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注解伤寒论》为成氏研究《伤寒论》的代表作,全书共分十卷,二十二篇。卷一,为辨脉法、平脉法两篇;卷二,为伤寒例、辨痉湿暍病脉证并治、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卷三、四,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下;卷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与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卷六,注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卷七,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卷八,为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卷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卷十,为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该书不仅是首次全面注解《伤寒论》的著作,其所采用的“以经释论、以论证经”的研究方法,也堪为后世以经释论的典范。书中将《内经》、《难经》的理论与《伤寒论》有机结合,三者相得益彰,使《伤寒论》一次从义理上获得全面的解释。同时,《伤寒论》与《内经》、 《难经》一脉相承的关系得以昭示,又具有探本寻源之功。
《注解伤寒论》引经据典,旁牵众说,深得伤寒之旨,成为了研读《伤寒论》的重要读本。
作者简介
成无己,宋金时聊摄(今山东阳谷县)人,生卒年月不详,约生于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靖康后,聊摄归金,遂为金人,及至金贞元四年,尚在人世。
成氏生于医学世家,精于医理,擅于临证,对《伤寒论》的研究更是造诣颇深。著有《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四卷(其中《伤寒明理药方论》一卷)。成氏以经释论,以论证经,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也是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
内页插图
目录
刻伤寒论序
注解伤寒论序
伤寒卒病论集
图解运气图
注解伤寒论 卷一
辨脉法 第一
平脉法 第二
注解伤寒论 卷二
伤寒例 第三
辨痘湿喝脉证 第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第五
注解伤寒论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六
注解伤寒论 卷四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七
注解伤寒论 卷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八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九
注解伤寒论 卷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十二
注解伤寒论 卷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第十六
注解伤寒论 卷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第十七
辨不可吐 第十八
辨可吐 第十九
注解伤寒论 卷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一
注解伤寒论 卷十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 第二十三
附录一
伤寒论序
附录二
宋代刻印伤寒论敕文
精彩书摘
脉来大而盛,聚而沉,谓之翕奄沉,正如转珠之状也。沉为脏气,故日纯阴;翕为腑气,故日正阳。滑者,阴阳气不为偏胜也。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者,当阳部见阴脉,则阴偏胜而阳不足也。阳明胃脉,胃中阴多,故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者,当阴部见阳脉,则阳偏胜而阴不足也。以阳凑阴分,故日阴实。股与阴,少阴之部也。今阳热凑阴,必熏发津液,泄达于外,股内汗出,而阴下湿也。
问日:曾为人所难。紧脉从何而来?师日: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金匮要略》日:寒令脉急。经日:诸紧为寒。
寸口卫气盛。名日高。
高者,暴狂而肥。《内经》日: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卫为阳气,卫盛而暴狂者,阴不胜阳也。 《针经》日: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毛,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盛,为肥者,气盛于外也。
荣气盛,名日章。
章者,暴泽而光。荣者,血也,荣华于身者也。荣盛故身暴光泽也。
前言/序言
学苑出版社已将影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清代御医薛福长批阅句读)刊行于世,今又将《伤寒论注十人书》出版,此实为中医学界之兴事也。余不才,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任教二十余年,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对医圣之书略晓一二,受益颇多。值此之际,不揣冒昧,赘言几句,与同道共勉。
《尚书》言: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余谓《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言医之大道也。后世学者将此三书尊为中医学之经典,崇仲景谓医圣,恰当至极也。仲景在其大论中,创六经辨证之法,将疾病系统化分类定位:总摄八纲,寓卫气营血及脏腑经络辨证之端倪以定性;撰用《黄帝内经》之理、《神农本草经》之药用,集中医理法方药之大成,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大论中有方百一十三首(佚一方,实存百一十二首),剂型上有汤、丸、散等之分,方药上有随证加减变化之异,兼详明煎服方法及治禁,实为方书之祖。
注解伤寒论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