讨国家级资金如何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关键技术供应链的早期投资,使得商业竞争与国家战略利益的界限变得模糊。 【总结】 《全球商业新格局》不是对过去贸易活动的记录,而是对未来商业运作方式的蓝图构建。它要求读者彻底抛弃静态的、以国家边界为核心的思考模式,转而拥抱一个动态的、以数据流和韧性架构为核心的全球生态系统。本书旨在为那些渴望在下一波商业浪潮中占据先机,而非被动适应的领导者和战略家提供必要的理论深度和实操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