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 [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齐锡生 著,杨云若,萧延中 译
图书标签:
  • 军阀政治
  • 中国近代史
  • 北洋政府
  • 政治史
  • 军事史
  • 民国史
  • 地方势力
  • 政治纷争
  • 历史研究
  • 社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17508
版次:1
商品编码:1007577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外文名称: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246000
正文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是众多海外中国研究独树一帜的政治史力作。其原创性贡献在于,并未囿于传统的史学描述范式-把“军阀政治”视为由拥兵自重的武夫所组成的军政集团,聚焦于军阀的逸闻趣事,而是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前提下,以“权力均势系统”和“角色行为规则”为观照,试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社会心理等多重历史要素中,勾勒出全方位政治运作的多元图景。研究思路独特,创见迭出,熔历史与理论于一炉。读者既可从中感知军阀个体的特殊行为惯习,又能从中把握政治生态演变背后的北洋式逻辑,堪称一部跨学科研究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齐锡生,早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赴美国深造,主修国际关系和政治学,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7-1992年任教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Chrepel Hill),1992-2002年参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建校工作并任历史系主任。曾先后在美国多所大学和中国台北“中研院”从事研究工作。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近代以来的内政外交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和军备战略问题。著作尚有:Nation a list China at Wat:Military Defeats andPolitical Collapse,1937-1945(1982)、Politics of Disillusionment: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under Deng Xiaoping,1978-j989(1991)、Toward a Global Communjty of Scholars(1997)等。
  年青时业余爱好做木工、修房子、修汽车、爬山、射击,等等。老来希望能学会弹钢琴和说西班牙语。目前仍在做学生。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西方学者治军阀史,有两书印象深,一本是陈志让先生的《军绅政权》,另一本就是齐锡生先生的这本《中国的军阀政治》。齐先生历史书写得很有社会科学的味道,但文字却相当平易,一点都不晦涩,其中对军阀派系网络的分析,丝丝人扣,读来如醍醐灌顶,每每恨不得“呀”的一声叫出来。近代军阀的背景,是中国人一次尝试的西方民主制度,军阀本身,也是国人现代化的产物,为何橘越淮而北而变枳,绝非痛骂几句封建军阀所能明了。齐锡生先生是国学底子很厚实的海外华人学者,站在外面往里看,事情看得很清楚。一本小册子,不厚,相信只要翻开,肯定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军阀派系的出现
历史背景
1911-1917年军队的作用
1917-1920年军人派系的产生
结论

第三章 军阀派系的构成
个人关系的结合
自身利益的考虑
意识形态上的联系
这些因素在派系结合中的作用

第四章 军事能力:招募新兵
第五章 军事能力:训练
纪律性方面的训练
技术训练
结论

第六章 军事能力:武器和战术
武器
战术和战略
结论
关于地理的重要性

第七章 经济能力
固定的收入来源
特殊的收入来源
军阀财经政策的评价

第八章 军阀政治的行为准则
个人行为准则的特点
对待其他军阀的行为准则
基于政治合法性价值的行为考量

第九章 中国的政治系统
静态分析的局限性
军阀政治的系统分析
中国军阀政治的发展阶段
结论
附录一 1916-1928年间政治军事领导人年表
附录二 1916-1927年间各省最高军事长官年表
附录三 1916-1928年大事年表
附录四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

精彩书摘

  在合法的政治制度的角度研究中还存在另一种可称之为“两极路径”的表现形式,这个路径强调这个国家中的政治分裂,亦即在北方,军阀是很强大的政治力量;而在南方,则处于高度的政治觉醒并结合在国民党的领导之下。在谈及“北”和“南”两方时,他们认为中国有点类似“两极”的局面,即在两个政治地理区域之间存在着直接对抗。①这种研究方法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因为它夸大了南方的作用,并把北方的政治军事力量看成是一个毫无区别的范畴。它还倾向于认为,南方的组织特征就是在这段时期中的大部分时间没有真正掌权。此外,以这种方法进行研究,使不少学者陷于许多争论,例如关于宪政和合法性问题,这对于大部分别的政治角色来说,最多只有一些附带的联系。
  “两极”研究路径之所以不能令人满意,其原因有四:一、所谓“北洋集团”决不是一个统一和巩固的集团,在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个集团的成员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斗争;二、南方同样为不断地出现内部的倾轧和骚扰,也不是一个统一的集团;三、在这两个集团的重要角色之间经常有交叉的联合;四、一直到这个时期的后期,国民党才在南方真正建立起一个坚强的根据地。它的早期存在是名义上的,无关紧要的。在这些年中,政治活动以某些关键的北洋军阀为中心,国民党的存在(或不存在)对北洋军阀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更多地提供一种胜利者对历史的解释,却很难公正地判断北洋军阀在国民党成为强力角色之前,曾长期地控制着当时的政治局面。

前言/序言

  作为《中国的军阀政治》一书的作者,得知该书能够以中文出版,当然感到特别欣慰。这还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的几位老师的厚爱,他们仔细求实的翻译工作,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们在编排校对等工作上的帮助,才使本书得以问世。谨此要向他们再三致谢。
  撰写本书的初意,是个人在学生时代对中国近代史的爱好的延伸。最早的构思和初步成品,萌芽于做研究生的时期。成书则是在学校教书的时期。但是对我个人而言,虽然时隔多年,最值得怀念的,还是自己在做学生的时代,因为攻读这个课题而得到的一些启发。
  在学生时代,最初找题目当然也经过了一些思考,主要的考虑有两方面:一是可以找到足够的材料去进行研读,二是在当时学术界的成果中还留有空间,允许后学者去做一个有原创性的尝试。剩下来的就是靠自己的努力了。
  对于本书所探讨的问题的本质,该说的都已经在书中说了。因此不拟在这个篇幅中继续发挥。倒是当年写此书的过程中,有两三件小事,或许值得向读者们略为报告。
  一是师生的关系。看过本书的读者们,一定会熟悉卡普兰(MononA.Kaplan)教授的名字。他是我做研究生时芝加哥大学的国际关系教授。他在当时刚刚提出了一套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和传统学派非常不一样,甚受学术界重视。我作为一个初进研究院的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精通国际关系,欧美外交史,博弈论,心理学,音乐和文学,等等,但是偏偏并不十分了解中国。然而经过了几番讨论之后,他表示愿意做我的博士论文指导老师,而我也认为可以在他的指导下,学到许多课内和课外的知识。因此,双方就把关系定下来了。

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国军阀政治的兴衰与图景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个动荡而复杂的历史时期——从民国初年袁世凯去世到国民政府基本统一全国的十二年间,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军阀势力及其政治生态。这段历史,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权力斗争、地方割据、民生凋敝以及民族复兴的微弱曙光。我们试图剥离纷繁复杂的表象,深入剖析军阀政治的根源、发展脉络、运作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 乱世的序曲:民国初年的政治真空与军阀的崛起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然而,共和的理想并未能迅速照亮整个中国。民国初年,政治舞台上的权力真空与各方势力的博弈,为军阀的崛起提供了土壤。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虽然一度稳固了中央的统治,但其称帝的野心最终导致了全国性的反抗,也加速了中央权威的瓦解。袁氏政权垮台后,曾经被其掌控和分化的地方军事力量,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的政治实体——军阀。 这些军阀,大多出身于清末的旧军队,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地盘和财政来源。他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盘根错节,既有相互勾结、分赃的联盟,也有你死我活的明争暗斗。他们的权力来源,主要依靠对军队的绝对控制,并以此作为与中央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甚至直接挑战中央的权威。本书将重点梳理这一时期主要军阀集团的形成过程,例如皖系、直系、奉系等,分析他们的地域分布、领导人物、势力构成以及各自的政治抱负。我们将考察他们是如何利用战争、政治联姻、地方资源等手段来扩张和巩固自身势力的。 二、 军阀割据的逻辑:地方自治与中央集权的拉锯 军阀政治最显著的特征便是“山头林立”,国家被切割成一个个由军阀实际控制的势力范围。这种割据并非简单的地域分割,而是伴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中央政府(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后来的国民政府早期)始终在努力维持其统治的合法性和影响力,但往往力不从心。军阀们一方面宣称效忠中央,另一方面则独立行使行政、司法、财政大权,甚至发行自己的货币、关税。 本书将深入探讨军阀割据背后的逻辑。这既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地方势力与中央权力长期博弈的延续,也是近代中国在政权转型时期,中央权威未能有效建立和巩固的直接产物。我们将分析军阀如何利用“地方自治”的口号来掩盖其割据的事实,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拉拢地方士绅、士族、商会等,构建起一套适应其统治的社会经济体系。与此同时,中央政府(或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则不断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如政治收编、经济援助、军事打击等,来收回失去的权力,但往往收效甚微。我们将细致描绘中央与地方在这一时期的拉锯战,以及由此带来的国家分裂与动荡。 三、 军阀的政治运作:权力、利益与策略 军阀并非简单的“土皇帝”,他们也具备一定的政治策略和运作能力。他们的政治活动,围绕着争夺和维持权力展开,其中涉及复杂的利益集团的博弈。本书将聚焦于军阀的政治运作模式。 军事扩张与战争: 战争是军阀扩张和巩固势力的主要手段。我们将梳理这一时期主要的军事冲突,分析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军阀势力格局的影响。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军阀如何利用战争来消耗对手、获取资源,以及战争对普通民众造成的深重灾难。 政治联盟与背叛: 军阀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他们会根据利益需求,时而结盟,时而背叛。我们将剖析这些政治联盟的形成机制,以及导致其破裂的原因。例如,皖系与直系的对抗,直系与奉系的角力,都充满了策略与算计。 经济掠夺与财政基础: 军阀的权力离不开经济支持。本书将分析军阀是如何通过控制地方税收、盐务、关税、土地等资源来积累财富,并将其转化为军事力量的。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军阀的经济政策对地方经济和民生的影响。 与外国势力的勾结: 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国列强的干涉是影响军阀政治的重要因素。我们将揭示不同军阀集团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分析他们是如何利用外国势力来壮大自己,以及外国势力又是如何通过扶持不同军阀来维护自身在华利益的。 四、 军阀政治的社会影响:民生凋敝与社会变迁 军阀政治最直接的受害者是广大的中国民众。连年的战乱、无休止的掠夺、沉重的赋税,使得民生凋敝,社会动荡不安。本书将着重探讨军阀政治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 战乱与流离失所: 频繁的战争导致大量人口逃离家园,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农村经济遭受破坏,城市也难以幸免。 经济凋敝与民生困苦: 军阀的经济掠夺,阻碍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苛捐杂税、通货膨胀,使得民众生活举步维艰。 社会秩序的崩溃: 法律法规在军阀控制的地区往往形同虚设,社会治安恶化,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民族危机加剧: 军阀混战削弱了中国的整体实力,为列强提供了可乘之机,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然而,在黑暗的乱世中,也孕育着变革的种子。军阀政治的混乱,也客观上催生了新的社会力量的觉醒,例如知识分子的反思、工人阶级的兴起、以及国民党等政治力量的不断发展。本书将在分析军阀政治负面影响的同时,也隐约勾勒出中国走向统一和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五、 军阀时代的终结与历史遗产 本书的叙事将聚焦于1916年至1928年这段时期,但对这段历史的考察,必然会触及到其前因后果。我们将分析国民革命的兴起,特别是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如何最终打破军阀割据的局面,实现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尽管统一的道路充满曲折,军阀势力在表面上被消灭,但其所代表的某些政治文化和权力结构,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印记。 军阀政治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时代,也是一个值得深入反思的时代。本书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细致梳理和深刻剖析,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到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以及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我们将力求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呈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军阀政治图景,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这段复杂历史的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这个书名,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中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我总觉得,那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异常“野蛮”而又充满“活力”的阶段,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可能性。我想象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去审视军阀政治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它或许会从宏观层面分析,军阀割据如何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进程,如何导致了经济的凋敝和民生的困苦。但同时,我更期待它能挖掘出军阀时代的一些“意外”的积极面,比如,某些军阀在地方上的统治是否也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或者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一定的治安保障?书中是否会探讨,军阀政治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否也是对旧式中央集权体制的一种反叛,是否为日后更具活力的政治格局埋下了伏笔?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分裂的时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他们又是如何在这种不确定的环境中,孕育出新的思想和文化。这本书如果能跳出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论,去呈现那个时代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其中蕴含的生命力,那将是一次非常精彩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息。当我看到它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混乱、权力斗争和地方割据的时代。1916年袁世凯去世,宣告了北洋政府的脆弱统治,而1928年蒋介石名义上统一中国,标志着军阀时代的结束。这十五年,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我想象中的这本书,应该会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深入剖析这个时期中国政治肌体的病灶。它或许会描绘出那些手握重兵的军阀们,他们的出身、他们的野心、他们如何通过武力扩张和政治联姻来巩固自己的势力。书中是否会生动地展现出不同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例如皖系、直系、奉系的恩怨纠葛,以及他们与南方革命政府的复杂关系?我期待它能不仅仅是枯燥的史实堆砌,而是能够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揭示出那个时代个体命运与宏大历史洪流的交织。例如,那些身处其中的小人物,他们的生活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那些知识分子、商人、普通民众,在这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又将如何挣扎求生,寻找出路?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不仅仅是政治的舞台,更是无数个体悲欢离合的集合。

评分

《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的历史质感,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动荡不安、风起云涌的年代。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本精密的电影剧本,将那个时期的人物关系、权力博弈、以及各种戏剧性的事件一一呈现。我期待它能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军阀政治的成因和影响。例如,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为何会催生出如此复杂的军阀割据局面?那些军阀,他们仅仅是为了争权夺利,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自己的地盘寻找一种生存和发展的模式?我特别好奇,在那个普遍贫困和混乱的年代,普通民众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下来的?这本书是否会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军阀的统治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希望它能不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更能深入到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对历史现象的深层解读,从而帮助我理解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特有的生存逻辑和文化特质,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那个时代,以及它对当下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评分

读到《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年代。这本书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关于军事力量的罗列,更应该是一部关于权力、欲望和理想的史诗。我设想,作者会花费大量笔墨去刻画那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军阀巨擘,比如段祺瑞、曹锟、张作霖、吴佩孚等等。他们的军事才能固然重要,但更吸引我的是他们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手腕,他们如何在北洋政府这个摇摇欲坠的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如何运用外交手段、收买人心、甚至挑拨离间来壮大自己。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军阀割据的根源,除了外部干涉,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例如,辛亥革命后,中央权威的真空,地方经济的自主性,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这些是否共同催生了军阀政治的土壤?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列强环伺、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军阀们是否也有过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的思考?或者,他们只是沉醉于个人权力的扩张?这本书若能解答这些疑问,那么它将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面映照中国近代转型期复杂性的镜子,让我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评分

当我看到《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立即感觉到一股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这十几年,仿佛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漫长的“阵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细致入微的笔触,去描绘那个时代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书中的人物,我设想,不仅仅是那些赫赫有名的军阀,也应该包括那些在权力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政治家、外交官,甚至是一些被历史遗忘的幕后操纵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军阀政治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从袁世凯称帝的失败,到各地军阀的崛起,再到北洋政府的权力斗争,以及最后国民党北伐的进程。这本书是否会详细介绍,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如何,这些经济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了军阀的形成和发展?我特别好奇,在那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各种新思潮是如何与军阀政治相互作用的?例如,民主、科学、民族主义这些观念,在军阀眼中又意味着什么?这本书如果能够将政治、军事、经济、思想等多个维度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立体而生动的历史画卷,那将是一次非常震撼人心的阅读。

评分

书收到,这个系列的收了好几本了,不错!感谢京东!

评分

这是一部研究中国革命的力作是研究近代革命的必读之物

评分

恰好是我很需要补中的一个阶段的历史

评分

这本不是讲军阀的历史,如书名所说,他讲述的是军阀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影响等

评分

包装好,运输及时。物流给力。

评分

很好很好、不错,以后还会继续支持

评分

系列产品,收藏必选。值得推荐

评分

非常好!这一系列的都值得研读啊!6-1928)》是众多海外中国研究独树一帜的政治史力作。其原创性贡献在于,并未囿于传统的史学描述范式-把“军阀政治”视为由拥兵自重的武夫所组成的军政集团,聚焦于军阀的逸闻趣事,而是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前提下,以“权力均势系统”和“角色行为规则”为观照,试图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和社会心理等多重历史要素中,勾勒出全方位政治运作的多元图景。研究思路独特,创见迭出,熔历史与理论于一炉。读者既可从中感知军阀个体的特殊行为惯习,又能从中把握政治生态演变背后的北洋式逻辑,堪称一部跨学科研究的经典之

评分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以坚实的资料和严密的论证,对中国城市与资本主义发展进行了研究,再现了汉口这座典型的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史;同时作者证明了马克斯?韦伯所谓“中国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城市共同体”的论断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大误解。作者两部研究中国城市汉口的著作,是海内外史学界研究中国新城市史和社会史的代表作,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可说是不朽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