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季羡林全集(第5卷)· 回忆录 2 :牛棚杂忆 学海泛槎》(《学海泛槎》)是以回忆作者这一生六七十年来的学术研究的内容为主轴线来写作的,它不是一般的自述,连不属于狭义的学术研究范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不包括在里面。
作者一直在思考有关这一次所谓“革命”的一些问题。特别在作者撰写《牛棚杂忆》的过程中,作者考虑得更为集中,更为认真。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目录
牛棚杂忆
自序
一 缘起
二 从社教运动谈起
三 1966年6月4日
四 对号入座
五 快活半年
六 自己跳出来
七 抄家
八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九 千钧一发
十 劳改的初级阶段
十一 大批斗
十二 太平庄
十三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十四 牛棚生活(一)
(一)正名
(二)我们的住处
(三)日常生活
(四)晚间训话
(五)离奇的规定
十五 牛棚生活(二)
(六)设置特务
(七)应付外调
(八)连续批斗
(九)1968年6月18日大批斗
(十)棚中花絮
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一)特别雅座
(十二)特别班
(十三)东语系一个印尼语的教员
(十四)自暴自弃
(十五)“折磨论”的小结
十七 牛棚转移
十八 半解放
在延庆新华营
十九 完全解放
翻译《罗摩衍那》
一个小插曲
一幕闹剧
我的恢复组织生活
二十 余思或反思
二一 后记
附录 自传
一、理论
二、知识面
……
学海泛槎——季羡林自述
自传(一)
自传(二)
小传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精彩书摘
牛棚杂忆
二 从社教运动谈起
60年代前半,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叫做“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运动。北大又大大地折腾了一番。规律仍然是:这场运动你整我,下次运动我整你。混战了一阵,然后平静下来,又都奉命到农村去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我于1965年秋天,开完了“国际饭店会议”以后,奉命到了京郊南口村,担任这个村的社教队的副队长,分工管整党工作。这是一个小小的山村。在铁道修建以前,是口内外的交通要道。据当地的老百姓告诉我,当年这里十分繁华,大街上店铺林立,每天晚上卧在大街上的骆驼多达几百头,酒馆里面划拳行令之声通宵达旦。铁路一修,情况立变,现在已是今非昔比。全村到处可见断壁颓垣,一片荒凉寂寞,当年盛况只残留在老年人的记忆中了。
村里社教运动进行的情况,我不想在这里谈。我只谈与“文化大革命”有关的一些情况。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所谓“革命”,来头是很大很大的。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用不着我再去细说。它实际上是在1965年冬天开始的,正是我在南口村的时候。这时候,姚文元写了一篇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起了“革命”的烽火。这一篇文章鼓其如簧之舌,歪曲事实,满篇邪理。
季羡林全集(第5卷)·回忆录 2 :牛棚杂忆 学海泛槎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评分
☆☆☆☆☆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评分
☆☆☆☆☆
之前很难想象一位几乎一辈子都在象牙塔的学究,还会如此生动和鲜活。
评分
☆☆☆☆☆
商品很好,可以购买。
评分
☆☆☆☆☆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著作颇丰,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初探》、《<大唐西域记>今译》(合著),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评分
☆☆☆☆☆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写的散文随笔,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评分
☆☆☆☆☆
买的第六卷季先生全集
评分
☆☆☆☆☆
不错。。。。。。。。。。。
评分
☆☆☆☆☆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著作颇丰,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初探》、《<大唐西域记>今译》(合著),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评分
☆☆☆☆☆
之前很难想象一位几乎一辈子都在象牙塔的学究,还会如此生动和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