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地理志(上下)》为《王仲犖文集》之一种。旧史《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对西魏北周的州郡县设置沿革多不祥,因此北周的疆域面貌混淆不清。作者遮采《水经注》
评分王仲荦先生这部《北周地理志》,可称名作《北周六典》的姊妹篇,在对北周制度的剖析后,对北周的区划设置沿革进行了全面详尽的系统梳理。可惜我买的这套前记部分装订倒了,正要联系客服更换一套。
评分经典呀,研究南北朝历史的典范著作。
评分评分
佛教入华之说,自任公倡佛教南北两线入华,争议颇多,未有定论。然正史于初期佛教入华记载有三,为元寿元年之景卢闻月氏之经,永平八年楚王英尚浮屠之仁祠,延熹九年襄楷上疏言浮屠。依此三事结合安、谶二人之行踪亦仅能确信桓灵之际佛教已入。并知此最早期之佛教即以洛阳为中心。依此中心辐散,史中爬梳可得雪泥鸿爪者,如南阳、颍川、许昌、梁国、会稽、南海、苍梧、交趾等,皆为僧侣出生或游锡之地,此草蛇灰线不可确考佛教之情形也。
评分帮人买的,说不错!帮人买的,说不错!
评分建议对北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评分梁、陳、北齊、周書都没有志,唐初修五代史志,把它包括進去了,五代史就是指梁、陳、
评分做北朝研究无法跳过的一部著作。 王仲荦先生非常擅长细致的考证,几乎一词一字也要追根溯源。因此这本书,几乎等同于一本北周政治文化辞典。有前辈学者致力于此,实在是文化之福。 《北周六典(上下)》记述了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官制,资料宏富。举凡北周一代的典章故实几网罗贻尽,既是北周职官志,又起到《北周会要》的作用。王仲荦于1913年11月9日生于上海。1930年至1936年间,师从章太炎学习国学。1935年,毕业于上海正风文学院。1938年,与章太炎夫人汤国梨在上海创立了太炎文学院,并亲任教授兼院长室秘书主任。1942年,前往后方重庆中央大学中文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胜利以后,大学迁回南京,王仲荦亦赴南京任教。1947年,赴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1948年,升为教授。曾任山东大学历史系主任,山东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古籍研究所副所长。 王仲荦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和科研工作,半个多世纪里,他孜孜不倦,著述不辍。先生在学术上建树颇多,对于先生贡献的业绩,我们仅选一二以飨读者。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北周六典》等,与唐长孺先生、何兹全先生、周一良先生并称为魏晋南北朝史四大家,王先生也是魏晋封建论的代表人物。 王仲荦著有多部重要著作: 《魏晋南北朝史》 《隋唐五代史》 《关于中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及封建关系的形成问题》 《北周六典》 《北周地理志》 《西昆酬唱集注》 《敦煌石室地志考释》 其中《北周六典》旁征博引,内容极其丰富广博。《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两部断代史均为大家之作、经典之作,曾于1988年荣获中国国家教委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 王仲荦亦发表有大量重要历史研究论文。 王仲荦曾参加点校二十四史,并负责对《宋书》、《南齐书》和《南史》点校定稿工作。 王仲荦先生一生致力史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正如启功先生所言“无愧宗师”。其治学经验大体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博 先生一生博览群书,有着深厚的史学底蕴。早在青年时期,就把家藏的五六千册书都通读过了,为写《西昆酬唱集注》,找了许多书,如《左传》《论语》《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太平御览》《世说新语》等都细致的看过。 先生读书既多又快。在京点校二十四史后期,常去中华书局图书馆借书,没过多久,对人感叹:“这里藏书,我大多已看过了”,并“苦于无书可看”。馆内藏书几十万册,在当时远远抵得上一个大学藏书馆,先生却叹无书可读,其学问之渊博,可以想见。 其二是精 即在博的基础上,精读深钻几本基本书,把它读得熟烂,他曾说:“一个学者,要有几部书熟烂于胸中,这样才能控制全局,无往不胜。”他不仅这样说了,还这样做了,据郑宜秀老师讲,王先生对《资治通鉴》甚为熟悉,读过十几遍,他自己也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