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舌诊是中医四诊中望诊的一部分,临床上对于各种疾病,都常结合辨舌来决定诊断和治疗,它标志着中医诊病的传统经验和特色,也是中医临床上占重要地位不可缺少的检查常规。《中医舌诊》,就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系统地将诊罕舌苔的知识加以简明扼要的阐述。
目录
第一章舌诊发展概况
第二章舌的构造及其与脏腑的联系
第三章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舌苔的诊察方法
第五章舌质的诊察
第一节诊察舌色
第二节诊察舌体
第六章舌苔的诊察
第一节诊察苔质
第二节诊察苔色
第七章舌合苔的诊察
第一节淡白舌合苔的诊察
第二节红(绛)舌合苔的诊察
第三节紫青舌合苔的诊察
结语
精彩书摘
第六章 舌苔的诊察
现代医学认为舌面上之所以形成一层薄润的苔,主要是由于丝状乳头的分化而来。丝状乳头的末梢经分化成完全角化或角化不全的角化树,在角化树各个分枝的空隙中,填充着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色细胞等,这就是组成舌苔的生理状况。但是舌上为什么必须形成这薄苔?现代医学还没有进一步说明;而祖国医学则认为由于胃中生气所表现。如《伤寒论本旨·辨舌苔》说:“舌苔由胃中生气所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所谓“胃中生气”,即胃的生理功能。脾胃的生理功能正常、舌上即呈现一层薄润的苔;如果脾胃的生理功能发生病变、种种病变的苔亦由之而生。因此,在诊察疾病的时候,不仅要察舌,而且还要察苔。《形色简摩·舌质舌苔辨》说:“苔乃胃气之所熏蒸,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可借以诊五脏之寒热虚实也。”
诊察舌苔,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一是苔质,一是苔色。苔质有厚、薄、干、滑、腻、粘等的区分,苔色有黄、白、黑、灰等的不同。
第一节 诊察苔质
苔质,即如前所述,为舌上丝状乳头的角化物,前人亦称之为苔垢。盖以病变而生的苔,乃由病邪秽垢之气上溢于舌而成者,是以名之。因此,临证察苔的主要目的,是用以分析病邪传变的表、里、寒、热关系。所以《明理论》说:“伤寒三四日已后,舌上有膜,白滑如胎,甚者或燥、或涩、或黄、或黑,是数者,热气浅深之谓也。邪气在表者,舌上则无胎,及邪气传里,津液结抟,则舌上生胎也。”故苔的有无、厚薄,即病变深浅轻重的征候。所以验舌察苔成为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疾病方法之一。 一、苔的分布 苔分布于舌面,一般是薄而均匀的;或者在舌的中部和根部稍厚,这是正常现象。由于中根部内应胃肠,苔本是胃气湿热之所熏蒸,其于中根部略厚一些,这是很自然的。相反,如果中根部无苔,或者极少,这便是“胃阳不能上蒸,肾阴不能上濡”的表现。如果中根部的苔特厚,又常常是胃肠内有浊邪积滞,如饮食痰湿之类。《辨舌指南》说:“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苔薄者,表邪初见;苔厚者,里滞已深。”另外,苔由薄转厚,为病邪渐次增加,或潜伏之邪,开始暴露;苔由厚变薄,则为正气来复,或者是里蕴之邪逐渐外达。当然,在临证时要配合其他诊断方法来分辨,不过苔的薄厚变化则是征兆之一。
苔布于舌,还有“偏”和“全”的分别。苔布满舌的全部,这叫做“全”,多见于中焦痰湿阻滞之证。故《辨舌指南》说:“全者,苔铺满地也,为湿痰滞中。”苔仅布于舌的某一局部,或偏布于左,或偏布于右,或偏布于前,或偏布于后,这叫做“偏”,由于其偏布各异,主证亦各有不同。《辨舌指南》说:“偏者,其苔半布也,有偏内、偏外、偏左、偏右之分,凡偏外者,外有苔而内无也,邪虽入里而犹未深也,而胃气先匮;偏内者,内有苔而外无也,里邪虽减,胃滞依然。而肠积尚存,及素有痰饮者,亦多此苔。偏左滑苔,为脏结证,邪并人脏,最为难治;偏右滑苔,为病在肌肉,为邪在半表半里。”(舌尖为外,舌根为内)<察舌指南》的内外之分,在临证时颇有参考价值)按偏左、偏右,仍属于肝胆及半表里的病变为多,《察舌指南》认为偏左是否即可断为脏结症?是否即可断为最难治?尚缺乏临床的验证来说明。
……
前言/序言
中医舌诊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