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如何能牢牢地黏住老用户、吸引新用户、读懂用户的偏好兴趣和喜怒哀乐,这都是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甚至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推荐系统。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13章,上篇为用户画像知识工程基础,包括表征建模、画像计算、存储及各种更新维护等管理操作;中篇为推荐系统与用户画像,包括传统协同过滤等经典推荐算法的介绍,以及涉及用户画像的推荐方法;下篇为应用案例分析,包括Netflix、阿里等数据竞赛的经典数据案例,以及在具体工程开发过程的具体案例,分别从系统需求、总体结构、算法设计、运行流程及测试结果等五个方面提供详细案例指导。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并非在网络上“自由地”浏览信息,而是在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环境中,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停留、每一次搜索,都在无形中为自己“贴上标签”。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推荐算法的逻辑,比如“协同过滤”是如何通过找到与你喜好相似的其他用户,来预测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读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为何我常在看完一部电影后,APP会源源不断地推荐同类型的内容,甚至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但评价很高的相似影片。书中还探讨了“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它并非刻意为之,而是算法为了迎合用户偏好而产生的自然结果,这种“量身定制”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可能限制了我们的视野。理解了这一点,我开始尝试主动跳出舒适区,去接触一些平时不会主动搜索的信息,感觉整个信息获取的维度都打开了。
评分总的来说,《用户网络行为画像》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顿悟”的感觉。它让我从一个被动的网络使用者,变成了一个更加主动和清醒的观察者。我不再仅仅是“浏览”信息,而是开始“审视”信息的来源,思考这些信息是如何呈现给我,以及它们可能在我的决策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书中对“用户数据”的多种应用场景的探讨,从最初简单的用户分类,到如今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行为预测,都展现了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深度。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隐私保护”与“数据利用”之间平衡的讨论,虽然这本书的侧重点不在于此,但它引发了我对自身数据价值和潜在风险的思考。我发现,我们拥有的每一个“画像”标签,都是有价值的,而如何保护这些价值,也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认知工具,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正在被数据塑造的世界。
评分从一个普通用户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多方面的。它并非教你如何去“操纵”数据,而是让你成为一个更清醒的“数字公民”。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对网络信息有独立判断力的人,但读完后,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的判断和选择,早已在不经意间被微妙地引导。书中关于“激励机制”的设计,比如APP的积分系统、游戏中的成就奖励,都与人类的内在需求和外在动机紧密相连,这些设计巧妙地促使我们做出某些行为,比如长时间停留、分享内容等。作者并没有批判这些设计,而是客观地分析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并提醒读者要保持警惕。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个性化广告”的解析,它不再是简单的“你搜什么就推什么”,而是更加复杂地结合了你的浏览历史、搜索习惯、地理位置、甚至是你在其他APP上的活动,来推断你的潜在需求,这种精准到令人有些不安的洞察力,让我开始更加审视自己的线上行为。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交媒体和数字生活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最近读完一本名为《用户网络行为画像》的书,虽然我对书名中的“画像”二字感到好奇,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它描绘出的那个隐秘而又熟悉的世界——我们每天都在其中穿梭,却很少真正去理解。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网络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揭示着那些我们不经意间留下的痕迹是如何被收集、分析,并最终构建出我们“用户画像”的。 一开始,我以为这书会讲很多关于黑客攻击或者数据泄露的惊悚故事,但事实远非如此。它更多的是在探讨一种“行为经济学”在数字时代的延伸,以及心理学原理如何在网络环境中发挥作用。例如,书中对“社交证明”效应的详细解读,让我恍然大悟,为何我们在看到大量好评时,会更容易购买某件商品,或者被某个观点所吸引。它解释了点赞、评论、分享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是如何被算法捕捉,并最终影响我们看到的广告、推荐的新闻,甚至是我们社交圈的构建。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沉没成本谬误”在游戏和社交媒体中的应用,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为何我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那些已经投入了许多却未必带来实际回报的虚拟世界中,这种心理洞察让我对自己的某些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技术术语,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更像是一次次的“头脑风暴”,引导我去思考我们日常的网络行为背后的逻辑。书中对“眼球经济”的深入剖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很多内容会故意制造“标题党”或“悬念”,这都是为了最大化地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而增加广告的曝光机会。我之前一直觉得那些特别吸引人的标题很烦人,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这背后是精密的商业逻辑在驱动。另外,关于“用户留存”的策略,比如社交软件中的“消息推送”、“好友互动提醒”,也让我对这些“小把戏”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们并非简单的技术功能,而是经过心理学和行为学精心设计的,旨在让你持续地、更深入地参与到平台中来。我开始有意地减少这些推送的干扰,感觉自己的专注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评分到货快
评分虽然是第三方送货还是很快的。该书理论知识不是很多,夹杂了部分安装操作。
评分差评,没有塑封,而且书很脏,边角还翘起来了,一看就是旧书,差评差评差评
评分虽然是第三方送货还是很快的。该书理论知识不是很多,夹杂了部分安装操作。
评分虽然是第三方送货还是很快的。该书理论知识不是很多,夹杂了部分安装操作。
评分虽然是第三方送货还是很快的。该书理论知识不是很多,夹杂了部分安装操作。
评分差评,没有塑封,而且书很脏,边角还翘起来了,一看就是旧书,差评差评差评
评分到货快
评分到货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