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是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的一本。它挖掘了文化瑰宝,凝聚了奇思妙想,洞察了社会幽微,守护了精神家园。
内容简介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有三个特点:一是突出知识性。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二是呈现立体性。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三是体现通俗性。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咸水歌的村镇赛(斗)歌、咸水歌的改革与创新、咸水歌的保护与利用等内容。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咸水歌的村镇赛(斗)歌、咸水歌的改革与创新等内容。
作者简介
吴竞龙,男,大学本科毕业。当过兵、农民、教师、记者、秘书、机关干部,从领导岗位退休后,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坚持业余写作。先后存海内外报刊发表散文游记、小说故事、诗歌曲艺、新闻和议论文千余篇,过百万字。出版了《孙中山轶事》、《苔花集》、《中山风情》、《姐妹》、《岁月留痕》、《游踪撷萃》、《思路花语》、《黄圃飘色》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咸水歌的群落与历史
水上居民的历史
昼民是一个汉族的特殊群体
坦洲镇人文概况
咸水歌的起源与流传
咸水歌的历史渊源
咸水歌的产生原因
咸水歌的流传背景
咸水歌的外延比较
咸水歌的种类与内容
咸水歌的种类体裁
咸水歌的文化特征
咸水歌的形式与习俗
咸水歌的婚嫁歌曲
咸水歌的哭丧歌曲
咸水歌的村镇赛(斗)歌
咸水歌的艺术与特色
咸水歌的艺术特点
咸水歌的艺术手法
咸水歌的艺术含义
咸水歌的艺术作用
咸水歌的价值与功能
咸水歌的思想价值
咸水歌的艺术价值
咸水歌的社会价值
咸水歌的改革与创新
咸水歌的改革方式
咸水歌的改革思路
咸水歌的创新发展
咸水歌的传承与忧思
咸水歌的传承阶段
坦洲咸水歌的传承谱系
咸水歌的濒危忧思
咸水歌的保护与利用
坦洲咸水歌艺术的保护
坦洲咸水歌的利用
精彩书摘
咸水歌的群落与历史
中山市坦洲镇河涌交错,水网纵横,是著名的沙田水乡。坦洲居民旧称“蛋民”。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与陆民有着较大差异,自成一个特殊的社会族群。
通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这里的水上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其中坦洲咸水歌更是以其委婉柔和的曲调,热情奔放的旋律,朴实无华的歌词,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质,直截了当的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它不仅清晰地反映了水乡民俗文化变迁的轨迹,更能动态的揭示民间口头艺术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民间艺术的传统与创新,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规律。咸水歌因此成为坦洲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等各个层面的具体影像。
为了探讨咸水歌的文化源流、生态特征、发展路向以及当务之急的抢救、保护、利用、改革、创新等一系列传承工程。
前言/序言
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审美理想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成为世界几大文明中唯一绵延至今从未间断的文明,中华民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功不可没。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基因,凝结着民族的智慧,连结着民族的情感,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共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我国正处于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价值观念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是全体社会成员加强沟通和增进情感的桥梁,是广大群众共同的精神纽带,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就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粤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在中国和世界都是少有的,目前有74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82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抚慰着人们的心灵,一首粤剧曲调,能勾起无数广东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一段生龙活虎的“醒狮舞”,可令世界各地的广东人对故乡魂牵梦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共同书写出南粤文明的壮丽史诗。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随着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冲击,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文化遗产因后继无人濒临灭绝,加上一些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视不够,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镜海拾贝:潮汕传统音乐的田野考察与文化意蕴》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潮汕地区的传统音乐展开,与您提到的《水上情歌:中山咸水歌》无关。 --- 《镜海拾贝:潮汕传统音乐的田野考察与文化意蕴》 作者: 陈鸿儒 出版社: 岭南文化研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 内容简介: 《镜海拾贝:潮汕传统音乐的田野考察与文化意蕴》是一部深入潮汕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及周边区域)的民间音乐生态,对当地独特的传统乐种进行系统性梳理、记录与文化解码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单纯的音乐文本分析,着眼于音乐在特定地域社会结构、历史变迁与民间信仰中的活态传承,展现潮汕音乐文化的复杂性和生命力。 潮汕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孕育出了丰富多彩、风格鲜明的传统音乐体系。这些音乐不仅是口头艺术的载体,更是区域历史记忆的活化石。本书历时七年,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深入揭示了这一音乐图景的深层肌理。 第一部分:乐种的生态位与历史溯源 本书开篇聚焦于潮汕传统音乐的宏观分类与历史渊源。我们首先探讨了潮汕音乐如何从宋元以来的中原雅乐、闽南和广府音乐的影响中逐步分化,最终定型出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体系。 一、 潮剧音乐的基石:板式、腔调与“土腔”的辨析 潮剧(潮州戏曲)是潮汕音乐文化最显赫的代表。本书不满足于介绍现有的剧目,而是深入探究其背后的音乐本体。我们详细分析了潮剧的五大声腔系统——正字腔、正平调、西秦腔、白字戏、小梨园——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使用场景及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兴衰流变。特别地,作者引入了“土腔”概念,探讨了脱离剧场,存在于民间仪式和家庭聚会中的原始、未经规范化的旋律母体,这是理解潮剧音乐“生命力”的关键。 二、 雅俗共赏的典范:潮州音乐的精致与传承 潮州音乐,常被视为“高雅”的代表,它包括了潮州古乐(弦乐演奏)和潮州锣鼓乐。 潮州古乐: 本书对古乐的乐器配置(如椰胡、高胡、扬琴、琵琶、三弦等)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并对核心曲目如《金蛇狂舞》《寒鸦戏水》等进行了细致的旋律结构分析。更重要的是,我们考察了这些“雅乐”在祠堂祭祀、寿宴庆典中的实际演奏规范,揭示了其“雅”与“俗”之间的张力。 潮州锣鼓乐: 区别于纯粹的器乐演奏,锣鼓乐是潮汕民间庆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声景”。我们考察了其复杂而富有规律的鼓点(如大锣、小锣、钹的交织),并尝试建立一套针对锣鼓段落的非文字记谱系统,以期保留其动态变化中的节奏精髓。 第二部分:民间叙事与仪式音乐的田野实录 潮汕的传统音乐并非封闭在专业的乐社或剧团中,它深深根植于日常生活和信仰实践之中。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那些在主流研究中常被忽视的“边缘”音乐形态。 三、 咸水歌的地理边界与功能分化 虽然本书主体关注潮汕地区,但对毗邻区域的民间曲艺也进行了交叉研究,以对比和反衬潮汕音乐的独特性。我们考察了在特定水域和渔业社群中流传的船歌和劳动号子,分析了它们在旋律走向、演唱技巧上与主流潮剧的差异。这些音乐往往具有极强的即兴性和叙事性,是研究民间口头文学的重要切口。 四、 祭祀乐与生命礼仪中的“乐之用” 音乐在潮汕的生命礼仪(生、婚、丧、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丧葬音乐: 记录了在特定乡镇中,为逝者举行的挽歌、路祭音乐。这些音乐往往旋律低回、情感表达直接,反映了潮汕人对生死的哲学观念。我们详细记录了“哭丧”中的呼号与对唱形式,及其在仪式流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神诞与游神: 考察了在庙宇庆典、神明出巡时所使用的“公曲”和“请神调”。这些音乐通常由鼓吹队演奏,其目的并非单纯的娱乐,而是作为“神界”与“人界”沟通的媒介,具有强烈的“驱邪”、“迎福”的功能性。通过对这些仪式的参与和记录,我们得以一窥音乐在潮汕传统社会秩序维护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音乐的媒介、传承与当代处境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巨大挑战。《镜海拾贝》的最后一部分,关注了潮汕音乐的“变”与“不变”。 五、 乐器制作工艺的失传与抢救 本书耗费大量篇幅记录了潮州传统乐器(特别是椰胡、二胡的特定形制)的制作工艺。通过访谈硕果仅存的几位老匠人,我们试图还原一套完整的制作流程,并讨论了工业化对传统手工艺的冲击,以及音色标准在世代更迭中的微妙变化。 六、 符号的挪用与“新潮乐”的生成 面对全球化和流行文化的影响,潮汕传统音乐符号(如经典曲牌、板式结构)正在被挪用到当代流行音乐、影视配乐甚至商业广告中。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这种“挪用”现象,探讨了其在弘扬文化的同时,是否也带来了对音乐本体意义的稀释。我们认为,只有深入理解其文化意蕴,才能有效引导其创造性转化。 结语: 《镜海拾贝》不仅是一本音乐学的田野记录,更是一部潮汕地域文化的侧影志。它试图通过对传统音乐的细致描摹,描绘出这片“镜海”之上,那永恒流淌的、关于人、关于神、关于历史的深情吟唱。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那些依附于声音的、易逝的文化现象,以扎实的研究和生动的笔触,固定在纸张之上,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坐标。 --- 读者对象: 音乐人类学家、民族音乐学研究者、民俗学学者、对地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潮汕文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