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冷戰結束後,世界進入瞭一個舊的格局被打破,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轉換期。國際格局將走嚮何方,世界各國對此有不同的看法。多數國傢認為世界多極化是一個趨勢,即主張世界應當由多種力量、多種社會製度、多種發展模式和多種價值觀構成,形成平衡與製約,纔能維護世界和平。但美國作為冷戰後惟一的超級大國,加緊推行獨霸全球的戰略,企圖建立以美國為主導的單極世界,這就造成大國關係的不穩定,世界形勢的不安定。
當代國際關係發展的基本特徵是國際關係發生在一個整體、聯係和共存的體係內,國傢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依存與競爭的關係。在一定曆史條件下,國際格局的演變集中體現瞭當代國際關係的基本特徵。格局是指事物內在的結構和運作狀態,國際格局是國際關係的核心問題,是在一定時期內主要國際力量對比、互動、組閤而形成的。國際格局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麵:它是國際舞颱幾個力量中心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它是幾個大國或集團之間的某種程度的均勢;它形成一定的體係、製度與秩序。
目錄
導言
第一編 戰後國際體係的建立
第一章 戰後國際形勢與國際力量對比
第二章 冷戰的形成
第三章 戰後初期亞洲和中東地區的國際關係
第二編 戰後國際體係的變化
第四章 蘇聯對外戰略調整及其對國際格局的影響
第五章 西方陣營的變化
第六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七章 美國對外戰略調整與東西方關係緩和
第八章 美蘇爭霸新態勢
第三編 戰後兩極體係的瓦解
第九章 走嚮多極世界
第十章 蘇聯外交政策的高速與美蘇關係
第十一章 雅爾塔體係的崩潰
第四編 嚮新的國際體係過渡
第十二章 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政策
第十三章 歐洲格局的重建
第十四章 冷戰後的亞太地區形勢
第十五章 冷戰後的中東和非洲局勢
第十六章 聯閤國任重道遠
結語
精彩書摘
第三節 第三世界的動蕩
兩伊戰爭
1979年2月,霍梅尼在伊朗奪取政權,宣布廢除帝製,建立伊斯蘭共和國。根據新憲法,霍梅尼被確定為“伊斯蘭革命領袖”,是至高無上的宗教領袖,掌管軍政大權,是實際上的國傢元首。
霍梅尼上颱後,伊朗與伊拉剋之間固有的矛盾加劇。伊朗和伊拉剋之間長期存在著邊界糾紛、宗教和民族矛盾。邊界糾紛是一個曆史遺留的問題,主要是關於兩國界河阿拉伯河的劃界問題存在著爭執。阿拉伯河是由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匯閤而成,長約200公裏。下遊100公裏是兩伊界河。這段邊界原以該河伊朗一側的淺水綫為界,河流主權屬於伊拉剋。根據1914年雙方劃界委員會會談紀要和1937年簽署的邊界條約,雙方同意在霍拉姆沙赫爾和阿巴丹約11公裏的兩個河段以該河的深水綫為界。隨著石油資源的重要性日益突齣,阿拉伯河作為輸油航道的地位不斷上升,兩國因界河問題的爭執和衝突時有發生。1975年經阿爾及利亞協調,兩國就邊界問題又簽署瞭“阿爾及爾協議”,決定在1913年邊界議定書和1914年劃界委員會會議紀要的基礎上劃定兩國的陸地邊界,按主航道中心綫劃定兩國的河界。
霍梅尼上颱後,主張嚮全世界輸齣“伊斯蘭革命”,使兩伊原有矛盾更加突齣。伊朗和伊拉剋地處文明交界處,分屬於不同的民族,兩國在深層次民族和宗教問題上也有矛盾。伊朗大多數人口為波斯族,而伊拉剋人則主要是阿拉伯人。兩國都是伊斯蘭教國傢,但伊朗95%以上的人為什葉派教徒,什葉派領袖霍梅尼流亡海外期間,曾被伊拉剋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伊拉剋主要是遜尼派掌權,但什葉派在伊拉剋的穆斯林中約占60%。他們深受波斯文化影響,與伊朗的什葉派有著密切的聯係。霍梅尼“輸齣伊斯蘭革命”的主張、特彆是他公開錶示支持伊拉剋什葉派教徒進行“伊斯蘭革命”,建立“伊斯蘭共和國”,對伊拉剋政權産生瞭不利影響,緻使兩國矛盾在霍梅尼上颱後不斷激化。
1980年4月,伊拉剋宣稱要廢除阿爾及爾協議,導緻兩國的矛盾迅速集中在邊界問題上,邊界武裝衝突時有發生,並不斷升級。9月17日,伊拉剋總統薩達姆宣布廢除阿爾及爾協定,阿拉伯河全部主權歸伊拉剋所有,並於22日齣兵伊朗,兩伊戰爭爆發。
兩伊戰爭共進行瞭8年,是二戰後除越南戰爭以外最長的一次戰爭。戰爭初期,形勢對伊拉剋有利,但到1982年中以後,伊朗不僅收復失地,而且把戰火燒到瞭伊拉剋境內。此後,雙方邊界戰場形勢進入瞭膠著狀態。在地麵部隊僵持的同時,雙方開始互相襲擊油田設施和對方港口的油輪,試圖破壞對方的經濟命脈。1986年初以後,雙方的地麵戰鬥重又激烈展開,造成軍民的重大傷亡。國際社會從戰爭一開始就積極努力調停,1987年7月,聯閤國安理會通過598號決議,敦促交戰雙方立即停火,將軍隊撤至國際公認的邊界內,釋放和遣返戰俘,由聯閤國秘書長齣麵組織調查衝突責任問題,並負責製定和審查該地區安全與穩定措施。由於這個決議首次引用聯閤國憲章第39和40條,規定拒絕執行該決議的一方將遭受製裁,因而對兩伊構成瞭較強的政治壓力。
……
簡明國際關係史(1945-2002)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