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珍藏版 精校精注 套装全4册 曾文正公家书 历史人物传记书籍

曾国藩家书 珍藏版 精校精注 套装全4册 曾文正公家书 历史人物传记书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国藩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家书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清史
  • 文化
  • 经典
  • 名家
  • 珍藏版
  • 精校精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线装书局
ISBN:9787512014855
商品编码:10266104422
包装:平装
开本:16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集,起自1840年初,终于1871年底,主要记录了其官宦生涯、身体状况,平定太平军、捻军的经过,治军方法、治学态度、为人处世,以及家族事务处理、经济开支、健康养生,等等,共计近1500封。本书收录了近1000封。其写信对象有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四个弟弟、两个儿子,本书据此分了五篇;不过,各自所占篇幅不等。其中,写给四个弟弟的约占七成,写给两个儿子的则近乎两成。

《曾国藩家书》虽然是家书,但其中提及的人物众多。除了家庭成员以外,还有亲家陈源兖、郭嵩焘、罗泽南、刘蓉、郭沛霖、贺长龄、袁芳瑛等,“晚晴八大名臣”中的骆秉章、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沈葆桢、李鸿章(另外两位是曾国藩、曾国荃兄弟)也悉数出场;此外,还有湘军、淮军重要将领王錱、塔齐布、李续宾、李续宜、乔松年、鲍起豹、李元度、杨岳斌、萧启江、僧格林沁、张国樑、鲍超、多隆阿、程学启、刘铭传、倪文蔚等,以及太平军将领洪秀全、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等。—这些人物都是重要历史人物,为了方便阅读,本书对他们做了注释,大致介绍了其人物生平。

本书的注释,除了历史人物介绍外,还包括不为今人所熟知的一些词语。这些是以脚注的形式出现的。另外,书信中出现了一些干支纪年,不方便今人阅读,本书用年号纪年做了圆括号注。此外,书信中还出现了六角括号注,这些则是曾国藩本人、其学生李鸿章等所加。—有了这些注释,即使没有所谓的“文白对照”的翻译,全书阅读起来也不会有什么困难。

最后要指出的是,本书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即目录的合理编排。显而易见,书信多达千封,这并非一个小数目。体现在目录上,它不能是一串串的年月,否则枯燥乏味,翻阅起来没有什么意义;也不能是一串串的每封书信的大意概括,否则没有时间脉络可循,很容易让读者云里雾里;而应是这两者的结合,把时间、事件结合起来,如此一来,就能让读者对全书书信内容有个明晰的认识。

目 录

第1篇 禀祖父母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请救济族人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初七日 告一家病况及同乡病故事

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 告在京中窘状及孙妇等病情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告生一女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 请漆寿具及告英军占宁波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十日 告江苏、宝山、天津夷患,告不能

寄资回家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初一日 告九弟已归家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 论高丽参之功用及与英国议和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 告升翰林院侍讲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报告考差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请将银馈赠戚族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告送率五回家及生女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告曾孙爱习字及晒皮衣之法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 报告补侍读及皇上求雪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七日 欲另寻祖母坟地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官升四级,癣疾已将全好

第二篇 禀父母

道光二十年(1840年)

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 述到京后之状况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谨守保身之训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日 筹划归还借款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 借银寄回家用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十五日 九弟急欲南归

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 九弟暂不归家

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在外借债过年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初七日 便附家中大布及茶叶

道光二十二年正月十八日 九弟择日南归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 九弟习字长进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告孙女种牛痘及经济状况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 两弟患业不精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二日 问九弟路上安否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痛改过失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长女刚满周岁·政简人和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年漆寿材一次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促四弟、季弟师觉庵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顺四弟、六弟之意任其来京读书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二十日 盘查国库巨案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托人带银物至家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暂缓儿女联姻

道光二十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无法位置妹夫

道光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 劝弟除骄傲气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教弟注重看书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京寓庆祝寿辰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十五日 寄书物等回家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 不可入署说公事或与人构讼

道光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 专人去取借款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初一日 问诸弟愿意来京否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 身上热毒未好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 请祖父先换蓝顶

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 拟为六弟纳监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报告两次兼职

道光二十六年二月十六日 病在肝虚

道光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 请勿悬望得差

道光二十六年五月十七日 附呈考差诗文

道光二十六年闰五月十五日 六弟成就功名

道光二十六年七月初三日 请敬接诰封轴

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十九日 毋以男不得差及六弟不中为虑

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 四弟送归诰轴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八日 男在京事事省俭·告对九弟、季弟

之期望

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十日 遵命一意服官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应酬较繁,用费较广,但不至窘迫

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 心疼父母操劳,望以细微事付之四弟

道光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 询问托人寄上之物·告父母

勿因家务过劳

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当归蒸鸡治失眠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四日 言长子、次子婚事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好地气必团聚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 升授礼部侍郎,官事、私事甚多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述纪泽姻事

道光三十年(1850年)

道光三十年三月三十日 具折奏请日讲

咸丰三年(1853年)

咸丰三年十月初四日 述办水战之法

咸丰四年(1854年)

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军中要务数条

咸丰四年五月二十日 在省中修理战船

第三篇 禀叔父母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七日 请再代办寿材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一日 移寓吕祖阁

道光二十五年九月十七日 侠士料理友丧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 报告升翰林院侍读学士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寄银五十两回家并述其用途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道光二十八年七月二十日 望叔父母勿劳力过甚

道光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 托人带归银

第四篇 致诸弟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述修业以卫身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勿屈于小试·论《大学》

之纲领·作日课册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论友人之德业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欲作“曾氏家训”·立

“课程表”

附录 “课程表”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讲读经史之法、求师友之注意点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九日 喜述大考升官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述学诗习字之法

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日 论孝悌之道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述求师友宜专

道光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 告身健及纪泽婚事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述济戚族之故

附录 五箴并序﹝甲辰春作﹞

附录 养身要言﹝癸卯入蜀道中作﹞

附录 求缺斋课程﹝癸卯孟夏立﹞

道光二十四年四月十五日 喜得会试房差

道光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托友带归各物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告应酬太忙及勿为时文所误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论进德修业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须立志猛进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戒勿恃才傲物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看书须有恒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论诗之命意、结亲之注意点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初一日 无师无友亦可成一等人物

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 述不愿与欧阳结亲之故

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带物归家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 喜述升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

道光二十五年七月三十日 述现服清凉药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道光二十六年四月十六日 评论文章及书法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二日 问祖父病情,告不便回家

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十日 不可与人太疏·述许配二女事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八日 升内阁学士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勿占人便宜·儿女姻事勿太急

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 寄厚望于四弟·言六弟懒惰

道光二十七年八月十八日 述大女儿订姻

道光二十七年九月初十日 欣闻两次喜信

道光二十七年十月十五日 报武进士殿试情况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道光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 温弟馆事·述思归省亲之计

道光二十八年五月初十日 指导考试·劝勿告官

道光二十八年六月十七日 告诫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

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当添母亲、婶母、弟妇零用钱

道光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十日 述改屋之意见·告留心办贼

之态度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正月初十日 庆贺澄弟生子·问去年接济

各族戚之钱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初六日 喜述补侍郎缺

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初一日 寄归银两物品

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告不必重价买地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 愧不能照料祖父于病床前·论

持家、贤肖

道光二十九年五月十五日 癣疾愈见大好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初一日 托查遗失家信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十四日 祖父之病数月没有音信

道光二十九年六月十九日 述修改长郡馆

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 计划设置义田

道光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告纪泽患脾实积滞之疾·近日

银钱甚窘

道光二十九年十月初四日 述派较射大臣

道光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五日 告在闱较射·告江岷樵家遭难

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三日 在京祭祖父

道光三十年(1850年)

道光三十年正月初九日 迎养父母、叔父

咸丰元年(1851年)

咸丰元年三月初四日 四弟已经出京

咸丰元年三月十二日 具奏言兵饷事

咸丰元年四月初三日 欲推社仓之法以惠地方

咸丰元年五月十四日 折奏直谏

咸丰元年六月初一日 拟为纪泽订婚

咸丰元年七月初八日 劝勉迁善改过、修德读书

咸丰元年闰八月十二日 近有两事不快·兰姊、蕙妹二家不睦

咸丰元年八月十三日 成就纪泽亲事

咸丰元年八月十九日 详述办理巨盗、公议粮饷事

咸丰元年九月初五日 劝诸弟除牢骚·论邑中劝捐事

咸丰元年十月十二日 暂缓纪泽亲事

咸丰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诰封各轴已于今日领到

咸丰二年(1852年)

咸丰二年正月初九日 决定纪泽亲事

咸丰四年(1854年)

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遣归长夫多名

咸丰四年四月初四日 余带水师开仗,竟全数溃散

咸丰四年四月十四日 付回奏折底稿

咸丰四年四月十六日夜 澄弟尽可不必来营

咸丰四年四月二十日 湘勇退逃,广东水师带兵炮支援

咸丰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广东水师已到

咸丰四年五月初一日 生性已定,不能威猛、精明

咸丰四年五月初四日 鄂兵久无饷银

咸丰四年五月初九日 寄至家中的谕旨、章奏等,要好好收藏

咸丰四年六月初二日 勤则兴,懒则败

咸丰四年六月初四日 长夫皆令回里

咸丰四年六月初六日 广西水勇到省

咸丰四年六月十八日 湖北业已失守

咸丰四年六月十二日 周凤山之兵,可爱可敬

咸丰四年六月二十三日 令子侄见军旅

咸丰四年七月二十一日 吾惟静镇、谨守以固军心

咸丰四年七月二十七日 述贼人数更多

咸丰四年闰七月初二日 述陆路大胜

咸丰四年闰七月初三日 智亭连破敌营

咸丰四年闰七月初九日 即日移营前进

咸丰四年闰七月十四日 述贼不能水战

咸丰四年闰七月二十七日 罗罗山四战四捷

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 宜注重勤敬和,更宜注意清洁

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 注意勿使子侄骄佚

咸丰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告战事情况及聘请明师

咸丰四年十一月初七日 带归卒岁之资·告军中声名极好

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水营阵势摇撼不动,是亦可喜之事

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军事愈办愈难

咸丰五年(1855年)

咸丰五年正月初二日 水师陷入内河

咸丰五年正月十八日 至江西整顿战船

咸丰五年二月二十九日 不料湖北失守·过问纪泽读书之事

咸丰五年三月二十日 认真操练水师

咸丰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读书不必求熟

咸丰五年四月初八日 不必过问局外之事

咸丰五年四月二十日 营中需才孔亟

咸丰五年四月二十五日 余欲用单眼铳打贼

咸丰五年五月二十六日 青山之战大捷

咸丰五年六月十六日 难以打出湖口

咸丰五年七月初八日 调彭雪琴来江

咸丰五年八月十三日 由崇、通以捣武汉,有补于大局

咸丰五年八月二十七日 陆军势已不支

咸丰五年九月三十日 喜九弟得优贡

咸丰五年十月十四日 诸弟应勤俭耕读、奉亲教子,不宜干涉军政

咸丰五年十月十九日 拟添募五百人

咸丰五年十一月初四日 监务筹饷有二

咸丰五年十二月初一日 欣悉温弟生子·赠族戚钱较往年增

咸丰六年(1856年)

咸丰六年正月十八日 细述鄂赣军情

咸丰六年二月初八日 述吉安府失守

咸丰六年四月初八日 悲闻乡人噩耗

咸丰六年七月二十七日 瑞州贼势浩大,难遽破也

咸丰六年八月十八日 瑞州屡获大胜

咸丰六年九月初十日 自谓宦途风波·思抽身免咎

咸丰六年九月十七日 催周凤山速来

咸丰六年十月初二日 望沅弟率所部来瑞州与温弟并军

咸丰六年十月初三日 宜常在家侍父并延师事

咸丰六年十月初六日 九弟应听骆中丞、左宗棠之调度

咸丰六年十月初九日 不可久顿城下

咸丰六年十月十三日 急来瑞州更替

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七日 不宜常常出门·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咸丰六年十一月初七日 军饷可望充裕

咸丰六年十一月十四日 扎营不可离城太近

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看书不必一一求熟

咸丰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与贼战有两难御者

咸丰七年(1857年)

咸丰七年正月十五日 恐哨勇不老练

咸丰七年正月十八日 第三女另行择婿

咸丰七年正月二十二日 军事尚隐尚诡

咸丰七年正月二十六日 宜全神注陆路

咸丰七年二月初三日 切断贼匪接济文报,乃有望克复

咸丰七年九月二十二日 九弟性褊激似余,宜息心忍耐

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 劝宜息心忍耐为要

咸丰七年十月初十日 进兵须由自己作主

咸丰七年十月十五日 戒浪战

咸丰七年十月十六日 必须细侦贼情

咸丰七年十月二十七日 根株不稳,一枝折而众叶随之

咸丰七年十一月初五日 交人料理文案

咸丰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训练兵勇须注重讲辨

咸丰七年十二月初六日 以诚待人,伪亦能诚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述无恒的弊病、带勇之法

咸丰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惭对江西绅士

咸丰八年(1858年)

咸丰八年正月初四日 带兵应有强毅之气

咸丰八年正月十一日 公文不可疏懒

咸丰八年正月十四日 待人注意真意与文饰·顺便周济百姓

咸丰八年正月十九日 民宜爱而刁民不必爱

咸丰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周济受害绅民

咸丰八年二月初二日 余在外立志,以爱民为主

咸丰八年二月十四日 吉安敌军死守孤城无路逃

咸丰八年二月十七日 勉其带勇须耐烦

咸丰八年三月初六日 论“长傲、多言”为凶德致败者

咸丰八年三月十三日 余前有信求润公保次青

咸丰八年三月二十四日 愿共鉴诫“长傲、多言”二弊

咸丰八年三月三十日 注重“平和”二字

咸丰八年四月初九日 宜以求才为急

咸丰八年四月十七日 述凭濠对击之法·捐银作祭费

咸丰八年四月二十三日 弟之职分,以战守为第1义,爱民次之

咸丰八年五月初五日 劝捐银修祠堂

咸丰八年五月初六日 喜保同知花翎

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 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

咸丰八年五月三十日 望九弟以“克终”为贵

咸丰八年六月初四日 赴浙办理军务

咸丰八年六月十六日夜 稽查各员,颇难得公明之选

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述自长沙起行

咸丰八年六月二十七日 述寓武昌抚署

咸丰八年七月初七日 此后凡寄家书,应立日记薄

咸丰八年七月十四日 过浔祭塔公祠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注重种蔬养鱼猪等事

咸丰八年七月二十八日 虽处顺境,然寸心郁抑

咸丰八年八月初四日 拟优保李次青

咸丰八年八月初六日 望九弟来营帮办一切

咸丰八年八月十四日 将回驻弋阳

咸丰八年八月十七日 述捐饷增学额

咸丰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

咸丰八年八月二十二夜 喜闻克吉安信

咸丰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望九弟即来营小住

咸丰八年八月二十九夜 盼弟至建昌一会

咸丰八年九月二十八日 太平军攻破浦口,解南京之围

咸丰八年十月初三日 述零匪难奏功

咸丰八年十月十五日 嘱九弟当报近日军情

咸丰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温弟战死

咸丰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宜兄弟和睦,贵行孝道,实行“勤俭”二字

咸丰八年十二月初三日 温甫尸无下落

咸丰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洪弟明年出外,尚须再三筹维

咸丰八年十二月十六日 每遇得意之时,即有失意之事相随而至

咸丰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述六弟遗骸未寻得

咸丰九年(1859年)

咸丰九年元旦 乱世居华屋广厦,尤非所宜

咸丰九年正月初八日 派太守在营看操,为沅弟分劳

咸丰九年正月十一日 述起屋造祠堂、改葬之注意点,又述写字之法

咸丰九年正月十三日 奏温甫殉难事

咸丰九年正月二十三日 近日心绪郁郁,望沅弟来此

......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号涤生,湖南湘乡白杨坪(今双峰县)人。

1847年7月13日,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跨越四级。

1853年1月12日(咸丰二年腊月初四),太平天国军攻克武昌;21日,清廷为了对抗太平天国,让曾国藩以在籍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旋即扩编为湘军。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定都于此,改称天京。曾国藩率领湘军出省作战。1854年冬,夺取武昌、田家镇。1855年,在湖口、九江被打败,退守南昌。1856年6月,因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内乱,再次攻陷武昌。

1858年5月占领九江,11月令李续宾率领湘军主力攻取三河镇,被歼灭,李续宾、“六弟”曾国华二人身亡。旋即,又以“九弟”曾国荃“吉字营”为基础,扩充实力。

1860年6月中旬出任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1862年2月(同治元年正月)拜协办大学士,派李鸿章到上海,派左宗棠入浙江,并派“九弟”围攻天京。

1864年7月,攻陷天京。1865年5月末,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后战败;次年6月末,回任两江总督。9月,与李鸿章创办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开始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建设。

1870年8月,查办天津教案,惩办民众,对外妥协,受到舆论2谴责;月底,回任两江总督。

1872年3月12日(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病死在南京。


《史记》:华夏历史的恢弘开篇 作者:太史公 司马迁 版本特色:中华典藏本 汉代史学经典 全本校注 附图说精选 【内容简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被公认为“史家之绝唱,后世所无”的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不仅是研究秦汉以前历史最宝贵的文献,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座巍峨的丰碑。本书籍为中华典藏本,力求在尊重原文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代最新的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成果,提供全面、深入的校注与解读。 一、体例创新与历史涵盖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囊括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直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风云。司马迁打破了传统编年体的局限,首创了纪传体的宏大结构,极大地提升了史书的叙事张力和人物刻画的立体感。 本书依照原著体例精心编排,将全书分为五大部分: 1. 本纪(十二篇): 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的帝王世系和政治兴衰,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主干,勾勒出国家命运的脉络。 2. 表(八篇): 以表格形式清晰地展现了重要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历史人物的传承脉络,是梳理复杂史实的绝佳工具。 3. 书(十篇): 专注于阐述国家典章制度的沿革,如礼乐、律历、天文、经济等,是了解古代社会运作机制的窗口。 4. 世家(三十篇): 重点记述了周室、诸侯、以及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王侯将相家族的兴衰史,展现了权力结构的流变。 5. 列传(七十篇): 这是《史记》最为精彩的部分,记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精英、名臣良将、谋士刺客、游侠、滑稽之士乃至外国君主的事迹,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群星璀璨的人物画卷。 二、文学成就:人物塑造的巅峰 《史记》的价值远超史学范畴,其卓越的文学性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典范。司马迁以“笔补天裂”的决心,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 书中对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与最终的悲歌,对刘邦的市井气与帝王术的结合,对刺客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决绝,对伍子胥的忠贞与悲愤,乃至于对淮阴侯韩信的军事天才与兔死狗烹的悲剧命运,无不刻画得入木三分。读者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些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本书在选用的校注版本上,严格遵循清代乾嘉学派的严谨考据,结合现代历史学者的最新研究,对原文中的疑难词句、历史地名、官职沿革进行精准注释,确保读者能够无碍地领略司马迁文字的磅礴气势与深厚内涵。 三、史学精神:求真与批判的勇气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根本动力,源于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他秉持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负。 《史记》的一大特色是其强烈的褒贬精神。司马迁不囿于帝王家讳,敢于直陈史实,为正直者立传,为奸佞者留下批判的笔墨。例如,他对暴君的揭露,对正直言臣的推崇,都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和对“仁义”精神的坚守。这种批判性的史学态度,使得《史记》超越了一般的帝王记录,成为后世士人学习为臣之道、修身立行的重要范本。 四、珍藏价值与阅读体验 本套中华典藏本《史记》特别收录了多幅精选的历史地图和文物插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古代疆域变迁和制度细节。内文排版采用传统竖排与现代横排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字号适中,便于长时间阅读。 无论您是历史爱好者,渴望追溯华夏文明的源头;还是文学研究者,希望领略古代叙事艺术的极致;抑或是立志于在历史中汲取治世与修身之道的学者,这套《史记》都是案头必备的典藏之作。它不仅是一部记录过去辉煌与沧桑的史书,更是一面映照人性、洞察世事的永恒之镜。通过阅读它,读者将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深沉的历史感与对个体命运的深刻关怀。它记载的,是亘古不变的人性挣扎与历史规律。 --- 《资治通鉴》: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叙事 作者:司马光 版本特色:全译白话修订版 史论精选 增补现代史学解读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原名《资治通鉴》,是北宋伟大史学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初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十国末期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司马光撰写此书的宗旨,正如书名所示,旨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后世的帝王将相提供治理国家、处理政务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 本书为全译白话修订版,针对原著文言晦涩之处,进行了忠实且流畅的现代汉语翻译,并结合现代史学研究成果,对关键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注释。 一、编年体的系统梳理与史学价值 《资治通鉴》以其宏大的时间跨度、严谨的编年体结构和丰富的史料运用,奠定了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全书共二百九十四卷,包括编、纪、传、表等多种体裁的综合运用,但核心仍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编年体。 本书特色在于其脉络的清晰性: 1. 时间轴的精确性: 通过精确的年、月、日记录,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尤其擅长描绘重大历史转折点上不同政治力量的博弈。 2. 史料的广博性: 司马光采撷了二百多部史书、奏议、笔记等资料,其所引用的许多史料现已散佚不传,使得《资治通鉴》成为研究中古历史不可替代的“百科全书”。 二、政治哲思:权术、权变与道德的平衡 与《史记》侧重于人物命运和文学描绘不同,《资治通鉴》更侧重于政治实践和治国方略的探讨。司马光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常常穿插自己的评论(即“光曰”),这些评论精辟地揭示了权力运作的深层逻辑。 本书深入分析了书中对以下核心议题的探讨: 用人与去就: 如何识别贤能之士,以及君主在用人过程中如何避免功高震主、猜忌贤臣的陷阱。 财赋与民生: 历代王朝兴衰与经济政策、土地制度的紧密关系,强调“足食足兵”是立国之本。 军事与外交的权谋: 对战争爆发的起因、战略部署的得失,以及外交场合的尔虞我诈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三、白话修订与现代解读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阅读原版《资治通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本修订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确保翻译准确传神,避免现代白话的生硬感,力求保留司马光叙事风格中的沉稳与深刻。 我们特别在关键章节后增加了“现代史学解读”板块,这些解读并非司马光的原意,而是结合了近现代对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帮助读者: 1. 校对史实: 修正因时代局限性导致的史料偏差。 2. 深化理解: 用现代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古代的决策过程。 3. 对照借鉴: 探讨书中论述的治国原则在当代社会管理中的普遍性与局限性。 四、跨越千年的警示与启迪 《资治通鉴》被誉为“帝王教科书”,它以无情的笔触展现了“祸起萧墙”的普遍性。无论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中的权谋交锋,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司马光都清晰地指出了错误决策的连锁反应。 阅读此书,读者能深刻体会到历史演进的内在规律,认识到“鉴前事而不忘,可以知兴替”的真谛。它教导我们,权力需要制衡,仁政方能长久,审慎和远见是最高明的政治智慧。本套书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理解历史、如何塑造未来的实用指南。 --- 《三国志》:魏晋南北朝的群雄史诗 作者:陈寿 版本特色:裴松之注精选本 史传描摹 附录人物关系图谱 【内容简介】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纪传体史书,主要记载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国灭亡为止,近一百年的历史。它与前述的《史记》和后世的《资治通鉴》并称为中国史学“三大家”的代表作。 本书为严格依据史料的裴松之注精选本,旨在最大程度还原陈寿的原始叙述风格,同时融入了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的精到注释,使读者能全面把握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复杂历史面貌。 一、纪传体的精炼与叙事重点 《三国志》在体例上继承了《史记》的纪传体,但相较于《史记》的汪洋恣肆,《三国志》的风格更为简洁、内敛、务实。陈寿力求“秉文之简,以 যথ有归”,注重事实的记录和人物的评断,避免了过多的渲染和抒情。 本书结构清晰,分为三部: 1. 魏书(六卷): 详述曹操、曹丕、曹叡等曹魏政权的建立与兴衰,重点刻画了曹氏集团的军事、政治策略。 2. 蜀书(十五卷): 记载刘备集团的崛起,蜀汉政权的坚持与最终失败,重点突出其“汉贼不两立”的政治立场。 3. 吴书(四卷): 记录孙权集团的基业,强调其江东文化的特质与长久维系的统治模式。 二、人物画廊的真实刻画 陈寿以其亲身经历和博闻强识,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进行了极其精到的描绘。本书致力于展现人物的复杂性而非脸谱化: 曹操: 被评价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陈寿的笔触既肯定了其军事才能和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也客观记录了其残忍多疑的一面。 诸葛亮: 强调其治国之才、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记录了其北伐失利的现实。 周瑜与诸葛亮的关系: 通过对赤壁之战的记录,展现了两位顶级军事家的智慧交锋,而非民间传说中的嫉贤妒能。 三、裴松之注的增补价值 本书的精华在于引入了裴松之的注释。裴松之的注释工作,是将《三国志》从一部“略而过之”的简略史书,提升为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 裴松之大量引用了当时散佚的史料,如《魏略》《吴志》等,用以: 补遗: 补充陈寿因篇幅限制或时代顾虑而未记录的细节,使历史面貌更加完整。 辨误: 对陈寿的某些判断进行核实或补充证据。 印证: 引用侧面史料来佐证陈寿对主要事件的描述,极大地增强了史书的可信度与深度。 四、史学研究与文化影响 《三国志》是研究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军阀割据、以及三国鼎立这一特殊历史阶段最核心的史料。本书特别附赠的“三国人物关系图谱”,清晰梳理了魏、蜀、吴三方内部的派系斗争、联姻关系以及军事部署,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复杂的权力网络。 与侧重于“义”的民间文化叙事不同,《三国志》展现的是一个政治博弈的现实世界,充满了对权术、对立、以及在乱世中求生存的智慧。它是对那个英雄辈出、思想碰撞的时代最冷静、最客观的忠实记录。通过阅读它,读者将能获得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最接近历史原貌的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体现了出版方对“沉浸式阅读”的追求。内页纸张的质感偏向于哑光米白,墨色浓郁而不刺眼,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很多古籍的整理版本,为了追求“古朴”,往往在字号和行距上做得过于局促,读起来非常费力。但这一版处理得恰到好处,注释部分和正文区分得非常清晰,既不打断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在需要时提供即时的信息支撑。我尤其喜欢它在部分信件旁附带的简要背景介绍,比如某年某月湘军战局不利,曾国藩心境如何,这能立刻将读者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中。相比于那些只关注功绩的史书,家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真实细节”。通过这些书信往来,我仿佛能听见他笔锋下的叹息、焦虑和偶尔流露出的温情,那是一个伟大政治家卸下铠甲后,面对亲人时的真实面貌,立体而饱满。

评分

这本《曾国藩家书 珍藏版 精校精注 套装全4册》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沉甸甸的,皮质封面带着一种老派的厚重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印刷品能比拟的。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编校者在“精校精注”上下的苦功。那些晦涩的文言文,过去自己读总是卡壳,很多典故和当时的政治背景一概不知,读起来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看风景。但这一套的注释简直是点睛之笔,每页都有详尽的批注,像是有一位渊博的老师在你身边随时为你解惑。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湘军筹建那几封信的注释,对于理解曾国藩如何在重重阻力下组织起一支地方武装,有着极大的帮助。这不仅仅是阅读历史,更像是在进行一次细致入微的文献考据之旅。尤其欣赏它对于一些关键事件前后通信的串联安排,让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决策逻辑能一气呵成地展现出来,而不是零散的片段。这样的版本,是真正值得放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细品的“珍藏”之作。

评分

初读曾国藩的书,总有一种扑面而来的“紧绷感”,仿佛他时刻都处于一种高度自律和自我鞭策的状态。这四册家书读下来,我最大的感触并非他如何治军或干预朝政,反而是他那份近乎苛刻的“修身”哲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延伸。比如,他反复强调的“早起”和“读书不求甚解但求力行”的原则,在给他的子侄辈的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对比了不同阶段的信件,能清晰地看到他如何根据孩子们不同的年龄和境遇调整教育的侧重点,从早年的严厉督促,到中年后的温和提醒,再到晚年对子孙后代命运的深切忧虑。这种教育智慧,放在今天依然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到柴米油盐、日常琐碎中的实践指南。看完后,我竟然开始反思自己的作息和对家人的要求,那种从文字中透出的真挚与重量,实在不是一般“心灵鸡汤”可以比拟的,它承载的是一个时代对“人”的最高期许。

评分

这套《曾国藩家书》的“精注”部分,在我看来,是对传统学术研究成果的一次成功的普及化尝试。过去接触的学术研究,要么过于艰深,要么过于碎片化。但这套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学者们研究的深度。例如,对于信中提及的某个官场的旧日恩怨,注释中会用几行小字说明前因后果,使得读者的理解瞬间打通。我发现,很多历史事件的表层叙事之下,隐藏着复杂的家族关系和人情往来,这些都在注释中得到了很好的梳理。我特别对比了其中几封关于“交友之道”的信件,注释详细解释了他与当时一些重要幕僚的交往深度和分寸,这种对人际关系处理的细致入微的解读,是普通通读版难以提供的。总而言之,这四册书不仅是历史文献的整理,更是一份对中国传统士大夫处世哲学的深度导读手册。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通过这四册书,我看到了曾国藩在“功名”与“性命”之间的挣扎与平衡。在涉及重大抉择时,他引用的儒家经典往往与他实际采取的行动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比如,在平定太平天国的高压时期,他不得不采取铁腕手段,但信中对“仁恕”的反复提及,暴露出他内心的矛盾与不安。这套精校本的好处在于,它没有过度美化或过度批判,而是忠实地呈现了信件原文,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读到他因战事不利而自责,甚至考虑辞官归隐的段落,我才真正理解“如履薄冰”的含义。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历史阅读,更像是一次关于道德困境和政治责任的深度对话。它告诉我们,即便是站在历史顶端的人物,其内心也充满了凡人的脆弱和挣扎,这种真诚是书籍最珍贵的价值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