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英文版)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英文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组织 译
图书标签:
  • 钢结构
  • 结构设计
  • 建筑规范
  • GB50017-2003
  • 英文版
  • 工程技术
  • 建筑工程
  • 结构工程
  • 设计手册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84098
版次:1
商品编码:101353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英文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内容为General principles,Terms and symbols,Basic design stipulations,Calculation of flexural members,Calculation of axially loaded members and members subjected to combined axial load and bending等等。

目录

1 General principles

2 Terms and symbols
2.1 Terms
2.2 Symbols

3 Basic design stipulations
3.1 Design principles
3.2 Load and calculation of load effects
3.3 Material selection
3.4 Design indices
3.5 Provisions for deformation of structures and structural members

4 Calculation of flexural members
4.1 Strength
4.2 Overall stability
4.3 Local stability
4.4 Calculation of built-up girder with webs taking accout of post-buckling strength

5 Calculation of axially loaded members and members subjected to combined axial load and bending
5.1 Axially loaded members
5.2 Members subjected to combined axial load and bending
5.3 Effective length andallowable slenderness ratio
5.4 Local stability of compression members

6 Fatigue calculation
6.1 General stipulations
6.2Fatigue calculation

7 Calculation of connections
7.1 Welded connection
7.2 Fastener connection
7.3 Flange connection of built-up I-section
7.4 Beam-to-column rigid connection
7.5 Calculation of connected plates at joints
7.6 Supports

8 Detailing requirements
8.1 General stipulations
8.2 Welded connection
8.3 Bolted riveted connections
8.4 Structural members
8.5 Requirements for crane girders and crane trusses
8.6 Large span roof structures
8.7 Requirements for preventing brittle fracture under low temperature
8.8 Fabric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erection
8.9 Protection and heat insulation

9 Plastic design
9.1 General stipulations
9.2 Calculation of members
9.3 Allowable slenderness ratio and detailing requirements

10 Steel tubular tructures
10.1 General stipulations
10.2 Detailiing requirements
10.3 Capacity of members and joints

11 Composite steel and concrete beams
11.1 General stipulations
11.2 Design of compolite beams
11.3 Calculation of shear connectors
11.4 Calculation of deflection
11.5 Detailing requirements
Appendix A Allowable deflection of structures of structural members
Appendix B Overall stability factor of beams
Appendix C Stability factor of axial compression memebers
Appendix D Effective length factor for columns
Appendix E Classification of memebers and connections for fatigue calculation
Appendix F Stability calculation of truss gusset plate subject to compressive force of the diagonalweb member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结构设计规范的详细图书简介,其中不包含《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英文版)》的内容。 --- 结构工程基础与实践: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深度解析与应用指南 本书聚焦于中国土木工程领域另一核心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并提供了深入浅出的解析与实际应用指导。 第一部分:规范的理论基石与设计理念 本书首先系统梳理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的制定背景、发展历程及其在我国建筑结构安全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作为与钢结构规范并驾齐驱的基础设计准则,混凝土结构规范构成了当前绝大多数民用与工业建筑结构设计的工作基础。 1.1 极限状态设计理论的深化阐释 本部分详细剖析了规范所采用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区别于早期的许用应力法,极限状态法强调结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分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两大类。书中对材料强度设计值、荷载分项系数以及结构重要性系数的选取原则进行了详尽阐述,旨在帮助读者理解规范如何通过概率统计方法确保结构在预期使用年限内的安全。 1.2 材料性能参数的精确控制 混凝土作为一种非线性材料,其性能受配合比、龄期、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本章深入探讨了规范中对混凝土强度等级划分(C15到C50)、抗压强度设计值($f_c$)与抗拉强度设计值($f_t$)的取值依据。特别关注了钢筋(HRB400、HPB300等)的力学性能指标及其在计算中的应用,强调了材料标准试验数据与规范设计取值之间的转换逻辑。 第二部分:结构构件的内力分析与截面设计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详细讲解了梁、板、柱等基本受力构件的详细设计步骤与计算方法。 2.1 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 受弯构件设计: 详细介绍了平截面假设下的弯矩计算、受拉区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的控制,以及受压区高度的确定。书中通过大量算例解析了正截面受弯构件的破坏形态(适筋梁、超筋梁、少筋梁),确保设计符合延性破坏的原则。 受剪构件设计: 阐述了斜截面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包括混凝土的抗剪贡献($V_{c}$)与箍筋的抗剪贡献($V_{s}$)。重点分析了梁端和跨中区域的抗剪配筋构造要求,以及剪力墙梁的设计要点。 T形截面与L形截面: 结合实际结构布置,分析了楼板与主梁T形截面共同工作时,有效翼缘宽度的确定与抗弯计算的特殊处理。 2.2 柱和基础的设计 受压柱的稳定性与强度: 阐述了长细比对柱抗力的影响,以及在偏心受压情况下,轴压比与弯矩组合的计算方法。书中对比了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中柱子的配筋差异。 基础设计: 深入讲解了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和桩基础的承载力验算与构造要求。重点在于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与设计地面反力)以及基础的抗冲切、抗剪切和抗弯计算。 第三部分:特殊结构与结构整体性 现代建筑对复杂功能和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本部分侧重于规范中针对特殊结构类型的规定。 3.1 楼板与结构整体连接 楼板设计: 对现浇钢筋混凝土板、肋梁楼板(双向板和单向板)的计算模型、荷载分配及配筋构造进行了系统介绍。 结构整体性设计: 强调了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的重要性,详细解析了规范中关于构造措施的要求,以保证结构在不利荷载组合下的整体稳定性与抗倒塌能力。 3.2 抗震设计:基于抗震等级的深化 本书用大量篇幅解析了《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规范》与主体规范的衔接。 抗震概念设计: 明确了“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基本原则。 抗震构造措施: 重点阐述了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梁、柱、节点域的核心区配筋要求、箍筋加密区长度、拉结钢筋的设置等关键构造细节,这些是保证结构在强震下“大震可修、小震不坏”的根本。 第四部分:施工质量控制与维护 结构设计并非终点,施工质量是实现设计目标的关键。本书最后一部分从设计者角度出发,提供了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要点。 配筋质量控制: 钢筋的绑扎顺序、搭接长度、保护层厚度的现场检测与验收标准。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针对不同环境(冬季、夏季)的混凝土施工要点,确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并避免早期开裂。 施工缝与后植筋: 规范中对结构施工缝的留置位置要求,以及后植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植筋工艺的详细说明。 本书特点: 本书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大量穿插了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与规范条文的对比解读。它不仅仅是一本规范的“翻译本”,更是结构工程师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桥梁,对于从事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监理及教学研究的人员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全面掌握使用 GB 50010-2010 规范进行可靠、经济的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全流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号称“英文版”的规范时,最大的兴趣点在于,它如何将中国特有的设计背景和国际工程语言进行有效对接。我期望看到的是,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设计规范(比如AISC或Eurocode)之间的核心差异点对比,尤其是在材料系数、抗震详图的关键性差异上,能有一些明确的注释或对标分析。毕竟,我们的国际合作项目越来越多,理解规范背后的哲学差异至关重要。很遗憾,这本书的“英文版”更像是一种纯粹的翻译本,它忠实地转述了2003年标准中的每一个条款和每一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但对于条款背后的“为什么”——即为什么我们选择这个安全系数而不是那个,或者某个特定的节点构造是如何从大量试验中总结出来的——几乎没有提供任何背景阐释。对于一个追求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设计师而言,这无疑是一大缺憾。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图解来解释复杂焊缝的构造要求,或者针对非预制构件的现场加工公差控制给出更细致的指导。但内容似乎只是冷冰冰地罗列公式和限制条件,缺乏那种能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匠心”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坦白说,第一眼看上去挺“老派”的,那种深沉的蓝配上略显严肃的字体,让人立刻联想到官方文件和严谨的工程领域。我本来是冲着寻找一些关于现代超高层建筑结构创新性节点设计的实例和深度解析来的,毕竟现在新的项目对结构体系的轻量化和抗震性能要求越来越高,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前沿的、超越传统规范的思维导图或者案例分析。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那种期待感就慢慢冷却了。书中内容聚焦在基础的截面设计、连接件的强度验算,以及一些非常经典的荷载组合原则上,这些知识点自然是工程的基石,无可指摘。但对于我目前手头这个涉及新型高强度钢材应用和复杂动力响应分析的项目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计算工具和设计思路显得有些过于基础和保守。例如,关于钢结构抗火设计的部分,更多的是基于传统的保护层厚度和耐火时间对照表,缺少对新型耐火涂层材料的性能参数对比,或者在复杂火灾场景下,如何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更精细化的时间-温度-应力耦合模拟的指导。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结构健康监测(SHM)数据如何反哺到设计优化的章节,或者至少是对疲劳寿命预测更深入的探讨,但这些内容在这本经典的英文版规范中,确实是找不到踪影的。它更像是一本稳健的“教科书”,而不是一本前沿的“工具书”。

评分

最令我感到遗憾的是,对于钢结构设计流程的标准化管理和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控制方面,这本书几乎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建议。我正在负责一个大型总包项目,除了结构计算本身,如何确保从设计交底、深化图纸审批、材料采购的质量溯源到现场安装的偏差控制,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我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关键受力构件的材料复检流程建议”或者“不同施工阶段的验收标准对比清单”。毕竟,2003年的规范诞生时,许多项目管理软件和BIM技术尚未普及。这本书停留在技术规范层面,对于如何将这些技术规范高效、准确地嵌入到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流程中,它完全没有提供任何桥梁。它提供的是“怎么算对”,但没有告诉我“怎么做对且管理得当”。因此,它在工程管理和实施指导这个维度上,是完全失语的,无法作为一个全面的项目参考手册来使用。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规范的图表质量和排版清晰度实在让人感到吃力。作为一本技术性极强的参考书,清晰的图示是理解复杂构造和计算流程的关键。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辨认一些关于桁架节点域的受力图和螺栓群的受剪力分布图,因为图例的线条过于粗糙,而且很多标注的尺寸和符号都显得模糊不清,有些角度的示意图甚至需要反复对比才能确定是表示受拉还是受压。在查阅到关于焊接质量等级与无损检测要求的那一章时,我发现表格的列标题和内容对应得不够直观,经常需要对照页眉页脚来确认当前讨论的是哪一类焊缝。如果是一本新近出版的、采用现代印刷工艺的工程手册,相信在图形表达上会远胜于此。这种视觉上的障碍,极大地拖慢了我查找和确认特定构造细节的速度,使得原本应该高效的查阅工作,变成了一场对视力的挑战。

评分

说实话,当我深入研究风荷载和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分析部分时,我开始明显感觉到这本规范的年代感。我本来是想参考其中关于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如Pushover分析或Time-History分析)的输入参数取值范围,或者如何处理高阻尼支撑系统在大幅度屈服状态下的刚度折减问题。这些都是现代复杂结构分析的必经之路。然而,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停留在等效静力分析的范畴,即通过折减系数将动态作用转化为可以套入静态公式的荷载。虽然这种方法在许多中低层建筑中是足够保守和经济的,但对于我正在评估的隔减震结构体系来说,它提供的指导性是微乎其微的。我需要的是关于目标性能化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的框架描述,例如如何设定不同的性能目标(如“小震可恢复”、“大震可设防”)并据此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校核指标。规范中对这些更先进的设计理念,像是完全没有涉猎,内容显得非常偏向于“强度与稳定性”的传统校核体系,缺乏对“功能性”和“韧性”的考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