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原版进口】读书放浪--藏书记忆与装帧物语 聯經

【港台原版进口】读书放浪--藏书记忆与装帧物语 聯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读书
  • 藏书
  • 装帧
  • 联经
  • 港台原版
  • 进口书
  • 文化
  • 回忆
  • 阅读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联经
ISBN:978957084489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5882700

具体描述







                      书名.             讀書放浪: 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
                      作者.             李志銘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时间.      2014-12-01
                      ISBN.           9789570844894
                      规格.            平装 大32开 304页
                      语言.            繁体中文





愛舊成癡,收書成愛

藉由書的觀察與裝幀設計

聆聽台灣舊書趣聞,探索書籍裝幀來由

2011、2012、2014三屆金鼎獎得主──李志銘

開啟圖書舊時光的閱讀奧秘,掀起台灣新一波「讀書」時代!

《讀 書放浪:藏書記憶與裝幀物語》是李志銘作為愛書人對於閱讀與藏書風景的最作品。本書以熱愛的舊書為主題,進一步探索書籍雋永的裝幀形式與藝術風華,除了 年少孩提時代的閱讀樂趣與早期台灣書籍版本,還有因戀物萌生的種種現象,暗藏書裡、書外的文化觀察,隨書衍伸的趣事軼聞,與過去台灣書市的盜版歲月等,都 涵括其中。誘發閱讀者無窮盡的想像力,帶領熱愛閱讀舊書的讀者,一同進入耐人尋味的紙本書舊時光。

《讀書放浪》充滿古早味的書香趣 味,從翻開舊書回憶的話題,人物廖添丁、亞森?羅蘋、野台的戲尪仔彷彿躍然紙上,構成輯一「書話童年」的主軸。輯二「戀物執迷」談愛書人的癡行偷盜之舉, 早期以未授權翻印作為振興文化的必要手段,盜版竟也成了傳布異端思想的有力媒介。而一本書有好的封面裝幀往往能誘發想像力,輯三「裝釘浪漫」所談橋口五 葉、杉浦非水、藤島武二、竹久夢二等一批明治大正藝術家及文學家嶄露鋒芒的風雲時代,深深影響早期日治台灣社會書籍出版,本書試圖探索台灣早年書籍裝幀發 展史的開端,豐富的舊書故事,令人玩味!

名家推薦

翻譯家、作家邱振瑞、舊香居店主吳卡密 特別專文推薦

李志銘藉由絕版或散佚的文本,努力勾勒出時代的印記,重述往昔的台灣歷史記憶,用文字為讀者召喚流逝的美好時光。──邱振瑞(著名翻譯家、作家)

深信隨著閱歷、經驗、際遇的積累,能讓志銘開拓出更鮮明的觀點,以更嶄新的方式和行動力,將我們熱愛的舊書、舊物,「舊是美好」的想法,介紹給更多人了解。──吳卡密(舊香居店主)


作者介紹:


李志銘

1976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對人對事缺乏諂媚的熱情,工作餘暇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同時喜好蒐集黑膠唱片、聆聽現代音樂以及台語老歌。

著 作獲獎眾多,備受肯定,《半世紀舊書回味》獲2005年《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裝幀時代》獲2011年金鼎獎,《裝幀台灣:台灣現代書籍設計的 誕生》獲2012年金鼎獎、《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獲2014年金鼎獎,以及談黑膠的《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目前專事寫作




推薦序一──走出「放浪」的邊境/邱振瑞

推薦序二──永不停歇的寫作浪人/吳卡密

輯一:書話童年

俠魂義膽少年夢──台灣舊書尪仔冊裡的廖添丁傳奇

久違了,怪盜與名偵探──閑話早期亞森?羅蘋與福爾摩斯在台灣的版本閱讀史

台灣歷史上的「海賊王」傳說

那些年,在運動場上的民族記憶

懷念兒時學校音樂課本裡的點點滴滴

戲尪仔、干樂、竹節蛇──台灣土俗玩具中的童玩文化

刻繪百步蛇的祖靈神話──茅野正名與《高砂族の彫刻》

輯二:戀物執迷

書商夢裡不能說的秘密──關於偷書,我想說的是……

讀書人不可承受之重──翻開台灣那一頁書籍盜版史

我願聆聽朗讀──從類比音軌到數位時代的有聲讀物(Audio-Book)

書與食物和愛情

五十年後猶唱《青春之歌》

台南舊書店行腳

台灣本土美術家的大河劇小說──我讀《紫色大稻埕》

輯三:裝釘浪漫:近代東洋裝幀考

明治浪漫主義世紀末之夢──藤島武二的裝幀藝術

早夭的天才裝幀家橋口五葉

孤舟一葉任逍遙──明治時期書道畫家中村不折

日本近代商業美術設計先驅──大正、昭和時期圖案畫家杉浦非水

夢與愛情的殉道者──「大正浪漫」裝幀家竹久夢二

雕刻時光與青春──版畫詩人川上澄生

型繪紙染意匠心──芹沢銈介的手工藝裝幀

構築形象與色彩──近代日本裝幀第大家:恩地孝四郎

遍覽骨董工藝之美的「人情裝幀家」青山二郎

一筆入魂的樸拙風華──昭和時期文人畫家中川一政

謳歌「創作版畫」的裝幀家山本鼎

梅原龍三郎與《霧社》裝幀

後記──致謝/李志銘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无关,旨在提供一份详尽的图书内容概述。 --- 书名:【深蓝之境:海洋生态与人类未来的交响】 作者: 艾伦·H·马洛里 译者: 李思远 内容概述 《深蓝之境:海洋生态与人类未来的交响》是一部宏大而细致的跨学科著作,它深入探索了地球上最后一片神秘疆域——海洋的复杂生态系统、其在气候调控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其造成的深远影响。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份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发出的深沉警示与充满希望的行动指南。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从微观生命到全球气候的完整叙事框架。 第一部分:无垠的生命摇篮——海洋的生物多样性与深海奥秘 本部分带领读者潜入海平面以下的世界,揭示海洋中令人叹为观止的生命形态和它们如何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巨大网络。 第一章:潮间带的奇迹 详细描述了潮汐之间狭小生态空间的生存智慧。从藤壶的固定策略到海星的捕食机制,探讨了生命如何在极端环境变化中进化出惊人的适应力。本章特别引入了“生态边缘效应”的概念,解释了这些区域在物种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珊瑚礁:水下的热带雨林 珊瑚礁被誉为“海洋中的生命银行”。本章运用最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和高清水下摄影资料,剖析了珊瑚虫与虫黄藻之间精密共生关系的化学基础。重点分析了珊瑚礁如何为全球约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以及不同地区(如大堡礁、红海珊瑚群)的特有物种群落结构。 第三章:深海:光芒止步之处的奇异生命 这是本书最具探索性的章节之一。作者基于最新的深海探测数据,介绍了火山口热液喷口、冷泉渗漏区域的极端微生物群落。讨论了化能合成作用(Chemosynthesis)在没有阳光下维持生命循环的机制,并重点阐述了如“管状蠕虫”等标志性物种的生理结构和寿命奥秘。 第四章:海洋哺乳动物的智力与迁徙史诗 本章聚焦于鲸类、海豚等高等海洋生物。通过对声呐技术和卫星追踪数据的分析,重构了蓝鲸、座头鲸等物种横跨全球的迁徙路径及其文化传承。讨论了鲸歌的复杂性与社会结构,并反思了过去一百年捕鲸活动对这些物种族群结构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伤。 第二部分:地球的调节器——海洋与气候的紧密耦合 海洋不仅是生命的容器,更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驱动力。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海洋在全球能量平衡中的核心地位。 第五章:大洋环流:地球的传送带 详细解释了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的物理机制,即“海洋经度带”。通过数学模型和历史案例,说明了北大西洋暖流对欧洲气候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当前环流速度减缓的潜在后果。 第六章:碳汇的秘密:海洋如何吸收二氧化碳 本章是关于海洋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核心内容。解释了“生物泵”和“溶解泵”如何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捕获并输送到深海。对比了不同海域(如南大洋)作为主要碳汇的效率,并首次量化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碳储存能力的边际影响。 第七章:冰的融化与海平面的上升 探讨了格陵兰冰盖和南极冰架的结构稳定性,分析了冰川消融速率加速的驱动因素。利用古气候数据,将当前的海平面上升趋势置于地质历史的背景中进行评估,并提供了未来五十年不同排放情景下的区域性海平面预测。 第三部分:人类的足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环境压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索取和干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本部分重点探讨了当前海洋面临的几大主要威胁。 第八章:过度捕捞的陷阱与渔业管理困境 不仅仅是数量的减少,本章深入探讨了“捕捞下沉”(Fishing Down the Food Web)现象,即渔业如何从大型掠食性鱼类转向小型、低营养级的生物,从而破坏食物链的完整性。分析了国际渔业管理协议的不足之处和“幽灵渔具”造成的持续性危害。 第九章:塑料时代的海洋:微观污染物的蔓延 这是对海洋塑料污染最全面的科学评估之一。报告了从马里亚纳海沟到北极冰层中微塑料的实际采样数据。重点研究了塑料中的添加剂(如BPA)以及它们如何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对顶级捕食者和人类健康构成的间接风险。 第十节:海洋酸化:沉默的危机 详细阐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溶解入海水中后,导致的海水pH值下降过程。重点分析了这对钙化生物(如牡蛎、翼足类)的生物学影响,解释了酸化如何削弱它们的骨骼和外壳形成能力,并评估了这对全球贝类养殖业的长期冲击。 第十一章:海底采矿与生物声景的破坏 考察了新兴的深海采矿活动对敏感深海生态系统的潜在破坏。同时,深入探讨了全球航运、声纳测试和石油勘探产生的“海洋噪音污染”,如何干扰鲸豚类依赖声波进行导航、觅食和繁殖的生命活动。 第四部分:重塑未来——修复、共存与治理的蓝图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解决方案,呼吁采取基于科学的、全球协作的行动。 第十二章:蓝色复兴:生态修复的实践 介绍了近年来在红树林恢复、人工鱼礁建设、以及“再野化”(Rewilding)海洋保护区(MPA)方面的成功案例。重点分析了MPA在恢复生物多样性方面的“溢出效应”,即保护区外的渔业产量如何因此受益。 第十三章:突破性科技在海洋保护中的应用 探讨了遥感技术、人工智能驱动的物种监测,以及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在应对珊瑚白化和抗病性育种中的伦理考量与应用前景。 第十四章:全球治理与下一代海洋法 分析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海条约》(BBNJ)的意义和挑战。强调了跨国界合作、确保公平资源分配以及将海洋价值纳入国家经济核算体系(Green Accounting)的紧迫性。 结语:与海洋共舞 作者总结道,人类的命运与海洋的健康息息相关。我们不能仅将海洋视为无限的资源库或倾倒场,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被理解、尊重和共同维护的复杂生命系统。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发读者从日常消费习惯到政治参与的全面转变,共同守护这片“深蓝之境”。 致谢与附录 包含一份详尽的海洋保护组织名录、关键科学术语的专业解释,以及一份推荐阅读书单,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 适合读者: 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生态保护的政策制定者、海洋生物学学生、以及所有对地球生命系统抱有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本书语言流畅,兼具学术的严谨性与新闻报道的现场感,是理解当代海洋挑战的必备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在内容之外所营造的氛围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仿佛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阅读剧场”,让你在进入文字世界之前,就已经被其独特的物理属性所吸引和包裹。我习惯于在安静的夜晚,泡一杯热茶,把这本书平铺在木质的书桌上。书本的自持性很好,不需要费力去按住书页,这对于沉浸式阅读至关重要。书脊的韧性适中,既能保持结构的稳定,又保证了翻阅时的顺滑。而且,进口书特有的那种油墨的微弱气味,在初始阶段会比较明显,但很快就会淡化成一种背景的陈香,非常适合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阅读场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仪式感的构建者,每一次拿起,都像是进入了一个与外界暂时隔绝的私人空间,专注于文字的流动和思想的碰撞。这种实体书带来的“在场感”,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沉又不失典雅的色调,搭配上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时间的厚重感。我是在一个旧书店里偶然翻到的,第一眼就被它那种散发着年代气息的质感所吸引。每次翻开它,都能闻到那种特有的纸张和油墨混合的味道,这绝对不是那种批量生产的流水线产品能比拟的。它仿佛带着一种“历经沧桑”的姿态,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它背后承载的故事。尤其是内页的排版,那种留白的处理非常讲究,既有足够的呼吸空间,又不会显得空洞,文字的布局和分段都充满了设计感,读起来非常舒服,眼睛完全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工艺更是无可挑剔,线装的部分极其平整,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会有松动的迹象,可见制作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次看到它,都会重新激发起阅读的欲望。那种对书籍本身物质形态的尊重和热爱,从每一个细节中都能感受到。

评分

我通常不太关注那些“原版进口”的标签,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确实让我印象深刻。那种纸张的触感,细腻而坚韧,即便是用普通的钢笔书写,墨水也不会轻易洇开,这对于喜欢在书边做批注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纸张的微黄并非是廉价的氧化,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暖色调,在台灯下阅读时,柔和的光线反射出来,让阅读体验提升了一个档次。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坚持,比如扉页和版权页的设计,虽然通常被认为是次要部分,但这里的字体选择和对齐方式都非常考究,显示出出版方对书籍的整体美学有着清晰的把握。相较于现在很多追求速度和成本的印刷品,这本书在工艺上的投入,绝对是物超所值的。它让你感觉到,每一页的制作都经过了工匠精神的打磨,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这种对“物”的珍视,让这本书在数字阅读盛行的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

评分

抛开内容不谈,仅从收藏价值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装帧和用料就足以让它在书架上占据一席之地。它所体现出的,是对书籍文化本体的一种深刻敬意。从封面材料的选择,到内衬纸的纹理,再到书签绳(如果有的话)的颜色搭配,每一个元素都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整体设计。它散发出的那种“质感”,是一种复合型的体验——视觉上的美感、触觉上的舒适、嗅觉上的独特气息,共同构成了一种完整的、无可替代的物理感知。这种对书籍实体形态的精雕细琢,本身就是对阅读行为的一种最高礼赞。对于那些真正热爱纸质书的人来说,手里捧着的不仅仅是文字信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经过精心塑造的文化实体,而这本书无疑将这种实体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装订方式似乎非常注重书籍的“寿命”和“耐久性”。那些细密的缝线,即使是跨页的大图或表格,也能保持平整不鼓包,这对于那些需要经常查阅、比对内容的书籍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考量。很多时候,书籍的损坏往往是从书脊和内页连接处开始的,而这本书的设计似乎已经考虑到了长期的使用磨损。另外,书页的裁切边缘处理得非常光滑,没有粗糙的纸屑感,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翻页时的手感和愉悦度。它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些被父母小心收藏起来的老书,那种沉甸甸的分量感和经久不衰的质感,都凝聚在这本现代出版物之中。这表明,设计者并未将这本书视为一次性的消费品,而是寄予了它能够长久陪伴读者的期许。这种对“永恒性”的追求,在快消品时代显得尤为可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