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全集(第5卷)·回忆录 2 :牛棚杂忆 学海泛槎

季羡林全集(第5卷)·回忆录 2 :牛棚杂忆 学海泛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季羡林 著,《季羡林全集》编辑出版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季羡林
  • 回忆录
  • 牛棚杂忆
  • 学海泛槎
  • 文学回忆
  • 个人经历
  • 文化反思
  • 旧时代
  • 思想
  • 名人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60083766
版次:1
商品编码:10214252
品牌:外研社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外研社文集:季羡林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页数:5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季羡林全集(第5卷)· 回忆录 2 :牛棚杂忆 学海泛槎》(《学海泛槎》)是以回忆作者这一生六七十年来的学术研究的内容为主轴线来写作的,它不是一般的自述,连不属于狭义的学术研究范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都不包括在里面。
作者一直在思考有关这一次所谓“革命”的一些问题。特别在作者撰写《牛棚杂忆》的过程中,作者考虑得更为集中,更为认真。

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目录

牛棚杂忆
自序
一 缘起
二 从社教运动谈起
三 1966年6月4日
四 对号入座
五 快活半年
六 自己跳出来
七 抄家
八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九 千钧一发
十 劳改的初级阶段
十一 大批斗
十二 太平庄
十三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十四 牛棚生活(一)
(一)正名
(二)我们的住处
(三)日常生活
(四)晚间训话
(五)离奇的规定
十五 牛棚生活(二)
(六)设置特务
(七)应付外调
(八)连续批斗
(九)1968年6月18日大批斗
(十)棚中花絮
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一)特别雅座
(十二)特别班
(十三)东语系一个印尼语的教员
(十四)自暴自弃
(十五)“折磨论”的小结
十七 牛棚转移
十八 半解放
在延庆新华营
十九 完全解放
翻译《罗摩衍那》
一个小插曲
一幕闹剧
我的恢复组织生活
二十 余思或反思
二一 后记
附录 自传
一、理论
二、知识面
……
学海泛槎——季羡林自述
自传(一)
自传(二)
小传
我的心是一面镜子

精彩书摘

  牛棚杂忆
  二 从社教运动谈起
  60年代前半,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叫做“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运动。北大又大大地折腾了一番。规律仍然是:这场运动你整我,下次运动我整你。混战了一阵,然后平静下来,又都奉命到农村去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我于1965年秋天,开完了“国际饭店会议”以后,奉命到了京郊南口村,担任这个村的社教队的副队长,分工管整党工作。这是一个小小的山村。在铁道修建以前,是口内外的交通要道。据当地的老百姓告诉我,当年这里十分繁华,大街上店铺林立,每天晚上卧在大街上的骆驼多达几百头,酒馆里面划拳行令之声通宵达旦。铁路一修,情况立变,现在已是今非昔比。全村到处可见断壁颓垣,一片荒凉寂寞,当年盛况只残留在老年人的记忆中了。
  村里社教运动进行的情况,我不想在这里谈。我只谈与“文化大革命”有关的一些情况。这一场“史无前例的”所谓“革命”,来头是很大很大的。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用不着我再去细说。它实际上是在1965年冬天开始的,正是我在南口村的时候。这时候,姚文元写了一篇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起了“革命”的烽火。这一篇文章鼓其如簧之舌,歪曲事实,满篇邪理。
《季羡林全集》(第5卷):《牛棚杂忆》与《学海泛槎》——穿越时空的文化回响 本卷《季羡林全集》(第5卷)汇集了季羡林先生晚年最重要的两部回忆性著作:《牛棚杂忆》与《学海泛槎》。这两部作品,犹如两扇独特的窗户,一扇直面历史的幽暗与坚韧,另一扇则映照出求知之路的广阔与洒脱,共同构成了这位国学大师学术生命和精神历程中不可或缺的篇章。 一、《牛棚杂忆》:在至暗时刻淬炼的生命史诗 《牛棚杂忆》并非简单的个人苦难记录,它是一部以亲身经历为底色的宏大历史见证,一份对特定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反思。季羡林先生以其特有的冷静、克制而又饱含人性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所遭受的非人对待、思想的禁锢以及人格的磨砺。 真实与尊严的坚守: 本书的核心力量在于其无可辩驳的真实性。季老没有采取激烈的控诉或煽情的描摹,而是以一种近乎新闻报道式的精确,记录了在那段“牛棚”岁月中的日常。从早期的被批斗、劳动改造,到后来被分配到干校的艰苦生活,乃至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种种情景,无一不渗透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荒谬与残酷。然而,在这份残酷的叙述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季老对知识分子尊严的坚守。他如何在极端压抑的环境下,努力维护自己的读书习惯、学术思考和文化信仰,这本身就是对精神自由最强有力的辩护。 人性光辉的闪现: 《牛棚杂忆》的伟大之处,更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受害者”叙事。季老以宽阔的胸襟,描绘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展现。他记录了看守的麻木、同僚的变异,但也深情地刻画了底层劳动人民的朴厚善良,以及在困境中彼此扶持的友谊。这些细节,使得这部回忆录避免了脸谱化,展现出历史的层次感和人性的幽微。他所记录的那些在苦难中互相慰藉的场景,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凝聚力的证明。 学术与生命的交融: 对于季羡林而言,“牛棚”并非彻底的“空白期”。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他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思考。书中穿插着他对古典文献的重温,对语言学、文化史的冥想。这表明,真正的学者,其思想的火种即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也难以熄灭。这些穿插的学术思考,恰恰说明了文化和学问是如何成为个人抵御外在风暴的终极武器。 《牛棚杂忆》不仅是季羡林个人的记忆,更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特定阶段的“口述历史”。它以文学的魅力和史学的厚重,警示后人铭记历史教训,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自由。 --- 二、《学海泛槎》:跨越文化藩篱的求知之旅 与《牛棚杂忆》的沉重形成鲜明对比,《学海泛槎》则展现了季羡林先生如鱼得水般在学术海洋中遨游的壮阔图景。这部作品主要围绕他早年的留学经历、求学问道的历程以及与世界顶尖学者的交往展开,是一部充满求知热情和文化自信的游记式回忆录。 德国求学的黄金时代: 本书的重点聚焦于季老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的学习岁月。彼时,正值世界汉学和东方学研究的鼎盛时期。季老详细记述了他在赫尔曼·洛伐(Hermann Löwental)、魏特夫(F. W. Thomas)等学术巨匠门下的学习经历。他不仅学习了内容,更学习了西方严谨的学术规范、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书中所描绘的课堂场景、图书馆内的沉思、与导师的辩论,无不体现了那个时代优秀学子对知识的饥渴与敬畏。 跨文化对话的先行者: “泛槎”之意,在于探索未知的学术疆域。季羡林先生回忆了他如何在东方学(特别是印度学和吐火罗学)领域开疆辟土的艰难与兴奋。他清楚地阐述了自己如何将西方最前沿的比较语言学方法引入中国古典研究,如何打破学科壁垒,致力于“一个世界学者的养成”。《学海泛槎》生动地记录了季老如何在中西文化之间架设桥梁,他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文明的契合点与差异性,为后来的中外文化交流树立了典范。 对学术精神的致敬: 这部作品洋溢着对知识的纯粹热爱。季老在书中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对于研究方法的探索、对于古籍文献的痴迷,以及在异国他乡如何保持文化认同的努力。他笔下的学术世界,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充满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这不仅是对其个人学术生涯的回顾,更是对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现代化道路上,如何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养分、最终形成自身独特学术体系的精彩描摹。 结语:全集中的双峰并峙 《季羡林全集》(第5卷)的独特价值在于,它将一位学者生命中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关的侧面并置于一处: 《牛棚杂忆》 展现了“逆境中的文化守护”——在外部环境的摧残下,精神如何保持不屈。 《学海泛槎》 展现了“顺境中的文化构建”——在知识的沃土上,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奠定学术根基。 合读此卷,读者可以完整地领略到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生命是如何经过历史的重压和知识的滋养而铸就的。这两部回忆录,共同构成了对“学者”这一身份的深刻诠释:真正的学者,既要能承受历史的重量,也要有遨游学海的轻盈与浪漫。它们是研究季羡林思想形成的关键文本,也是理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像的珍贵史料。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季羡林全集(第5卷)·回忆录 2 :牛棚杂忆 学海泛槎》,我最想探究的是“牛棚杂忆”这部分。即便我 belum 触及文字,单是“牛棚”二字,就足以引发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与复杂情绪。那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在那段特殊的时期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季老先生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回忆录势必会带给我们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个学者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独立的人格和对知识的敬畏。或许,他会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洞察,对人性光辉与阴暗面的细腻描摹。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见证。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坚守信念的人们。我想知道,在那样压抑的环境下,他是否还能找到精神的慰藉,是否还能通过阅读和思考来度过难关。这种对于个体在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的描绘,是我最感兴趣的。

评分

读到《季羡林全集(第5卷)·回忆录 2 :牛棚杂忆 学海泛槎》这个书名,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以及季老先生在其中所经历的种种。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牛棚杂忆”的部分,但“回忆录”这个词本身就承载着厚重感。回忆录往往是对过往人生片段的梳理和反思,其中夹杂着个人的情感、思考,甚至是对历史的回望。季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东方学大家,他的经历必定与那个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我能想象,在“牛棚”这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下,他依然保持着对学术的追求,用文字记录下那段艰辛而又宝贵的时光。这不仅仅是对个人遭遇的陈述,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面貌的一种折射。书中会不会有那些令人心酸却又充满韧性的故事?会不会有他对人性、对困境中挣扎的思考?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了解的。而“学海泛槎”似乎是与“牛棚杂忆”形成一种对比,一种在困境中依然不放弃精神探索的写照,这让我更加期待这两种不同经历在书中的交织与碰撞,从中汲取力量与智慧。

评分

我对《季羡林全集(第5卷)·回忆录 2 :牛棚杂忆 学海泛槎》中的“牛棚杂忆”部分,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虽然我还没读到具体内容,但“牛棚”这个词汇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的历史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记录下那段特殊的岁月。我期待从中看到季老先生如何面对困境,如何在失去自由和学术环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思考。这不仅仅是对个人遭遇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反思。我想知道,他是否能够通过回忆,去梳理和理解那段经历,从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也期待“学海泛槎”的部分能够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回甘,在回顾艰难的过去之余,展现出他对知识不懈追求的强大生命力。这种在逆境中依然能遨游学海的精神,是我非常看重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历史与人性的深刻体悟。

评分

这套《季羡林全集(第5卷)·回忆录 2 :牛棚杂忆 学海泛槎》,对于我这样一个季老的仰慕者来说,无疑是近期最令人期待的阅读体验。虽然我还没有深入到“牛棚杂忆”的具体内容,但仅仅从“学海泛槎”这个充满诗意的副标题,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学术深度和人生况味。季老先生一生博览群书,学贯中西,他的学术研究领域之广,涉猎之深,令人惊叹。想象着他在书海中遨游,将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思想融会贯通,那种“泛槎”的意境,仿佛能穿越时空,与这位学界巨擘一同感受知识的浪潮。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学术的堆砌,更是他对人生、对知识、对世界独到见解的集大成。我尤其期待能从中窥见他如何将看似遥远或陌生的学问,用他那特有的、温润而又不失犀利的笔触,娓娓道来,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学术的魅力。或许,书中会提到他求学时遇到的那些影响深远的书籍,抑或是他对某些经典著作的独家解读。这些都将是我在这本书中极力寻觅的宝藏。

评分

《季羡林全集(第5卷)·回忆录 2 :牛棚杂忆 学海泛槎》这个书名,让我对“学海泛槎”这个部分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还没翻开书页,但“泛槎”二字就已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图景——一位智者,驾着知识的舟船,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自由航行,探索未知,发现真理。季老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他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种“泛槎”的精神,想必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生涯。我想了解,他是如何在庞杂的学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如何克服研究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如何从古今中外的智慧中汲取养分。这本书会不会分享他那些“啊哈!”时刻的学术发现,或者他与同行之间关于学术问题的精彩辩论?我尤其期待,他能否用他那充满魅力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学术理念,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这位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学术的乐趣与价值。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智识的启迪之旅。

评分

回忆录,有很多值得多读的内容

评分

不错。。。。。。。。。。。

评分

这一本小书是用血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

评分

回忆录,有很多值得多读的内容

评分

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恶和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评分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著作颇丰,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初探》、《&lt;大唐西域记&gt;今译》(合著),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评分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著作颇丰,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初探》、《&lt;大唐西域记&gt;今译》(合著),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评分

季羡林(1911~2009),山东临清人。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翌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东方语言系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关系等方面有精深研究,著作颇丰,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初探》、《&lt;大唐西域记&gt;今译》(合著),译有《沙恭达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

评分

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