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克里希那穆提传》是对他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他的启发和教诲、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的真实记述,是了解克里希那穆提和他的思想及教诲重要的一本书。
克氏自己认为,他虽演讲无数,书也出版了不少,但他的教诲不是这些书,他说:“我只教一件事,那就是观察你自己,深入探索你自己,然后加以超过。你不是去了解克的教诲,你只是在了解自己罢了。”克氏的话语指出了一条路,那就是认识你自己。
内容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传》写的是克里希那穆提,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是20世纪优秀的灵性导师,一生在印度和西方世界传播他的教诲,他坚强无畏,言论和著作无法归属于哪一种宗教,既非东方也非西方,他一直启发人们自我觉察和探索,以及放下自我、宗教与民族的局限与制约,通过个人的意识转化,以获得单纯而开放的心灵。他的智慧和洞见不断吸引全世界各地的人士。但是他一直宣布他不是专家,他解散为他设立的“世界明星社”,宣布真理乃“无路之国”,任何一种形式化的宗教、哲学、宗派都无法一窥究竟。
作者简介
普普尔·贾亚卡尔(Pupul Jayakar),印度著名哲学家及文艺界领袖,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副会长,印度传统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副会长,印度文化交流委员会副会长,英迪拉·甘地纪念会副主席。
早年在英国受教育,回国后即致力于甘地所倡导的社会改革运动。
克里希那穆提五十三岁时,她与克初次晤面,被对方身上所散发出来的摄受力所震撼,折服于克教海中的智慧与洞见,从此跟随其左右,致力于克教诲的传播。由她执笔的这本传记是克氏传记中最重要的一本。
译者简介
胡因梦,台湾名演员、作家和译者,现从事身心灵的整合研究和治疗。近二十年来,胡因梦引介多位心灵导师至华人世界,如克里希那穆提、肯·威尔伯、佩玛·丘卓及阿玛斯等。著有自传《生命的不可思议》等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献给笼中鸟的一首诗
PART ONE 年轻的克里希那穆提(1895-1946)
第1章 孕育于空,在空中诞生
第2章 通神学会和它的玄学体系
第3章 我的尊者,真的是你吗?
第4章 母亲!请你摸摸我的脸。它还在那儿吗?
第5章 这里的生活充满强烈的内心活动
第6章 我和我的弟弟已经融为一体
第7章 克里希那穆提的自我已被火焰吞没
第8章 被人遗忘的岁月
PART TWO 克里希那穆提(1947-1949)
第9章 有朋自远方来
第10章 你就是这个宇宙
第11章 与树为友
第12章 我的身旁有一张脸
第13章 你为何不先清扫自家门前的马路?
第14章 在夕阳中,水面的颜色就像新生的花朵
第15章 圆融自性本无碍
PART THREE 教诲的明朗化
第16章 心智一旦了解自己的运作,宗教情怀便产生了
第17章 心似乎在无限扩张
第18章 没有结果的行为可能产生吗?
第19章 以全融头脑说话
PART FOUR 洞见之河(1960-1962)
第20章 透过否定才有创造力
第21章 兴入自心犹如踏上探究的不归路
第22章 醒来吧!
第23章 什么都不是的人才是快乐的
PART FIVE 改变的地平
第24章 没有创意的人才设立僵死的制度
第25章 我们必须提出没有答案的问题
第26章 爱是没有痛苦的
第27章 观者就是所观之物
第28章 池塘中的卵石
第29章 骑虎难下
……
PART SIX 教诲的总结(1978-1985)
结语
精彩书摘
克里希那在英国唯一的朋友就是勒琴斯夫人,她的先生埃德温·勒琴斯是设计新德里的著名建筑师。她第一次见到克里希那时才三十六岁,当时她和一大群人站在查灵克罗斯车站的月台上,等着迎接贝赞特夫人和被称为阿尔库俄涅的神秘男孩。当她见到那位大眼睛、长头发的十六岁印度男孩时,她当场感到一股很深的悸动。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克里希那有点不知所措,而且相当寂寞,她不久就和克里希那成了好朋友。
起初,她的丈夫埃德温,勒琴斯还觉得很有趣,后来就非常不舒服了,他觉得他的太太忽略了他和孩子。贝赞特夫人为这件事十分苦恼,她感觉克里希那的周围如果有任何情绪干扰,对他将来的任务都会有害。克里希那后来写信给贝赞特夫人,提到勒琴斯夫人的情况已经逐渐好转。她的情况愈来愈好,而他也愈来愈努力认真。
本来兄弟俩已经可以进入牛津的巴利奥尔学院,后来巴利奥尔的校长考虑到克里希那受人争议的名声,因此拒绝了他。理由是:“我的学校不想和黄种的弥赛亚有任何关系。”
贝赞特夫人费尽心力想让他们进剑桥或牛津的其他学院,结果都失败了。连伦敦大学的考试克里希那都无法通过。考前他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但是一面对考试却总是交白卷。
当时兄弟俩和温布尔登的道奇小姐同住,道奇小姐是一位非常富有而大方的美国女人,她得了关节炎,因此行动不便,通神学会有许多活动都是她赞助的。她是埃米莉,勒琴斯夫人的朋友,通过后者她认识了贝赞特夫人和通神学会。克里希那和尼亚每天都坐火车到伦敦上课,准备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对他们而言,这是一件极困难的事。就在这段时期,他们开始讲究穿着,也逐渐习惯贵族式的生活。他们时常到昂贵的裁缝店订做衣服,也时常去看戏。弥赛亚的迹象在克里希那的身上似乎愈来愈少了。因为看到克里希那只对服装和汽车有兴趣,贝赞特夫人有一次忍不住问他:“亲爱的,你到底怎么了?”但是她对于指导灵所预见的未来仍然信心十足。
1913年12月,在瓦拉纳西举行的通神会议上,赖德拜特又发掘了一名来自马德拉斯的十三岁婆罗门男孩,名叫拉嘉戈帕尔。赖德拜特预言这个男孩也会有极为灿烂的前途,甚至来世将在水星成佛。不久,他就收他为义子。1920年,拉嘉戈帕尔被送到英国,他很快便进入剑桥大学读法律,而且所有考试都高分通过。
当克里希那和拉嘉戈帕尔初次相遇时,他们之间似乎有股冷淡的距离感。克里希那的朋友对待拉嘉戈帕尔的态度十分轻率,甚至不理不睬,他们这种态度严重伤害了拉嘉戈帕尔的自尊,他极力想掩饰自己的感受。直到1922年,克里希那、尼亚和拉嘉戈帕尔之间的关系才有了显著的改善。第一次大战以后,克里希那因为一所大学都没考上,只好住在巴黎友人曼奇阿尔利斯的家中。这是一个非常温暖的大家族,他们热心地介绍克里希那认识巴黎的社交圈,包括舞者、作家、画家和音乐家。他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创作世界,觉得非常迷人,那段时期他肩上的弥赛亚重担突然变得轻松许多。
某天晚上,朋友为他开了一个酒会,来宾中甚至有身穿大礼服的将军。大家都对这位俊美的、将要成为弥赛亚的年轻人感到非常好奇。有些人半带嘲讽,有些人则充满着仰慕之情。
……
前言/序言
20世纪50年代末期,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建议我写一本有关他一生的书。自从1948年和他相识以来,我记了许多笔记,均可作为写传的资料。1978年我才开始写这本书。
我要写的是克里希那穆提这个人、这位导师,以及他和那些勾勒印度全貌的男男女女的关系。这本书着眼于1947年到1985年克里希那穆提在印度的生活。有关他早年的记录,后来变成描写年少的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或缺的背景。有些新的、完全没有发表过的资料也一并收入。
读者可能很快就注意到,本书中的克里希那穆提有好几种称谓。我用“克里希那”代表年轻时的克里希那穆提;1947年后就用“克里希那吉”这个名字,因为那时的他对我而言已经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和先知了。
“吉”在北印度是对一个人的尊称,男女通用。老式的家庭里,连小孩的名字都要冠上这个字尾,因为直接称呼一个人的名字是不礼貌的。在南印度,名字后面并没有字尾,所以“吉”不为人所知。可能因为安妮?贝赞特和瓦拉纳西这个地方有特殊因缘,所以才在克里希那穆提的名字后面加个“吉”字,表示亲切和尊敬。
印度大部分的宗教上师都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些尊称,例如玛哈希、阿嘉尔雅、史瓦密,或是巴关,克里希那吉从来不肯接受这种头衔。克里希那吉在他的谈话或日记中,不是称自己为“克”,就是用与个人无关的“我们”来称呼自己,暗示自我感的消除,也就是无我了。因此,当我写到一个没有自我感的老师时,我就称他为克里希那穆提或“克”。
克里希那吉答应和我对谈,这些对谈也是这本书的一部分,书中火部分的内容来自我保存的笔记,是每一次演讲或对谈结束后立即记录下来的。从1972年起,有些对谈就收在录音带里了。
这本书记载着一些事件,例如,克里希那吉和甘地夫人的会面,以及他和安妮?贝赞特的关系,写出来皆有可能受到争议。这几页我都大声读给克里希那吉听,征求他的意见。我也把有关甘地夫人和克里希那吉会面的那一页寄给甘地夫人本人,她建议做少许的更动,我都照做了。
我要感谢拉吉夫-甘地允许我引述甘地夫人的信件;也要感谢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英国分会授权让我出版我和克里希那吉在布洛克伍德公园的对谈;还要向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印度分会致意,感谢他们允许我出版在印度的对谈和演说;更要向通神学会的主席拉塔?布尼尔致意,因为她的友谊和协助,才能从通神学会的档案中找到可用的资料;感谢阿秋?帕瓦尔当的多次谈话;感谢苏南达?帕瓦尔当允许我引用他的笔记和私人札记;感谢我的女儿拉迪卡和她的先生汉斯?赫尔兹伯格的意见;感谢穆尔利?罗提供我一些手稿;感谢许多和我分享他们经验的朋友;我要感谢阿苏克?都特的友情,以及在出版上给我的极大协助;感谢哈泼与罗出版社的克雷顿?卡尔逊先生的建议、兴致和协助;感谢比诺?义沙卡对照片的整理;感谢阿弥陀巴国家设计学会;感谢密特勒?贝迪的岳嗣;感谢阿希特?彰德玛尔,感谢马克?爱德华和哈密德允许我用他们的照片;以及荷西从头到尾的帮助和监督;最后要感谢迦拿尔达南在手稿方面给我的协助。
在线试读
《克里希那穆提传》第1部分 前言
我要写的是克里希那穆提这个人、这位导师,以及他和那些勾勒印度全貌的男男女女的关系。这本书着眼于1947年到1985年克里希那穆提在印度的生活。有关他早年的记录,后来变成描写年少的克里希那穆提不可或缺的背景。有些新的、完全没有发表过的资料也一并收入。
《生命之光:觉醒之路》 在这紛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追寻着某种指引,一种能点亮内心迷茫、照亮前行道路的光芒。这本书,《生命之光:觉醒之路》,并非一本提供现成答案的指南,更不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一次邀请,一次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真正自由、深刻理解和持久平静的渴望,引导我们穿越意识的迷雾,触及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作者以一种极为真诚且不容置疑的洞察力,引导读者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被习以为常的种种模式。这些模式,无论是源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的教导,还是我们自身固有的恐惧与欲望,都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的思维,阻碍我们看见事物的本来面貌。书中反复强调的,是“看见”的力量。这不是简单的观察,而是以一种不加评判、不带预设的纯粹觉知去体会当下。当我们能够真正“看见”,看见自己的思维如何运作,看见情绪的起伏如何产生,看见欲望如何驱使我们的行为,我们便开始拥有了解脱的钥匙。 《生命之光:觉醒之路》 的核心,在于对“自我”的解构。我们通常认为的“我”,是由我们的记忆、经验、身份认同、思想观念以及社会角色所构建的一个虚幻实体。作者尖锐地指出,这个“自我”是我们痛苦的根源。它总是焦虑于未来,沉湎于过去,活在对“我”的保护和扩张的执念中。书中通过大量的提问与反思,鼓励读者去质疑这个“自我”的真实性。例如,当我们说“我害怕”时,那个“我”究竟是什么?它是否独立于恐惧本身而存在?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深入剖析,我们逐渐发现,那个看似坚不可摧的“自我”,在赤裸裸的觉知面前,不过是一系列流动的思想和感受的集合。 这种解构并非要我们变得冷漠或虚无,恰恰相反,它为真正的爱与慈悲打开了空间。当“我”的边界消融,当不再有“我的”与“你的”之分,我们便能以一种无条件的姿态去连接他人,去感受世界的悲喜。书中强调,真正的关系并非建立在占有、依赖或期望之上,而是建立在彼此的自由与完整之上。当我们不再试图通过他人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当我们不再试图塑造他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便能建立起健康、平等而富有活力的连接。 《生命之光:觉醒之路》 深刻探讨了“恐惧”在人类生活中的普遍性与破坏性。恐惧,无论是对失败、对孤独、对死亡,还是对未知,都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我们牢牢困住,让我们不敢尝试,不敢表达,不敢活出真实的自己。书中告诉我们,恐惧并非来自外界的真实威胁,而是源于我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对“自我”消失的担忧。面对恐惧,唯一的出路是转身看向它,用全然的觉知去拥抱它,而不是逃避或抗拒。当我们在觉知中如实地体验恐惧,我们会发现,恐惧本身并非恒久不变的实体,它会如同潮水般起落,最终消散。 “什么是爱?” 这是书中反复出现的、极具穿透力的问题。许多人将爱等同于占有、依恋、甚至是一种交易。但作者指出,真正的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给予,一种源于生命本源的喜悦,一种与一切生命连接的深刻感受。爱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状态,一种存在的方式。它不求回报,不设条件,它只是全然地流淌。当我们能够放下对“被爱”的渴望,放下对“我爱”的执着,我们便能体会到,爱本身就是生命存在的本质。 《生命之光:觉醒之路》 也对“思想”的力量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们的大脑,这个神奇的器官,创造了无数的念头,构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然而,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思想所奴役,将思想视为绝对的真实。书中指出,思想本身是动态的,是过去的产物,它无法触及当下的鲜活。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对未来的担忧、对自我的评价,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思想的编织。学习观察思想的流动,不与之认同,不被其带走,是获得内心宁静的关键。这并非要我们停止思考,而是要我们不再被思想控制,能够成为思想的观察者,而不是思想的奴隶。 书中也触及了“死亡”这一终极议题。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自我”消亡的恐惧。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索,当我们放下对“我”的执念,当我们体会到生命作为整体的流动性,死亡便不再是一个可怕的终结,而只是生命周期中的一个自然的转化。作者鼓励我们,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如实地活,如实地去爱,去觉知,这样,当我们面对死亡时,便能坦然面对,甚至带着一种了悟。 《生命之光:觉醒之路》 并非提供一套修炼方法,它拒绝任何形式的体系化、仪式化或僵化的教条。相反,它鼓励的是一种“不去做”的状态。不是消极被动,而是停止一切为了“达成”某种状态的努力。因为我们想要的自由、平静、爱,并非需要我们去“获得”,而是它们本身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只是被我们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所遮蔽。当停止了“追求”,当停止了“控制”,当停止了“成为”,我们便能自然地回归到生命的本真。 这本书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充满了直接的洞察和深刻的提问,它挑战着我们固有的观念,迫使我们直面内心深处的真相。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吸收信息,不如说是一次觉醒的过程。每一次的阅读,每一次的沉思,都可能是一次新的发现,一次新的洞察。它适合每一个渴望在纷扰尘世中寻找到内心宁静、生命意义和真正自由的人。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光芒,指引我们走向一条充满觉知、爱与智慧的生命之路。 《生命之光:觉醒之路》,它不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它会引导你“如何看见”。而当你看清了,答案自在其中,光芒自然显现。它是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深刻对话,一次关于内在自由的启示之旅,等待着每一个勇敢探索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