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证据法要义(第二版)
原价:49.00元
作者:张建伟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01
ISBN:9787301245316
字数:543000
页码:444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证据法要义(第二版)》拥有高深的学术水准和全面的证据法学科知识,是一本的证据法教材。
内容提要
本次改版吸收了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以及近年来相关的司法解释,并且对版图书进行了全面修改,使本书更适宜于本科教学使用。
目录
绪 论
章 证据法总论
节 证据法界说
第二节 证据法属性
第三节 证据法功能
第四节 神裁法:证据法的童年
第五节 诉讼模式与证据法
第六节 中国证据法的沿革
第二章 证据法的理论基础
节 认识论
第二节 法律价值及平衡、选择理论
第三章 证据法之诸主义
节 证据裁判(原则)主义
第二节 无罪推定(原则)主义和疑罪从无(原则)主义
第三节 两造举证主义和职权调查主义
第四节 实质真实发现主义与形式真实发现主义
第五节 法定顺序主义与自由顺序主义(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与证据适时提出主义)
第六节 形式证据主义与实质证据主义
附 录 证据法学简史
节 外国证据法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中国证据法学的历史沿革
本 论
上编 证据通论章 证据界说
节 证据生成
第二节 证据界说
第二章 证据属性
节 总说
第二节 关联性(相关性)
第三节 客观性以及对客观性的质疑
第四节 可采性
第五节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第三章 证据种类与分类
节 证据种类
第二节 证据分类
第四章 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节 总说
第二节 收集与保全证据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收集与保全证据的主要方法
中编 证据各论章 物证
节 总说
第二节 物证的分类
第三节 物证的证据能力
第四节 物证的证明力:迹证重于人证
第二章 书证
节 总说
第二节 书证的分类
第三节 书证的证据能力
第四节 外部证据规则
第五节 书证的证明力
第六节 书证之提出
第三章 证人证言
节 总说
第二节 证人资格
第三节 证人的作证义务
第四节 免证特权
第五节 证人的权利及安全保障
第六节 作证方式
第七节 证人证言之证据能力
第八节 证人证言的证明力
第九节 韦蒲尔定律
第十节 五听
第四章 被害人陈述
节 界说
第二节 被害人陈述的特点
第三节 被害人的心理特点和对被害人的询问
第四节 被害人陈述的证据价值
第五节 被害单位出具的证明材料:证据能力与证据归类
第五章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节 总说
第二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特点
第三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证据能力
第四节 供述义务
第五节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的证据价值
第六章 鉴定意见结论
节 总说
第二节 鉴定意见结论的证据价值
第三节 鉴定意见结论的证据能力
第四节 鉴定意见结论的种类
第五节 鉴定人之选任
第六节 鉴定人的权利义务和对鉴定的基本要求
第七节 司法鉴定体制
第七章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节 总说
第二节 古代中国之勘验制度
第三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种类
第四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特征
第五节 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的证据价值
第八章 音像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资料
节 总说
第二节 音像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资料的起源和司法应用
第三节 音像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资料的应用前景
第四节 讯问中的录音录像
第九章 各种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节 物证、书证、电子资料、音像资料的收集与保全
第二节 当事人陈述与证人证言的收集与保全
第三节 鉴定意见结论的形成
第四节 勘验、检查笔录的形成
附 录 主要证据规则一览表
下编 诉讼证明章 证明
节 证明定义与两种证明观
第二节 临近或者易混淆的概念
第二章 证明主体
节 谁证明
第二节 法院、公安机关是否证明主体
第三章 证明责任
节 证明责任缘起
第二节 证明责任界说
第三节 证明责任制度之必要
第四节 证明责任与诉讼主张
第五节 证明责任的构造
第六节 证明责任分担
第四章 证明客体与免证事实
节 证明客体
第二节 免证事实
第五章 证明标准
节 证明标准的设定是否可能
第二节 证明诸标准
第三节 以主观的证明标准取代客观的证明标准?
第四节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第五节 证明标准涉及的两大基本问题
结论
跋
作者介绍
张建伟,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教科书式解读。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作者在梳理证据法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不同证据规则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一个相对公正的证明体系。特别是他对“关联性”和“可采性”两个概念的区分与阐释,让我意识到,并非所有看起来“有用”的证据都能够被法庭采纳,其背后有着严格的程序和实体上的考量。他还深入探讨了那些“边缘”的证据,比如传来证据的例外情况,以及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界限。这些内容往往是其他教材中一带而过的,但在这本书里却得到了细致的论述,这让我对证据法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另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司法实践中的典型案例,这些案例的分析非常有价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引用判例,而是深入剖析了判决的理由,以及不同证据在案件中的作用。这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得到了很好的结合,读起来也更有代入感。
评分最近一直在啃这本书,感觉收获颇丰。不得不说,作者对于证据规则的梳理非常有条理,而且切入点也很新颖。他没有一开始就陷入具体的规则细节,而是先从证据在整个诉讼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讲起,这就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证据的种类”这一部分的处理,他不仅仅是列举了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证据类型在证明效力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这让我明白,在实际的案件中,如何选择和运用不同类型的证据,才能最有效地证明案件事实。而且,他对于“证据的审查和判断”这一章节的论述也十分精彩,他详细讲解了法官是如何对证据进行质证、辩论和采信的,这让我窥见了司法裁判的内在逻辑。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法庭之中,亲身参与到证据的收集、呈现和辩论的过程中。
评分读完《证据法要义(第二版)》,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学识非常渊博,而且能够将复杂的法律问题讲得通俗易懂。他对于证据法的发展脉络有着清晰的把握,并且能够将中国本土的证据法实践与域外的一些先进经验相结合,进行比较和分析。例如,在讨论“排除合理怀疑”这一核心概念时,他不仅介绍了其在中国刑事诉讼中的应用,还对比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不同解读,这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此外,他对“证明标准”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他区分了刑事案件中的“排除合理怀疑”和民事案件中的“优势证据”,并详细解释了不同证明标准背后的法理依据。这本书让我认识到,证据法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司法实践的进步而不断演进的。作者在书中对一些前沿的学术争议也进行了探讨,这让我对证据法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一周,终于下定决心写点什么。说实话,最开始是抱着一种“看一看”的心态,毕竟是“要义”嘛,想着或许能快速梳理一遍核心概念。但越往后读,越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书中对于一些证据规则的引入,并非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其背后的法理基础和历史演进。比如,在讲到排除合理怀疑原则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花了相当篇幅去解读这个原则在刑事司法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平衡国家公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之间的张力。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原本有些模糊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虽然是法律书籍,但读起来并不枯燥。他善于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假设的案例来解释复杂的法律条文,这对于我这样非法律科班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在讲到证明责任时,他举了一个“漏雨的屋顶”的例子,一下子就把抽象的责任分配问题具象化了。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觉得,法律并非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充满智慧和人情味的。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要义”二字,以为会是一本简洁明了的入门读物。但真正翻开之后,才发现它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在构建证据法的体系时,非常有匠心。他并没有简单地按照法条的顺序来讲解,而是将一些相互关联的概念进行整合,形成了一个更加逻辑严谨的知识框架。比如,他对“证明责任”和“证明标准”的结合阐述,就让我对如何判断证据是否能够支持某种主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书中对一些“疑难杂症”的证据问题,比如“毒树之果”的例外情形,以及“沉默权”与“合作义务”之间的冲突,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辨析。这些内容在其他地方很难看到如此细致的解读。作者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他善于运用一些精炼的语句来概括复杂的法律原则,这使得我们在记忆和理解上都事半功倍。总体而言,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令人满意,是学习证据法的不可多得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