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傢級規劃教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國傢精品課配套教材。
★年銷量超過5000冊★體係完整、深淺適度、圖文並茂、案例豐富。
★人因工程學又名人機工程學、人體工程學、工程心理學、人類工效學、人類工程學、人的因素等
《人因工程學》可作為高等院校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工商管理等本科及工業工程學科工程碩士教材;也可作為各行業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産品設計、係統設計及管理人員實施有效管理的參考書;還可供有關人因工程學工作人員參考。
內容簡介
《人因工程學》從生産(或服務)和管理係統優化角度闡述瞭有關人因工程學思想、理論和方法。突齣闡述瞭係統設計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對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作業能力、認知能力、行為方式等方麵進行瞭詳細介紹。並以人的工作優化(高效、安全、健康、舒適)為目標,討論瞭與人有關的環境、工具、設備、任務、係統、作業空間的閤理設計問題。《人因工程學》主要內容包括:人因工程學概述;人的因素(生理及心理);作業環境(包括特殊環境)測量、分析、評價、設計和改善;人的作業效能,包括體力作業負荷評定、人的信息處理係統、腦力負荷測量與預測;人體測量與作業空間設計;人機係統、人機界麵設計、勞動安全事故預防。
《人因工程學》可作為高等院校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工商管理等本科及工業工程學科工程碩士教材;也可作為各行業工程技術人員進行産品設計、係統設計及管理人員實施有效管理的參考書;還可供有關人因工程學工作人員參考。
作者簡介
郭伏,1964年生,遼寜開原人。1985年於東北大學管理工程係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東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管理科學與工程係主任、工業工程研究所所長。多年來一直從事人因工程、基礎工業工程方麵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現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工業工程分會委員,中國人類工效學學會理事,管理工效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1年5月與東北大學楊學涵教授編著齣版《人因工程學》。近年來發錶多篇工業工程方麵論文,承擔國傢“十五”科技攻關項目、遼寜省科技廳計劃項目及企業項目11項。並獲遼寜省教學成果二等奬1次,東北大學教學成果奬多次。
錢省三,1944年9月生,浙江省諸暨人。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無綫電電子學學係畢業,1982年到高校工作至今。曾先後主持、參與國傢級、省市各類科研項目40餘項,發錶論文百餘篇。
目錄
序
前言
第一章 人因工程學概述
第一節 人因工程學的命名及定義
第二節 人因工程學的起源與發展
第三節 人因工程學的研究內容與應用領域
第四節 人因工程學的研究方法和步驟
第五節 人因工程學的相關學科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 人的因素
第一節 神經係統與感覺係統
第二節 肌肉、骨骼與供能係統
第三節 呼吸、消化和循環係統
第四節 腦力勞動與神經緊張型作業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五節 人的心理因素
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 微氣候環境
第一節 微氣候要素及其相互關係
第二節 人體的熱交換與平衡
第三節 微氣候對人的影響
第四節 改善微氣候環境的措施
復習思考題
第四章 照明環境
第一節 光的物理性質及度量
第二節 視覺特徵
第三節 照明對作業的影響
第四節 工作場所照明
第五節 照明標準
第六節 照明環境的設計、改善和評價
復習思考題
第五章 色彩環境
第一節 色彩的含義和構成
第二節 色彩混閤與色彩錶示方法
第三節 色彩對人的影響
第四節 色彩調節與應用
復習思考題
第六章 噪聲及振動
第一節 聲音及其度量
第二節 噪聲及其對人的影響
第三節 噪聲測量及評價標準
第四節 噪聲控製
第五節 振動環境
第六節 特殊工作環境
復習思考題
第七章 空氣環境
……
第八章 體力工作負荷
第九章 人的信息處理係統
第十章 腦力工作負荷
第十一章 人體測量
第十二章 作業空間設計
第十三章 人機係統
第十四章 人機界麵設計
第十五章 勞動安全與事故預防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人因工程學》:
(1)在作業過程中,變更作業或操作細節,改變作業節奏。單調感與生理疲勞不同。生理疲勞有漸進性、階段性,錶現作業能力降低。而單調感即使在輕鬆的作業中也會發生,起伏波動,無漸進性、階段性,作業能力時高時低、不穩定。
(2)工作質量下降,錯誤率增加。
(3)使作業能力動態麯綫發生變化。單調作業在上午工作1h後,下午工作半小時後即齣現工作效率下降的現象。在作業能力的穩定期,作業者似乎進入疲勞期。
(4)對工作無興趣,情緒不佳,注意力不集中,作業很難堅持下去。
3.單調作業引起疲勞的原因
單調作業雖然不需要消耗很大的體力,但韆篇一律重復齣現的刺激,使人的興奮始終集中於局部區域,而其周圍很快會産生抑製狀態,並在大腦皮質中擴散,經過一段時間,就會齣現疲勞現象。此外,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勞動分工越來越細,使作業在很小的範圍內反復進行,這種高度單調的作業,壓抑瞭作業者的工作興趣,引起極度厭煩和消極情緒,産生心理疲勞。其主要錶現為體力不支、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緩、懶散、寂寞和欲睡等。四、避免單調的措施(1)操作再設計。研究錶明,工人從事的操作項目越多,評價該工作令人感興趣的百分數就越大。根據作業者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重新設計作業內容,使作業內容豐富化,已成為提高生産效率的一種趨勢。沃爾剋(Walker)在“國際商用機器”(IBM)公司,對電動打字機框架裝配操作進行瞭閤並。閤並前,由輔助裝配工完成框架裝配的簡單操作,然後在流水綫上由正式裝配工調整,再由檢驗工進行檢驗。閤並後,輔助裝配工變為正式裝配工,他進行裝配、調整、檢驗,並負責看管設備運行,既提高瞭産品質量,也減少瞭缺勤和工傷事故。
(2)操作變換。即用一種單調操作代替另一種單調操作。在進行操作變換時,所變換的工作之間的關係對消除單調感有很大的影響。一般認為,變換的工作之間在內容上的差異越大越好。另外,在操作強度不變的條件下,從單調感較強的工作變換為單調感較弱的工作時,結果通常是理想的;相反,將單調感相對較弱的工作變換為單調感相對較強的工作,則往往不受操作者歡迎。
日本企業非常重視作業變換的作用,他們把作業內容的變換巧妙地同職工成長結閤起來,其做法是每個人在某一工序中的作業,要進行4步變換:①會操作並能齣好産品。②會進行工具調整。③改變加工對象時,能調整設備。④改變加工對象後能齣好産品。工人在該工序完成瞭一輪作業變換,就可以調到班內其他工序上工作,誰先完成班內的所有工序,誰就當工長。這種做法大大降低瞭職工的工作單調感,不斷接觸新的挑戰性工作。工作變得具有吸引力,職工從中看到瞭自我成長的可能性,士氣大增,工作效率不斷提高。
另外,我國有的企業為瞭提高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能及避免人員流失給企業帶來的損失,對工人進行不同崗位的輪訓,在客觀上也起到瞭剋服單調感的作用。
(3)突齣工作的目的性。如參觀全部工藝流程及其宣傳畫,設置中間目標等,使作業者意識到單項操作是最終産品的基本組成。中間目標的到達,會給人以鼓舞,增強信心。
(4)動態報告作業完成情況。在工作地放置標識闆,每隔相同時間嚮工人報告作業信息,讓工人知道自己的工作成果。這樣可激發工人的工作熱情。
(5)推行彈性工作法。作業者在保證任務完成的前提下,可以自由支配時間,如彈性工作製等。這樣會使時間浪費減少,充分利用節約的時間去休息、學習、研究,提高工作生活質量。
(6)利用音樂消除單調感覺。在單調工作情境中用音樂來減輕操作者的厭煩感,是常用的方法。音樂有提高生産量及推延厭煩和疲勞齣現的功效。但音樂減輕操作者厭煩感隻對那些簡單的或重復性的操作有效,而對較為復雜的操作無益。在復雜的操作中,音樂還往往會使操作的質量受到損害。另外,操作者的工作經曆是影響音樂效應的因素。有經驗的操作者往往不受音樂的影響。而對那些經驗不足的操作者,音樂能提高産量。由音樂獲得的益處還與工作時刻有關。一般地說,在有音樂伴隨的情況下,上午操作比下午能更多地提高産量。
工作期間播放音樂,對操作者的工作態度同樣有很大的影響。大量的研究錶明,盡管有1%N10%的個體受到音樂的乾擾(主要是老年人),感到煩躁,但大部分工人更喜歡在音樂下工作。另外,人們還發現,樂麯比演唱有更好的效果,受到更多人的歡迎。但必須指齣,音樂隻起著類似於“興奮劑”的作用,它能使被單調工作弄得十分厭煩的操作者活躍起來,重新充滿工作活力,卻不能減輕由於體力勞動誘發的肌肉疲勞。體力疲勞隻能通過適當的休息或縮短工作時間來消除。
……
前言/序言
人因工程學是近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性應用學科。隨著技術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係統設計中越來越重視人的因素,人因工程學科的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美國(學科命名HumanFactors)以及英、法、德等國(學科命名Ergonomks)非常重視人因工程學的研究與應用,每年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問世。在人因工程學的教育上,許多國傢把人因工程學作為工程和管理類學科的基礎課或專業課。我國人因工程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機械工程等專業於80年代開設瞭這方麵課程。90年代後,隨著工業工程專業、工業設計專業的設立,人因工程學科得到瞭廣泛的重視。
好的,以下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人因工程學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的圖書的圖書簡介,該簡介不包含該書的實際內容,而是根據該書的書名推斷其可能涉及的領域和重要性進行詳細的擴展和描述。 --- 《人因工程學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圖書簡介 導論:構建人與係統的和諧界麵 在當代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從復雜的航空航天控製颱到日常使用的智能手機界麵,再到精密的醫療設備,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無處不在。這種互動並非總是順暢和直觀的。《人因工程學》正是這樣一門學科的核心體現,它緻力於係統地研究人類的能力、限製和行為,並將這些知識應用於係統的設計、開發和評估,目標是創造齣既高效又安全的交互環境。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匯編,更是一部深刻洞察人機關係本質的實踐指南。它超越瞭單純的機械設計範疇,深入到心理學、生理學、認知科學乃至社會學的交叉地帶,探討如何通過科學的方法論來優化係統性能,減少人為失誤,並最終提升用戶體驗。 第一部分:理解人類的基石——生理與認知 人因工程學的核心在於理解“人”這個最關鍵的係統組件。本書首先構建瞭一個堅實的基礎,詳盡剖析瞭人類感官係統、運動係統以及核心的認知過程。 感官係統的精確測量與應用: 我們如何感知世界?視覺、聽覺、觸覺,乃至嗅覺和味覺,它們在信息獲取中扮演何種角色?書中會深入探討視覺的極限(如分辨率、對比度敏感度),色彩在指示係統中的有效性,以及聽覺信號的編碼與解碼機製。例如,在嘈雜的工作環境中,如何設計齣既能有效警示又不至於引起聽覺疲勞的聲光信號係統,是本部分關注的重點。它要求設計者必須精確掌握人眼的敏感區間和運動追蹤能力,確保顯示信息的清晰可讀,即使在極端光照條件下也是如此。 認知負荷與決策製勝: 現代係統的復雜性極易導緻操作人員認知資源超載。本書將詳盡闡述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的建立過程,信息處理的瓶頸,以及記憶的局限性。決策製定的過程,從信息輸入、評估到最終選擇,將按照認知心理學的框架進行拆解。它會詳細論述“工作記憶”的有限容量如何製約瞭復雜任務的處理速度,並提齣減少不必要的認知負荷(如減少冗餘信息、保持操作一緻性)的工程學策略。對於高風險行業,如核電站操作或空中交通管製,對操作員認知狀態的準確評估和乾預設計至關重要。 生理限製與人體測量: 係統的物理設計必須與人體尺寸和運動範圍相匹配。本書將涵蓋人體測量學(Anthropometry)的關鍵數據,不僅包括靜態尺寸,更重要的是動態工作範圍的界定。從工作颱的高度、座椅的調節範圍,到控製器的位置和操作力度,無一不需基於嚴謹的人體工程學標準。此外,長時間工作帶來的疲勞、壓力和生物鍾(晝夜節律)對績效的影響,也將作為關鍵的設計製約因素被深入討論。 第二部分:交互設計的科學——從界麵到環境 在理解瞭人的基本屬性之後,本書將焦點轉嚮係統與環境的構建,這部分內容構成瞭人因工程學在實際應用中的骨架。 係統的可理解性與可用性: 係統的“可用性”(Usability)是衡量其成功與否的核心指標。本書將係統地介紹可用性的五個關鍵維度——有效性、效率、滿意度、錯誤率和學習性。界麵設計(無論是物理控製麵闆還是軟件GUI)不再是美學層麵的選擇,而是基於用戶任務分析的邏輯構建。如何通過一緻性的布局、直觀的反饋機製和清晰的導航結構,確保用戶能夠“不假思索”地完成任務,是本部分的核心議題。 控製與顯示的匹配原則: 控製器(如鏇鈕、按鈕、操縱杆)與顯示器(儀錶盤、指示燈、屏幕)之間的關係,是人機交互的命脈。本書將詳細探討控製與顯示的“映射”原則——物理上的對應關係(如順時針鏇轉對應指針順時針移動),以及語義上的關聯性。錯誤地設計這一對應關係,是導緻嚴重事故的常見誘因。例如,當指示燈設計不當,可能導緻操作員對設備狀態産生完全錯誤的判斷。 工作環境的物理因子控製: 人類的工作場所並非真空。光照、噪聲、振動和溫濕度等物理環境因素對績效有顯著影響。本書將提供關於這些環境參數的行業標準和優化方法。例如,如何通過精確控製環境照明色溫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屏幕眩光,或如何設計隔音措施以保護操作員的聽力,同時確保關鍵警報信息的有效傳達。 第三部分:過程、方法與評估——將理論付諸實踐 人因工程學不僅關乎“做什麼”,更關乎“如何做”。本書的後半部分將重點介紹將人因知識融入係統生命周期的結構化方法論。 任務與需求分析的深度挖掘: 在設計伊始,必須徹底理解用戶將要執行的任務。本書將介紹多種先進的需求分析技術,包括層次任務分析(HTA)、操作流程圖(Flowcharting)以及情景分析(Contextual Inquiry)。這些方法確保設計決策是基於真實的用戶需求和操作情境,而非設計者的主觀臆斷。 原型設計與迭代評估: 設計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書中詳細闡述瞭從低保真原型到高保真模擬的評估策略。評估方法包括啓發式評估(Heuristic Evaluation)、認知走查(Cognitive Walkthrough)以及至關重要的用戶測試。尤其強調瞭在係統開發周期的早期階段引入人因評估的重要性,因為後期的修改成本往往呈指數級增長。 人為失誤的建模與預防: 事故調查揭示,絕大多數重大係統故障的最終觸發因素是“人為失誤”。本書將引入現代人為失誤模型(如瑞士奶酪模型),區分無意失誤(Slips and Lapses)和意圖性失誤(Mistakes)。目標是設計齣“防呆”(Poka-Yoke)係統,使得危險操作難以執行,或在執行時能立即得到糾正。 結論:邁嚮適應性的未來係統 《人因工程學》提供瞭一套嚴謹的、跨學科的工具箱,它將設計從經驗主義的邊緣拉迴科學的中心。掌握人因工程學,意味著能夠設計齣不僅技術先進,而且真正以人為本的係統——這些係統能夠適應人類的自然傾嚮,放大我們的優勢,同時彌補我們的固有缺陷。本書是所有係統設計師、工程師、産品經理以及安全專傢不可或缺的案頭參考書,是實現高效、安全與愉悅人機交互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