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弥太郎:好物100+日日100(精)(共2册)

松浦弥太郎:好物100+日日100(精)(共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松浦弥太郎 编
图书标签:
  • 生活美学
  • 好物推荐
  • 松浦弥太郎
  • 日系生活
  • 品质生活
  • 设计
  • 家居
  • 文化
  • 随笔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湖南美术
ISBN:9787535672339
商品编码:10228181512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松浦弥太郎:好物100+日日100(精)(共2册)
  • 作者:(日)松浦弥太郎//伊藤正子|译者:吴迪
  • 定价:97
  • 出版社:湖南美术
  • ISBN号:978753567233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5-01
  • 印刷时间: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其他
  • 页数:

编辑推荐语

好物100(松浦弥太郎与造型设计师伊藤正子,各自公开多年来珍爱致用之良品,分享与物的相处之道) 100件好物,可终身相伴的生活提案。 日日100 (生活美学家松浦弥太郎的100件私人珍爱!)


《生活美学与极简之道:精选日用好物与慢活哲学》 一本书,带你探索日常的深度与广度,重塑对“好物”的定义,过上更有质感、更从容的生活。 在信息爆炸、物质丰裕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拥有了一切,却也常常感到空虚与焦虑。如何从纷繁的选择中,筛选出真正能提升生活品质、触动心灵的物件?如何将“生活”从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解脱出来,化为一种充满美感与自省的艺术? 本书并非简单的产品推荐手册,而是一部关于“精选之道”、“器物哲学”与“慢活美学”的深度指南。它引导读者跳脱出品牌与价格的窠臼,从“人与物”、“人与时间”的关系出发,重新审视我们周围的一切。 全书分为【器物之美与精选原则】、【日常生活的质感重塑】、【时间管理与心灵的留白】三大核心板块,力求在广阔的生活议题中,为读者提供清晰而有力的方向感。 --- 第一部分:器物之美与精选原则——筛选的智慧 抛弃“多即是好”,拥抱“适度是真”。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何谓真正的“好物”。它并非指昂贵或最新潮的科技产品,而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使用时能带来愉悦、并能融入个人生活哲学的物件。 1. 选物的核心标准:耐用、实用、可修缮 我们首先聚焦于器物的“生命周期”。一本真正的好书,其价值在于内容的可重读性;一套好的餐具,其价值在于经得起日常磨损与世代传承。我们讨论了如何辨识那些“用一次就丢”的快消品,转而投资于那些需要呵护但能长久相伴的物件——从手工制作的皮具、铸铁锅具,到质感上乘的文具。着重探讨了“可修复性”的重要性,让物品在损坏时,拥有重获新生的可能,而非被轻易淘汰。 2. 材质的对话:感知温度与纹理 这一章引领读者重新用感官去体验物品。木材的年轮、陶瓷的釉色、黄铜的氧化痕迹,每一种材质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触感。我们详细解析了不同天然材质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如未经过度加工的亚麻布料如何适应四季变化,老化的皮革如何记录使用者的痕迹。这不仅是关于选择,更是关于“学习如何与物共处”。 3. 极简背后的“留白”哲学 极简并非清空一切,而是“留下必须且挚爱之物”。本书强调“留白”的艺术——无论是物理空间上的腾空,还是思想上的松弛。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简日常用品,将注意力重新聚焦于体验而非占有。例如,精心挑选一个工作用的笔记本,远胜于拥有十本平庸的。 --- 第二部分:日常生活的质感重塑——细节的温度 生活的美感,存在于每一个被认真对待的日常动作中。 好的生活,是无数微小而精准的动作累积而成。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厨房、书房、浴室等个人空间,展示如何通过细微的调整,提升每日的“幸福指数”。 1. 厨房的仪式感:从烹饪到餐桌 食物是生命的基础,而烹饪的工具则是将这份生命力转化为美味的媒介。我们避免了炫技式的菜谱,转而探讨刀具的平衡感、锅具的传热均匀性,以及餐具在口中与食物结合的瞬间感受。介绍了几种经过时间检验的烹饪哲学,例如,慢炖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精心布置餐桌,让寻常的晚餐也成为一种享受。 2. 阅读与书写:思想的安放之所 在电子屏幕日益占据主导的时代,本章回归纸张的魅力。我们探讨了不同纸张对书写情绪的影响,钢笔墨水的流动性,以及如何构建一个真正让人沉浸其中的阅读角落。这里推荐的“好物”,是那些能让你放下手机,真正与文字深度对话的工具。 3. 身体的关照:洗浴与睡眠的空间哲学 身体的休息与清洁,是每日生活的收尾与重启。我们探讨了如何选择纯净的洗浴用品、优质的毛巾,以及营造一个真正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重点不在于昂贵的SPA产品,而在于那些能稳定提供舒适触感和纯净感受的基础用品,让身体感受到被尊重。 --- 第三部分:时间管理与心灵的留白——慢活的节奏 好物是工具,而时间是终极的财富。 真正的生活美学,最终指向的是如何分配我们最宝贵的资源——时间。本书提出了一种与现代快节奏抗衡的生活节奏观。 1. 工作与休息的边界感 我们讨论了如何设定清晰的工作与休息界限,以及如何利用一些“锚点”工具(例如,特定的闹钟、一个固定的冥想垫)来标记不同状态的切换。这些工具帮助我们将心神从高速运转中平稳地拉回。 2. 对“无用之用”的珍视 生活中总有一些看似“无用”的活动或物品,却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例如园艺、听古典乐、或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本书倡导对这些“无用之用”的投入,因为它们是抵抗生活功利化的重要屏障。我们推荐了几种能促进沉思的物品,如简单的木制摆件或一盆有生命力的植物。 3. 定期“盘点”与“断舍离”的深化 不再是每年一次的大扫除,而是将“盘点”变成一种生活习惯。定期审视我们所拥有的物品,问自己:“它今天是否依然服务于我的生活目标?”这种持续的对话,保证了生活空间的纯净和心境的轻盈。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清理方法,更是一种持续迭代的“自我维护系统”。 --- 结语:回归本源的朴素力量 本书希望传达的核心信息是:最好的生活并非建立在无尽的消费之上,而是建立在对现有事物更深的理解和更专注的运用之中。通过精选的器物和审慎的生活态度,我们得以从日常的喧嚣中抽身而出,真正品味生活的每一个微妙瞬间。这是一场关于“如何更好地存在”的探索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手上正好有一本关于“匠人精神”的书籍,书名是《手作的温度:百年老店的生存哲学》。这本书简直是现代浮躁社会的一剂清凉药。它通过一系列对日本传统手艺人的深度访谈,展现了那种几十年如一日、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执着。我被其中一位制伞匠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他如何对待每一根伞骨的打磨,如何精确计算雨水的导流角度,那种对“完美”的不懈追求,让我对“专业”二字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口语化,充满了现场感,仿佛我正坐在昏暗的工作室里,听着老匠人讲述他的心路历程。它让我反思,我们现在追求的“效率”是否是以牺牲“深度”为代价的?读完后,我对待自己工作中的小错误也变得更宽容,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精进来自于对每一次失误的细致修正。这不仅仅是本商业或技艺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态度的宣言。

评分

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空间美学与居住哲学”的画册式书籍,书名大概是《光、影与家的对话》。这本书的重点完全在于视觉传达,几乎没有大段的文字叙述,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摄影作品来展示不同风格的室内设计案例。我被那些光线如何穿透窗户,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树影的场景深深吸引。它展示的不是昂贵的家具,而是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元素——光、空气、植物——来定义一个空间的情绪。每一页都像一幅精美的摄影作品,让人可以驻足很久,去体会那种宁静和秩序感。这本书教会我,最好的设计是“隐形”的,它服务于居住者的感受,而不是炫耀设计者的技巧。它鼓励我把目光从“添置新物件”转向“优化现有布局”,去思考如何让家里的每一件物品都能在光影下找到它最舒适的位置,营造出一种流动的、有呼吸感的居住氛围。

评分

哎呀,最近迷上了一套关于生活美学的书,名字叫《生活的艺术与日常的诗意》。这本书简直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作者的文字里充满了对细节的温柔捕捉。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像一个老朋友在你耳边轻声细语,分享着如何把柴米油盐的日子过出仪式感。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慢下来”的部分,教我们如何在忙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比如如何认真地泡一杯茶,如何有意识地去感受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度。书里用了好多充满画面感的比喻,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宁静而有力量的生活状态。读完后,我立刻动手整理了自己的书架,不再只是为了“收纳”,而是为了创造一个赏心悦目的角落。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物”的关系,明白有些东西,重要的不在于多,而在于是否真正触动内心。它的排版和插图也做得极好,每一页都像一幅精心制作的版画,让人不忍释卷。

评分

我最近在看的一本关于“食物与记忆”的散文集,名字叫《餐桌上的五味人生》。这本书的文字极其细腻,充满了感官的描绘。作者似乎拥有将味道转化为文字的魔力,她写奶奶做的酱菜,那股发酵的酸甜,写初恋时分享的一块巧克力,那种心跳加速的甜腻,都跃然纸上。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它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吃”。以前吃饭只是为了果腹,现在我会特意去感受食材的本味,去思考它们从土地到餐桌的旅程。书中分享了一些非常简单却充满仪式感的烹饪步骤,比如如何用最恰当的火候烘烤一块面包,如何让蔬菜的生命力在汤中得到最好的释放。阅读的过程本身就像一场味蕾的旅行,温馨、怀旧,又带有一丝对当下生活的感恩。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中的许多“小确幸”,其实都藏在这些被我们忽略的“吃喝”之中。

评分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断舍离”的精装本,书名叫《极简主义者的内在空间重塑》。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过多强调物质上的舍弃,而是深入探讨了“留白”对精神世界的影响。作者的论述逻辑非常清晰,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我们对物品的依恋,并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对话练习。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情感债”,探讨那些因为人情往来而不得不保留,却让你感到压力的物品,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建议——优雅地放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偏向理性与哲思,读起来需要一定的沉浸感,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美妙。它引导我思考,我的“家”究竟是为了谁而存在的?是为了展示给别人看,还是为了滋养我自己的心灵?看完这本书,我开始有意识地清理那些“应付式”的社交礼物,转而收藏那些真正能引起共鸣的物件。装帧设计也是极简中的典范,厚实的纸张和克制的色彩,本身就是一种有品质的呈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