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哲学社会科学类(套装4册)》围绕着西方哲学东渐与中国现代他的关系展开,对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总结。作者从宏观上阐述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的主要论题——它在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及其曲折历程、这个过程中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个过程之所以曲折的根源以及从中应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展示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的整体面貌。作者认为,西方哲学东渐是适应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必然发生的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于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版本采用酋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哲学社会科学类(套装4册)》作者以宏观叙事与个案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对20世纪中国重要的哲学家与哲学流派、哲学思潮的西方哲学观作了系统的清理与思考;在此基础上,将20世纪中国哲学家对待西方哲学的心态分为六种类型——一全盘西化型、以中拒西型、以中摄西型、援西入中型、西体中用型、中西会通型,分别阐述他们在理解与诠释西方哲学时的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作者认为,这种本土文化视野影响与决定了他们接受西方哲学的态度与立场,同时也景,日向了他们对重建中国哲学的立场。本书版本采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哲学社会科学类(套装4册)》的重点在于阐述1949年之前分析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历史—撒代分析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三四十年代中国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建构。作者认为,分析哲学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传播和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最大,在中国现代的纯哲学的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最大;中国的分析哲学家运用分析方法建立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体系,是试图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想道德境界和现代逻辑分析方法结合起来,为中国传统的人生境界论寻找现代方法论的基础。本书版本采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哲学社会科学类(套装4册)》阐述了进化主义思潮从19世纪末由西方传教士带人中国以来,对中国的思想、社会产生的影响。作者从中国进化主义的诞生,进化主义与渐进变法思想、与激进革命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等方面,展示中国进化主义的发展历程,认为进化主义从一开始就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青睐,成为晚清以来中国知识界和思想文化领域最强有力的精神符号之一;自由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国家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民族主义者等等,都从中找到了适合自己胃口的理论依据。本书版本采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总序
序
绪论 关于开展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 中外哲学之间进行交流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二 中外哲学之间进行交流的历史考察
三 西方哲学东渐史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概况
四 研究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的意义
第一章 西方哲学东渐的必然发生
第一节“西学东渐”是中国迈向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重要文化现象
一 中国被动地卷进世界现代化潮流
二 文化变迁与“西学东渐”的发生
第二节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是晚清“西学东渐”的发展
一 “西学东渐”发生时的社会历史条件
二 对西学的选择过程
三 西方哲学在西学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的曲折历程(一)
——前半个世纪历程的考察
第一节 世纪之交西方哲学全面启始东渐(1898~1915)
一 全面启始东渐的社会条件及其推动力量
二 输入方式、渠道和主要时间
三 引进西方哲学的主要内容分析
四 西方哲学传播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五四”运动前后西方哲学东渐之初步繁荣(1915~1927)
一 新文化运动与西方哲学成为“西学东渐”的主要对象
二 文化论争与西方哲学东渐的初步繁荣
三 初步繁荣中取得的成果考察
四 西方哲学传播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 在历史的山重水复中全面推进西方哲学东渐(1927~1949)
一 历史的山重水复与对中国现代化前途的继续探索
二 促进民族精神的全面觉醒与对西方哲学东渐提出的新要求
三 在艰苦条件下对西方哲学东渐的整体推进
第三章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的曲折历程(二)
——后半个世纪历程的考察
第一节 西方哲学在曲折中东渐(1949~1976)
一 在“一边倒”中西方哲学东渐举步维艰
二 在“左”倾政治路线支配下西方哲学东渐备受压抑
三 在社会动乱中西方哲学东渐屡遭厄运
四 动乱中的超越与希望
第二节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西方哲学东渐的恢复和繁荣(1976~)
一 西方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东渐
二 在拨乱反正中西方哲学东渐走上正轨并逐步繁荣
三 学术研究及其成果的拓展与深化
四 繁荣中西方哲学东渐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历程小结:西方哲学东渐与中国社会的同步发展
第四章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的学术成果
第一节 西方哲学东渐过程中的学术研究
一 取得学术成果的几个时期
二 对学术成果的基本估计
第二节 古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学术成果
一 希腊罗马哲学研究
二 中世纪哲学研究
第三节 近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学术成果
一 经验派与理性派哲学研究
二 18世纪法国哲学研究
三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哲学研究
第四节 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学术成果
一 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研究
二 科学哲学思潮研究
第五章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对中国社会发展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以西方哲学东渐对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影响为例说明
一 为政治变革培育了领袖人物
二 唤醒了国人的政治变革意识
三 为政治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第二节 积极作用没有得到正常发挥
一 以西方哲学东渐与中国现代化关系的处理为例说明
一 西方哲学东渐对中国现代化的积极意义
二 西方哲学东渐曲折与中国现代化受挫
第三节 后果与教训
一 严重的消极后果
二 教训何在?
第六章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曲折起落的根源
第一节 哲学研究中的政治化倾向
一 处理哲学与政治关系的重要性
二 理解西方哲学在中国命运的关键
三 在“哲学为政治服务”口号下西方哲学的遭遇
四 需要永远记住
第二节 中西哲学交流中的文化民族主义
一 对几种文化心态的剖析
二 文化民族主义及其社会历史根源
三 深刻的历史启迪
参考文献
索引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西方哲学的传入与中国近现代哲学的回应方式
一 西方哲学来华三部曲
二 中国近现代哲学中的“西方哲学意象原型”
三 棱镜与透镜:中国本土文化的视界
四 哲学的分离:“旧瓶新酒”和“新瓶旧酒”的建构原则
五 中国哲学史的“重构”
六 20世纪中国哲学的“本根意识”
第二章 从“化西”到“西化”
一 进化论:西化派的“支援意识”
二 “格义”与“会通”
三 “全盘西化论”的背后
第三章 “以中拒西”说
一 回应西方文化的范式转换
二 “直觉运用理智”的西方哲学
三 “性智”与“量智”
第四章 以中学摄西学
一 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二 接受西方学术的“两个信条”
三 康德哲学与“智的直觉”
第五章 援西学入中学
一 中国新实在论学派的哲学与文化理念
二 “新理学”视野下的维也纳学派
三 形上世界与形下世界
四 “新唯心论”与西方哲学
第六章 西体中用说
一 人类学本体论的建构
二 基督教神学与现代中国
第七章 中西会通说及其批评
一 从“综合创新论”到人生价值论
二 从“广义认识论”到“转识成智论”
三 论中国哲学传统
四 哲学与“澄明之境”
五 来自新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批评
第八章 余论:“价值论”立场的困境及其超越
参考文献
索引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分析哲学在中国》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总序
导论 中国哲学视野下的分析哲学
第一章 《科学》杂志:中国科学文化的开路先锋
一 “中国科学社”的创立和《科学》杂志的发行
二 “无归纳法则无科学”
三 科学精神:求真
第二章 胡适:科学方法的积极提倡者
一 对实验主义哲学的系统介绍
二 实证精神:拿证据来
第三章 罗素:分析哲学在中国的播种者
一 罗素在华“五大演讲”
二 罗素哲学在中国的影响
第四章 张申府:罗素哲学在中国的热情宣传者
一 对罗素哲学思想的研究和介绍
二 解析方法与唯物论的结合
第五章 科玄论战中的科学派
一 科玄论战的由来
二 科学方法万能
第六章 冯友兰:与维也纳学派的对话
一 逻辑是哲学的入门
二 拒斥还是重建形而上学
三 分析命题的性质
第七章 洪谦:维也纳学派在中国的传人
一 对维也纳学派哲学思想的传播
二 对冯友兰《新理学》的批判
第八章 金岳霖:中国分析哲学体系的建构者
一 “分析就是哲学”
二 逻辑哲学论
三 归纳问题的解决方案
四 实在主义的知识论
第九章 张岱年:分析唯物论的代表
一 逻辑解析的方法
二 解析唯物论的创立
第十章 拒斥分析哲学
一 以辩证法批判逻辑分析方法
二 对罗素哲学的批判
第十一章 分析哲学的复苏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进化主义在中国》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总序
前言
导论 西方进化主义及其东渐
一 从古希腊到18世纪
二 达尔文:进化主义的突破及其震撼
三 进化主义的变奏
第一章 进化主义初传中国及其早期形态
一 进化主义初传中国
二 早期形态
第二章 中国进化主义与日本的中介作用
一 进化主义在日本
二 日本进化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三 日本进化主义著作的翻译
第三章 在天道与人道之间:中国进化主义的诞生
——严复进化主义的复合结构
一 游心进化主义的过程
二 “进化”原理及其普遍性
三 “进化”法则与“人道”世界
四 进化:“个体”、“群体”与“社会有机体”
五 进化或进步信念
六 社会改革合理性的进化尺度
第四章 进化主义与渐进“变法”思想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视角_
一 “富强”之道——“变法”、“合群”、“进化”
二 “三世”进化历史图式
三 “竞争”、“乌托邦”与“种族论”
四 明证性:作为“公理”的“进化主义”
五 “合群”与“竞争”和“进化”
六 “强权主义”逻辑
七 进步乐观主义
第五章 进化主义与激进“革命”思想
——以革命派和无政府主义者为中心
一 “进化”与“革命”
二 进化:“竞争”耶?“互助”耶?
三 进化:平等主义乌托邦
四 章太炎的“反进化主义”
第六章 进化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一 “五四”人物、思潮与进化主义
二 作为“五四”激烈反传统的进化主义
三 进化之“源”及“人”的塑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
第三章 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的曲折历程(二)
第二节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西方哲学东渐的恢复和繁荣(1976~)
一 西方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东渐
1976年10月,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了。以这个胜利作为契机,在结束“文化大革命”社会动乱的同时,使我们国家稳步地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轨道,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时期。
这个历史大转变,实在是来之不易。
大家知道,“四人帮”被粉碎了,虽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腾飞扫清了障碍,但是,要真正在这条道路得到迅速发展,却不是依靠自发力量就可以实现的。因为经过十年动乱,生产力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经济建设濒临崩溃的边缘;由于动乱使社会陷入到了深深的危机之中;人民生活艰难,思想混乱,原先建立起来的信仰动摇了。一句话,现代化建设被人为地打断了。怎样将中国社会从这种危机中挽救出来,把它引导到现代化建设的健康道路,便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刻不容缓和具有头等意义的历史任务。
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在哪里?
经验证明,现代化事业是必须经过亿万人民群众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完成的伟大事业。为此,不仅要求现代化的领导者必须付出聪明才智,而且还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由于自50年代后期开始推行的“左”倾政治路线,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代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用摘引版言只语的手法任意篡改和肢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并把这些片言只语变成僵死的教条。
……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装帧精美,内文排版也很舒服,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我原本以为这种学术著作会比较枯燥,但作者的文笔流畅,把复杂的哲学概念讲得深入浅出,很有感染力。特别是关于几位重要思想家的思想演变,写得非常细腻,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比如,在探讨现象学流派如何被引入东方语境时,作者不仅梳理了理论脉络,还结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潮,让人对东西方思想碰撞的火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跨学科的视野让这本书的厚度大大增加,绝非一般的二手资料汇编。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一些关键术语的辨析,那种严谨又不失灵活的态度,让我在理解晦涩理论时有了很好的参照。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无论是哲学专业的学生还是对思想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远超出了我对“哲学史”类书籍的传统认知。它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文化迁徙史,记录了西方思想的“种子”如何在东方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如此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被接受、改造、乃至本土化的复杂路径的。叙事张力十足,仿佛能看到那些思想巨匠们在跨越语言和文化鸿沟时所付出的努力。尤其对战后思潮的梳理,体现出极高的敏感度和前瞻性,将那些看似零散的学术活动串联成了一条清晰的历史主线。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不放过任何一个关键人物或关键事件,使得整个叙事体系坚实而可靠。对于想深入了解现代亚洲思想界如何形成自身独特面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信息密度极高,需要细细品味。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现代思潮的研究者,我必须承认,市面上关于西方哲学的译介和研究汗牛充栋,但鲜有能像这套书一样,将“东渐”这个过程进行如此系统和深入剖析的。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引介”层面,而是深刻探讨了“消化”与“再创造”的问题。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克制的学术态度,既不盲目推崇西方,也不过度贬低本土的努力,而是力求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阐释空间。全书的结构安排极其考究,前后的呼应和铺垫都恰到好处,读完一本,立刻想迫不及待地翻开下一本。文字的精准性令人印象深刻,在处理那些敏感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时,用词选择非常到位,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肃性,又避免了生硬的翻译腔。这套书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被厚度吓了一跳,但上手后发现根本停不下来。这套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故事性”。作者很懂得如何将枯燥的理论演变融入到生动的历史场景中去。读起来,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而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思想被“发现”和“争论”的瞬间。比如,书中对某一学派在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引发的早期辩论的描绘,细节丰富,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与迷茫。这使得那些深奥的哲学观念变得可触摸、可感知。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但对思想脉络好奇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条平易近入但绝不失深度的通道。每一册的侧重点都不同,但整体的逻辑链条无比顺畅,让人对整个二十世纪的思想版图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评分这部作品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宏观视野和微观洞察力的完美结合。作者在构建“东渐史”的总体框架时,展现了大师级的历史构建能力,将复杂的全球思想流动描绘得井井有条。然而,一旦进入具体案例分析,比如对某位哲学家的某几篇关键译文的文本细读,其扎实的文本功底和批判性思维又展露无遗。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风格,使得这部多卷本的巨著既有史诗般的磅礴气势,又不乏令人会心一笑的学术趣味点。特别是对于不同地域(例如东亚不同国家和地区)接受西方哲学的差异化比较,分析得鞭辟入里,揭示了文化环境对思想接受的深刻制约作用。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范本,非常值得反复研读和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